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史阅世六十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读史阅世六十年》作者何炳棣先生堪为文科诺贝尔奖级的学者。是一部内容详尽的个人成功史,书中传递了艰忍自强的奋斗精神和永不停息的学术追求。作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复原三四十年代清华和西南联大的人情故事,还原大师诞生的现场。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自传,他把自己一生求学和治学的经历“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地忆述出来”,既是他个人“读史阅世”的学思历程,也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丰富翔实,启人深思,堪为现代学人自传的杰作。

内容推荐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

何炳棣先生不幸于2012年6月7日去世,《读史阅世六十年》为特别制作的纪念版,以纪念这位真性情的真学者。

目录

序言/1

上篇 国内之部

第一章 家世与父教/3

专忆1 何家的两根砥柱/12

附录 家族与社会流动论要/23

第二章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30

专忆2 少年时代的朱英诞/33

第三章 南开中学/37

专忆3 爱国纪录的创造者/48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50

第五章 清华大学(上)/55

1.考试与入学/55

2.“发现”自己,磨炼意志/57

3.培养自修习惯/61

4.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65

第六章 清华大学(中)/72

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72

第七章 清华大学(下)/88

“天堂”与“精神”/88

专忆4 雷海宗先师/102

第八章 两年傍徨:光华与燕京/119

第九章 西南联大(上)/125

1.留美初试失败/125

2.“尽人事”/128

3.再“尽人事”/129

4.否不单临/132

5.东山再起/133

附录1 留学考试的英文水平/137

附录2 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试题/141

第十章 西南联大(下)/144

1.建校史略/144

2.联大社群/146

3.学风(上):人文社科/148

4.学风(下):理工/150

5.个人生活漫忆/154

第十一章 师友丛忆/161

1.郑天挺/161

2.钱端升/165

3.陈体强/168

4.张奚若附:罗应荣/172

5.潘光旦/174

6.闻一多/176

7.孙毓棠/178

8.丁则良/181

9.冯友兰/184

下篇 海外之部

第十二章 纽约和哥大(上)/193

1.选校补忆/193

2.旅途观感/196

3.令人留恋的纽约生活/197

第十三章 纽约和哥大(下)/208

1.岁月蹉跎的焦虑/208

2.导师的选择/209

3.课程忆要/212

4.两次口试/216

5.准备话别/232

附录 美国入文社科博士生外语考试制度述要/235

第十四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237

1.西迁温古华/237

2.博士论文计划受创/240

3.哥大论文的完成/242

4.论文出版的受挫/247

第十五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253

1.国史研撰的序幕/253

2.埋首国会、哥大、哈燕图书馆/258

3.决心踏进汉学以外的世界/262

第十六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279

1.哈佛与明清人口史论/279

2.哥大与《明清社会史论》/285

3.学习“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290

4.极不寻常的邀聘与考验/296

专忆5 胡适/305

第十七章 芝加哥大学(上)/314

1.芝加哥创校及其特色/315

2.学校领导对中史教研的重视/319

3.国际规模的中国研讨会/329

第十八章 芝加哥大学(中)/342

1.课程的设计/342

2.研撰(上):一再出人明清的门槛/344

3.研撰(下):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357

第十九章 芝加哥大学(下)/365

1.《东方的摇篮》引起的波折/365

2.新中国的号召/378

3.衰象:东亚教研的暗斗/380

4.师生关系/383

附录 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后的自我检讨/395

第二十章 老骥伏枥:先秦思想攻坚/415

1.重建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415

2.画龙必须点睛/420

3.华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426

4.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434

5.攻坚与翻案: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441

卷后语/459

人名索引/467

试读章节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我在1932年冬因学潮被南开中学开除,跳了一班提前混了个中学文凭,于1933年夏考入山东大学,1933年秋入学,1934年夏转学清华大学。在山大仅仅读了一年,可是这一年使我终身难忘。

