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最佳亚洲题材图书;最冷酷的战争,最辛辣的笔触,最动人的故事;残酷而不失警示,真实而不失有趣;再现宏大惨烈的悲壮史诗,感知跌宕起伏的大国博弈;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惊世遗作!本书拨开历史迷雾,追问大国博弈真相。

内容推荐

本书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军的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按兵不动背后的战略意图,让毛泽东面临是否派兵入朝的艰难抉择。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 本书。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目录

专家推荐

权威推荐

军事术语表

序言

第一章 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1950年10月20日,美军攻占平壤。一直以精通所谓东方心理学自诩的麦克阿瑟断言,中国一定不会参战。因此,他不顾天气、地形等不利因素,要求各部队迅速北上,准备在圣诞节前到达鸭绿江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云山一带设伏待机,于11月1日对行进至此的美第1骑兵师发起猛攻,全歼一部并将其击溃。

 1.云山伏击战

第二章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

 1950年4月,金日成说服斯大林允许他统一朝鲜半岛。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近10万大军越过三八线,挥师南下,连战连捷,将美、韩军队压缩在洛东江以东、釜山附近一个狭小的防御圈里。

 2.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疏忽

 3.麦克阿瑟、李承晚与近代朝鲜的悲惨命运

 4.金日成的革命历程

 5.朝强韩弱

第三章 美国参战:后方与前线

 未经国会授权,杜鲁门擅自决定出兵,并纠集多国部队以联合国军名义参战。然而,美国正值战后裁军之际,各项军事准备工作严重不足,而且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的麦克阿瑟也令人头痛不已。沃克将军率第8集团军死守釜山,与时同时,麦克阿瑟却在东京考虑实施仁川登陆。

 6.杜鲁门决定出兵

 7.将门虎子

 8.舔犊情深

 9.人无完人

 10.初战不利

 11.两将斗法

第四章 洲际政治:应对共产主义的冲击

 冷战结束后应该如何应对共产主义的冲击,共和党和民主党借此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斗争达到高潮:“是谁丢了中国”成为杜鲁门政府一个不得不面对且棘手的政治问题。在国务院,凯南和尼采是两派的代表人物。

 12.两党政治

 13.凯南与尼采

 14.总统之路

 15.台湾问题的政治学

 16.华夏龙虎斗

 17.是谁丢了中国

第五章 孤注一掷:朝鲜人民军挺进釜山

 朝鲜人民军向洛东江后的美、韩军队发起全面总攻,力图突破洛东江防线,拿下釜山,彻底结束战争。双方在洛东江突出部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双方均伤亡惨重,而美军终能坚持到仁川登陆这个转折点的到来。

 18.决战洛东江

第六章 扭转乾坤:麦克阿瑟仁川登陆

 尽管遭到多方反对,麦克阿瑟仍然一意孤行,坚持实施仁川登陆。中国军情人员从多个渠道获得了这个情报,中方及时地通知了金日成,无奈他丝毫不信,仁川登陆竟然一切顺利,美军随后快速推进,一举攻下汉城,朝鲜人民军全线溃退。

 19.激辩仁川登陆

 20.仁川登陆与收复首尔

 21.放弃台湾还是保卫台湾

第七章 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

 美军跨越三八线,将战火烧到朝鲜境内。麦克阿瑟命令各部队迅速北进,直抵鸭绿江。美国政府也被胜利冲错了头脑,不顾中国的强烈警告,放手让麦克阿瑟一搏。毛泽东深思熟虑,决定出兵朝鲜,并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及手下蓄意忽略或掩盖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执意北进。

 22.止步三八线还是跨过三八线

 23.中国发出警告

 24.斯大林、毛泽东与彭德怀

 25.威克岛会晤与威洛比的误判

 26.麦卡锡主义与冲向鸭绿江

第八章 志愿军猛击:长津湖与军隅里

 尽管云山之战表明,中国已经出兵朝鲜,但麦克阿瑟仍不顾一切地分兵冒进。志愿军在长津湖和军隅里两地设下埋伏,突袭钻入圈套的美、韩军。美军第2师、陆战第1师等部仓皇撤退。李奇微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力图重整旗鼓。

