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有得天独厚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遗存,地点众多、标本丰富、保存精美,对探索生命进化历程具有重大意义。由邓涛编著的《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就是关于这些重要科学材料的野外考察和获取过程及相关背景知识的生动描述。

内容推荐

由邓涛编著的《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内容采自作者近10多年的野外考察工作记录,全部素材均为第一手资料。作者考察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广袤的西部,包括青海和西藏许多荒无人烟的地区。文中除了通俗易懂的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外,也充满着科学家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品质的感染力;优美流畅的文笔和丰富的实地照片,给读者带来饱览祖国壮美山川和多彩风土人情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优美环境可能遭到破坏的担忧。《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是对考察活动的全方位记述,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渗透于故事化的叙述中。

目录

前言

1.临夏故事

2.河西走廊纪行

3.塔奔布鲁克去来

4.告别三峡

5.山旺印象

6.初涉西藏

7.探访保德

8.乌兰花一日

9.重返吉隆

10.环绕锡林郭勒

11.二连原野

12.昆仑雪峰

13.柴达木腹地

14.淖尔记事

15.榆社风雨

16.陇东黄土地

17.天水沟壑

18.三晋南北

19.伦坡拉苦旅

20.青藏十字

试读章节

1.临夏故事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实际上就是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可惜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我第一次去临夏是1998年的秋天,此后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都要来,有时甚至一年来几次。经过多年的工作,我们已在临夏盆地从渐新世至更新世的各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质量上不但超过了中国著名的化石地点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也超过了欧洲最著名的位于希腊的匹克米(Pikermi)和萨摩斯(samos)。临夏盆地是中国、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一个晚新生代,特别是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三趾马、萨摩麟、大唇犀与和政羊是临夏三趾马动物群的典型代表类群。

三趾马的特点正像它的名称所反映的那样,每只脚上有三个带蹄的趾,但两边的侧趾已脱离地面,在行走和奔跑中并不起作用。绝大多数马科动物也都是三趾的,如现代马的祖先渐新马和草原古马,以及铲齿象动物群中的安琪马等。三趾马特指一个属,并不是现代马的祖先,是马进化中的一个旁支,在50万年前从非洲绝灭,没有留下任何后代。1832年法国人克里斯托尔(J.de Christ01)就在法国沃克吕兹省(Vaucluse)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他正确地指出了三趾马与真马的不同之处,但他的文章发表在一本鲜为人知的杂志上,所以三趾马的名字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得到承认。三趾马牙齿的齿冠很高,上颊齿具有孤立的原尖,这是三趾马的一个重要特点。三趾马曾经广泛地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在中国也非常繁多。

长颈鹿通常有一对角,少数有两对或更多的角,萨摩麟就是一种古老的长颈鹿。它的头很长,四肢更细长,最特征的地方是它的长脖子,萨摩麟及其他长颈鹿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也只有7个颈椎,但每一个颈椎都拉长了。长脖子加长腿,长颈鹿就能吃到高高树冠上的嫩叶,而别的动物就只能望树兴叹了。与今天的长颈鹿相比,萨摩麟的脖子还不算太长,只是与小型而珍稀的霍加狼相似。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早期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B.Lamarck)认为,短脖子的长颈鹿为取食高处的树叶而努力伸长脖子,这样就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长颈鹿。当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他的观点只是一种朴素的进化思想,实际上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是自然选择积累了有利的基因突变。萨摩麟正是长颈鹿进化过程上的一个中间阶段。

20世纪20年代,瑞典古生物学家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发现了大量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被运到瑞典的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其中的犀牛化石交由年轻的林斯顿(T. Ringstr6m)博士研究。通过这些标本他惊异地发现,这里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奇怪的犀牛,它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带锋利刃部的巨大獠牙,而上门齿却完全退化消失了。林斯顿给这类犀牛取了一个名字叫大唇犀,它的上唇跟现代貘的软鼻很相似,可以将草叶卷起来用獠牙切割。大唇犀的身体也非常奇特,四肢又粗又短,以至于肥胖的肚子几乎要垂到地面上。在中国,特别是在临夏盆地,大唇犀是三趾马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种类,我们简直可以因此把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群叫成是大唇犀动物群了。

和政羊实际上是一种麝牛,而在今天的世界上,麝牛只分布于北美地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R.M.Nixon)首次访华时,决定要送一件最具美国特色的礼物给中国,在动了无数脑筋后,最后选中了麝牛,而中国回赠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熊猫。和政羊是和政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它是以在和政发现的标本作为正型,首次在世界上记述的一个麝牛亚科中的新属新种,被命名为步氏和政羊,以此纪念对中国的麝牛化石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B.B0hlin)博士。和政羊的个体中等大小,小于现生的北美麝牛,它具有短而粗的角芯,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芯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亚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甘肃的省会兰州到临夏的距离并不远,1998年9月,我们驱车几十公里就到了洮河,过洮河就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洮河流珠”是充满神奇的自然之谜:洮河在开春河床解冻时,冰块融解成一粒粒晶莹的小珠漂浮在河面上,而不像黄河那样每年要动用飞机炸开冰凌。现在我已经在洮河上经过了上百次,可惜还没有一次在流珠的季节看到这个自然奇观。

