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
内容
编辑推荐

早教专家林怡潜心20年经验力作,带你了解小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感动推荐!

每个孩子从出生时,就是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完整个体。他每个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都需要妈妈去了解。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包含林怡20年的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案例,帮妈妈们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更为她们解除育儿的不安和忧虑。疲倦时读一读,就可以重获信心和力量。

内容推荐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内容介绍:为什么我家孩子屁股像长了钉子?

孩子太敏感,鼓励让孩子更“沮丧”?

孩子发泄情绪,多大程度算ok?

宝贝不乖的真相,让你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气质类型,帮父母找对教育方向;把握和孩子说话的诀窍,拉近亲子关系;认清上一代的心理伤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懂孩子,才能爱得更有章法。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的作者是林怡。

目录

序言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IX

Part 1 走进孩子的心

3岁前的记忆去哪儿了?

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

孩子天生都是心灵感应大师?

宝宝“难带”,是在反抗爸妈?

孩子心里有3个小人儿

孩子的儿语,你懂吗?

Part 2 孩子“不乖”的秘密

孩子“逆反期”,爸妈“头痛期”

“三心二意”≠不专注

舔着墙壁走,都是爸妈惹的祸

我家宝贝是“磨娘精”?

总是抱着大枕头的琳琳

“一根筋”的琛琛,为何不转弯?

脏话狠话,恼人的“诅咒敏感期”

打人也是爱?

“捣蛋王”家里有个“大坏蛋”

认生的孩子更聪明?

爱你我就黏着你

“妈妈,不要跟别人说话”

天哪!孩子的重口味礼物

Part 3 关注孩子的个性

孩子个性不一样,教养大不同

谨慎型孩子:旁观是参与的前奏

雷厉风行型孩子:行动才是硬道理

敏感型孩子:不切实际的鼓舞让他更沮丧

叛逆型孩子:道理越讲越歪

涣散型孩子:3分钟热度,未必一无是处

暴躁型孩子:热情是动力,冲动是魔鬼

合作型孩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执拗型孩子:执著固然好,变通也重要

特立独行型孩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散漫型孩子:管他天崩地陷,我自岿然不动

别强求改变孩子的性格

Part 4 爱孩子,要用对方法

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

妮妮画不完的画

辰辰究竟在表达谁?

你的宝贝被“催眠”了吗?

爱孩子,怎么可以讨价还价?

吓唬,让爱变了质

感受缺失,孩子不是瓷娃娃

给孩子多少关注才算够?

到底该不该“打扰”孩子?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Part 5 这样去听、说,孩子知道你爱他

放慢你的教养节奏,别再对孩子说“快一点”

躺在草地上的轮滑老师

好故事胜过大嗓门

保持沉默,让宝贝自己说

共情,给孩子加满分

幽默地对待孩子吧,快乐会播种

灵活的变通,是爸妈的必修课

暗示的魔法

放大优点,才能正面管教

Part 6 好孩子来自好环境

爸爸和妈妈,在位却缺席?

夫妻关系总是大于教育

“妈妈和奶奶,我究竟该爱谁?”

“亲子嫉妒”让孩子受伤

家境好不好,和孩子优不优秀没关系

后记

妈妈信箱 0~6岁孩子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怎么办?

孩子老扔东西怎么办?

孩子说谎怎么办?

孩子“窝里横”怎么办?

孩子特别迷恋电视怎么办?

孩子在公共场所失去控制怎么办?

孩子得不了第一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听不得批评怎么办?

孩子看见别人吃东西就要,怎么办?

孩子总是打人、推人怎么办?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孩子是个“破坏王”怎么办?

孩子总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孩子总是捡垃圾,怎么办?

孩子总不好好练琴怎么办?

孩子有“自慰”行为怎么办?

妈妈性情忧郁,会影响孩子吗?

父母育儿观念差太多,怎么办?

