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叔同生逢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生长在一个繁华与贫困同生共存,传统与现代冲突抵牾,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里,他的人生将怎样开始,他的心路将趋向何方呢?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以时间为序,对李叔同的生平事迹、艺术追求和佛学修养等予以详尽叙述、全面展示。

作者蒋心海行文流畅,文笔优美,文中并附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实为读者了解李叔同思想生平的优秀读本。

内容推荐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这是似乎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由风流倜傥的浊世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像一颗流星,果断、决绝、炫目、温暖,他留给后世的是一系列永远无法明了的谜团……通过阅读蒋心海编著的《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读者将对其身世有个更加清晰地了解。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在依据可靠的资料进行合理辨析的基础上,对李叔同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精练的勾勒,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目录

小引

一、津门岁月

 1 家世

 2 童年印象

 3 书生少年

 4 京津艺友

二、海上风流

 1 南迁

 2 城南草堂

 3 悲欢家国事

 4 南洋公学

 5 声色场上

 6 沪学会

三、负笈东瀛

 1 音乐小杂志

 2 随鸥吟社

 3 东京美术学校

 4 春柳社

四、艺术人生

 1 北归故里

 2 太平洋画报

 3 执教生涯

 4 湖光山色伴歌声

五、走向空门

 1 断食

 2 皈依

 3 披剃为僧

 4 出家之谜

六、佛门修行

 1 持戒修习

 2 闭关永嘉

 3 云游弘法

七、出世精神

 1 前尘故旧

 2 护生画集

 3 晚晴山房

 4 清凉歌集

八、人间晚景

 l 行脚浙东

 2 南闽梦影

 3 最后忏悔

 4 黄花晚节

 5 悲欣交集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津门岁月

1 家世

天津老三岔河口,是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之处,水陆交通便利,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也是最早的水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在李叔同出生的年代,这里依然是漕运的中转站和长芦盐的集散地。直到1918年,海河裁弯取直,河口向西北挪移,老三岔河口和原北运河河床被填平,改造成了东河沿大街(现在的狮子林大街),三岔河口地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在当年依旧繁华的老三岔口东侧,有条叫粮店后街的南北走向的马路。马路东侧,有条叫陆家胡同的东西向小街,胡同东口2号,是一所坐北面南的三合院,这里便是李叔同出生的地方。

当初,宅院的门楼不算太大,门楼正面有4扇平门,正对着北房。4扇平门很少打开,家人平常出入,只走门楼东侧的便门。院内方砖铺地,北、东、西三面,各有3间青砖房,墙基磨石抱角,房上有一米多高的女儿墙。在北房的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院落,院内有灰土房3间,靠西房外首有一株老梅树。宅后不远处便是原北运河河身,顺河往东有条金钟河,沿河是一片树林。从李家住宅的情形来看,在当时的天津城里,也算得上殷实富足的家庭了。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父亲名世珍,字筱楼(一作小楼、晓楼),祖父李锐,叔祖父李锟。据说李家祖辈经营盐业,康乾年间,天津漕运和盐业已相当兴盛,吸引了大量闽、徽、浙等地的商人来此经商,李家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天津。到李叔同父亲李筱楼这一辈,李家经过至少两代人的经营,盐业和钱庄业已颇具规模。

李叔同的父亲筱楼公53岁这年(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考中进士,曾担任过吏部主事一职。或许是无心仕宦,或许是官场失意,不几年筱楼公就辞去官职,一心操持家中的生意了。进士出身的筱楼公,既有为官的背景,又有雄厚的资财,生意越发红火,他先后买下大量的盐田引地,钱庄的规模也扩大了很多。据李叔同的次子李端回忆说:“我家曾多次来过‘镖’,这应该是我家干盐务的收入,通过镖行从引地押运到津的。”“来‘镖’的时候,前门打开,成箱的财物卸在前边的柜房里,人出人进,热闹极了。”钱庄的生意也做得很大,宫北大街有专做门市生意的桐兴茂钱铺,家里还有做内局生意的桐达钱铺。桐达钱铺“柜房门前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红底黑字,上下联的第一字分别是‘桐’、‘达’两字”J。因此,人称李筱楼家为“桐达李家”,以便与冰窖胡同的另一户李姓富人区别开来。由此看来,这一时期的李家,已是津门有名的巨富之一了。

