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恒之恋(菲茨杰拉德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牛津美国文学词典》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本书还收录了菲茨杰拉德写给他爱妻的经典书信《致赛尔妲》。

内容推荐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命名了美国的一个时代,他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是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福克纳等比肩的文学大师。

菲茨杰拉德是张爱玲最推崇的美国作家,是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和精神导师。

《永恒之恋》收录了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经典书信《致赛尔妲》。

目录

菲茨杰拉德:一个时代的桂冠诗人和代言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致赛尔妲

译后记

附录:张爱玲和村上春树评论菲茨杰拉德

试读章节

在我涉世不深的年轻时代,父亲给我的一些忠告,令我一直难以忘怀。“当你想指责别人时,”他对我说,“一定要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哪个人具备你所拥有的那些优点。”

他没有再说别的,找们总是这样与众不同,用一种默契的方式交谈,而我知道他的话意味深长。因此,我乐于诸事不表态,这个习惯使我接触到许多性情古怪的人,但也使我成为不少令人讨厌的老手的受害者。心理不正常的人能很快发现正常人身上的这种品质,并盯住不放。所以,我上大学时被人不公正地指责为政客,只因为我了解了那些粗野而陌生的人所经历的鲜为人知的伤心事。其实,大多数隐私是人家自动说给我听的——当我凭着清楚无误的征兆,意识到某种亲呢的关系就要初露端倪时,常常佯作睡觉,假装犯愣,或作出不怀好意的疯颠状;因为年轻人的亲昵事儿,或者他们所说的情感方面的事儿,通常是剽窃来的,而且显然有所藏头掖尾。不表态大概就有无限希望,但我还是担心,万一我忘记了父亲带有优越感的忠告,就会有所失误,于是我自命不凡地反复铭记,为人处世的基本品格是:并非人人生来就相同的。

在如此夸耀自己的宽容之后,我该承认这种宽容也是有限度的。人的行为基础既可能坚若磐石,也可能软如沼泥,而一旦超过了某种程度,我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了。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时,觉得我想要让世人都穿上军装,在道德方面永远保持立正姿势。我不想再过纷乱扰人的动荡生活,也不再窥探人们的心灵。只有盖茨比这个名字上了本书,其余的人除外,他不在我的这种反应之列——尽管盖茨比是那种一切都让我看不起的人。如果某个人的品格呈完美无缺的成功状态,那么他身上就会有一些靓丽的色彩,就会有对人生幸福的高度敏感,仿佛他与那种能记录万里之外地震的灵敏仪器有关。这种敏感跟那种被美其名日“创作才能”的玄玄乎乎的易感毫无瓜葛——它是一种因希望而存在的非凡天赋,一种富于罗曼蒂克的敏感,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而且不可能再发现。不可能了——盖茨比到头来还是改变了,那些诈取劫掠、侮辱中伤盖菠比并使其梦想破灭的垃圾们,令我对人们受挫的悲哀和短暂易逝的欢乐一时兴味索然。

在这座中西部城市里,我家三代都是体面而富有的人。据说我们卡拉威家族是巴可留奇公爵的后裔,但我家这一支的实际奠基者是我祖父的哥哥,他,1851年来到这里,了个人替他去参加南北内战,而他开始从事我父亲至今还在经营的五金批发生意。我从未见过这位伯祖父,但人家都说我长得很像他——尤其是看过挂在父亲办公室的那幅表情呆板的画像之后。我1915年从纽黑文毕业,恰巧比我父亲晚了四分之一世纪。不久,我参加了那场被拖延的称作世界大战的条顿民族大迁徙。我十分热衷于反击作战,复员回家后却感到烦躁不安。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温暖的中心,似乎成了宇宙破败不堪的边缘——于是我决定去东部学做证券交易。我所认识的人几乎都在做证券生意,因而我推想这一行定能再多接受一个单身汉。我的叔伯姑婶们认真商量了一番,好像是在为我选择预科学校一样,终于摆出非常严肃而又犹疑不定的表情说:“那——那…好吧。”父亲同意给我提供一年的费用。几经耽搁后,我于19122年春天来到东部,我想,怕是要永久地呆在这儿了。