试读章节

琛琛1岁半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奶奶出去玩儿,曾看到一辆卡车翻到沟里。过了很久之后,当我带他再到那个地方玩时,他竟然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昨天在这里看到一辆卡车翻沟里了。”他混淆了时间,却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如果没有故地重游,不是那个场所触发了他的记忆,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提起这件事呢。倘若他语言能力发展得不够好,即便他事后记忆被触发,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一切,我可能就会自以为是地判定他把3岁前的记忆弄丢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如果我们接他回家的路上问他学了什么,吃了什么,他往往回答…不知道”。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会因此很焦虑,生怕孩子融入不了幼儿园的生活,或者学习能力有问题等等。但是,如果不给孩子压力,当遇到某个恰当的场景时,孩子的记忆却很可能被触发,于是,他所谓“不知道”的结论就会被他自己的表现所推翻——他可能突然念起在幼儿园学的某首儿歌,跳起老师教会的某个舞蹈动作,甚至开始描述他在幼儿园的经历。于是,他那些看似弄丢了的记忆经由某些画面触发,就会奇迹般地重现。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很难回忆起3岁前发生的一切,很多人就误以为孩子3岁前的经历对他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甚微。因为这种认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太注意我们的言行,结果就会无意问对孩子产生影响,带给孩子很多负面的东西。直到某一天,这些影响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我们才想起要去解决问题,并把问题归咎于孩子自己。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身上,与孩子无关。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从他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3岁前经历的一切不会白白浪费,它们会以某种方式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印痕,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潜意识不辨好坏,对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特别青睐。因此,在孩子的童年,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温馨的、奇妙的记忆,就相当于给他的潜意识输入了正面积极的养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曾在博客上发了一篇《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博文很快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天之内被点击将近15000多次,并且不少人在这篇博文后发表评论,声称他们清晰地记得3岁前的经历。

一位网友提到:“我一直记得一个场景:我穿着橙色的衣服,扶着椅子站在地上(应该还不会走路),阳光从大门口照进来,很温暖。’’

另一位网友则写道:“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爱能带给彼此无尽的奇迹。3岁的女儿,重遇一岁半时的早教老师,一眼就认出他了,并且直接喊出他的名字,信任地坐在他的怀里,与他拥抱,就像一岁半时那样。相信,这就是爱的力量!”

正如上述两位网友提到的那样,儿时那些温暖的回忆确实能带给我们爱的力量。我自己,一直记得一个很温暖的场面:屋后,菜园子里。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摇曳,飘来阵阵淡淡的花香。蜜蜂嗡嗡着,在花丛中飞舞。而我,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留着当年流行的“西瓜皮”发型,拎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小手袋,满心欢喜盯着大门,等待爷爷出现。春日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融融的,让我安心、喜悦。那是我第一次准备去远行——跟着爷爷去十几里外的资江对岸看姑奶奶。那时,我不到3岁。

那么多年过去,这个温馨的场面始终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的内心深处就有个声音响起:总有些场景值得重温,总有些未知令人期待。成人后,当我沮丧、悲伤、失落的时候,这个场景就会在我情绪极度低落时乍现,给我爱的力量。

当然,一些负面的记忆未必都是不好的。我们不可能,也无须给孩子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毕竟,他将来终究要面临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如果完全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孩子长大后就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自我调适。况且,某些负面的记忆也会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最终转化成正面的能量。很多艺术家的辉煌成就都得益于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

了解了3岁前记忆的去向与作用,我们就可以尽可能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环境,带给孩子更多快乐而美好的早期记忆。比如,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去同一家店买他最喜欢吃的蛋糕;和孩子反复玩儿同一个游戏,几分钟就行。爸爸妈妈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给孩子的记忆银行存储些温馨的片段。

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在3岁前有了一些创伤经历,我们也无须过于焦虑。放下它,淡看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宽厚的爱,他自然会从中获得疗愈。P4-6

