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寡头的江湖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七大金融大鳄的发迹史,全球经济背后的金融大棋局!

崔林编著的《寡头的江湖》旨在穿越历史的迷雾与现实的残酷,为您揭秘这个寡头盘踞波云诡谲的江湖。但在那些寡头的眼中,驾驭了金融就驾驭了世界,通过其金融手段的描述,读者更可以重温一番世界金融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寡头的江湖》由崔林编著。

伴随着《货币战争》等金融图书的的热销,许多读者都不免有这样的疑问:世界格局果然被金融寡头操控吗?人类的财富是如何被一小撮人攫取在手中的?货币与政治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金融产品是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吗?

事实上,金融寡头们不但在经济领域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政治生活中也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寡头的江湖》选取了七个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大佬”,其中包括了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三菱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花旗集团、高盛投资银行以及索罗斯,在叙述“寡头”是怎样炼成的同时,揭发了他们对大小战争,商业并购,能源危机,政策颁布……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通过对这些手法及手腕的描述,读者也可以重温一番世界金融史。

目录

前言 这世界到底是谁的?

第一章 罗斯柴尔德:被《货币战争》曝光的世界第一财富家族

 1.诞生在乱世,成长于战争

 2.买下苏伊士运河

 3.林肯遇刺之谜

 4.在黑色星期二剪羊毛

 5.是金融家,也是政治家

 6.丘吉尔的好朋友

 7.战后之战

 8.在全球寻找投资的“金矿”

第二章 洛克菲勒:全球能源第一财团

 1.中专生洛克菲勒的发迹史

 2.整合之王

 3.被标准石油收买的间谍

 4.托拉斯的鼻祖

 5.拆分以后更赚

 6.当赚钱机器变成圣诞老人

 7.垄断没了,人民富了

 8.拉美商业帝国的诞生

 9.世界冷战,他们大赚

 10.如果控制了石油和钱

 11.别逗了,人家仍旧富可敌国

 12.亲如一家,亲上加亲

第三章 摩根财团:美国货币权利的“定音”者

 1.摩根创始人

 2.冒险王,让美国铁路“摩根化”

 3.做全世界的债主

 4.摩根打造1893号黄金陷阱

 5.卡内基欲擒故纵有一套

 6.从恐慌的导演到危机的救星

 7.美联储,傀儡诞生记

 8.一战最大的赢家

 9.黄金失本,摩根蒙尘

 10.支持德国军国主义

 11.全世界都向他们交学费

 12.潮水退后,摩根依然衣冠楚楚

第四章 高盛投资银行: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1.全球投行NO.1

 2.凭什么长久屹立不倒——高盛的成功基因

 3.IPO到底是什么

 4.背后捅雷曼一刀

 5.让全世界掉入能源陷阱

 6.朝中有人好办事

 7.只招聘出身底层的精英

 8.高盛鼓励优秀者离开

 9.崛起的中国很受伤

 10.希腊危机没那么简单

 11.信用是最大的危机

第五章 花旗集团: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1.花旗的由来

 2.华尔街之王桑迪·韦尔和他的门徒

 3.与洛克菲勒的联姻

 4.金融创新,花旗的灵魂

 5.做大花旗的瑞斯顿

 6.收购成就天下第一

 7.合并旅行者,大鱼竟被小鱼吃

 8.令人咋舌的垃圾股

 9.涅槃重生

第六章 三菱财阀:永远走在“富国强兵”的路上

 1.从海运到军需工

 2.美国人的算盘落空了

 3.独一无二的金曜会

 4.控制商权,驾驭经济

 5.日本真的可以说不

 6.三菱东京集团兼并案

 7.借助“中国特需”复苏

 8.日本制造的锋芒与无奈

第七章 索罗斯:这个杀手血太冷

 1.SOROS,从哪面读都一样

 2.基金会撬动世界政治

 3.令英伦银行破产的人

 4.“量子”的能量有多大

 5.一手导演亚洲金融危机的大片

 6.打响欧元狙击战

 7.偷偷地进入阿里巴巴,开枪地不要

试读章节

1. 摩根创始人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继承过来,迁至纽约后名声鹊起。

直到现在,坐落在宽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 处的老一代摩根的继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着美国的金融界,并且继承着老一代摩根的“文化传统”。