最实际的办法是在城里找个栖身处,但那时天已转暖,我又刚刚离开树木葳蕤、草色青葱的地方,所以当办公室一个小伙子提议在近郊合租房子时,我觉得是个好主意。他找到了房子,那是一幢风雨剥蚀的带平台的硬板木房,月租金八十美元。但在最后一刻,公司调他去了华盛顿,我只好独自出城去那儿住了。我养了条狗——至少在它跑失之前,我养了些日子,一有二辆旧道奇牌汽车,一个芬兰女佣为我收拾床铺,烧煮早饭,她在电炉上做饭时,总是自言自语地念叨着芬兰谚语。  一开始,我觉得一天下来挺孤单的,直到某天早晨有个比我搬来得晚的男人,在路上拦住了我。

“请问西蛋村怎么走?”他无助地问。

告诉他后我继续上路时,已不再感到孤单了。我成了向导、探路人和早期的移民,他无意中授给我该地区的荣誉居民特权。

伴随着灿烂的阳光,树上浓密茂盛的叶子,犹如快速电影中生长的东西一下子长成了,我心里冒出这样一种熟悉而又深信无疑的念头:新的生活随着夏天的到来又要开始了。

要做好一件事,有那么多的书要读,同时清新宜人的空气能使人汲取充分的健康养料。我买了十多本有关银行、信贷和证券投资方面的书籍,都是红封皮烫金字的,立在我的书架上,就像刚从造币厂出来的崭新钞票,欲要破解那些只有米达斯、摩根和墨西纳斯知道的非同寻常的秘密。此外,我还有很高的兴趣阅读许多其它方面的书。我上大学时颇喜好舞文弄墨——有一年我给《耶鲁新闻》写过一系列非常严肃而人云亦云的社论——现在我打算重操旧业,重新变成那种最缺乏创见性的专家、“万金油式的人”。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世界,生活便会显得很美好,这并非只是条机智警句。

我在美国北部一个奇特的社区租下房子,纯粹出于偶然。

P3-5

序言

菲茨杰拉德:一个时代的桂冠诗人和代言人

美国大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近年来随着其《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作品的中译本的传播,才渐为中国广大读者知悉的。然而,相对于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翻译和评论工作可说是远远不够。因此,《菲茨杰拉德文萃》的出版,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创作,同追求时尚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出生于家境不佳的小商人家庭,上学读书全仰仗亲友们的资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以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戏剧团体活动,并同当时著名的诗人毕肖普以及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过从甚密。他这时已经如醉如痴地爱上了文学,他曾对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他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真的成了一名声名赫赫的大作家,偕同美貌的金发女郎,出没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打破了菲茨杰拉德的美妙幻想。人生价值的丧失,前途理想的渺茫,都给了他沉重的精神打击,致使他对中产阶级的精神价值发生了怀疑,终日迷惘、踯躅在“荒原”上。但他仍未失去当一名作家的信心和决心,他有足够的生活准备和技巧准备的,其中包括生活积累和技巧训练。在战时的军队训练营里,步兵少尉菲茨杰拉德以惊人的毅力奋笔疾书,写下了处女作《此岸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

《此岸天堂》使菲茨杰拉德一举成名,其重大意义和成就,“证明了菲茨杰拉德有他自己的才能,如流利而富于形象性的叙事风格、喜剧感和天生善于捕捉他人对话语言的听觉本领等等。不过它令人难忘的特色还在于它宣告了标准的变化”,也证明了菲茨杰拉德完全有资格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今天,在美国各大学的文科,《此岸天堂》连同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被公认为是研究“迷惘的一代”的必读书。当年的穷大兵菲茨杰拉德因为《此岸天堂》的成功,也得以与倾心已久的富家美小姐赛尔妲成婚,金童玉女俨然神仙伴侣,但天意弄人,后来赛尔妲得了精神病,严重地打击了菲茨杰拉德的身体和创作能力。

