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禁丹青(清宫绘画的创作与收藏)
内容
试读章节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取号甚多,号箨石,又号匏尊、万松居士、百福老人等,八十三岁时,取成亲王永理为其诗集所题句中“万苍翁”三字为号。雍正十年(1732)中乡试副榜。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未用。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续文献通考》纂修、詹事府少詹事、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阅之一、山东学政等职。他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七十六岁时,才以二品官衔告老还乡,家居十年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卒,享年八十六岁。

钱载画风的形成,主要受同乡女画家、大学士钱陈群之母陈书(号南楼老人)的启蒙。入京为官后,又拜于蒋溥门下。蒋溥(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他是大学士蒋廷锡之子,雍正朝进士,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擅绘花草,得于家传,随意布置,多富生趣,为时人所重。他也是乾隆朝重要的词臣画家。钱载常与蒋氏探讨画理、切磋画艺。

钱载工绘兰竹花果等,作画迅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象创作,以助一时之兴。因而其画有“简”意:在构图上,景致无远、中、近景之分,缺少左右位置的穿插及空间的多层次表现,而是突出主题,直接绘物象的近景特写,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桂图》扇、《花呆图》扇、《兰花图》扇等。在技法上,采取以墨笔勾线,略加浓淡墨涂染的白描法。这种白描法的绘制,免去了调色、晕色、染色等多种程序。

当然,钱载作为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画家,深知“因快就简”所造成的缺憾,于是,他在创作上注重气韵表现,从而以“气”补“简”。物象虽然多信手点染,以没骨写出,但是行笔流畅,线条飘逸;墨色在行笔中自然显出浓淡、干枯的变化,从而令画面既充实又空灵,物象具有清雅的书卷之气,受到了时人的赞誉。钱泳《履园丛话》评:钱载“工写生,不甚设色,兰竹尤妙,书卷之气溢于纸墨间,直在前明陈道复之上。”蒋宝龄《墨林今话》记:“荐翁中年花卉雅艳淡逸,绝类瓯香仿元人之作。其后独行己意,纵笔为兰竹杂卉,疏野洒落前无古人。梁山舟学士尤喜之,尝品其所作:兰竹第一,菊次之,枯木又次之。”秦祖永《桐荫论画》言其画“笔意奔放,兀傲不群,所写兰石,最为超脱,画兰叶纵笔仰,神趣横溢”。

目前所知,清宫收藏的钱载画作有十余件,其中大部分是钱载为官期间献给乾隆皇帝之作,这也透露出乾隆皇帝与钱载之间特殊的君臣关系。

钱载自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后,便入宫成为了乾隆皇帝的近臣,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致仕回籍,在乾隆皇帝身边侍奉近三十年。钱载能诗擅画、博学多才,同时又能秉公办事、勤政廉洁,因此,乾隆皇帝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

之所以说乾隆皇帝对钱载的器重是“比较”,而不是“特别”,究其原因,主要是钱载不善于对乾隆皇帝察言观色,不能处处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最典型的事例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祭告祭文事件”。关于此事件,《清史稿》有记载,钱载的后裔钱霆所撰《嘉兴海盐钱氏人物史略》中也有解释:“乾隆四十五年,钱载奉命代表皇上祭祀历代帝王陵墓。他查阅《吕氏春秋》、《水经注》等大量史料后,确信帝尧在位时定都平阳,死后也葬在平阳,尧陵在濮州只是史书上的传讹。同年十二月上书乾隆,称尧帝陵在山西平阳(现山西临汾市),不在山东濮州(现河南濮阳市)。此疏一上,立时引起轩然大波。乾隆皇帝如果接受钱载意见,不仅要改变祭祀地点和仪式,还等于承认此前清朝近一百五十年虔诚祭祀的不是尧帝,而是一个说不清楚是什么人的荒冢土丘,简直成了千古笑话,这对于一向以博古通今自诩的乾隆皇帝来讲,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内阁大臣们在乾隆的授意下纷纷上疏回驳,钱载却书生气十足,不知就此住手,竟再次上疏坚持己见,遭到乾隆皇帝的严厉申斥。”钱载还有两件为乾隆皇帝起草祭天祈谷的祈告仪注有误,而受到乾隆皇帝训斥之事。总之,钱载以书生的憨愚本性和一些小的失误,令乾隆皇帝对他的赏识有所打折。