临夏是回族的聚居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阿拉伯风格的绿色圆柱拱顶,也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歇山式大殿。在图案上,阿拉伯几何形态与中国花叶图案相交织,整个建筑的布局、造型及内部装饰融阿拉伯异域文化、汉族传统文化和回族民俗文化为一体。清真寺的院落清新宁静、别致壮观,寺院墙壁上的绘画肃穆庄严、古朴典雅。清真寺与世俗的居所紧密相伴,人口密集的城镇中宣礼塔鳞次栉比,在道路偏远的村庄里也新月争辉。从地处山顶的野外观察点随意望去,轻而易举就能看到十几座清真寺,有时一个小村庄就有两座甚至三座。“南朝四百八十寺”已让人惊叹,但说“河州四千八百寺”却一点都不夸张。

临夏盆地位于中国西部的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相当少。然而,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和政县在临夏盆地的地位却相当特别。由于南部靠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太子山麓,和政在临夏盆地中的雨量相对充足,特别是南部地区。但多雨也常常给考察工作带来麻烦。有一次,我们前往三合乡的老沟地点进行工作,汽车轰鸣着爬上了崎岖的机耕道。一下车就发现天上布满了乌云,还不时洒下几点雨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考察工作,所以大家背上行装向山上爬去。这个地点的地貌以沟两侧陡立的砾岩峭壁为特点。当我们艰难地爬上峭壁,雨真的下起来了。砾岩顶面只有窄窄的一条羊肠小道,尽管俯看峭壁之下令人眩晕,但这个地点来过多次,从没有感到过胆怯。而今天却有些不一样,雨越下越大,身上淋湿了并不要紧,可脚下越来越滑,鞋底防滑的花纹早已被稀泥抹平,一点也不起作用了。随时都有可能失足深渊,我们不得不想办法自救,前、后都不能再走,而一侧是悬崖,惟一的办法就只能向山上爬,尽管也充满了危险,却是目前最安全的惟一出路了。这时地质锤派上了大用,每一步都要用全力将锤子砸进山坡的土中,因为表土已经被雨水泡得疏松了,吃不上劲。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爬到山顶,再沿山脊走到沟的尽头,然后从沟底下山,在如此的雨天和险境中这是最安全的办法。等我们回到车旁,车也下不了山了。好在春天路旁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掰下树枝给汽车垫路,就这样步步为营下得山来。这场雨是如此的长,接下来将近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被困在县城里,耽误了不少野外工作时间。P1-7

序言

我的家乡在四川宜宾,金沙江从县城旁流过,两岸都是山峦。山的那边有什么?童年时,好奇心总驱使我和伙伴寻找机会去野炊。虽然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带到野外去烹调,常常只是捡些柴火煮一锅面而已,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可以走到山的那边,而山更远的那一边又引诱着下一次再去野炊的念想。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野外的生活。小时候还没有电视,更没有现在小朋友大朋友都非常喜欢的“探索与发现”、“国家地理”之类的节目。但我记得从小就喜欢看有关大自然的书,虽然那时书籍是如此贫乏。

我父亲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的是俄语,所以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苏联出版的书。当然,那时候是一点都看不懂,只是很喜欢翻看里面的图片。读幼儿园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俄文书,大概是讲一个小孩跟随一艘破冰船去北极的故事。书中有不少线描插图,特别是其中的各种动物,如北极熊、海豹和燕鸥,我最喜欢用透明纸蒙在书上把它们描下来。这些书在“文革”中都被红卫兵拿去当废纸卖了,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本书。

上小学时得到一本小册子,是讲考察队员在四川西部的群山中为动物园捕捉熊猫的故事。书名忘记了,但封面还记得非常清楚,画的是几个人在树林中抬着装熊猫的大木笼子。那时实在是太羡慕那些考察队员了,而对于长大后的梦想就是到动物园去当熊猫饲养员。

上中学后能自己买书了,县城里有两家书店,总爱去逛一逛,见到有动物的书就尽量想办法买回来看。那时书店里的书并不多,动物的书就更少,大多是讲经济动物的养殖,青草鲢鳙、鸡鸭鹅鸽、猪牛羊马,看着也觉得有趣。后来买了一本《化石漫谈》,这本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我的生活道路有意无意间被它引导了。

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到北京大学的招生简章,一张古生物专业学生在海滨进行潮间带生物实习的照片吸引了我。第一志愿自然是生物系,第二志愿就填了地质系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结果被地质系录取。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听当年招生的老师说,之所以将我录取到古生物专业而不是生物系,是因为我是极少数自愿选这个专业的考生。我很高兴这个结果,因为生物系不是分专业填报,将来不一定能从事野外考察工作,而古生物学正好能满足我渴盼投身山野的愿望。果然,大学期间,我们每年都至少有一次野外实习机会,第一年在北京郊区,第二年是秦皇岛和大连,第三年去江苏和浙江,最后的毕业实习则远赴广西。

从此我走上了古生物考察和研究的道路,在广袤的大地上寻找远古生物的印记、探索生命演化的轨迹、重塑地质时代的变迁。本书记录了这些年来我在祖国各地,尤其是西北地区参加调查考察的所见所闻,同时穿插了一些化石知识和我对相关考察问题的思考及其历史背景。有的内容已在《化石》等杂志上发表过,也有一些是后来补充的。最早的考察起始于1998年,10多年来我曾经去过的这些地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有些印象和想法与现在的情况相去甚远。但我没做过多的修改,保留下了从前的观察。

在这些年来的野外考察中,特别要感谢老师们的精心指导、感谢同事们的齐心合作、感谢学生们的专心求索,才使得不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下,我们都能取得丰硕的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809334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15-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