最吝啬的摩根创始人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转账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个孤独的小气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整整20年没有回过美国大概是出于为了节约经费。

皮博迪没有专用马车,总是坐着公共马车上下班。一次他病得厉害,朱尼厄斯(摩根财团的正式缔造者)劝说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伞走出办公室。20分钟后,朱尼厄斯发现他还站在路边的雨里,对他说:“皮博迪先生,您该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过了一辆2便士的马车,我想等一辆1便士的。”此时他的银行账户已经有100万英镑。

午餐时,皮博迪总是让他的勤务去给他买一个苹果,每次给勤务2个便士,一只苹果1个半便士,这样每次勤务都可以得到半个便士的小费,但皮博迪却总是等把这些半个半个的便士凑足到一定的数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个光棍,但他总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烟、不喝酒,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动情妇。他一生只给他的布来顿情妇6000英镑,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嘱给他们所生的儿子。

快60岁时,皮博迪身患严重的风湿病。他个人的储蓄高得惊人,他的年收入达30万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拥有巨额财富而罕见的吝啬。突然有一天,他灵魂开窍,他说“当病痛袭击我时,我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热心帮助贫困的人们,正像我一心想挣钱一样”。于是皮博迪决定开始献身慈善事业。

美国内战时期,皮博迪从铁公鸡变成了圣诞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而我们所熟知的J.P.摩根,他的父亲朱尼尔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富商,在l9世纪50年代,朱尼尔斯受雇于皮博迪。他们生意兴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国游资引入资金极度匮乏的美国。朱尼尔斯决心把他的发运传给他的子孙。他严厉地要求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接管家族产业,帮他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安排他在华尔街当学徒。而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轻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伙。在乔治·皮博迪退休以后,老摩根终于接掌了公司生意,但由于皮博迪不允许他使用原来的公司名字,他不得不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却不料从此美国的金融史就将改变。

J.P.摩根从商记

摩根的父亲基诺斯·斯宾塞·摩根从16岁开始就闯荡波士顿的商行,23岁开始自己经营一家资产为5万美元的干菜店的生意,并在那一年娶了金融家皮尔庞特之女为妻。后来,基诺斯·斯宾塞·摩根坐镇英国伦敦,成为伦敦金融界令人刮目相看的银行家。1837年4月17日,对世界经济史和金融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这个有着悠久商业传统的家庭呱呱坠地。尽管这是一个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普通人,但是华尔街未来的方向将因他的出生而改变。从摩根的祖父约瑟夫到他的父亲,摩根家族经商都很成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从年轻时就敢想敢干,很富有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两次投机奠定了摩根发达的基础。摩根大学毕业后,父亲介绍他到纽约一位朋友开的邓肯商行实习生意。

咖啡交易

有一次,摩根为邓肯商行到古巴采购货物。当轮船停靠在新奥尔良时,他信步走在充满了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正当他感到无聊难耐时,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先生,想买咖啡吗·” 那人自报家门地说是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咖啡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谁知美国的买主破了产,只好自己推销。为尽快出手,他愿意半价出售。这位船长大概看出摩根穿戴考究,一副有钱人的派头,于是找他谈生意。两个人在酒馆小酌后,摩根看了货,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买下咖啡。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其他城市推销时,朋友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样则很难说。然而摩根凭借自己的判断力,认为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于是,他毅然地买下了所有咖啡,并且电告邓肯商行。但是邓肯商行在回电中却指责他擅作主张,命令他停止交易。但是,木已成舟。摩根只好向父亲求援,老摩根毫不犹豫地支持儿子的行动,用他在伦敦的户头偿还了摩根挪用邓肯公司的款项。得到父亲支持的摩根不仅买下了那位船长的咖啡,还在他的介绍下收购了其他咖啡船上的咖啡。摩根赢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舱内全是好咖啡。就在他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减产,价格一下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