虽然钱载没有达到深得乾隆皇帝宠幸的地步,但是他的才学和秉公办事的能力,还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积极肯定,相继委以他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等重要官职,并且十余次让他充任会试、乡试正副主考官,为清王朝选拔人才。同时,让他唱和御题诗,收其画作为宫中藏品等。

在乾隆皇帝收藏的钱载十余件画作中,有四件还被《石渠宝笈》著录,其中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有《乔松水仙》轴(又名《灵仙祝寿图》轴);被《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有《梅花》轴(又名《墨梅御题图》轴)、《写玉田词意》轴、《桃实芝兰》轴(又名《蟠桃苓芝图》轴)。现对它们简介如下,由此也可见乾隆皇帝对钱氏画作的喜爱之情。

《乔松水仙》轴,左侧绘苍松,松干挺拔峭立,向右出枝。松下盛开的水仙簇拥着灵芝,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致。水仙以双勾白描表现,它带露含香的秀骨清姿,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松针的刻画,笔笔纵横交错,杂而不乱,显现出松树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全图淳朴稚拙而又洒脱雅逸,充分展示了钱载的画风特色。

《梅花》轴,其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图绘梅花,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无色胜有色的斑斓之感。从乾隆皇帝的题画诗“点点圈圈具生意,斜斜直直引吟肠”中可见,他对这位老臣的画作还是极为赞赏的,认为钱氏所绘的梅花不仅生动,而且富有诗意,达到了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写玉田词意》轴,图绘坡地拳石,春兰蕙革。设景布势简单,呈现钱载画作的构图特点。自题五言诗一首,款:“蘀石钱载写《玉田词意》,时年七十有九,丙午初夏。”“丙午”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钱载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七十六岁时告老还乡的,此图当属他退隐之后所作。至于此图于何时、何种原因为皇室所藏,现已无法考证。

《桃实芝兰图》轴,此图无创作年款,但是据落款:“臣钱载恭画”,及钤:“臣”、“载”印而知,此图当是钱载任职期间献给乾隆皇帝的画作。图绘硕果累累的桃树和郁郁正茂的灵芝、兰草。在中国传统的题材画中,桃、灵芝都被赋予了长寿吉祥的寓意。此图笔致松秀,颇得天然逸致,与乾隆皇帝的笔墨风格相近,这应是此画除寓意吉祥外,被乾隆皇帝所赏识的另一重要原因。P26-29

后记

本人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女性绘画的研究。近十余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代宫廷绘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编目。1997年,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协会组织全国的宫廷史专家,编写一套介绍皇家文化的丛书,本人有幸受邀撰写其中《紫禁丹青——清宫绘画的创作与收藏》一书。为了写好此书,本人不仅参考了宫廷绘画史的著名专家聂崇正先生、杨伯达先生、杨新先生、单国强先生以及余辉先生的研究成果,而且从史料入手,翻查了原始的宫廷档案,尤其是记录宫廷画家工作状况的《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简称《清档》),以及大量的地方志、画史论著、文人笔记、诗文集等,进行了必要的查证补缺,文献积累:此外还从文物入手,充分利用库房文物整理之便,对大量的院藏文物进行了直接的审视,从而加强了对画作的感性认知与把握。

本书的撰写,实在是由于难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热情邀稿,在此特别感谢该社的信任与热诚。本人平日工作繁杂,加之出版时间仓促,因此,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指正。

