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鹰中队(美国机密米格机队)
内容
编辑推荐

“红鹰”中队和“永恒的佩格”项目曾经是美国空军的最高机密。“红鹰”中队汇集了来自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的69名代号“强盗”的最顶尖战斗机飞行员。它是高手云集的美国空军“入侵者”中队的最高级形态;它是美国空军假想敌项目的最核心机密,是“红旗”军演的关键部分;它也是美国空战战术思想转变中最重要的一环。

《红鹰中队:美国机密米格机队》共计三十万字,收录近百张珍贵历史照片。内容是根据“红鹰”中队69名飞行员中的31人的回忆整理而成,作者史蒂夫·戴维斯收集整理了65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查阅了与之相关的所有现存官方解密资料。

内容推荐

《红鹰中队:美国机密米格机队》共计三十万字,近百张珍贵的照片。

《红鹰中队:美国机密米格机队》揭秘了冷战期间美国空军绝密的米格战斗机假想敌项目,特别是“永恒的佩格”项目和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收集整理这些内容对于作者史蒂夫·戴维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量的相关资料被销毁或仍未解密。作者先后采访了三十多位前“红鹰”中队飞行员,还采访了大量的其他前中队成员,并根据采访记录还原了那段历史。那些隐藏在“黑色世界”中的项目,使得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克服了在实战中第一次见到米格战斗机时的过度紧张心理,并充分了解米格战斗机的能力和战术,确保他们具有在首次交战中就击落对手的能力。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捕获“贵重物品”

 第一章:“米格”项目 1968-1969

 第二章:“红鹰”中队的起源 1972-1977

第二部分:地面准备工作

 第三章:“永恒的佩格”计划和托诺帕

 第四章:“红鹰”最初的日子和早期的米格机

 第五章:“鞭挞者”的到来,1980

 第六章:黄金之翼,1981

第三部分:大规模演习和红旗军演 1982-1985

 第七章:宿命论者

 第八章:波斯塔的事故

 第九章:同战术空军的对抗,1983

 第十章:“空军来了”,1984

 第十一章:从黑到灰,1985

第四部分:最后的岁月,1986-1988

 第十二章:同“蓝军”演习规模的扩大

 第十三章:“红色王国”,1987

 第十四章:抵达秀,1988

后记

附录

 附录A: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的A级事故一览表

 附录B:“强盗”编号和飞行架次数

 附录C:米格机研究项目

 附录D:“红鹰”中队相关文件

术语表

试读章节

学飞米格机

梅奥、艾弗森、马勒和弗里克继续在格鲁姆湖飞“鱼窝”和“壁画”,那些米格机的主要零部件都“脏乎乎、杂乱无章地堆在一个机库里”。在第4477测试和评估飞行队找到一个行动基地之前,这里就是米格机的基地。地勤们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让最后四架老朽不堪的来自印度尼西亚的MiG-21达到适航状态,当时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复飞MiG-17上。

至于奥伯尔和哈夫,他们两个之前从来没有飞过米格机,只能靠别人手写的笔记,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另外四个伙伴的建议来学习飞米格机。“飞一种没有原始资料,座舱仪表也看不懂,没有飞行手册指导的飞机”是非常困难的,奥伯尔回忆道:“我们只能一起讨论,然后自己教自己。”有很多开关他们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比如雷达告警系统是哪—个——这个系统在米格机被雷达锁定或者跟踪的时候,会对飞行员发出警报,这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他们得从头到尾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这架飞机。

从本质上讲,现在的行动自“渡船”、“油炸圈饼”、“钻头”项目开始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一个传统而又有效的方法—在酒吧聊天时记录下的飞米格机的经验,这个方法自“主意”项目就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几乎成了一种惯例。“那是一本书,”梅奥说,“你得好好读读那本书,再多花点时间和已经飞过那些飞机的人谈谈,然后你再去飞那些飞机。”

当时在内里斯有个机密的威胁训练设施(TTF),有些人戏称它为“宠物动物园”,它里面有MiG-17和MiG-21的样机,可以让飞行员方便且安全地在上面进行基本训练。奥伯尔和哈夫就在这些样机上进行训练,后来派克也是,这样他们可以不用每天跑去格鲁姆湖就能熟悉米格机的座舱。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和华盛顿的国家空军情报中心的博林机场也有米格机。“理查德·苏特的领导理念就是让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型号的米格机,以此来加强我们的能力。我们在欧洲和日本称它们为‘勇士预备中心’。”派克解释道。

1968年参与“油炸圈饼”项目的飞行员在经过两次考核后取得了飞米格机的资格。现在,因为摩根菲尔德曾作为VF-4试飞中队的一员在“主意”项目中飞过MiG-21,因此他和艾弗森一起将米格机的飞行考核过程规范化了,增加了许多内容以备新飞行员能够更好地参加演习和空战。

