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恒的怀念(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塔陵园)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陵的专著,填补了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陵这一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

全书包括《回眸1945年“满洲战役”》《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陵墓》《苏联红军的碑陵文化》《中国珍重苏联红军碑陵建筑》《永恒怀念苏联红军英雄儿女》等5个部分,并附有《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陵墓一览表》《苏联红军进入撤离中国各县时间表》,共计17万字,以苏联红军碑、陵、墓为主体内容,配图170多幅,辅以“战地纪闻”“历史纪事”等文字,完整地记述了中国各地碑、陵的面貌与内涵、历史与现状。

内容推荐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全歼日本关东军。这一丰功伟绩,辉耀于中国、苏联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册。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国土地上建筑了苏联红军抗日胜利纪念碑(塔)、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塔)、苏联红军烈士陵园、苏联红军烈士墓(散葬地)等百余通(座),分布在9省区68个城镇。这些纪念碑、塔、陵园、墓园是中国土地上独特的纪念性建筑物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全书以苏联红军纪念碑、塔、陵园、墓园为主体内容,配有图片,逐一介绍。并辅以“战地纪闻”或“历史纪事”,完整记述其面貌与内涵、历史与现状。

以众多碑、塔为例,对其造型、雕塑、碑版刻文,进行比较研究,扼要介绍苏联军碑文化。辅以图片,展示碑塔建筑体现出来的苏联多民族文化风采,以便读者深入了解苏联军碑的个性、特质。

用众多典型事例佐证,这些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陵,虽然历经沧桑,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卓有成效的保护和精心管理下,仍然完好地保留着,并展现出壮美的光彩,令世界各国人士赞叹、钦佩!

用必要的篇幅,列举近10年来国际友人、前苏联红军老战士来中国扫墓、寻亲、祭友的故事,他们故地重游,凭吊抗日战场,续写异国传奇。

全书图文并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为推进中俄人民友谊提供了珍贵史料。

目录

一、回眸1945年远东战役

 雅尔塔协定

 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关东军灭亡

 苏联红军凯旋回国

二、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陵

 分布在9省区68个城镇

 苏军建筑

 中国建筑

三、苏联红军的碑陵文化

 刚毅的碑形

 写实的雕塑

 传世的刻文

四、中国对苏联红军碑陵的保护与管理

 依法保护

 精心管理

 宣传利用

五、永恒的怀念

 赞颂抗日功勋

 凭吊抗日英烈

 国际友人祭奠

附录一、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塔陵墓一览表

附录二、苏联红军进入撤离中国各市县时间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45年,是德意日法西斯大崩溃、大失败、彻底灭亡的一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大协作、大反攻、全面胜利的一年。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被摧毁,战争转向了亚洲战场。6月,美军相继攻占了硫磺岛、冲绳岛,夺取了进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军基地。在中国大陆,国共两军开始了局部反攻。8月6日、9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日本败亡局势全面显现。

占据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从1944年开始,有21个师(旅)团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因此不得不征召在华的“开拓团”和“在乡军人40万人,与老兵混合组编成33个师(旅)团,像被拔掉牙的老虎,仍做垂死挣扎,叫嚣“保卫满洲”。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9日凌晨,苏军121个师150余万人,在3000架飞机掩护下,沿中苏、中蒙边境突入中国东北地区,对日本发动闪电式进攻。在7天战事中,对抗苏军的日军12个师(旅)团全面崩溃。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日,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官在长春签署投降书,作恶多端、号称“日本陆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灭亡了。26日,日本关东军死硬分子被歼灭在虎头、东宁两阵地,苏联红军在中国土地上对日军作战以全面胜利而结束。

所有在亚洲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苏联、美国等国的英雄儿女,用生命、鲜血和青春年华,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辉篇章。

雅尔塔协定

斯大林最早提出对日作战,是在1943年10月30日。在美、英、苏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的宴会上,他向美国国务卿赫尔表示:“在盟国打败希特勒德国,结束欧洲战争之后,苏联立即参加对日作战。”