 27.待君入瓮

 28.谨慎的弗里曼

 29.第9团兵溃清川江

 30.拙劣的指挥

 31.军隅里与“长手套”

 32.第23团成功突围

 33.第2工兵营奋力突围

 34.第1陆战师逃离长津湖

 35.谁之罪

 36.李奇微出场

 37.李奇微重整旗鼓

第九章 与志愿军作战: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

 李奇微迅速整顿部队、振奋士气、调整战术。中美双方在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展开激战。美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不仅解救了陷入重围的部队,而且还击退了志愿军的进攻。朝鲜战争至此逐渐转入阵地战。双方都失去了全面胜利的可能性。

 38.彭德怀的忧虑

 39.从原州到砥平里

 40.“双联隧道”惊魂

 41.激战“双联隧道”

 42.第23团坚守砥平里

 43.“围捕行动”与原州之战

 44.麦吉与“麦吉山”

 45.柯罗姆贝茨救援队

 46.坚守到底

 47.转折点

第十章 将帅失和:麦克阿瑟的去职风波

 骄纵的麦克阿瑟越来越不把杜鲁门放在眼里,不但违抗政府的命令,搅乱政府与中国的和谈政策,而且还与反杜鲁门的共和党人勾结,大有从政之势。杜鲁门忍无可忍,终于将其解职。解职后的麦克阿瑟一度风格无限,而杜鲁门却四面楚歌。不过,等国会听证会召开后,麦克阿瑟的光环就逐渐消褪了。

 48.麦克阿瑟“逼宫”

 49.杜鲁门下定决心

 50.麦克阿瑟听证会

第十一章 战争后果:结局与未来

 麦克阿瑟终因从政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艾森豪威尔却意外崛起当选总统。朝鲜战争陷入阵地战僵局,双方在1953年7月27日停火。中国、朝鲜、韩国、美国在随后几十年里的发展变化或多或少地与这场战争有关。冷战结束了,人类已经穿越意识形态的隔阂。老兵们向世人祈祷,但愿永远不再有战争。

 51.黯淡与辉煌

 52.可知的结局与不可知的后果

 53.反思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正是美军远东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警兆的麻痹大意,一场小规模战役才会最终演变为一场大规模战争。

1950年10月20日,美军第1骑兵师直捣平壤。然而事后,关于究竟是谁先抵达该地的问题,第1骑兵师第5团与韩军第1师却各执一词。实际情况是,骑1师防区内所有通往大同江的桥梁都被敌人炸毁,因此阻碍了他们的行军速度,而韩军趁机抢先一步进入了这座几乎已经被夷为废墟的城市。尽管如此,美军上上下下仍然额手相庆,因为在他们看来,拿下了这座城池就意味着这场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为了能让所有人知道,在美军诸多作战部队中,是骑1师首先到达平壤,一些官兵甚至还带着颜料与刷子,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涂满了该师的徽标。

此外,在平壤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士兵三三两两地私下里进行庆祝。第99野战炮兵营的前方观察员菲尔·彼得森中尉正在与骑1 师8团3营的好友沃尔特·梅奥中尉互相道贺。他们两人不仅是推心置腹的挚友,而且还是患难与共的知己。彼得森认为,只有军队才能造就这种非同寻常的真挚友情。沃尔特才智过人、精通世故。他曾经就读于波士顿学院,其父也是该校的音乐系教授。而彼得森出身于候补军官学校,此前只在明尼苏达州的莫里斯读过几年书。上到九年级的时候,为了赚取5美元的日薪,他不得不弃学去田间劳作。在平壤的时候,沃尔特从苏联驻平壤大使馆的大型酒窖里搞到过一瓶俄罗斯气泡酒,然后和彼得森就着自己野战炊具箱里的金属杯一起分享这瓶看似香槟一样的烈酒——那种辛辣刺鼻的味道简直令人作呕。

