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科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和发现/中国青少年典藏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造纸术、印刷术、电池、发电机电梯、原子钟、电冰箱、电熔炉、海底电缆电报、自然界的水力发电、录音机……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众多发明家的心血和汗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深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

内容推荐

《世界科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和发现》以简练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了人类值得记忆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生动地再现了波澜壮阔而极具震撼的历史画面,使青少年朋友在完整、令两的阅读中,受到启发,从而受益无穷。

本书专为广大青少年朋友精心编写,掀开历史画卷,编者从中筛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发明和发现,向读者展示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个脚印。

目录

发明篇

神奇理化

历法

显微镜

化肥

色彩的到来

加速器

塑料

侯氏联合制碱法

人工降雨

晶体管

特氟隆

科技创新

文字

造纸术

印刷术

电池

发电机

电梯

原子钟

电冰箱

电熔炉

海底电缆电报

自然界的水力发电

录音机

变压器

电影

空调

洗衣机

火箭

电视机

望远镜

复印机

微波炉

机器人

驰骋世界

蒸汽机

热气球

降落伞

蒸汽轮船

潜水服和潜水钟

路和桥

铁路

内燃机

轮子

自行车

地下铁道

红绿灯

汽车

飞机

摩托车

磁悬浮列车

趣味生活

肥皂

煤气灯和安全灯

锁和滑轮

纸币

丝绸

玻璃

眼镜

镜子

抽水马桶

缝纫机

雨衣

邮政

牛仔裤

方便面

白炽灯

可口可乐

钢琴

保温瓶

拉链

安全剃须刀

不锈钢

辉煌医学

注射器

温度计

听诊器

阿司匹林

青霉素

CT扫描仪

血压计

核磁共振

人造心脏

极速通讯

集成电路

计算机

遥控器

电话

电话交换机

无线电

传真机

人造卫星

鼠标

光纤

互联网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条形码

蓝牙技术

数码相机

全息摄影

顶级军事

潜艇

炸药

坦克

雷达

原子弹

导弹

隐身战机

鱼雷

航空母舰

发现篇

神秘宇宙

日心说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哈雷彗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太阳黑子周期

哈勃定律

宇宙背景辐射

冥王星

脉冲星

黑洞

美丽星球

好望角

美洲大陆

欧印航线

首次环球航行

白令海峡

安赫尔瀑布

南极大陆

厄尔尼诺

大陆漂移学说

智慧之光

黄金分割

歌德巴赫猜想

勾股定理

兀的精确历程

0的发现

浮力定律

万物原理

自由落体定律

光色散

大气压

帕斯卡定律

惯性定律

万有引力

雷电本质

红外线

单摆等时性

电流磁效应

安培定律

欧姆定律

电磁感应

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

电磁场理论

电磁场理论

电磁波

电子

X射线

放射性

能量子假说

激光

光的波粒二象性

原子核

超导

中子

自然造化

金刚石

氮气

氧气

燃烧理论

氢气

分子原子学说

臭氧

元素周期律

单质氟

味精

同位素

纳米科技

中草药

生命奇迹

解剖学

血液循环

微生物

天花疫苗

生物电

麻醉剂

进化论

遗传学说

细菌学说

结核杆菌

病毒

黄热病

血型

精神分析学说

维生素

胰岛素

条件反射

链霉素

DNA双螺旋结构

噬菌体

悠悠考古

庞贝古城

罗塞塔石碑

恐龙化石

汉谟拉比法典

吐坦卡蒙陵墓

北京人

甲骨文

兵马俑

西班牙岩洞壁画

试读章节

日有升降,月有圆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仰望苍穹,从哪开始?从何结束?面对无穷尽的苍茫岁月,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探索思考,智慧的祖先们寻求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期望能够记录这历史的痕迹。

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设计出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冬季和夏季历法。与此同时,古埃及的祭司正在创造着他们的365天历制。古埃及人认为,在洪水开始泛滥之前,那颗最亮的星——天狼星总是位于地平线上,所以无法看见。天狼星在古埃及被称为“梭西斯”,于是“梭西斯”上升就表示洪水的来临以及一年的开始。此外,古埃及祭司将一年分成12个月,每个月有30天。但他们用不着担心缺少的天数,只需12个月结束时加上额外的5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5天是“年的日子”,用来宴乐和举行宗教仪式,礼拜“梭西斯”,感激它滋润了土地。

从基督纪元开始直至其后的一千多年里,整个西方世界都采用恺撒历。这种历法因其创立者是伟大的罗马人恺撒而得名,它比此前的历法进步了许多。以前的历法只是一种随意的日期安排,常被人利用以达到政治目的,而伟大的尤利乌斯·恺撤下决心要一劳永逸地解决罗马历法中的种种问题。他于公元前48年访问埃及,与埃及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亚历山大的天文学家孛西琴尼建议彻底放弃罗马之前使用的历法,重新启用共有365天的古埃及阳历,每过4年应当给2月额外增加一天。这部以恺撒名字命名的历法就是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前身。这种历法比较接近于现行历制的形式和准确性:每月不是30天就是31天,但次序和现行历不同,2月例外,这和现在一样,但它在平时年份中是29天,在闰年却有30天。

