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就这样吧(一个80后的温和建议)(精)/新周刊创刊15周年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新周刊创刊15周年系列丛书之——纠结的80后自言自语:《就这样吧(一个80后的温和建议)》。作者80后的黄俊杰来自中山,温润清澈,少年作家自是少年世界观。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新周刊》15年来拧巴的那点事儿,竞如此奇妙地被它的书名给明喻了。

内容推荐

新周刊创刊15周年系列丛书之——纠结的80后自言自语:《就这样吧(一个80后的温和建议)》。作者80后的黄俊杰来自中山,温润清澈,少年作家自是少年世界观。

喜欢《就这样吧(一个80后的温和建议)》的,一定是不甘心让中国就这样的人。

目录

就这样活

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穷忙族的生活需自我救赎

青年导师:不是告诉你怎样成功,而是怎么活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潜规则当道,伪精英辈出

就这样想

中国人为什么爱说谎?

许三多:钝感的力量

安慰才是中国之盐

奇异中国,还是歧义中国?

就这样做

全球化的二十二条军规

人能学会敬畏自然吗?

我们的快乐使用手册

我们时代的身体开发

反对以创新和发展的名义搞破坏

创意立国

就这样赚钱

这个世界叫Morld

GDP的20种中国纠结

城市越大,朋友越少

2008年的第二个生活拐点

就这样被信息化

24小时信息狂:抱歉,你不能不知道

到底要在多少个小世界里相见?

就是我们发明了不耐烦

就这样爱

爱是生产力,婚姻是生产关系

反击十大爱情偏见

人人都是心灵上的单身

3.0时代:我们的爱情怎么办?

爱情保护区比安全套更保险

就这样进入你的城市

放弃北上广的10个理由

谁能代言我们的城市?

人民为什么幽地标的默?

城市对农民工的十大误读

就这样在大时代边上

小趋势里的中国大趋势

你和时代合唱,我和自己独吟

试读章节

你想寻找一个名字叫做“橡皮”的人。

他总是坐在会议圆桌的10点钟方向,因为这个位置既不显眼也不担心被提问;他在MSN上的头像总是忙碌,因为正忙于在找不到开心的开心网偷菜;他总是一个人在茶水间抽烟,因为此时他的工作座机正响个不休。

他早晨可以准时起床,但感觉像一晚上没睡般疲乏:他和所有人一样善良,但从不见义勇为,连围观群众也不会去做;他不是无情无义,但从不让座;他拥有一颗温柔的心,但在致电父母时找不到语言;他有些孤独,但坚信沉默是金:他洞悉情趣的学问,但连送宠物回家都叫快递公司;他不是不渴望爱情,但连结婚都懒。

橡皮人没有病,只是心很累。为了不会不开心,他连快乐都不要了。他的形象模糊,有时隐藏在这个时代的人潮之中,有时就在每个人的镜子里——他面无表情地塞在拥挤的电梯中,他不起眼地混入地铁站汹涌的人潮中,他默默地站在斑马线前等待通过的整齐队伍中,他疲惫地沉睡在午夜依然满员的公交车座位上……他活在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之中,活在职场的金科玉律之中,活在世故的熟人社会之中,活在阶层板结的崛起大国之中,活在周遭变化速度让人皮肤都感到麻木的国度之中。

橡皮人似乎就是你自己,也许亦是所有人。皆因橡皮人患上了一种叫做没有感觉的病,和你的病一模一样。

从《橡皮人》到“橡皮白领”

王朔写过小说《橡皮人》,说的是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轻人,一个“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他们一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

今时今日,这个词变成了“橡皮白领”。百度百科为这个词注解:“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job burn out),一种和“橡皮人’类似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橡皮人站在“有闲有钱有知识”的社会优等生的对立面,在中国,这些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先有《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再有《中国翰德就业报告》,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有心理学家发表观点,以前一个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职业中寻找: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城市中寻找:根据一份12省市工作倦怠指数调查,对工作感到厌倦省市排名是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中国城市的性格、发展速度、文化生态改变的不仅是GDP与CPI,还在改变小职员的幸福指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在最近30年,一下子就是一个时代。橡皮人不是淡定,只是漠然。疲惫不堪的他们如同王家卫电影里的人物,对新事物的出现与消亡见怪不怪,对原则与信仰实属朝三暮四。在“急’,之中国,他们视淡漠为生活之禅。

这是一个现实——英国超市正热销“情绪食品”,人们靠吃含有Y-氨基丁酸的食物来放松情绪;中国的大城市出现心灵超市,销售写有“快乐”、“安全感”等各种情绪的空瓶子。崔健过去说“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到今天,你连情绪都要到超市购买。

这是一个现代的寓言——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抄写员巴托比》。主人公巴托比是一位抄写员,他日以继夜不停地抄写文件,拒绝任何变化与沟通,不论人家要他做什么,他只是不停地重复说“我宁愿选择不”,到最后甚至拒绝进食,结果饿死了。