李筱楼前后至少有妻妾4人,原配姜氏生子文锦。李文锦长李叔同近50岁,娶妻后不几年就去世了。筱楼公又纳郭氏,未有生育;再纳张氏,生子文熙(1868~1929),字桐冈,长李叔同12岁。但李文熙自小身体赢弱,筱楼公担心其寿命不长,就在67岁高龄,纳18岁的王氏为侧室。第二年(1880)王氏生下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李叔同对生母王氏的感情很深,许多年后,当他与人谈起母亲时,还是痛苦地一皱眉,摇着头说:“我的母亲——生母很苦。”关于王氏夫人的情况,专门研究平湖方志的陈宰先生有过详细的考证,对其姓名、出生地、家世、嫁与李筱楼的过程讲得尤为详细具体,只是目前尚无与之相关的资料来印证。据说,王夫人出生在浙江平湖一小业主家里,与筱楼公祖上是同乡,后来王家破产,只好将女儿远嫁天津,给年长自己近50岁的筱楼公做了侧室。

李叔同两三岁的时候,筱楼公又在老宅附近的山西会馆斜对过,购置了一所大宅院(今粮店后街60号),全家搬过来居住。此宅院为道光年间一家富户所建,呈“田”字格局,由4个小院组成,分前后两个大院,除各有十多间正房和厢房外,还有厅房、仓房、过厅、游廊等。在“田”字当中一横的地方,有条两间房宽的间道,在“田”字中心紧靠间道的位置,有间高台阶的洋书房,是间刀把状的西屋书房,瓦顶有流水沟,东、南两面有窗。窗为两层玻璃,一层窗纱。房内有中式木床和书橱,摆设十分讲究。洋书房台阶下面,有竹篱围成的小花园,名为“意园”。在中国传统的大宅院里,弄一点洋书房之类的西式建筑,是当时大户人家的时尚,大概是为了显示主人的阔气和文明。在天津这样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开放城市里,这也算是一道别致的风景了。

整座宅院沿街而建,坐西面东,大门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精致的百兽图镂刻砖雕,迎面为刻砖照壁;门楼左侧为厅房,门楼和过道正上方分别悬挂着“进士第”和“文元”两方匾额。此时的李家宅第,宽敞而气派,彰显着主家的富贵与名望。这大概就是李家鼎盛时期的景象了。

1884年9月,筱楼公患了痢疾,病势越来越重,多方延医诊治,却不见好转。筱楼公自知不起,索性不再延医问药,不意反倒有了痊愈的迹象。筱楼公笃信佛教,他从自身病情的异常变化中,觉察到自己的“合报之日”也许就要到了,于是嘱咐家人延请高僧,于病榻之前诵念《金刚经》。他静静地聆听着和缓悠远的梵音,如入禅定,最后安详而逝,卒年72岁。

筱楼公去世后,在家停灵7天,每日请僧人一班或三班,诵经不绝。筱楼公进士出身,且做过吏部主事,又是津门巨富,因此丧礼的场面十分气派。时任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亲自“点主”,武官马三元“报门”,更是让李家倍具哀荣。

筱楼公去世以后,17岁的李文熙执掌了家业。李家随着时局的动荡,在内忧外患中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败落。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国内政局陷入混乱,同时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反洋教”的运动也愈演愈烈。1900年,“庚子国变”爆发,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在这种内外交加的动乱与战争中,京津一带的商业经营自然难逃此劫,而李家的盐业和钱庄也不可能不被殃及。1902年,李文熙被迫转让了自家在河南内黄县的盐业引地(官府指定给盐商从事运销食盐的专卖区),李家从此失去了盐商资格。3年后,李家在天津城内的钱庄之一“桐华钱铺”歇业。到了1911年,也就是李叔同留学归来的那一年,包括“桐达钱铺”在内的两家钱庄倒闭,百万家资荡然无存,李家从此彻底地败落了。

P1-4

序言

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降生于天津城一户富商家里。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五大河在天津市区及其附近汇合而成海河,东流七十多公里至大沽口入海,故天津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明朝时,燕王朱棣起兵争夺帝位,在此渡河南下。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为纪念这次起兵,将此地赐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之地”,并在此屯兵筑城,始称天津卫,“卫”即驻兵之所。

天津内有海河外临渤海,河海相连,是船舶往来必经之地。另据史载,早自唐朝就在此开辟盐场,设置盐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渔盐资源,自然吸引着各地商贾汇集津门。清朝初年,有人就对天津做过如下描述:“海去城百里,从无入寇之患,商出百万之课,民获兴贩之利,乃鱼盐之薮也。”尤其是1684年清政府全面解除海禁之后,天津更是万商云集,商贸繁盛。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此设置租界,发展洋行,染指海关,传播“洋教”。自此开始,反抗侵略的斗争在这里上演,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汇在这里激荡。几乎同时,洋务运动也鸣锣开场。1862年,驻守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在这里雇用英国军官训练天津洋枪队。1867年,崇厚又在这里设立军火机器局。而后,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常驻天津,在此开办煤矿,兴办洋务教育。就在李叔同出生的这年九月,李鸿章还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在津沪之间架起了电报线。此时的天津,已成为北方繁华的商业中心、贸易港口和洋务运动的重镇,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在这座城市的上空翻腾变幻。

李叔同生逢这样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生长在这样一个繁华与贫困同生共存,传统与现代冲突抵牾,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里,他的人生将怎样开始,他的心路将趋向何方呢?