形式简明的恺撒历使广大的群众能够记录时间,安排事务。但在几个世纪过去之后,这一历法仍然发生了很大的误差。到公元16世纪,其差异已经累计到了10天,教皇不得不从尤利乌斯·恺撒留下的问题人手,颁布敕令,强制推行历法改革。1582年,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发布敕令规定,除非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能被400整除,否则,即使到了闰年,也不应增加额外的一天。这样,1600年将是一个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如此一来,每百年的误差就小到26秒。为了使历制和季节同步,格里高里十三世将公元1582年减少10天,10月4日以后紧接着就是lO月15日。为了助兴,他又将新年元旦恢复为原先的1月1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即是沿袭了格里高里十三世推行的历法。

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天文方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当我们用肉眼看惯了这个世界的时候,一项伟大的发明——显微镜,却将人们带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它出现之前,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它出现之后,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生命。

1590年的一天,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制造技师哈里耶斯·约翰逊有事外出了,他的两个儿子便偷偷溜到爸爸的工作坊里去玩。当兄弟俩顺手拿起一些镜片,放进一个铜管里对着一本书看时,竟发出了惊讶的喊声:“呀!字母的一个小点大得像一只蝌蚪啦!”

后来,爸爸听到了兄弟俩兴奋交谈的话,便将信将疑地走向工作台,拿起了那个铜管和两块镜片,果然也看到了奇迹,于是,约翰逊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研制。不久,一架由一个双凸透镜和一个双凹透镜组成的仪器诞生了。由于它的放大率远远高于放大镜,因而人们将它称作显徽镜。

后来,一位对看书和磨制镜片感兴趣的荷兰人列文虎克,经过多年的辛劳,终于在1675年磨制出一种放大率超过了200倍的显微镜。列文虎克用它来观察一滴积贮的雨水,却惊奇地发现其中有许多活动着的小生物。这数不清的小生物有的像曲线、有的像小棍、有的长着毛、有的有小尾巴……它们仿佛鱼儿往来穿梭不停,波浪似的在扭动、舞蹈。这便是人类第一次见到的微生物世界。

通过列文虎克的不断改进,人们得到了观测效果更理想的光学显微镜,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光学显微镜已不能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了。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他发现当电子束通过一个磁场时,就会像光通过透镜一样将物体放大。一般来说,电子要比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能提供更大的放大倍数。鲁斯卡和同伴诺尔开始用电子束和聚焦线圈进行实验,来研究磁场线圈对电子束的效应理论。实验开始于1928年,到1933年底,鲁斯卡终于制造出了一台超级垃微镜,放大倍数高达12000倍,已经远远超过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

目前,最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两种。一种是通用式电子显微镜,是在一个高真空系统中,用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穿过被研究的试样,经电子透镜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放大的像;另一种是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在试样上进行逐点扫描,然后用电视原理进行放大成像,显示在电视显示器上。

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金属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微电子学、医学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我国研制成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80万倍,用它可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品格结构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放大到200万倍左右。通过它,人们可以挨个地观察直径只有0.3毫微米的原子;通过它,人们可以更自信地向微观世界深处进军。

在人口急剧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肥力退化的今天,粮食供应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使粮食种植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一百六十多年前,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研究成果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化肥史上一个新的开端。

李比希的父亲是一个经营无机盐和颜料的商人,他在闲暇时就用这些东西搞化学实验,所以李比希从小就被领进了化学领域,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的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向他讨教如何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他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把自己新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小心地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人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P14-17

序言

岁月侵蚀着历史的年轮,留下了或者清晰、或者模糊的痕迹。当我们在不经意间抚摸那些凸凹不平的烙印时,突然发现历史竟是一块金子,时间的流逝使它蒙上了灰尘,但轻轻掠去浮尘却依然熠熠生辉,今天,当我们身处这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应当感谢所有为构筑现代物质文明作出过贡献的人们,是他们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缔造了如今舒适、惬意的生活。

本套图书专为广大青少年朋友精心编写,掀开历史画卷,我们从中筛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发明和发现,向读者展示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个脚印。成功的发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现代文明。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众多发明家的心血和汗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深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

本书以简练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了人类值得记忆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生动地再现了波澜壮阔而极具震撼的历史画面,使青少年朋友在完整、令两的阅读中,受到启发,从而受益无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科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和发现/中国青少年典藏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战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547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8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19
丛书名
印张 4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86
191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