1943年11月2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三首脑会晤。26日发表《开罗宣言》,共同声明,日本战败投降后,所侵占的中国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美英两国首脑再次确认和强调被日本占领的这些地区是中国领土。

1943年11月28日,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承诺,在德国投降后,苏联“就有可能把必要的增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将联合起来打击日本”。

当美英开辟欧洲战场和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向日军展开大反攻之后,1945年2月4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会晤,主要议题是讨论苏联对日作战问题。斯大林承诺,在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开辟远东战场。

苏联对日宣战

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945年7月组建对日作战部队,由外(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太平洋舰队等构成苏联远东军,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总司令员。苏联最高统帅部认为,即将对日作战的战场包括整个中国东北、内蒙古在内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作战区域,战场总面积几乎相当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瑞士和比利时6个欧洲国家面积的总和。而苏、蒙两国与日本占据的中国领土相邻的边境线为4000余公里,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线长度的总和。为了战胜日军,斯大林几乎把苏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都派到了远东,其中包括7位功勋卓著的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苏德战争开始时,是苏军总参谋部的一名将军,1944年晋升为苏联元帅,参与决策1942年以后的几乎所有大规模战役,亲自指挥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和波罗的海方面诸战役。

苏联远东军总部初驻赤塔,战役开始前夕,移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总司令员: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

军事委员:中将希金

参谋长:上将伊凡诺夫  作战部长:中将波塔波夫

侦察处长:少将楚雄林(代)

工程兵主任:工程兵上将纳扎罗夫

通讯兵主任:通讯兵上将普苏尔采夫

后勤主任:上将维诺格拉多夫

海军司令员: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苏联海军司令员)

炮兵司令员:炮兵元帅契斯佳科夫(苏联炮兵司令员)

空军司令员:空军主帅诺维科夫(苏联空军司令员)

装甲兵司令员:坦克兵上将索洛马兹

苏联投入远东战场总兵力164.7万人(不含第二线人员)。苏军有各种口径火炮29636门,是日军的5.2倍;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辆,是日军的34.4倍;升空作战飞机5407架,是日军的25.3倍;火箭炮715门,日本是零;轻武器全部是自动步枪和轮盘式冲锋枪。苏联红军在武器装备和人数上压倒日军,抱着决战必胜的信心开辟抗日战场。

参加远东战役的各方面军人员构成、武器装备和战斗任务如下:

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指挥坦克部队,成功地阻击了企图救援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曼斯坦因军团。他指挥苏联红军从伏尔加河打到多瑙河,先后解放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首都。

外贝加尔方面军总部初驻赤塔。战役开始后,移驻塔姆查格布拉格、中国开鲁,战后驻中国长春。

司令员: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军事委员:中将捷夫钦科夫、少将索罗金。参谋长:大将扎哈罗夫。

