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泱泱中文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方交良编写的《泱泱中文系》是一位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对求学生活的深情追忆。文笔清新细腻,又略带幽默,书中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西北大学及周边的种种,从学富五车的老教授到英气勃发的青年学子,又穿插古都西安的风土人情,而渗透其间的是作者对人文学术的敬畏和向往。故此书足可视为作者对母校110周年大庆的最真诚的贺礼。

内容推荐

《泱泱中文系》是一个江南素衣才子的西大情结,用随笔札记娓娓道来对西大四年学习、生活情境的追忆。作者方交良满怀深情地叙写了自身亲历过的般般“城南旧事”和各种上庠人物。多少显得有些土气而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西安、办学条件并不很优越而又处处生机勃勃的西北大学、内心不无某些牢骚而又治学授课风采各具的众多业师、不同专业来自五湖四海的西大青春学子、为西大校史增添了光彩的杰出校友……都跃然于纸上。

《泱泱中文系》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一、大学四年/001

1998年的夏天/填志愿/上学路上/一夜五千年/西安城

墙下的西北大学/

开学典礼/秦始皇兵马俑/大一的课程(上)/学校的衣

食住行/宿舍生活/学校的社团/九届全国书展/学校门

口/大雁塔/宁夏、甘肃行/兰州寺庙给我的感动/家书

抵万金/西湖边的浙江大学/

大一的课程(下)/爱在西大/无法直面的人生/亲历一

次游行/学校的“八旗子弟”/黄帝陵/延安行/臭虫/失

败的夏天/大二:奋发图强/

大二的课程(上)/中文系还是英语系/一张课桌/城

运会/同学大叔/服务员/西北大学的学风/大二的课程

(下)/《金瓶梅》与《肉蒲团》/北京七日/

大三:随波逐流/大三的课程(上)/文字是最好的亲家/

工大空姐班/邪盗长安/遣唐使/有非常之文/待非常之

人——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碑文/过年回家/坐

车之累/外公的病/大三的课程(下)/半坡考察记/茂陵刘

郎秋风客/西北三才子/四位历史学家/寻找属于朝代的句

子/

大四的课程/考研/宿友小何/接触古籍/找工作的第一堂

课/两个女孩子/杭州招聘/三四月份的日记/访楼观道长/

毕业前夕/书法满西安/华山游/毕业告别/一个古人/再回

西安/

二、老师们/149

安旗教授/李广难封马教授/房教授出书/费教授/韩教授/

李院长的潇洒/乡党张孝评/校长/写校歌的刘老师/听贾

三强讲故事/

三、作家印象/179

十年两度见秋雨/坦坦荡荡梁晓声/我与贾平凹/

四、复旦考研的日子/189

又到上海/找房子/运光新村/宿友贺兄/命若琴弦/上海的

高校/看新版越剧《红楼梦》/上海的黄昏/鲁迅公园/听

课的日子/复旦的老师/复旦的学风/钱钟书的签名本/逸

夫舞台半年间/桂花糕和朵云轩/考研那天/

五、访书记/221

上海访书记/杭州访书记/北京访书记/西安访书记/南京

访书记/

六、访人记/239

(一)上海访旧记

钱谷融/徐中玉/周退密/黄裳/高式熊/朱季海/文怀沙

/金性尧/

(二)京华访旧记

周汝昌/杨宪益/周有光/何兆武/

七、小议中文/265

中文必读书/中文不忠/中文系去向/中文与外语/中文

系有什么用/中文系的看家本领/中文系怎么办/胸怀大

志/脚踏实地/

附/277

有为青年/老方/

试读章节

1998年的夏天同往年一样平淡无奇,如果非要说什么特别,那么这一年的夏天,老天似乎多流了几滴眼泪,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我们敬爱的解放军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歌。但是中国那么大,每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所以对于不是身受其害的人来说,1998年的夏天是很容易忘记的。

但是,这一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常。1998年我虚岁二十,在我出生的海岛城市待了二十年。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的人也很奇怪,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城市太小,然后都希望能有机会去大城市。大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从小受了这样的熏陶,所以每年大学毕业从我们这个城市出去的大都是不回来的。对于我来说,因为只在小时候去过一趟杭州,所以并不觉得杭州比我们好到哪里去,可以说是不喜欢的。但是对于生活了二十年的城市也是不喜欢,我生活的城市实在太小,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只要二十分钟。我把希望都寄托给了1998年夏天的高考。为了这一天,我有意无意等了二十年,说到底中国还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我不知道生为中国人是否幸福,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我更多的感到作为中国小孩的沉重。