驻平壤3营L连的比尔·理查森上士同样感到如释重负。他知道这里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骑1师很快就可以从朝鲜撤军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军中早已众口相传,而且连部也下令要求所有具备装船经验的士兵向上级报告。毫无疑问,这就是说他们马上就能够凯旋而归了。此外,还有一个迹象足以表明战争即将结束,就是上级下令让他们上缴大部分军火。这样看来,那些从各个总部泄漏出来的只言片语一定不是空穴来风。

在自己的排中,理查森一直以元老自居,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新面孔。他时常回忆起3个月前那些与他一起出发的战士,对他来说,这短短的3个月似乎要比此后他人生当中的21个年头还要漫长。其他人不是阵亡就是受伤、或者在战斗中失踪了,唯一一个与他一起熬过这3个月的是他的好友吉姆·沃尔什上士。一天,理查森找到沃尔什,对他说:“老天,我们成功了。伙计,我们到底还是挺过来了。”于是,他俩一边相互庆幸,一边仍对自己的好运将信将疑。这次小小的庆祝会发生在十月底,然而第二天上级又将弹药重新分配下去,并且下令他们一路北上,去援救那些身陷困境的韩国部队。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听说东京将要举行一场胜利大阅兵。据说届时骑1师会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表现英勇,更因为他们一直都颇受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赏识。他们还听说,阅兵式前要拿回黄色骑兵领巾,还要把自己拾掇得精神一点儿,不要看起来灰不溜秋的。是啊,总不能破衣烂衫、丢盔弃甲地走过东京的银座吧?于是,骑1师决定在路过麦克阿瑟位于东京第一大厦的总部时,好好表现一下。他们的确应当好好表现一下了。

总而言之,驻朝美军当时的心态十分复杂,一方面过于乐观,另一方面在精神和体力上都极度疲劳。有人甚至设下赌局,赌他们出海的具体时间。至于从釜山到平壤的战斗有多么凶险,对那些初来乍到的替补士兵来说只是道听途说而已。重要的是,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一名来自俄亥俄州名叫本· 博伊德的年轻中尉在平壤加入骑1师,任1营B连某排排长。4年前,博伊德从西点军校毕业,所以非常渴望在这里一试身手,但当他听说这个排的近况时,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一位高级军官问他:“中尉,你知道你对这个排意味着什么吗?”博伊德答道:“不知道。”“这就对了,不要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中尉。从我们来到朝鲜以后,你已经是这个排第十三任排长了。”从那一刻起,博伊德决定,他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了。

P2-4

序言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近7个精锐师大举穿过边境向韩国进发,扬言要在3周之内征服整个南方地区。在中国内战期间,这7个精锐师中的许多士兵都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效力。此前大约6个月,由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一时疏忽,美国没有将韩国纳入其在亚洲的防御范围之内,从而铸成大错。当时驻扎在韩国的美军不仅为数极少,而且仅仅隶属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军事顾问团,因此对于朝鲜的这次进犯,他们几乎毫无防备。在这次攻击行动刚刚开始的前几周里,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对美军而言,从战场上传来的每一条消息都令人失望。此时的杜鲁门总统及其高级顾问们正在华盛顿就敌人的意图展开唇枪舌剑式的辩论。这次进攻是俄国人的授意而朝鲜只不过是莫斯科手中的一枚棋子吗?或者,敌人意欲声东击西,而这次行动也许是共产主义妄图称霸全球的第一次挑衅?随后他们很快就做出决定,派遣美国军队以及随后组成的联合国军开赴韩国,以抵御朝鲜的进攻。

然而朝鲜战争不仅没有在3周之内结束,相反却持续了3年之久。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面对敌人数量上的强大优势,兵力相对有限的美军与联合国军只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武器装备与技术上的过人之处。但是,朝鲜半岛不仅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对于美军来说,最大的威胁与其说是朝鲜或者中国的士兵,不如说是这里冬季凛冽刺骨的严寒。因此,军事历史学家S. L. A. 马歇尔称之为“20世纪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局部战争”。崔嵬险要的崇山峻岭不仅足以抵消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是在装甲车辆上)的所有优势,而且还为敌人提供了众多栖身之所以及天然屏障。在战争结束几年以后,艾奇逊国务卿说:“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来讲,如果让全世界最为高明的专家找出一处这场糟糕的战争最不应该发生的地方,那么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地方就是朝鲜。”就连艾奇逊的朋友艾佛瑞·哈里曼也认为:“这是一场有苦难言的战争。”