因为没有米格机的双座教练型可用,所以学习飞米格机其实就是学习怎么起飞,接下来就靠飞行员的感觉和直觉了。派克这样描述学习的过程:

一开始先进行柔和的转弯,然后再进行更具侵略性的转弯。然后你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特技飞行和8字形机动。接下来可以把它拉起再俯冲,看一下它的俯冲性能。然后放下起落架和襟翼在高空使用仪表飞行,这样可以找一下米格机的低速仪表飞行感觉。需要注意的是要记住米格机起飞离开地面时的正确姿态,因为这可以为你着陆时提供参考。

还有其他一些细节的事情要学习,比如说规范。对米格机行动的理解在那些年里发生了一些改变。1975年,当梅奥第一次飞MiG-21的时候,他走到格鲁姆湖的“贵重财产”那里开始进行例行的外部检查,以确保没有泄露或者松动。“一个手臂上有纹身的机务指挥官,抓住我的领子问道:‘你以为你在干什么,少校?’我告诉他我正在做外部检查。他之后跟我说:‘你可以放心地飞它,我保证没有问题。’等我进入座舱后,他又补充道:‘这里有条规定,你可以使用亮着的开关,但是别动红色和生锈的。’那听起来很搞笑,但他是认真的。”

梅奥非常真诚地进一步阐述:“你一直研究飞机,就你职业生涯而言,其实飞什么都一样,你朝后拉杆,地面上的树就变小了,朝前推杆它们又变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种飞机都是一样的。”

1978年,当派克到格鲁姆湖去进行他的MiG-17资格考核时,他被地勤们对“贵重财产”的呵护备至吓到了。他回忆说三级军士长道恩·莱昂斯就是一个典型,莱昂斯认为这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指派克)不可能在不超过温度限制的情况下启动发动机。莱昂斯靠在边E告诫中校推节流阀的动作太大了,这样会导致发动机的熄火。后来在Mi6-21的测试中,派克向他倾诉:“道恩,我可能永远也学不会飞这种飞机。”莱昂斯面无表情地回答:“很简单,头儿,它们都是朝上朝前飞的!”

完成两次飞行考核后,新飞行员开始学习如何使用米格机的武器系统———种带来死亡的毁灭性工具。虽然摩根菲尔德和艾弗森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规范化,但飞行架次还是很少,大概只有5~7个飞行架次用来进行武器系统的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米格机的飞行时间有限,虽然从海外来的珍贵财产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然还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延长考核的过程就等于减少了把贵重财产用于训练的时间,这是不可接受的。

在以后的岁月里,“永恒的佩格”项目对飞过米格机的飞行员们进行了编号,梅奥是所有69名飞行员中第一个被列入第4477测试和评估飞行队行政记录的。他被任命或者说是被命名为“强盗1号(Bandit 1)”;艾弗森为“强盗2号”;马勒为“强盗3号”;弗里克为“强盗4号”;奥伯尔为“强盗5号”;哈夫为“强盗6号”。其他新加入的飞行员以此类推。P50-52

序言

这些项目的名称在几代飞行员中已经成为了传奇:“油炸圈饼”(HAVE GOUGUNUT)、“钻头”(HAVE DRILL)、“永恒的佩格”(CONSTANT PEG)、“红色礼帽”(Red Hats)、“红鹰”(Red Eagles),还有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4477th TES)。有些人同样成为了传奇:弗里克(Frick)、派克(Peck)、奥伯尔(Oberle)、曼克拉克(Manclark)、麦克劳德(McCloud)、纳斯曼(Nathman)、埃里斯(Ellis)。这些项目和人以及本书所揭秘的东西,都是从越南战争到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发生的空军战术思想革命的一部分。

1969年冬天我在F-4“鬼怪”战斗机上开始了飞行员训练,那时候正值战斗机飞行员训练的低潮。我记得有一期《空军安全》杂志的封面用显眼的标题写着:F-4战斗机在机动飞行中因为失控发生了44起事故。在有计算机辅助飞行之前,娇贵的“鬼怪”式战斗机在高攻角飞行时操作需要特别小心。当时并不是通过恰当的高攻角飞行训练来解决问题,而是停止了所有F-4战斗机的空对空作战训练。这个策略可以说导致了一场灾难,使得好几代“鬼怪”式战斗机飞行员在去打仗之前连最基本的滚转、转向、加速、方位角、航向角度差和闭合差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

在下文中我们将知道空优作战训练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同北越作战早期的表现。空军和海军及时总结了经验,并改进了不足之处。大量的问题在越南战争期间暴露出来,这反映了我们训练的死板和滞后,不过这个沉重的教训让后来所有的空军和海军飞行员得到了更科学有效的训练,训练内容更贴合战场实际需求,这是我们在之前的飞行员训练中想都不敢想的。