美国的1920年代,不只是幻想破灭和寻欢作乐的时代,也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那个时代被称为“爵士时代(爵士乐时代)”,因为菲茨杰拉发表过《爵士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1922)等作品。菲茨杰拉德有“爵士乐时代的优秀编年史家”之称,取得了“作为爵士时代的首领和桂冠诗人”的地位。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只持续了十几年时间。我们可从其创作中找出一条发展线索,这就是“幻想一崩溃一毁灭”的过程,而《此岸天堂》是这条线索的开始。其后在短篇小说《戴立林坡错了》(Dalyrimple Goes Wrong)等作品中,菲茨杰拉德对社会的揭露更加深刻,对理想和价值幻灭的表现尤甚。随着创作日臻成熟,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社会的厌恶、揭露和批判的程度也愈益强烈。菲茨杰拉德发表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1925)成了“某种悲剧性的田园诗”,通篇弥漫着一种悲剧性的压抑气氛。虽然在一系列描写中仍可看出旧时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的痕迹,但整篇作品的基调却是严肃的,该小说“也许是对贵族团伙充斥的那个时代以及产生出这些团伙的社会条件的最深刻的小说式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般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小说和代表作,体现了菲茨杰拉德精湛的艺术造诣。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构思巧妙,着意描写了人物的内在感情。菲茨杰拉德以凝炼、精确的风格,细致人微的描写,熟谙自如的象征比喻,以及散文诗一般的优美语言而蜚声美国文坛。我们从中既可见到浓郁的现实主义生活气息,又可感觉出浪漫主义的神秘气氛。著名评论家卡津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出了“最动人心弦的美国悲剧”,而菲茨杰拉德的名字也和这部小说“永存于世”。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忧伤心境,含蓄深沉的描写寄予着深刻的主题:上流社会虚伪空虚,必然要走向崩溃的境地。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歌手,为上流社会行将崩溃的命运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继《夜色温柔》之后,菲茨杰拉德又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在他死后也出版了。虽然这些作品仍不失其往日的艺术特色,但从中能够看出杰出文学家的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已陷入了危机。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至少可以把菲茨杰拉德作品的重要意义概括如下: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表明了“美国梦”的幻灭。作为“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真实地揭示了一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精神危机。虽然他不像海明威那样亲身参加过战争,但是那个时代打在他心灵上的印记却是难以抹去的。正如斯比勒所指出的那样,“比较年轻的这一代作家,大部分出生于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在国家作为一个世界列强而成熟时成长起来,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在成年时就似乎陷入了西方文明的崩溃之中,他们自己也因此处于‘迷惘’的状态。”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是“金钱的罗曼史”,是考察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资料,他本人也被恰当地称为“1920年代富人的分析家”。菲茨杰拉德不仅写了青年人对金钱的追求,如《戴立林坡错了》、《富家子弟》(The Rich Boy)等,而且还写了对金钱的幻灭(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因此也带有对拜金主义的鞭挞和批判。作为勇敢地正视现实生活的作家,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小说中为上流社会的必然衰亡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在他的作品中既可见到他对上流社会人士“高雅风度”的追求和向往,又可见到他对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赤裸裸的揭露,其后期的作品对资产阶级文明的鞭挞也愈益犀利和深刻。

菲茨杰拉德在美国和世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无可非议。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学家,并且长时间作为那个时代最突出的代表”。确实,英年早逝的菲茨杰拉德是可以比肩与他同时代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福克纳的。

但对菲茨杰拉德究竟属于哪种文学传统,人们仍莫衷一是。有人说他属于现代主义中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之列,而实际上“迷惘的一代”中大部分作家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有人说他的创作属于美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理由是他笔下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富有浪漫传奇色彩,而且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影响最大,持这一观点的论者占大多数。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受到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影响,一些批评家喜欢将《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以及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相比。菲茨杰拉德缺乏杰克·伦敦那样的愤怒抗议以及德莱赛那样的批判深度,但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悲剧性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或者说,更带有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情调。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文体风格上,深深地受着亨利·詹姆斯的影响,这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可找到不少印证。因此,艾略特称这部小说是“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所迈出的第一步”,就不足为奇了。一些评论也认为,菲茨杰拉德作品都是写上流社会人士的,他是上流社会的歌手,其创作“属于亨利·詹姆斯传统”,而詹姆斯的作品恰恰是描写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的,属于“高雅的现实主义”。菲茨杰拉德确实也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创造性地继承了亨利·詹姆斯揭露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狡诈这个传统,这在《冰宫》(The Ice Palace)、《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等作品中尤为突出,并有了更深的意义。如果说《此岸天堂》中阿默瑞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还带有几分喜剧的色彩,《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毁灭仅仅是一出个人悲剧,那么,《夜色温柔》中人物的悲剧则富有更广泛的意义。