外贝加尔方面军指挥员中有将军76名。辖第17集团军,司令员中将达尼洛夫;第36集团军,司令员中将卢钦斯基;第39集团军,司令员上将柳德尼科夫;第53集团军,司令员上将马纳加罗夫;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员坦克兵上将克拉夫钦科;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司令员上将普利耶夫;空军第12集团军,司令员空军元帅胡佳科夫;外贝加尔防空集团军,司令员炮兵上将罗日科夫。共有15个军60个师和许多独立旅、团,总兵力64.8万人,占远东军总数的37.1%。武器装备有9668门火炮和追击炮,235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69门火箭炮,1324架战斗机。战斗任务:基本兵力集中在蒙古境内,战役开始后要求方面军在600公里至800公里纵深实施突击,突击集团由第17、39、53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组成,从南面迂回阿尔山阵地,向长春、沈阳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力求分割、围歼日军第三方面军主力。另有两个辅助突击方向,在主攻部队右翼(南)有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从蒙古境内的额尔德尼、莫尔佐克庙出发,向张家口、承德实施突击,与中共军队会合,切断关东军与华北地区日军的联系和逃窜道路,完成对关东军的合围。在主攻部队左翼(北)有第36集团军,从蒙古境内奥得堡、旧粗鲁海图出发,向海拉尔阵地和齐齐哈尔市方向突施突击,协助远东第二方面军右翼红旗第2集团军,歼灭关东军独立第4军。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当面之敌,除阿尔山筑垒阵地之外,日军没有防御工事。主力部队翻越大兴安岭和穿越大沙漠,配备擅长在山地作战的集团军和较多的坦克及自行火炮兵团。为了高速前进抢占和越过大兴安岭天然屏障,更快地向纵深发展,要求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用第一梯队在主要突击方向坚决密集地使用兵力、兵器,平均每平方公里使用20辆至3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兵力使用上要超过敌人3倍至5倍以上。进攻的速度要求在每昼夜40公里至50公里以上(坦克),最高达80公里。外贝加尔方面军沿中苏、中蒙边境2300公里长度展开,根据当前敌人的特点,除第36集团军之外,各集团军的炮兵安排在纵队内行动。空军任务是保障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免遭敌机袭击,同时对敌人的铁路线进行袭击、破坏,阻止敌军向大兴安岭增援。  远东第—方面军 司令员麦列茨科夫元帅,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英雄,曾参加苏芬战争和北极地区作战,具有丰富的要塞攻防作战经验。斯大林对他的评价是:“机警的雅罗斯拉夫人,是有办法打败日本人的,因为他在森林地区作战和突破筑垒地域是很有经验的。”

远东第—方面军总部初驻双城子,战役开始后移驻加里科沃。

司令员:苏联元帅麦列茨科夫。军事委员:上将什蒂科夫、少将格鲁谢沃伊。参谋长:中将克鲁季科夫。

远东第一方面军指挥员中有将军62名。辖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员上将别洛鲍罗多夫;第5集团军,司令员上将克雷洛夫;第25集团军,司令员上将契斯佳科夫;第35集团军,司令员中将扎赫瓦塔耶夫;空军第9集团军,司令员空军上将索科洛夫;滨海防空集团军,司令员炮兵中将格拉西莫夫;滨海战役集群,司令员少将扎伊采夫。共有13个军45个师和许多独立旅、团,总兵力58.9万人,占远东军总数的33.7%。武器装备有11430门火炮和迫击炮,274门火箭炮,197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137架战斗机。战斗任务:基本兵力集中在苏联巴拉巴什、格罗捷阔沃、伊曼、曼佐夫卡等地域,方面军预备队配置在斯帕斯克达尔尼地域。方面军突击集团由第5集团军和红旗第1集团军组成,从格罗捷阔沃、双城子出发突击东宁阵地,并向牡丹江方向突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一方面军主力于牡丹江、敦化地区,然后向吉林省的吉林、长春和哈尔滨方向发展。另有两个辅助突击方向,主攻的右翼第35集团军从伊曼出发,向虎林、密山方向突击,攻占虎头和密山筑垒地域,从北面掩护和保障方面军主力部队的行动;主攻的左翼第25集团军从巴拉巴什出发,向汪清、珲春、延吉、图们方向突击,切断关东军与朝鲜的联系和逃窜通道。远东第—方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战线延长700公里,密布着日军的绥芬河、东宁、虎头、密山等永久性防御阵地和坚固的筑垒地域,在这些阵地后面的150公里至180公里纵深地域内,又有第二道防御地带,驻守日军约20万人。因此,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和快速向纵深发展,将会遇到敌人的顽强抵抗。方面军必须配备强大的炮兵力量,正面进攻的火炮密度应达到每公里210门至260门,才能对敌军的筑垒阵地进行毁灭性炮火袭击。