序言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怀揣着百分百的爱心,呕心沥血在付出。可是,就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问题”。而当我们纠结于孩子的所谓“问题”时,我们给予孩子的便是自以为是的爱,有时甚至是一种伤害。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令许多父母为之惊心,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20年教子与早教从业者的经历,让我更深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奥义。不管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剥茧抽丝地剖析下去,我们总能发现,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在灵魂深处,我们与孩子是一体的。父母身上携带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并对其产生影响。

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其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不足道呢?当然不是。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任何关系都无法与亲子关系比肩,因此,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永远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心灵最好的“饲养员”。父母的角色当好了,其他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便可以被淡化,甚至消除,而孩子就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滋养,成长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亲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带给了我们福音。只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给他最好的爱,许多的担忧便会销声匿迹。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便可以走得气定神闲。

要想不做“问题”父母,给孩子更好的爱,我们就要掌握爱孩子的正确方法——将孩子视为成长的主体,依循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求,跟随他的视线和脚步,协助他、陪伴他慢慢前行。当然这需要父母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孩子一起成长。

另一个难以跨越的教养障碍源于父母急切的心态。虽然“孩子的成长是急不得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就陷入某种固有的模式,恨不得一下子把孩子的“错误”纠正过来:

孩子坐不住,常常左冲又突的,我要即刻给他按住,让他变文静些。

孩子胆小、内向,这不行,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要逼着他去闯荡世界。

孩子发脾气了,这个坏秉性得速速修理。

孩子太敏感,这还了得,以后怎么适应社会?必须赶紧想办法,让他的神经变得坚强些……

我相信,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有过这样的担忧与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孩子就像养花,每一种花都有他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果他是一株月季,我们就把他养成那株最美的月季,千万不要因为看到牡丹更富贵,就将牡丹富贵的特性赋予他;等他貌似成了牡丹,又嫌他缺少兰花的恬静与高雅,结果,总在纠结中难以自拔。懂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协助他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林怡育儿会所成立后,我们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帮助家长们读瞳孩子的心,了解他们作为不同种类“花种”的特性,以适合他们天性的方式协助他们成长。事实证明,家长懂得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爱孩子就更有章法,对宝贝们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看到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很多朋友问我:“林老师,为什么不来我们这里开会所呢?”原因很简单,我只想把这个会所做得更精致,开多了,担心应接不暇,无法保证质量。也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我,提出各种问题,期待我去解答,但是,因为时间与精力有限,我很难一一满足,只能尽力而为。正因为这诸多的原因,促使我萌生了写作这本书的欲望。我很期待通过这本书,分享我的体会与经验教训,让朋友们从中获得一些助益。  .

希望我在这里扑扇扑扇翅膀,以我微薄之力扰动一下早教界的气流,引发朋友们更多的思考。如果大家都试着贴近孩子的心,以正确的方式去爱我们的孩子,或许终有一天,真会引发早教界一场前所未有的蝴蝶效应呢!

那是我非常期待的!

林怡

2012年5月25日

后记

完稿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我不清楚这本书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响。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观点的理解常常有偏差,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所以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试图考虑得更全面些,以免带来歧义,但是仍然可能会有考虑得不周全的地方。因此,我非常期待读者朋友抱着参考的目的去读,千万记住没有任何一本育儿书能让您“照方子抓药,根治百病”。

这段时间,我一边写书,·一边抽时间在微博回复问题。回复的问题越多,我就越困惑。我发现一些家长不看我给其他人的回复,雷同的问题一提再提,或者虽然看了我以往的回复,但根本就不想尝试在这些基础上去变通。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去作更多的探究,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在寻求帮助。二是我们习惯了遇到问题寻求标准答案,缺乏变通的技巧。可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有共性的。学会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变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这样一个陕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大家都难得沉下心来阅读专业图书。所以我很想让我这本书故事性、趣味性强一些,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富有趣味。具体效果有待检验,我只能说,我尽力了。习惯了快餐文化的我们都喜欢直奔主题,遇到了问题,最好直接告诉我处理问题的办法是123;孩子几个月,告诉我怎么样教育就OK,我照着这个步骤回家一试,灵了,万事大吉,不灵则视为“庸医”。一切都简简单单,可操作性强。殊不知,孩子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怎么会有一种解决所有家长的问题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自己在懂孩子的基础上变通出来的。因此,这本书,我特意写了一章“关注孩子的个性”。我很想以我的经验教训警醒大家:个体差异永远是存在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之大甚至出乎我们的想象。养育孩子,从来就没有哪种方法可以让你照着一成不变地去实施。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机械地去操作,就一定存在问题,甚至反而可能带给孩子不良影响,不如跟着感觉走的好。养育孩子不像生产产品,只要管理好生产线,出好产品的概率就大大提升。明白这点,这本书才能对您起到作用。