美国方面所谓“没有必要挑起战争”的言论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之辞。实际上,正是那位不愿将此行冠名为“战争”的总统亲口号召美军奔赴朝鲜战场。然而杜鲁门从一开始就相当谨慎,力图淡化这一冲突的本质。对于那些凡是有可能激化美苏对峙局面的因素,他都要加以限制,而其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玩弄文字游戏。6月29日,也就是朝鲜人民军越过边境线之后的第四天下午,杜鲁门刚刚把美军送上战场,就立即在白宫接见了记者。当有记者问美国是否实际上已经处于交战状态时,他断然否定。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 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这无疑等于说,驻朝美军充其量只不过是维持秩序的警察而已,然而这一暗示却让那些奔赴朝鲜战场的美军士兵感到无比辛酸(无独有偶,4个月之后,当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下令数十万中国军队挺进朝鲜时,出于某种与杜鲁门相似的原因,决定采用同样微妙的措辞——“志愿军”)。

(地图)1. 对峙前的朝鲜半岛局势,1950年5月

提问者漫不经心,作答也不痛不痒,然而这正是政策乃至战争的玄机所在。不知什么缘故,杜鲁门当时的说法被人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这一回答,如果说总统本人一直感到无怨无悔的话,那么许许多多在前线浴血奋战的美军将士却并不这么认为。事实证明,朝鲜战争既不是一场仅仅为了捍卫国家统一这样动机单纯的大规模战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也没有完全一分为二,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就像数十年后的越南战争那样。反之,这是一场令人困惑的、阴云惨淡的、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看似永无希望、永无止境的战争。而个中缘由,除了那些在前线奋力厮杀美军将士外,大多数美国人都宁愿不求甚解。不过,在这场战争结束将近30.年之后,约翰·普莱恩的一段歌词倒跟人们现在的心境很贴切:“戴维曾经在朝鲜战争中挂掉/然而原因我们却不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场战争仍然停留在美国的政治与文化视野之外。关于朝鲜战争,有一本杰出的著作名叫《被忘却的朝鲜战争》,书名本身就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鲜战争似乎已经成了历史的弃儿。

许多驻朝美军对这次劳师远征都满怀怨恨之情。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在二战期间服役,然后退入预备役,现在又被迫放弃自己的平民工作,极不情愿地应征入伍。当他们的大多数同侪能够在国内安居乐业时,他们却不得不在十年之内两次远涉重洋、南征北战。还有一些人在二战结束后决定留在军中,对于朝鲜发动进攻时美军的可悲状况,他们备感触目惊心。人手短缺、素质低下的兵力,漏洞百出、陈旧不堪的装备,再加上那些愚蠢透顶的高级将领,让驻朝美军陷入窘境之中。在这些老兵看来,二战期间美军之辉煌、素质之精良、将士之孔武与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的困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愈是身经百战,就愈是对当前遭遇的状况感到心灰意冷与惊恐不安。

朝鲜战争最糟糕的地方,第2师第23团某营营长乔治·罗素中校曾经写道,“正是朝鲜本身”。美军一向过于依赖其发达的工业生产与先进的军事装备,尤其是离不开坦克,然而这里的地形却让他们难以施展身手。虽然西班牙与瑞士也都地势陡峭、群山连绵,但是山区过后很快就是一马平川,让工业强国的坦克可以长驱直入。然而,朝鲜在美国人看来,正如罗素所言,却是“过了一山又一山”。如果说可以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朝鲜的话,罗素说,“那一定是非棕色莫属”。如果说要为这里的美军颁发一条军功绶带的话,那么所有参加过此次战争的将士一定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条绶带理所应当是棕色的。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朝鲜,每晚15分钟的电视新闻过于简短,不仅内容索然寡味,而且影响也微乎其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美国人多是通过白纸黑字的新闻报道来了解朝鲜战争,因此这种黑与白的印象也一直延续至今。2004年,在创作本书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那里的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也许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第2步兵师一位名叫阿登·罗利年轻的工程师曾经在战争中被俘,被关两年半之久。他不无辛酸地写道,不论是2001年还是2002年,都是朝鲜战争中数次重大战役的 50周年纪念,然而在这两年间美国只有3部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偷袭珍珠港》、《风语者》和《我们曾经是战士》,前两部是关于二战的,第三部是关于越南战争的。即使再加上1998年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一共也只有4部。在所有涉及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最著名的人物应该是1962年拍摄的《满洲候选人》中的英国演员劳伦斯·哈维,在影片中他扮演一个名叫雷蒙德·肖的美国战俘。