在山大我主修化学,抵校后才知道化学系可能是当时全校最坚强的一系。系主任汤腾汉先生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并经德国国家考试取得优等药物化学师执照。30年代德国的化学无疑是全世界最领先的。汤先生非常诚恳,不时到一年级定性分析实验室亲切“视察”,回答实验上较难的问题。记得最后几周学习如何化验矿石。从磨粉、溶解以至如何分析无法溶解的渣子,工序和难度都超过清华的大一定性分析。普通化学由傅鹰教授主授。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理论物理造诣很深,尤精胶体化学。他的课要比清华张子高先生所教的普通化学高明得多。幸而那时有高班学长指教私下加读美国大二化学教本,才能在傅先生班上取得高分。傅先生一看就是聪明绝顶的人,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使一般学生不易和他接近。事实上他很幽默,喜欢和同学们谈科学水准和掌故。

除了化学之外,我在山大相当多的时间用在英文上,那时外语系主任是梁实秋先生。他决定将一年级新生(工学院的除外)先做一甄别笔试,然后分组上课。笔试第一名是主修化学的张孝侯,他得力于留美回国的哥哥的多年家中教导。张口语和写作都好,免修大学英文。我考第二名,不免修,分到甲组,教授是泰勒女士(Miss Lillian Taylor)。最不可解的是她明明是美国人,但三番五次地警告我们决不可学一般美国人的发音,尤其不准读出“滚转的R”(所谓的rolling r),一定要学牛津人的“a”。她英文发音和语调是比“皇家英文”都更“英”。多年以后才知道她在20年代是美国故意反抗礼教的“女叛徒”之一,这就说明何以她在20年代卜居北平,和清华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同居生女而不婚。

真幸运,这一年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地道的英文口语,改进英文写作。记得全班刚刚读完爱尔兰当代第一作家James Joyce的Eveline这短篇小说之后,她出了作文题目,叫我们写一篇中国的Eveline。原著中这女孩大概十八九岁,住在首都都柏林,母已丧,父亲是不时发酒疯的工人。她结识了一个跑远洋的水手,两人已有默契,迟早结婚。这次水手回来,坚持两人乘船私奔成婚卜居澳洲。事实上,他已把她说服了,因为无论如何海外两夫妻小家庭的生活一定会比她目前的生活好得多。可是,直到就要开船了,她仍是半麻痹似的凝望窗外,始终不忍摒弃衰病潦倒的父亲;最后船和汽笛之声都在沉沉暮霭之中消逝了,她才被熟悉的手风琴奏出的凄凉的爱尔兰民歌惊“醒”过来。作文时我只需把都柏林换成胶州湾,把Eveline换成一个高密海滨的村姑,其余几乎可以照抄,只是完全用自己的词句。一星期后,泰女士在班上大声地叫着说,怎么全班都把题目作错了,全作成社会伦理的评论了,只有Mr.Ho写出一篇真正的短篇小说,背景是胶州湾,情调却又有点像Joyce。

总之,山大这一年,仅就英文训练和进步而言,已是一生难忘的一年了。

大一国文是游国恩教授主讲,他是江西人,国语很好,学问渊博,讲解深刻动听。可惜我那时精力都放在化学和英文里。由于对游先生印象很深,我离开山大之后一直注意他的行踪。知道他不久转到武汉,最后转到北大。在美国迟迟地才知道游先生与1946年被杀害的闻一多先生原来是两位《楚辞》的世界权威,我小小年纪在山大时虽然有眼,但还不能体会出这位老师是座“泰山”。难怪牛津大学郝克斯(David Hawkes)教授英语的《楚辞》名满天下,因为郝是牛津古典文学(希腊、拉丁)杰出的学生,1948—1951年被选派到北大跟游先生长期研读《楚辞》的。30年代山大中文系还有出名的古文学家丁山教授,国学方面相当有名的张煦教授和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的萧涤非教授,萧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专家。此外,赵太侔校长和前校长杨振声先生都是蜚声文艺界颇负时望的。总之,30年代山大的中文系是有声有色的。可惜我在山大的一年,闻一多先生已去清华,抗战期间我和他同在昆明昆华中学兼课,成为邻居,偶尔从谈话中发现他对青岛和山大具有美好的印象。

那时的物理系,也极有朝气。系主任王恒守非常能干,以个人的热诚吸住了杰出的王淦昌教授,并抢到由美刚刚回国的任之恭教授。王淦昌是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柏林大学深造获博士的。五六十年代知道他曾任苏联都布纳核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并是祖国成功试验原子弹及氢气弹的少数领导人之一。在我的脑海里,他的成功也是山大的光荣。任先生未回国前数年,已经是哈佛大学物理和无线电的专任讲师,那时华人在世界第一流大学任教之后才回国的实在罕见。任先生常和傅鹰先生打网球,我们在旁观看闲谈,无不钦羡,引为山大之荣。