孩子有他生理的生命,也有他心理的、灵性的生命,他们永远都在成长。对于一个永远都在成长的孩子而言,方法也必须是活的,需要跟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很多家长在咨询我时,常常会说:“这个方法我用过了,但是已经不灵了。”不灵就对了,说明孩子又成长了。但是这个方法不灵,未必就不能用了。我们依然可以变通了,换一种方式去用,一样有效。

爱孩子,有法可依。但是,法为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用,产生的效用一定各个不同。武侠书里的练武之人都期待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以为从此便功力大进。然而,无论是《葵花宝典》还是《九阴真经》,一本武林秘籍招式并不多,融会贯通了,才懂得变化,才能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不同的人练同样的功夫,有的人把握一二,有的人把握八九,功力自然也就悬殊之甚。有招只是入门,从有招到变招,再归于无招,才能出神入化。爱孩子,要有方法,用对方法。但是,只有以孩子为出发点,摆脱院常的思维定势,才能顺应他的需求去变通,让同一个方法变幻出不同的套路,为孩子欣然接受。

当我们彻底摒弃自我中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变通时,才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举一反三,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另一个令我忐忑的是,做这一行久了,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不得,或者道出来就变了味道。养育一个好孩子,很多时候靠悟,并不可教。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某种现象,只要你懂孩子,你很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可是要说出来,让它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很难。也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困境,有头大的感觉。

我原本想在这本书里写一篇家长平和淡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的文章,但最后还是去掉了。大家都知道平和淡定的好处,可就是很难做到。

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修炼初期,我们“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到孩子有某个问题,盯着的就只是那个问题,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去改造孩子。

修炼中期,我们“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纠结于孩子的某个行为是否有问题。我们会明白,原来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其积极意义。进入这个阶段,我们的焦虑少多了,但还是不断有焦虑的时候。

继续修炼到某个高度,我们才会归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此时,再看孩子的某个行为,我们会由衷而欣慰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呀!孩子就该这样!到这个阶段,我们不会再纠结于去改造孩子,而是全然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我们自己也变得淡定、平和、内心强大。养孩子便如顺水行舟,轻轻松松。就算偶尔遇到某些问题,我们也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会试着读懂孩子内在的需求,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此时,我们会发现,爱孩子,其实很简单,我们根本就无须费尽心力去寻求应对的方法。方法就在那里,自自然然,如同水,放入不同的容器,就呈现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化不是刻意的,只要顺应容器的造型,自然融入就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孩子们总在给我灵感,给我智慧,给我深深的感动与震撼。跟孩子们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他们时时都会带给你惊喜。因了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也许,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度产生写作的冲动吧。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编辑王雪颖女士,感谢李涛先生、田明女士及林怡育儿会所的所有老师们。感谢的理由各不相同,大家自能知悉,这里不再赘述,就此打住。

书评(媒体评论)

养育孩子需要带有一颗童心。父母都能感觉孩子,但没有童心可能难以理解孩子。读读林怡《别你为你会爱孩子》,跟随她用童心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心理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 李子勋

每位父母都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读读这本书,你会拥有强大的信心,提醒自己孩子需要什么,你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个个故事里透露着尊重、理解和对孩子深深的爱,让人感动不已。

——育儿专家、前《妈咪宝贝》主编 赵京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4227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