后记

十多年前,不知深浅,贸然写了弘一法师的传记册子。此书虽只有五六万字,却留下了许多遗憾。于今读来,仍倍感汗颜。我自幼时即背无神论,又怯于冒险学习;开禁之后,迫于生计,整日在红尘里滚爬,今生都打理不清,更无暇顾及来世的去向,故对佛道之类不甚了解。弘一法师一生经历丰富奇特,内心世界博大深泓,冥顽如我者,自然难窥法师门径,更无缘领略法师精神世界的异彩灵光。再写此书,不免心中惴惴,翻检法师著述及研究资料,盘桓月余,揣摩多日,仍然不敢下笔。

法师说过,“老实念佛”“不打诳语”,我虽无慧根但老实做事,不打诳语,庶几还可一试。故此,我打定主意,老老实实地来写:不虚构,不夸饰,不要花腔,不玩技巧,据实道来,平实说去。为此,我尽量让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都有所依,有所本;尽量让原始资料说话,而不是捉笔者跳出来絮叨;尽量顺着法师‘行脚的足迹,一步一趋地寻觅他的人生历程。

作为世俗中人,我对法师的佛学思想,很难有透彻的了解,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仰。且不说他一生的辉煌功业,就说他的人格,是何等高贵,何等令人追慕。比如他做事的认真执著,他待人的平易谦和,他刻苦行持的韧劲,他享受苦难的旷达,他自我责难的无情,他信仰的纯正坚固,他品性的方正端良,以及他惜福与节俭的美德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法师高贵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他人格的核心,则可用一个“人”字来概括。对此,法师在俗时的学生丰子恺,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十分像入的人”,是丰子恺对法师的最高评价,也是他之所以崇仰法师的根本原因。

我不知道丰子恺具体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做一个像样的人,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老实说,我每读及丰子恺的这段“人”论,心里都会轻轻一颤,仿佛他这话是冲着今天的社会说的,冲着自己说的。是呀,有谁不想做人呢?只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道,在这样一个万众一心、急切地奔赴物质世界康乐生活的时代,人们对行走乃至奔跑的姿态是不太讲究的,甚至顾不得讲究。什么规矩呀,从容呀,优雅呀,其实都没得用,关键是速度,谁先跑到谁就是胜利者,至于跑到那里之后干点什么,顾不得想,问题太超前,到了再说吧。总之,这是一个亢奋的时代,人们都轻装上阵,赤条条地狼奔豕突,把奔跑当做了目的。由于跑的人多,又不讲规矩,不重姿态,因而就有点乱,方向感不强或头脑不清爽的人,跑着跑着就找不到北了。

窃以为若要人做得有模样,须从起卧坐行开始。法师小的时候就很讲究,饭桌摆不正都不能坐。当然言谈也重要。法师小时候好指东画西说人家不对,他的老表哥就指着他教训道:“你先说说你自个”。据法师说,他小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也曾亲见父亲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我这不是在说少儿教育,这个你懂得。遗憾的是,现在大家都在忙着奔跑,少有空闲来关注这样的常识,甚至连生死大事也没得空闲去认真琢磨,或者索性来一句:“自打来到这个世界,我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是啊,咱都不打算活着回去了,还有什么好讲究的。不过呢,既然铁了心要死在这里,何不注重点姿态,行走得从容一点,甚至优雅一点。累了的时候,也歇一下,顺便想想“奔跑”之外的事情。总之,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应讲究点姿态,甚至体面,至少不能活得太丑陋,死得太难看。这样的话,就差不多有几分像人了。

弘一法师的后半生,都在极其认真地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了生死”。应该说,他做得十分到位,用丰子恺的话说,他最终成了“十分像人的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行走的姿态算得上从容而优雅;他死的时候,更是标准的释迦摩尼佛的“吉祥卧”,从容而安详,姿态堪称完美。当然,佛是讲缘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得了那个世界,但他对待生死的认真态度,却值得我们这些在拼命奔跑的人思量。这,也是我亲近弘一法师的原因。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没有这些前辈今贤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有这本小书。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乞请众位方家不吝赐教。同时也请读者朋友,对书中的失误与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赵光怀、许允龙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谨致谢忱。

偶感随想,拉杂记来,聊作后记。

2011年7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心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25640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5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8: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