如果说朝鲜战争最后终于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罗伯特·奥尔特曼的一部反战题材电影(同时也是情景喜剧)《陆军战地医院》功不可没。这部影片拍摄于1970年,时值美国国内反对越战运动浪潮高涨。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有关越南战争的影片,但就当时的好莱坞而言,导演们对于制作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仍然感到诚惶诚恐。因此,这部影片虽然打着朝鲜战争的幌子,但实际上演的却是越南战争的事情。无论是导演奥尔特曼还是编剧林·拉德纳都对越战表现得极为关注,但是碍于这一题材过于敏感,难以随心所欲地处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人物以及军官的发型不是朝鲜战争年代的平头,而是越南战争时期的寸头。  因此,尽管这场战争如此惨烈,但是却从未触及美国文化意识的深处。据估计,朝鲜战争中美军有3.3万人阵亡,10.5万人受伤;韩国有41.5万人丧生,42.9万人受伤。但是,中国与朝鲜却一直都对自己的阵亡人数秘而不宣。据美国官方粗略估计,这一数字约为150万人。朝鲜战争让两大阵营从“冷战”暂时转入“热战”,不仅加剧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业已存在并且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而且也加深了美军与共产党势力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的鸿沟。美国一招不慎,让中国也卷入了战争,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双方之间这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态势愈演愈烈。当签署停战协定时,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朝鲜半岛的局势与战前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情况却非如此:它的亚洲战略视野变了,国内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于是,当驻朝美军服役期满回归故土时,对于他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街坊邻里不仅显得无动于衷,而且很快就抛诸脑后了,那些在后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工作职位的提升、新房产或新轿车的购置才是他们更为迫切关注的话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来自朝鲜战场上的新闻总是令人沮丧,而且即使战局有所好转,媒体也似乎从未感到乐观。1950年11月底,当中国参战后,美军打破困境的可能性好像越发遥不可及,就更不用说胜利了。当时军中广为流传一句讽刺这种僵局的戏谑之语,那就是“为平局而死”(Die for a Tie)。

无论他们的表现多么骁勇,无论他们的目的多么崇高,这种前方将士与后方人民之间的巨大隔阂让驻朝美军始终觉得,较之于先前参加过其他战斗的士兵,他们总是等而次之,从而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难以磨灭的痛苦。

后记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作本书源自1963年我与弗雷德·拉德中校的多次长谈。拉德是一位将军的儿子,毕业于西点军校,勇敢善战,足智多谋,获得过很多荣誉。拉德是我最喜欢的军官之一,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于1987年去世,享年67岁。越南战争期间,拉德任南越军第9师高级顾问,该师驻扎在湄公河三角洲中部的薄寮市。有一次,他的越南同事、第9师师长向一群美国高级军官吹嘘该师有多出色。于是,拉德把这位驻越美军司令保罗·哈金斯将军拉到一边,告诉他事情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他的直言不讳反而让哈金斯将军严厉地驳斥他在中伤一位优秀的南越军指挥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战争是拉德军旅生涯中最大的障碍,他永远无法用乐观的言辞去描述这样一场失败的战争。