由于年少识浅,那时对其他学系缺乏了解,只知道学校既设在青岛,山大海洋生物方面在国内领先,此外相信其他学系都具有相当水平。短短一年之中的总印象是:山大是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已具基础、规规矩矩、认真教研、正在发展、前途不可限量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之所以一年之后即转清华重读一年级,完全是为了长期准备投考中美或中英庚款考试的便利。亲老家衰更增强了我力求尽速争取出国深造机会的决心。

30年代前半的青岛和山大生活值得回忆之处甚多。青岛真堪称人间画境,当一个十六足岁的我,在9月初暖而不威的阳光之下,首次远望海天一色,近看海湾和楼房圈住的海面晶莹得像是一块块的超级蓝宝石,波浪掀起片片闪烁的金叶的时候,内心真是想为这景色长啸讴歌。尚未走到栈桥,阵阵清新而又微腥的气味早已沁人心脾。那些常绿和阔叶树丛中呈现出的黄泥墙、红瓦顶的西式楼房群,配合着蔚蓝的天、宝蓝的海,形状和色彩的和谐,真应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们描绘的理想对象!1985年夏重访青岛,海天依旧,大部建筑都已陈旧了不少,原来楼丛中出现了一些解放后所建灰暗的大砖楼,正如北京北海五龙亭外大而无当的灰楼群一样,部分地、无可补救地破坏了原有色调的和谐。

30年代山大膳食的物美价廉,至今令人艳羡。我包了教职员的伙食,好像是每月八元,每日三餐,午晚两餐比一般饭桌多一个大菜。肉类充足,常有海鲜对虾。早晨可以另自出去吃豆浆、烧饼、油条。胶州的大白菜和大葱是驰名全国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饭后无法去阅览室看报,因为那里照例是蒜味熏天。

男生宿舍是八人一大间,同屋有廷荣懋(改名廷懋,内蒙政军首长之一)、郭学钧(改名郭林军,80年代初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同班有王广义(改名王路宾,80年代初任北京大学第一副校长)、袁乃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已荣休)。女同学中郑柏林最诚恳、最用功,难怪她自新加坡回国后成为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英文版《中国建设》中曾刊过专文介绍赞扬她的教研成果。其余有成就的校友还不少,不能一一列举。1981年10月我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国际学术讨论会,武汉宴会坐在湖北省省长韩宁夫的右手边,才发现他是1935年秋入学的山大校友。郭学钧在京面告:七七事变以前,凡是山西到山大“留学”的,每人每年都得到阎锡山二百元的支助。根据这一重要史实,再参照以上我所做的欠系统的、主观的、但绝非无据的杂忆和评述,不难想见解放前山大在全国高级学府中应占的地位。

1933—1934年我在山大的一年,是我一生英文进步很猛的一年,是我身高达到极限的第一年,是广义教育行万里路的第一年;由于青岛大自然的号召,又是我一生“美育”开始的一年。

P50-53

序言

十几年前接读杨振宁先生的《读书教学四十年》之后,我不由自主地就立下筹撰一部《读史阅世六十年》的心愿。时光流逝,转瞬间自童稚初听《左传》故事至今已大大超过原估的六十年了。只有从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1943秋考,1944春夏之交发榜)起算,此书写撰的完成与出版在年代上才符合整整一个花甲。有鉴于六十这个数目,无论在西方文化发源地两河流域,还是在远古不断扩大的华夏文化圈内,都涵有非常丰富的意蕴,我决计保留原拟的书名,不去计较年代上的出入了。