但应当看到,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矛盾,“菲茨杰拉德并不崇拜财富或富裕人家,他仅仅生活在他们的金黄色眼睛里。他们是‘不同常人的’;青春时代始终生活在这一天地里的这位作家对他们是有着真正了解的;他了解这些富人或财富,就如同海明威了解战争一样……”菲茨杰拉德年轻时曾迷恋过金钱,但成名后又挥霍无度,深受金钱的毒害,因此他对金钱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部上流社会的“金钱的罗曼史”。

我认为,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是复杂的,他既有着历史学家的那种客观性,试图真实地表现出“爵士时代”的时代精神,又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面,塑造出一个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有艺术真实的人物。同时,20世纪的西方文坛,现代主义各流派纷纷打起“反传统”的旗号,风靡一时的早期存在主义思潮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能不对菲茨杰拉德产生一定的影响。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既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成分,又富有浪漫传奇的色彩,还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学习了一些表现技巧。在某种程度上,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境地,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物。“他写过轻佻的摩登女郎、骗子及缺乏男子气概的人们的行为举止。他对自己的童年进行过动人的描绘。他描写反目夫妻如何重归于好,描绘过北方与南方生活的悬殊差异,描述过美国人在欧洲怎么垮掉,描摹过富有天才的醉鬼们的自我折磨……”

菲茨杰拉德作品的人物既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共性,又有着鲜明迥异的个性,不少人物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在这些人物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阿默瑞、盖茨比、戴弗夫妇、罗斯玛丽、汉森、哈珀、戴立林坡、德克斯特等,这些人物构成了“爵士时代”画廊里的人物群像。把他们的特征加在一起,也是菲茨杰拉德本人性格特征和风度气质的最好体现。他们的追求金钱、及时行乐,反映了作者早年的拜金狂热和罗曼蒂克式的个人生活。他们的迷惘虚无则揭示出作者本人对资产阶级价值标准的怀疑。他们对社会的幻灭和反叛也就是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无声抗议。在这些人物群像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菲茨杰拉德夫妇那令人熟悉的身影和音容笑貌,我们同时也可以在菲茨杰拉德的身上窥见那些人物的个性特征之一斑。因此,菲茨杰拉德在谈到自己和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承认:“我有时简直弄不清赛尔妲和我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我的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人物都想往上爬,按照《富家子弟》中汉森的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社会上的“成功者”,也就是要成为拜伦式的英雄或杰克·伦敦式的强者。但他们获得成功的道路不尽相同,因而成功后的命运也各有所异。盖茨比获得大量钱财而发迹归来靠的是非法买卖;戴立林坡走上鸿运则靠的是拦路抢劫的拙劣手段;而迪克·戴弗获得年轻姑娘罗斯玛丽的钦慕则既靠了高雅的风度魅力,又靠了那善于诱人的社交手腕……他们中大多数人成功后又遇到各种不同的不幸甚至厄运,只有戴立林坡成为州参议员人选,成了他们中的佼佼者。

菲茨杰拉德的人物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去人物本身的言谈举止和风度魅力外,另一重要之处则在于人物描写上的独特技巧。菲茨杰拉德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来刻画他笔下的人物,我这里仅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印象式的肖像描写。这种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尤为突出。菲茨杰拉德描写人物,不以具体、逼真的描绘见长,却善于捕捉人物的精神特征。例如对一些次要人物的描写,作者通过卡罗威的印象来勾勒,而对盖茨比这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则通过耳闻的间接印象和目睹的直接印象来完成。在参加酒宴之前,卡罗威就多次听到有关盖茨比的一些逸闻旧事,在他的印象中,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而在酒席宴上同他偶然相识时,则一下得出了这样的印象:他“不过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汉子,三十一二岁年纪,说起话来文质彬彬,几乎有点可笑”。寥寥数语,就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印象式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了。

二是细腻微妙的心理分析。菲茨杰拉德的肖像描写尚较简洁,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则相当细腻,有时甚至达到了詹姆斯那样细致入微的程度。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这样的例证就屡见不鲜。《戴立林坡错了》这个短篇小说不过一万五千多字,而贯穿其间就有好几段心理分析,特别是对主人公决心不择手段向上爬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描写得细腻真实:

走捷径则意味着摒弃早在孩提时代形成的处世哲学:成功来自对义务的忠实,作恶必将受到惩罚,或者行善终将得到好报——诚实的贫困要比堕落的富裕更幸福。

那就意味着要横下一条心。

在我轻信他人的那些年月里——他思考着——他们对我说,恶是一种肮脏的东西,就像弄脏的衣领那样泾渭分明。但在我看来,恶似乎只是一种艰难命运的形式而已……

在同一段心理分析中,菲茨杰拉德就采取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法,通过客观的分析和自我意识分析,把主人公犯罪前从犹豫不决直到横下一条心的内心斗争过程表现得细致无遗了。《夜色温柔》里,妮可儿患精神病住院时给迪克的信中,充满了狂乱的、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呓语,作者虽未加渲染,但一个精神病人的变态心理和潜意识便跃然纸上了。后来随着妮可儿病情逐步好转,她的语言也就逐渐恢复正常了。

三是对比的描写手法。通过二者或三者以上的依次对比,更加衬托出主要人物的优雅完美,这在《夜色温柔》中用得比较频繁。例如在第一部第六章中,作者站在罗斯玛丽的角度,将宴会上的两个人进行了一番比较:

……厄尔·布雷迪来了,他惊奇地发现罗斯玛丽也在场。他的举止显得比在电影制片厂更加温和,仿佛他的不同性格是在大门口才显出来似的,于是罗斯玛丽当即将他和迪克·戴弗比较,结果毫不含糊地倾向后者。相形之下,厄尔·布雷迪似乎略显臃肿,有点缺乏教养……

通过这番对比,精神病医生戴弗在罗斯玛丽纯洁的心灵里更加高大完美了,而她和布雷迪导演的关系,就如同“电影里男女演员亲吻”那样转瞬即逝。

四是环境描写的烘托。菲茨杰拉德着意描写环境场景,并非为了单纯写景,而是借不同的环境场景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冰宫》中,菲茨杰拉德描写北方的冰天雪地和严寒气候,借以烘托表现出哈里的冷酷无情的心,最后写他在冰冷阴森的冰宫里突然甩开自己的情人哈珀时,更是显出了他那颗冷酷的心,并暗示着人情的淡薄。虽着墨不多,但通过这一系列环境描写的烘托,一个虚伪自私、缺乏人情味的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纯文学处于不大景气的状态,但是我始终坚信,人类总是需要文学存在的空间的。多年来,我努力要编译一部经得起考验的菲茨杰拉德文集;在多位从事文学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同行及崔人元编审的襄助下,现在终于克成其功。东方出版社慧眼识珠,决定出版这套多卷本《菲茨杰拉德文萃》。在此,我要对各位朋友和东方出版社表示感谢!

《菲茨杰拉德文萃》的面世,对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和小资情调的读者朋友来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是相当有味道的盛宴;而对于喜欢村上春树和张爱玲作品的读者朋友来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是值得一读。菲茨杰拉德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美国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主要强国的年代,其时的人情世道,跟当下的我们也有较多的契合。

《菲茨杰拉德文萃》荟萃了菲茨杰拉德的全部精品和重要作品,译者也都可说是一时之选。《菲茨杰拉德文萃》分为如下五卷:

《此岸天堂》(第一个中译本),《永恒之恋》(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首次中译《致赛尔妲》),《夜色温柔》,《爵士乐美人迷惘》(中短篇集),《最后的大亨》(首次中译本)。

我拉杂写了这些,充作《菲茨杰拉德文萃》的总译序,更多的评论还是请广大读者朋友去做吧。

王宁

2010年春于北京清华园

后记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书名有点忽悠或俗气——从篇幅上看,这本书的主体是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它本身就非常有名:

它发表于1925年,它多次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并被百老汇改编成歌剧,它被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作为主题,它被作为美国文学的代表性经典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它在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和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最杰出的英文小说榜中名列第二。