我第一次知道米格机项目是1974年到1977年间,当时我在战斗机武器学校(FWS)第414战斗机武器中队当教官。那真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我下属的飞行员包括:迪克·迈尔斯(Dick Myers),他后来成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罗恩·凯斯(Ron Keys),他后来成为了空军作战司令部指挥官;迪克·安德雷格(Dick Anderegg),现在是空军历史学家和《赛拉旅馆》(Sierra Hotel)的作者;还有乔·鲍勃·飞利浦(Joe Bob Phlips),他创造了很多新队形和战术以取代在越南战争早期还在使用的朝鲜战争时期的队形和战术。那个年代是“入侵者”项目、“红旗”军演、F15、F16战斗机以及A10攻击机出现构想并形成的时期。我飞行生涯中的高潮是在1975年参加的第一次“红旗”军演,还有就是作为美国空军作战司令部(ACC)的指挥官参加“红旗”军演25周年纪念。很难讲述清楚发生在那25年中空战战术和技术的戏剧性发展历程,以及那些推动了技术进步的人们所作出的贡献。摄像机和空战机动数据记录仪把空战评估(ACEVAL)从构建复杂的空战模型中解放了出来,不再是一个家伙拿着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强调即便最强大的飞行术也不可能违反物理定律。“简报室规则”逐渐变成了这样:你播放自己的录像带,以此来证实你开火了,然后你汇报那样做是否合情合理,而且你要为你的不合理开火和违反空战规则付上五美元,就算你是飞行联队的指挥官也得遵守。你得把这些东西放在汇报室的桌子上,像挤牛奶一样把你在空中发生的一切都说清楚。

“入侵者”项目、“红旗”军演、武器学校是转变空战战术思想的一部分,在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的空战以及1999年“联盟力量”行动中得到了完美体现,甚至在实际行动中有所超越。对于现在的美国空中力量而言,没有什么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那些机密项目贡献更大,那些项目让年轻的飞行员直面残酷的现实并让他们努力去适应。回想当年很多头发斑白的老兵在和MiG-21战斗机擦肩而过时变得呆若木鸡,而且在F-4的座舱中精神很难恢复正常,实际上,他们仅仅需要一个20度的转弯就能取得优势,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我的F-4武器飞行学校训练班有一句座右铭:“为什么我不能思考?”这句话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使用的,以让飞行员恢复冷静。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和机密项目有关的地勤人员,他们创造的奇迹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很多时候他们面对是一堆飞机零件,他们要把这些飞机零件变成一架能够可靠飞行的飞机,这一点令这些飞机曾经的拥有者都难以置信。那些心灵手巧的军士专心致志地工作着,他们辛苦的劳作让那些飞机超越了测试和评估的水平,完全达到了实用化,这里面深厚的技术功底是需要几代人来积累的。没有任何其他地勤人员能够比得上他们,他们是美国最宝贵的财产之一。

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为这个神奇的故事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解。不出意外,你可以看到那些拥有伟大人格的人们白手起家建立起这些项目的回忆,但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现在有些已经不再人世了,让我们为他们祈祷。

约翰·P·江珀(John P Jumper)上将(退役)

美国空军参谋长

2001~2005

后记

2006年11月13日,在前“红鹰”中队指挥官派克、亨德森、曼克拉克和斯科特的努力下,美国空军官方解密了“永恒的佩格”项目。迈克·科伊尔匿名坐在听证会听众席上,他是前海外技术部的MiG-21专家,“红鹰”中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一次之前,“永恒的佩格”项目一直都是保密的,虽然在80年代中期由《航空周刊和航天技术》进行了有限报道,而且后来在1994年作家罗伯特·威尔科克斯也介绍过,之后很多文章都跟风介绍过,但是没有一个穿过表面,深度挖掘机密项目的关键内容一人物,如何开展行动的?为什么要开展这个项目?在我采访盖尔·派克期间,他告诉我“永恒的佩格”项目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托诺帕有米格机的事实广为人知的时候,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早已解散了,但是谁创立了这个单位,他们是怎么得到米格机的,还有为什么他们要创立这个项目,这—切则被尘封在秘密之中。

对于一些飞行员而言,他们从事的秘密事业随着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的解散也不再那么神秘了。1992年,爱德华·D·费伦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来自于一个他不知道“入侵者”中队,问他最近看过他的“F-5”没有。刚开始他没理会这封邮件,但后来又来了好几封,于是他就回了。发信人邀请他参观在奥法特空军基地展出的MiG-21,也就是战略空军博物馆所在地。两年后,费伦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参观了博物馆:

我想找到那架MiG-21,但是我告诉家人我们是去看女儿朋友们,顺路参观一下博物馆。这是我编出来的。我们四处转悠,我在一堆飞机中找到了那架米格机。米格机的一侧写着我的名字。另外一边是当时主要成员的全家福。这架飞机很脏,没有清洁过。我问我的家人: “你们注意到这架飞机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他们说:“没有,它就是一架飞机而已。” “好,那飞机侧面的名字呢?”然后我的女儿就说:“哦,天哪!是费伦少校。那是你吗?爸爸。”我耸耸肩,笑着说:“嗯,可能。”然后我的妻子对我说:“你一直都知道这架飞机,是不是?这就是你那些年做的事情?”我还是耸耸肩笑着说:“嗯,可能。”

大多数“红鹰”中队米格机的去向却不是很清楚了。至少有五架印度尼西亚的YF-11OB在博物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或者是被做成雕塑当起了门卫(一架在弗罗里达,一架在新墨西哥,一架在俄亥俄,一架在内达华,还有一架在比利时)。没有一架YF-11OC露面,有谣言说中国造的F-7B在中队解散几年后被埋在了托诺帕。这是一个一直在进行的行动,据纳尔逊说,他收集了曾埋在机场周围沙漠里40英尺深处的损坏机翼、发动机甚至是整个机体。MiG-23的命运也不是很清楚,至少有一架现在在欧洲的博物馆展出,还有一架确认被拿到空军武器实验区去做了靶机。

解散“永恒的佩格”项目的命令到现在仍有争议。有些人认为MiG-21和MiG-23已经不能体现出现代的威胁水平,然而几乎所有的“红鹰”中队飞行员认为任何米格机都足以让“蓝军”飞行员产生无经验冲动,最主要的是要在训练的环境中让他们经历无经验冲动,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一定需要MiG-29或者Su-27。

在不断萎缩的防务预算的前提下创建更现代化的空中假想敌单位是不可能的。1992年,汤普森参与了一个海外军事研究项目,任务是找一个中队的Su-27放在内里斯充当公开的“入侵者”中队。他找到了“侧卫”,但是项目资金却没有到位。后来,他又从前东德空军得到了后期型号的MiG-23做战术研究,他得到的承诺是如果德国免费提供那些“鞭挞者”并承担运输费用,他就可以开展这个项目。他还是成功地做到了,但是空军不肯再为这个项目多花一分钱。空军后来从摩尔多瓦买了一批MiG-29,不过那是为了防范那批飞机流向伊朗,而不是为了用来进行“入侵者”行动。

“永恒的佩格”项目在1988年终止,据官方空军史记载,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直到1990年7月前都没有得到官方承认。如此一来,第57战斗机联队(前第57战斗机武器联队)的-序列是怎么写的呢?最终,在其序列里被写为第53测试和评估组第3特遣队。

美国空军是这样描述描述第3特遣队的:

(它)代表空战司令部(前战术空军司令部)参加的美国空军国外物资的研究,并且担任美国空军物资司令部(前空军系统司令部)训练任务的单位。特遣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海外技术研究来确保美国空T-战斗人员同缺乏了解的对手的战斗力。第3特遣队同空军物资司令部和其他军种联合展开的行动就是确保空战战斗人员的计划、执行和报告能力。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3特遣队的任务都是在内达华试飞和训练区(内里斯地区的全称)执行的,作为项目专家为关键系统提供程序和行动支持。

2004年,我采访了第53测试和评估组的指挥官。我在他的办公室等他时,注意到了三根操纵杆,这三根操纵杆都可以从前苏联最新型战斗机上找到,它们被装在木制底座上,并被挂在墙上。当我问到这些操纵杆时,他岔开了话题。另外一次,一名空军飞行员告诉我,他中队里的一个资深飞行员桌子上摆了一个木制“侧卫”模型。当我问他那个资深飞行员为什么要那样做时,他回答说:“我觉得这并不是因为这个飞机模型漂亮或者有什么地方好看。”

把逸闻趣事当证据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但照片证据不是那么容易被反驳的,有照片明确显示美国空军在格鲁姆湖进行MiG-29“支点”和Su-27“侧卫”的研究。几乎可以肯定空军物资司令部领导并组织了这些飞机的研究,这也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些结论,空战司令部-1992年给战术空军司令部取的新名字,会在必要时对“支点”和“侧卫”进行性能研究,可能是同武器学校的教官们,也就是第422测试和评估中队的人进行对抗,还有可能是为新成立的F—16和F-15“入侵者”中队选拔飞行员,这跟70年代早期的“主意”项目的运作背景非常像。假设这是个正确的结论,那么历史等于再一次轮回,“HAVE”字头项目会再次出现。现在空战司令部用第3特遣队来跟空军物资司令部分享最新贵重财产的“游戏时间”。第3特遣队的非官方名字是什么呢?就是“红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鹰中队(美国机密米格机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史蒂夫·戴维斯
译者 熊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9790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712.54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8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11)第09号
版权提供者 英国鱼鹰出版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