本书主旨是把本人一生,在国内、在海外,每一阶段的学思历程都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地忆述出来,而且还不时作些严肃的自我检讨。我相信,唯有如此作法,此书才可望成为学术史及教育史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由于近十余年主要研究对象是先秦思想中若干困惑学人两千多年、之久的难题,本书的写作不得不时断时续,所以书中各章的形式和组织未能一律。为了多向读者提供第一性的“史料”,有些篇章在正文之后另加“专忆”或“附录”,甚至“专忆”之后再加“附录”。例如第一章“家世与父教”正文之后,就是既有“专忆”又有“附录”。“专忆1:何家的两根砥柱”用意在叙述并分析我们金华何氏一家(族)四房之中,即使是事业上最成功者,对族人真能提携资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紧接着再以此“专忆”用在“附录”里作为一个第一性的实例,以加强检讨近十余年来西方研究传统中国社会、家族和科举制度的主要学人对家族功能过分的夸大、对科举制度促进社会血液循环功能过分负面看法的错误。作为一部学术回忆,本书决不躲避学术上的重要争论。

本书“上篇”其余的“专忆”虽然是应邀早已撰就的短篇,但其中“应酬”的成分微乎其微,都是补充本人早期学思历程中不同阶段的有用史料。清华及西南联大时期不少位师友,神貌言笑仍历历如新,其中凡一言足以启我终身深思、一行足为后世法、故事轶闻至今仍清新隽永者,不拘长短,都一一罗致在“上篇”之末的“师友丛忆”章。雷海宗先师对我治史胸襟影响深而且巨,所以在“上篇”享有最长的“专忆”。

这部学术回忆“上篇”国内之部与“下篇”海外之部,内容及写法颇有不同。主要是因为“上篇”代表个人学思历程中的“承受”(receptive)阶段,而“下篇”代表“学成”之后对史学知识的“奉献”(contributive)时期。由于中国大陆教育政策和制度革命性的改变,“上篇”回忆和评估的重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及联大兼容并包、自由思辨的学风,留学考试专科及英文写作要求的水准等等——目的都在探索提供“标准”,以备华语世界今后发展通识教育的参考。

年代上“下篇”涵盖过去半个多世纪。开头两章详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工作的每个阶段,特别注重博士最后科目(英国史、西欧史)口试中长达两小时的问答。这是因为这种一向被公认是博士候选人最“难”的一关,不仅最足反映知识承受的深广度,而且是胡适以降几代人文社科留学生从未谈及的要目。其余诸篇章性质大致相同,都在陈述教学、选校、攻治中国史上一系列重要课题的经过与成果。但“下篇”决不是传统式的学术编年;相反地,我之所以穿插不少有关不同校风、校际竞争、个人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游和论辩等等,正是为了避免学术编年的单调和枯燥。

如果本书对历史社科内外的广大读者都能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的话,我将引为衰年尚未辍学的岁月里最大的报偿和欣悦。

对本书的写撰与完成有所贡献的是以下几位学人友好:加州大学尔湾(Irvine)分校图书馆东方部主任汪燮博士,十年如一日,几乎无时不在为我穷搜广借所需参考资料。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何汉威博士,自1993年初识即不断鼓励我从事治史经验的写作,一再供给有用史料,并备极用心地校核全部书稿中个别史实、人事、年代等细节。杨振宁先生不但核正了我对联大回忆中涉及的人名、街名等,还认为我对清华和联大数理教研的综合评估并不显示人文学者的外行。本书筹撰初期,与劳贞一院士和汪荣祖教授多次电谈治古史新思路时,曾获得他们积极的反应和鼓励。南开大学领导世界史教研的王敦书教授曾供给近年纪念雷海宗先师的文册和雷师《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遗著。同校郑克晟教授,除寄赠乃父毅生(天挺)先生纪念文集之外,还特别为我复印郑先生六十年前评阅第六届清华留美公费明清史考卷的日记一这是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在筹撰第十九章附录“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后的自我检讨”的过程中,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邵望平教授,不但屡度和我通信讨论,并且不时惠赠近年有些重要的考古论文集和海外很难及时获得的专门报告,有如鄂尔多斯博物馆的《朱开沟》——以动物为母题,富有浓郁“亚欧草原”气息的青铜器群的发源地。对以上诸位旧雨新知,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陈万雄博士对本书写撰和出版殷切的关怀,张倩仪女士对书稿内容及其他建议,黎彩玉女士始终耐心的编辑工作,都是我应该在此一并申谢的。

何炳棣

2003年11月10日于南加州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史阅世六十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炳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5419
开本 16开
页数 4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25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7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