我出生时,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会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他们会提起,就是希望这个小孩能考上大学。读书考大学,那是无论城市和乡村里都期盼的。

中国的孩子,从他幼年时开始,每一次受到的鼓励都是读书考大学,他所有的每一次稍微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就是离大学这个门槛近些。

浙江乡下的风俗是每年旧年历每户人家都要在家杀鸡宰鹅,祭拜菩萨和祖先,类似于鲁迅描写的旧历过年。另外,每到清明、端午这样的节日,都要在家点上香纪念死去的先人。每次这样的祭祀,大人和小孩都要磕头作揖,然后嘴里说些祝福的话,大人会说,保佑小孩考上大学,然后叫小孩在菩萨和祖宗面前这样祈祷。我从小是听话的,对于这样庄严仪式看得很重。虽然我从来没看到桌上的酒菜被动过,但父母都说菩萨和祖宗在吃饭。所以,我宁愿相信是在吃饭,尽管有时候也怀疑过。祭神如神在,那是孔夫子的名言。

大学?大人们每次为我这样祈祷,我自己也是这样祈祷。心里多少有些压力,我能考上大学吗?对于一个刚刚懂事的人来说,想大学真是幸福而遥远。我没见过大学生,更何况见大学。

终于,在大学这个目标下,我读了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我已经二十岁了,长辈和我在菩萨和祖宗面前祈祷了二十年,要知道别人也是这样在祈祷的,除非他一读书就比较差,父母从小对他失去了信心。

所以,我背负这样沉重的二十年,1998年高考就有快要解脱的感觉。

高三的复习是昏天暗地的苦,我却还算轻松。我读的是文科,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虽然自己当时的成绩并不是最好,但我却相信高考能发挥好。我是个喜欢估计的人。一般文科生,数学是害怕的,但我的数学学得可以,历史又是我喜欢的,语文更不用害怕。对于政治,我相信别人能考多少,我也不会差,所欠缺的只是英语,跟最好的人相比差了十分。但我心里其实并不轻松,只是觉得复习得差不多了,高考前学校放假在家休息半个月,我实在觉得这样的休息很必要,所以就真的好好在家休息。我记得自己每天早上早早起来之后,吃过早饭就是昏昏睡去。这段时间,我突然对《毛泽东诗词》极感兴趣,虽然知道快要高考了,但还是买了一本,每天读一点,心情也更加开阔。读伟大人物的书,是会长志气的。其实高考虽然两天半,那也是很累人的事。我的体力在那段时间得到恢复,另外,照医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得益于这半个月的休息,人睡觉时,大脑会自动帮你进行记忆的清理。

考试前,我早早去看过试场,全区文科考试的地点都在一中。说起来,我是迷信的。因为六年前,我小学毕业曾经去一中参加过升学考,考得很好,后来因为去了省重点中学就没去一中。所以,我相信那里还会给我带来好运。

终于熬到了7月7日早上,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人才是应该报效祖国的。同时通过高考,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吃过早饭,父亲特意陪我去考场。我从小学一年级上学第一天就是自己走去的,为了高考,父亲陪我去,可见父亲对高考的重视。出发前,我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是想快点出去。

后来读《红楼梦》,贾宝玉赶考前,说过这样的话:“母亲生我一世,我无可报答,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我读到这段话,眼泪流下来了。生我者父母,花了这么多钱供我读书,如果没考上,那儿子真是没有脸面再去见人,为父母的也是终生憾事。中国大学可以扩招,从学费上来说,虽然它带给穷困农民是沉重的压力,但是从社会进步来说,毕竟是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虽然,对于学费我不用操心。

第一场考语文,我就一惊。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跟1996年、1997年比较起来,试卷前半部分已经不是一个档次,题目难度下降了许多,做得很顺手。以后的各场也是、颇为顺利,高考的每一门科目都是两个小时,我每一门都只花了一小时。高考是炎热的,但我考试的教室刚好还凉快,一中的考场确实给我带来了新鲜感,也为我带来了好运。高考考完,有的同学说他们的考场被太阳晒着了,我庆幸自己没有晒着太阳,要不,我这个对环境很挑剔的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