这也是一个悲剧——既有《杜拉拉升职记》教你如何百忍成金,又有成功学教你如何体面对话,还有中国的“酱缸”传统教你如何口是心非。到最后,你发现说真话容易犯错,便不再说话:你发现愤怒、轻视与得意时都会影响人际关系,便省略表情:你发现手舞足蹈会影响形象,便不再做任何夸张动作——你终于活得如同一部人类学行为规范,去掉了表情,隐藏了情绪,不带一丝人气,成了橡皮人。

无梦时代的生活艺术

一位家庭教师这样抱怨他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考试之前,她对老师面无表情,直至考试成绩公布,发现老师有用,分数提高,才对他热络起来。林语堂说,中国人是世界最现实化的民族,并且对中国人作了成分分析:四份现实十一份梦想+三份幽默感+三份敏感=中国人。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有基督教团体对香港人做调查,发现20岁以下的年轻人将家庭放在第一位,追求梦想放在第二位;但一到40岁至50岁的年龄组别,家庭还是第一位,但追求梦想已经放到了最后一位。

中国人日益病重,连国学书籍《儒家修身九讲》都在煽情:“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门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和快乐?”

林语堂倒是写过《生活的艺术》,说过“中国的哲学家”:“他把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该走的道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了得解放。”

我们活在悖论之中—在最讲效率的时代,不耐烦的我们心生对慢的向往;在最讲个人发展的时代,我们因为无法快速成功而日益消极。橡皮人无梦,不代表他过去没有梦想;橡皮人无趣,不代表他不想做有趣的事;橡皮人无痛,只因残酷现实让人对痛感必须习以为常。

不是每个人都如同王菲:“我一向没有梦。梦想也好,目标也好,我都没有,一切只凭感觉去做。”在物欲时代,每个人都被迫成为理想与现实的共同体——在便利店打工的文学中年实现过诗歌梦,卖猪肉的博士实现过大学梦,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实现过出国梦,破产的师奶有过股票梦,经历过100次相亲的老处女有过豪门梦,依然藉藉无名的“超女”有过成名梦,中国人迷信过鲁迅文学院、新东方、《梦想中国》,但更多追梦人还是回到了生活的原点。

2010年,艺术家王小慧试图挽救中国人的梦想:她要与万名有梦青年共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用文字、影像、绘图和装置来勾画心中的梦想,是为上海世博会的“2010梦想计划”。但比起一幅“画饼”,中国人更需要一场关于梦想与生活的自我救赎。

在香港导演彭浩翔的《爱的地下教育》一书中,有四川省雅安市的学生写信给他,问:“我活得很累,还能实现梦想吗?”彭浩翔给出了一个也许亦适合我们的回答:“人生过了三十,就有别的看法。生命中许多时候,有许多事情,不能成全,何不站在另一个角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随时都可能卡在人生的瓶颈。但瓶颈处,我们可以制定第二个成功计划,将成功时间推迟10年;我们可以第二次认识自己,补情感教育的课,培养爱的能力;我们可以第二次学习生活,重温亲情与友谊,拾回为追逐成功而放弃的事物,珍惜眼前人。

或许应寄望社会变好,顺便改善个人处境。但在整个“橡皮中国”找回热望、情趣与痛感之前,橡皮人不妨先进行“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自我复健——你可以和父母在马路上散步,你可以边听交响乐边擦洗地板,你可以边做饭边写日记,你可以与同样大腹便便的同事组乐队……中国前所未有地需要生活的艺术,因为我们都如同《1Q84》里堵在路上的的士司机:“因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到任何地方,所以到这地步,只好彼此觉悟。”P4-9

序言

宏观的60后深沉发问:《谁在中国过好日子》?

蔫坏的70后冷嘲热讽:《认真你就输了》。

纠结的80后自言自语:《就这样吧》。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新周刊》15年来拧巴的那点事儿,竞如此奇妙地被它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主笔的书名给明喻了。

更奇妙的是:60后的肖锋来自北京,提笔社论,言必国家,编辑部内称“国务院驻新周刊办”的;70后的陈漠来自四川,沉迷亚文化,深析恶趣味,却以“面瘫”著称;而80后的黄俊杰来自中山,温润清澈,少年作家自是少年世界观。

所以,平日杂烩于《新周刊》锅里的文字,而今归于个人名下结集成书,荤素归位,原汁原味了。

三本书都好看,但你的喜好你做主。我只是猜:喜欢《谁在中国过好日子》的,一定是过着好日子但依然忧国忧民的人;喜欢《认真你就输了》的,一定是跟你讨论认真是什么的人;喜欢《就这样吧》的,一定是不甘心让中国就这样的人。

我猜对了吗?

《新周刊》执行总编 封新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就这样吧(一个80后的温和建议)(精)/新周刊创刊15周年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俊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3190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2
14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