P1-9

后记

1945年,消灭日本关东军的那场战役,是在中国东北地区胜利完成的。记述这场战争的出版物主要有孟宪章、李显扬编译的《苏联出兵东北》(原著苏联),徐焰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孙维韬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全勇的《黑白关东》,汪宇燕、何明的《苏联出兵东北始末》,田志和的《对日寇最后一战》,许晨的《血祭关东》等。还有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大将的《战争时期的总参谋部》,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外(后)贝加尔方面军参谋长扎哈罗夫合著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苏联远东军随军记者安东诺夫的《满洲之战》,苏联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别洛鲍罗多夫上将的《突向哈尔滨》,苏联第39集团军司令员柳德尼科夫上将的《越过大兴安岭》,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战争回忆录》等等。这些作品虽然记述了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战争过程,但是,皆未涉及战后苏联红军在中国建筑纪念碑和修建烈士陵墓的历史。

笔者在著述《对日寇最后一战》过程中,注意了中国土地上苏联红军纪念性建筑物,进行了必要的踏访和资料的积累,现整理出来与读者见面,添补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这页空白。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同胞,欲知晓1945年的中国国情、地域乡情,会开卷有益的。

参加1945年远东战役的百万苏联红军,仍在世者已进入耄耋之年,也未必了解战后中国土地上苏联红军碑陵的分布和现状。这些老兵的家庭、亲朋、后裔子孙和所在国的公民,也未必了解前辈参加远东战役的足迹。请翻开这部书读一读,看一看图片,或许能加深对友好邻邦中国的认识和感情,这部书对读者而言,将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纪念。

亲爱的前苏联各国公民,希望你们能看到这部书,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政府、中国人民65年来是多么珍重中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多么怀念1945年在中国土地上作出历史贡献的苏联红军和阵亡的烈士。我们热烈地呼唤国际友人到中国来,到苏联红军碑陵地走一走,看一看,献上一朵鲜花,献上哀思,安慰长眠于异国他乡的8000余烈士!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笔者深入苏联红军烈士陵园、竖碑地、墓葬地,观瞻、踏访。在大连、旅顺口、金州、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6大陵园留下了足迹和身影。到达了天长山、勋山、猛虎山、阿尔山等日寇的所谓防御苏军的“要塞”遗址,战争遗存,参观了这些阵地的地下洞穴工程,悼唁了屹立在战地的纪念苏联红军碑塔。在乌兰浩特、海拉尔、扎兰屯、索伦、长春、吉林、白城、洮南、通榆、松原、汪清、龙井、图们、珲春、绥芬河、牡丹江、方正、延寿、双城、昂昂溪、碾子山等城市、郊野,“垂碑”谒墓,问古采文,摄影描图,核对资料。在图书馆翻阅了前人和当代专家学者的著述,普查了众多的档案和地方志书。经过5年的劳作,终于写出了书稿。

这么多的外籍碑塔陵墓,分布在这么多的市县镇村,又相去这么多年,当年主建者、经历者、知情者,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在调研中困难重重,实难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但课题的深远意义、良心、责任、义务又推动笔者必须努力,以慰藉参加那场神圣战争的苏联英雄儿女。

自中国实施开放政策以来,城镇大建设大改造,包括中国碑陵在内众多纪念性建筑物,不断地修缮、翻新,调研的活动和步伐,落后于形势的快速发展。今年的资料和实体状态,不数年便发生了变化,正因如此,有些碑陵的记述陈旧了,甚至出现了谬误。敬请各方贤达谅解,予与匡正,从这个角度自省,这部书仅是抛砖引玉的拓荒之作。“不有作者,莫开其先。不有继者,莫善其后。”

本书所匹配的图片,有的采用媒体报道,有的采用历史档案,有的现场拍摄,有的下载于百度网。没有这些先行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所奠定的基础,笔者会是“无米之炊”的愚者,今天,拙著问世,笔者向这些先行者和未曾谋面的专家学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编写过程中,大连市档案局提供了很多帮助,也在此深表谢意。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恒的怀念(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碑塔陵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志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49811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