出考场的时候,父亲早早等在学校大门口。我是一脸轻松,考完一门轻松一门,父亲也是高兴的,做父亲的其实并不比儿子轻松。

回到家,母亲就像招待客人一样招待儿子。上午母亲要为我做饭,所以不能去考场,下午有空就陪我去。我在里面考试,母亲和其他望子成龙的父母在考场外面等。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儿子的争气还好,否则太伤父母心了。

就这样两天半,家里人天天陪我去。我也是做得顺手,就等着高考成绩下来了。

P1-5

序言

这里记录的是一个平凡的人关于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他眼中的世界。写作是他的爱好。他的经历尽管普通,但却也折射出这个时代某一类大学生的追求与彷徨。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路。”小学、中学、大学、考研、工作、恋爱……这是无数人走过的路。

2003年的冬天,经历了上大学的雄心勃勃,大城市工作的奔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工作。鲁迅先生小说《在酒楼上》:“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以现在的年龄来说,不知道人生最美好是哪个阶段,但大学一定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于是,有这样的空闲写下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那些令人难忘的人与事。

如此经历和文字,正如一位才子比喻的,“泛滥得像摄影的多拍多晒,家家都有几册照相簿,他人却谁也不想看。”天下事最怕自己火热,别人索然无味。但又一想,权当自娱,且留一段信史,供将来需要研究这一阶段中国教育史的人作一参考。

又题

本书的撰写开始于2003年蛰居上海期间,因为是个人的大学经历,难免带有个人主观的色彩,涉及的老师、同学又都在,本想不予发表,就当做“抽屉文学”自娱自乐。但期间感兴趣的同学,常催促希望能发表。真正让我受感触的是,大学毕业将近十年,在网络上遇到大学老师,问起我曾拜访过的西北大学安旗教授、马天祥教授,老师说这些老先生都还健在。这令我很高兴,大四去安旗教授家,老太太已经七十八岁高龄,如果从衣着上看,很像一个农村的老太太,但是目光炯炯有神,当时身体已经很虚弱,家里饭桌旁的墙壁上贴着张毛笔写的纸条:“说话要慢,准时吃药。”她讲话有点吃力,但是讲到李白,讲到中华学术的振兴,便马上来了精神,音调突然增高。令人感动的是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间,书店里陆续看到她出版的新著,在八十左右高龄,一度丧失视力和严重失眠的情况下,重新起炉灶,写出了文采斐然、考证翔实的《李太白别传》,实现了作者“我以双目奉李白”的夙愿。如此有才情的学者,令后学赞叹不已。

所以,抓紧出版这样一本小册子,希望在这些先生们的有生之年,能把这本册子奉送到他们面前。其中个人主观性的看法,如有偏颇,知我罪我,身不由己。对文章中所写老师和同学,内心只有几个字:尊敬、热爱和感谢。

又想到毕业匆匆已快十年,2012年是西北大学110周年校庆,这也是一个学生的贺礼。

书评(媒体评论)

交良校友:将你的作品闻读一遍,被你所写西大读书经历及考研期间在复旦的见闻所吸引,并感到很愉快。谢谢你为学校的一段历史提供了有真情实感的存照。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

本书是一位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对求学生活的深情追忆。文笔清新细腻,又略带幽默,书中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西北大学及周边的种种,从学富五车的老教授到英气勃发的青年学子,又穿插古都西安的风土人情,而渗透其间的是作者对人文学术的敬畏和向往。故此书足可视为作者对母校110周年大庆的最真诚的贺礼。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陈子善

大学生那点事,有乐事,也有糗事,真真切切地写出来,不只是供人一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张鸣

书中叙述的中文系学生的生活格外有趣,他们的思想也格外活泼。方君的文字非常朴实,多半内容都是平铺直叙,这正是我喜欢的风格。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我对这句话一向佩服得五体投地,愿以此语与方君共勉。

——南京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

文字是平实的,有朴素的习气,所呈现出来的气息,似乎与年龄相违,所谓少年老成,看这部作品,也知古语并不虚妄。他的清澈的眼光总能让人心里一颤,像是上演着皇帝的新装,时下这个聪明的社会,是很少见了,很精彩。

——著名书评家理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泱泱中文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交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907411
开本 32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08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