李湜

2010年11月记

目录

引言

上编 紫禁城的绘画创作

 一 皇室画家

热哀绘画的乾隆

附庸绘画的慈禧

妙于绘画的皇子

 二 词臣画家

率真质朴的钱载

状元画家钱维城

笔墨丹青的群僚

 三 西洋画家

一枝独秀的郎世宁

远渡重洋的传教士

来自美国的克姑娘

 四如 意馆画家

如意馆的确立与画家的入宫途径

倍受乾隆恩宠的画家余省

乾隆朝御容像画家缪炳泰

晚清御容像画家沈振麟

沈贞及其《美人采莲图》

擅绘戏曲画的张恺

 五 官掖女画家

中编 画院制度与规定

 一 画家的等级制度

 二 画家的奖罚制度

 三 画院的审查制度

 四 落款、钤印规定

下编 紫禁城的绘画收藏

 一 真品——以《石渠宝笈》著录的女画家作品为例

陈书作品

仇珠作品

文俶作品

周淑禧作品

 二 赝品——以《石渠宝笈》著录的女画家作品为例

马守真赝品

管道升赝品

杨婕妤赝品

 三 重要藏品

紫禁城藏品

圆明园藏品

避暑山庄藏品

 四 藏品的失与得

一失再失的大劫难

清宫旧藏的失而复得

回归紫禁城的国宝

 五 藏品背后的故事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

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

五代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代梁楷《三高游赏图》

明代吴伟《歌舞图》

清代官廷绘画简表

主要文献及论文、论著

后记

序言

清代宫廷绘画自成体系并以紫禁城为中心而展开,它拥有来自各个阶层的创作群,如画院里的画工、西洋画家,官僚里的词臣画家以及皇族中的帝后、亲王等;同时,历代书画藏品,也构成了它创作传承的脉络谱系,从晋至清,历史上名品佳作,几乎全被收归至清内府,由此,紫禁城又拥有了超越历代的宫廷藏画。

清代宫廷绘画的创作主体是画院。画院的鼎盛期在乾隆朝,其沿革的脉络,著名宫廷史专家杨伯达先生在《清乾隆朝画院沿革》一文中,有着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清代画院之设,概括地说,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1644~1735)尚查不到明确记载,或许是有画院之实而无画院之名;乾隆元年至二十七年(1736~1762)事实上存在画院处与如意馆的双轨制画院;乾隆二十七年裁并画院处之后,仅保留了单一的如意馆画院,这就是有实无名的画院;至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火烧圆明园,如意馆化为灰烬,同治元年(1862)之后于北五所重设如意馆画院至1911年。这就是清代画院的沿革。

清代画院的兴衰与皇权的消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兴于顺治至雍正年间,此时正是清政府初建政权、励精图治的创业时期,绘画艺术在为宫廷服务的过程中,得以兴起。盛于乾隆年间,此时正是清政权的巩固期,也是清王朝的鼎盛期。偏好书画艺术的乾隆皇帝,倚仗雄厚的国力,积极地推动了宫廷绘画的发展。衰于嘉庆至道光年间,此时的清政权开始走向没落,清皇室对文化与艺术缺乏热情,令宫廷绘画一蹶不振。败于咸丰至宣统三年,此时的清政府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垂亡期,庞大的帝国已无力为宫廷绘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虽然此时有附庸风雅的慈禧出现,但是她已无回转乾坤之力,清代宫廷绘画随之色彩黯然。随着末代皇帝溥仪逊位,紫禁城之绘画藏品也纷纷散落民间,只有有关那些画作的故事还在被永久地传说。

内容推荐

清宫绘画是北宋宣和以后的又一繁盛期,画风独特而鲜明,作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紫禁丹青(清宫绘画的创作与收藏)》首次展示了乾隆、慈禧、众皇子(如康熙子允禧等)的画作及清宫密藏的其他画作,如郎世宁、安德义、克姑娘等西洋画家未曾面世的作品;讲述了围绕藏品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现了清宫绘画的全貌,对于了解古代宫廷绘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紫禁丹青(清宫绘画的创作与收藏)》作者李湜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毕业于中央美院,是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人士。

编辑推荐

揭秘清宫绘画创作与收藏,最值得珍藏的清宫画作集。

《紫禁丹青(清宫绘画的创作与收藏)》所收一百余幅绘画作品均为故宫典藏,其中五十余幅藏品首次面世,

另外五十余幅也系传世精品;书名“紫禁丹青”为乾隆真迹;所有画作均从故宫藏画中扫描而得;本书作者李湜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毕业于中央美院,是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人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禁丹青(清宫绘画的创作与收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3621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5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