当然,越南是那时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但随着我们的交往逐步增多,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朝鲜战争。他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而我对朝鲜战争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中国入朝参战其实不过是13年前的事情,弗雷德经常会提到那场战争的惨烈与恐怖。随着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并出人意料地突袭美军,战斗规模无限升级,战事变得异常激烈。当时,他是一位将军的副官,而那位将军就是阿尔蒙德,本书的主要角色之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出于对阿尔蒙德将军的尊重,他在谈到将军的战时表现时,措辞极为谨慎,有些评论显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的。这些谈话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征战朝鲜的美国军人在那种极端条件下所受到的折磨与考验,他们很多人可能只比我大一两岁(朝鲜战争开始时,我只有16岁)。他们要面对冰天雪地的寒冬,再加上敌人的大规模进攻,那很可能是美国军事史上遭到的最大规模伏击。那种艰难与残酷令人心寒胆战。在薄寮市的那段时间里,以及当他与我在西贡的住宅里相会时,我们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谈论朝鲜战争。

此后,中国军队向他们发起进攻的场景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从越南回到美国后,我决定研究一下那段历史,了解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并因此而写下了《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这本书。我经常想象1950年11月和12月的朝鲜,这些幻想中的景象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写一本介绍朝鲜战争的书。在我第一次听到拉德的故事44年之后,我终于写成了这本书。

这样一本书不可能是简单的流水账。作者首先要确认认为这个话题对自己意义深刻,但这本书应该有自己的脉络——它引领你回到那段历史,而你一路学习。它不仅仅是讲述中国是如何参战的,以及最关键的那几周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战争的背后注定会有无数的政治故事,正是这些政治故事决定了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所有行为。朝鲜战争中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人们不断地向我说起战争初期战况异常惨烈的“釜山防御圈”战役,所以我必须要了解这场战役。后来,又有人向我讲起砥平里战斗,这也是美国指挥官第一次学会如何与中国人打仗。

在1969年创作《出类拔苹之辈》时,我觉得写这本书很轻松。在那7年里,越南一直是我工作与生活的中心。因此,我对越南战争的始末、战场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了如指掌。但朝鲜对我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在写作本书的前两年里,我不仅阅读了大量现有文献,采访相关人士,而且还要形成一种当时发生过什么的感觉。我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大多是那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军人。我非常感谢我采访过的那些人和那些家庭对我的支持和热情款待。我发现朝鲜战场老兵团体中的许多高级军官,尤其是第2师的军官,对我特别有帮助,他们引导我回到炮火硝烟的岁月,重温那段我最感兴趣的历史,或者他们认为我必须了解的历史。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最大的快乐就是经常能得到意外的收获——很多人在接受采访时为我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让我对整个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些认识形成了我在漫长的新闻职业生涯中最珍惜的东西:尊重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一个小故事能说明这一点。在我写书的时候,很多人建议我到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郊,去采访一个名叫保罗·麦吉的人。我给麦吉打了一个电话,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情况,效果应该不算好。他好像对接受我的采访并无热情,但我们还是约定在星期六见面。

书评(媒体评论)

重现历史,回忆往昔,哈伯斯塔姆先生再次把我们带回了那场战争。

——《纽约时报》

无论是充斥着见利忘义的两面派的国内政治,还是回荡着勇气和激情的战地前线,哈伯斯塔姆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新闻周刊》

大卫?哈伯斯塔姆以无尽的愤慨和惊人的智慧,让我们重温了二战尘埃落定之后那场似乎遥不可及,让人无法理解的冲突。他笔下的惨烈,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战争的警钟。

——《时代》

《最寒冷的冬天》再度重现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让战争的炮火在人们耳边回响。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巨作,它和《出类拔萃之辈》一样,都是当代历史的一部恢弘之作。

——《克利夫兰平原报》

《最寒冷的冬天》也许是迄今为止记述战争与冲突的顶级巨作。

——《明尼苏达圣保罗明星论坛报》

大卫·哈伯斯塔姆的辞世之作将让朝鲜战争不再是“被遗忘”的战争。

——《星期日丹佛邮报》、《洛基山新闻报》

《最寒冷的冬天》把这场悲情战争的所有悲剧性要素融为一体:敌我双方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国际外交形势、国内政治以及众多当事人的鲜明个性。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哈罗德·摩尔中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译者 王祖宁//刘寅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24086
开本 16开
页数 5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3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55
丛书名
印张 3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65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