黄金买卖

摩根在邓肯商行的工作总是由于受到限制而感到束手束脚。在父亲了解情况后,老摩根为他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个新招牌——摩根商行。老父亲充分相信自己儿子的经商能力,认定他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华尔街远没有今日的繁华气派,那里仅仅是人们从事债券交易的简陋场所。在《世界十大银行家》书中这样形容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个交易所简直像一座寺院,它一天仅开盘一次,一旦做成了买卖,就禁止再开盘了。整个交易过程就是这么简单。每天早上,由所里的头头负责点名,那些长期缺席的会员就只好被除名出营业所了。每天的收盘时间铁定是下午3点,就这样晨钟暮鼓地日复一日地进行下去。”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全面进击。由于战争的爆发,战争债券备受青睐,交易也十分红火,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也因此身价倍增。

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已经是人满为患,那些不能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经纪人便在对面成立了一家新的“开放证券交易所”,摩根商行的席位就在这里,当然这也是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不过,当时让摩根最感兴趣的是坐落在华尔街一栋古老建筑地下室的黑市交易所,摩根经常到那里去看热闹,并从中体味证券交易的门道,还在那里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

一天,克查姆来与摩根闲聊,有意无意地说:“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地说道。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最后,他们商量出了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中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两人说干就干,而事情也一如他们所料,黄金价格眼见飞涨,不仅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根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

P80-85

序言

这世界到底是谁的?

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日本《朝日新闻》曾同时向大众提了个问题:这个世界是谁的?

由于命题太过宏大,而且事关全球范围的和谐以及宗教信仰,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从总统、总理到联合国主席甚至上帝都在备选行列。或许,在许多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早有标准答案——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或许,有更多的年轻人会学《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那样,站在船头迎风高喊:“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

伴随着《货币战争》和《金权天下》的持续热销,许多读者对书中鲜明的“阴谋”论调提出质疑:如此惊天大“阴谋”竟然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延续了好几代人,而且遍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有类似苗头,也不见得这般夸张,文章描述的内容恐怕是宋鸿兵先生杜撰的吧。

尽管有些危言耸听,但掩卷而思,我们也仍不免有这样的困惑:世界格局果然被金融寡头操控吗?人类的财富是如何被一小撮人攫取在手中的?货币与政治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金融产品是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吗?

事实上,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确有一种叫做“金融寡头”的生物:他们依靠垄断发迹并保持长盛不衰,他们用诡异的手法操纵全球的资本,他们为财富和国家的关系重新定义,他们将政治与货币玩转于股掌之间,他们主导着世界经济乃至格局的改变,他们让不见硝烟的金融战场血肉模糊……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有一段精辟之极的断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固然是强权政治的脸谱,同时也是金融寡头们的座右铭。

“金融只是一种手段,关键看使用者的目的。”或许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见得有宋先生笔下那般“处心积虑”,但这些大鳄却从未放弃对财富的贪婪,对利润的追逐以及对资源的掠夺。人类的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事实上早已在寡头的影响下变得陷阱无数、危机重重。

更为可怕的是,金融寡头们不但在经济领域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政治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本书选取了七个对世界颇具影响力的“大佬”,其中包括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三菱财阀、花旗集团、高盛投资银行以及索罗斯。在叙述“寡头”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诸如推动战争、商业并购、能源危机、政策颁布、诱发通胀……

要知道,金融过程的作用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本身不创造价值。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根本利益的高度。我们不应忽略,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甚至伤害实体经济时,整个社会都跟着受惩罚。

本书旨在穿越历史的迷雾与现实的残酷,为您揭秘这个寡头盘踞波云诡谲的江湖。但在那些寡头的眼中,驾驭了金融就驾驭了世界,通过其金融手段的描述,读者更可以重温一番世界金融的发展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寡头的江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06005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1.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