《纽约时报书评》曾评论说:“一本奇特的书。神秘而光辉闪耀的故事。他写得很美——他风格如此,因为他落笔自然,对形式的把握臻于极至。”大诗人、文艺评论家托·斯·艾略特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因为菲茨杰拉德在其中描写了宏大、熙攘、轻率和寻欢,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华人翻译家乔志高说:“菲茨杰拉德几乎成为美国文坛的偶像,他的作品被称为经典,《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不时被人引用,好像这部书是个美国的寓言。”《牛津美国文学词典》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有以上几个事实和评论,已不需要我们在此对The Great Gatsby有更多的说辞,一但这里要多说一句:The Great Gatsby最早的中文译本,是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的黄淑慎译本《永恒之恋》。东方出版社这次出的这本书,取名《永恒之恋》,一方面算是对黄氏首译The Great Gatsby的纪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收入本书的有菲茨杰拉德致其爱妻赛尔妲的书信,这些书信都是平常话语,但法国那本影响很大的《理想藏书》指南中,却将《致赛尔妲》列为第15位值得珍藏的书信集。未经历真深情感和生活忧患的读者,阅读这些书信的家常话可能会觉得无趣。但菲茨杰拉德与赛尔妲故事,确可称得上是永恒之恋。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赛尔妲(Zelda Sayre,1900—1948)是个美国南方典型的、被宠坏的物质女孩,她的疯狂与自私毁灭了她的丈夫、天才作家菲茨杰拉德。而2007年,法国作家勒鲁瓦以赛尔妲为原型的小说《阿拉巴马之歌》赢得了法国最著名的年度文学奖龚古尔奖,该书把赛尔妲的故事写得轰轰烈烈,认为没有她就没有菲茨杰拉德的许多杰作。

生活中的赛尔妲,出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纵容娇宠。18岁的赛尔妲,金发、白衣、美丽、野性、高贵、神秘,倾倒了附近军营里的飞行员们。她叫他们在她家的屋顶上空一次次地做特技飞行;轰鸣声搅得邻居们忍无可忍。

少尉菲茨杰拉德在乡村俱乐部的舞会上,认识了赛尔妲。军官和大学生们簇拥着赛尔妲,谁都以能和她交谈或者跳舞一曲为荣。菲茨杰拉德羞涩地做了自我介绍,一曲华尔兹之后,赛尔妲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坠入了情网。

但赛尔妲并不答应嫁给破落中产家庭的菲茨杰拉德,除非他能出人头地。无财但有才的菲茨杰拉德,几经挫折,终于出版了《此岸天堂》,并大获成功,成了“一个口袋里丁零当郎装着钱的人”。此后,菲茨杰拉德又写出了不少受到出版商和读者欢迎的小说。

于是,赛尔妲在1920年4月嫁给了菲茨杰拉德。

在繁华迷人的1920年代,他们过上了文学贵族的生活,时尚名嫒赛尔妲和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对郎才女貌的金童玉女,足迹遍布欧陆,像孩子般挥金如土,放浪形骸,做疯狂刺激的事情。但刺激总是很快过去,赛尔妲开始耽于吸毒,菲茨杰拉德则沉醉美酒。

享乐是要有金钱作后盾的,这全靠菲茨杰拉德写出值钱的作品来付账。可当菲茨杰拉德潜心写作之时,赛尔妲又相当意气固执地要拉上他陪着,并常常在酒会上把他灌醉,赛尔妲却对此兴奋得很。

1920年代末期,赛尔妲的脾气越来越怪。1930年,赛尔妲精神崩溃,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赛尔妲很有绘画天份,1932年还出版了一本自传体性质的书《为我留下那曲华尔兹》(Save Me the Waltz)。赛尔妲的精神病在1934年严重到只好被送医院。

菲茨杰拉德的身体被折腾坏了,创作能力也被折腾得急剧减弱。海明威曾是菲茨杰拉德最好的朋友,他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才华不再的根源是因赛尔妲的疯狂毁了菲茨杰拉德。

1940年,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1948年,赛尔妲被一场大火烧死在精神病院的顶楼。菲茨杰拉德、赛尔妲与俩人所有的激情或疯狂被合葬在一起。

菲茨杰拉德对赛尔妲的爱情始终如一。菲茨杰拉德对赛尔妲用书信交流,其中一部分就是《致赛尔妲》。

我在1997年就译出了菲茨杰拉德书信中体现爱情和亲情的《致赛尔妲》、《致女儿斯科迪》,体现友情和探讨文学的《致海明威》,以及四篇散文,一并将手稿交给了某出版商,可是这些手稿后来竟被其弄丢失了。我更没想到多年后会再作冯妇,重译菲氏书信——但一来忙碌于为活着谋稻梁,二来近年兴趣主要在探究佛、道、中国古代杂学和现实经济社会问题一三则是年岁、阅历和心境已然不同当年,所以这次只能匆匆译出《致赛尔妲》这一部分了。

名著有多个译本,提供了比较和选择,对于读者来说是件好事情。TheGreat Gatsby已经有很多个中文译本;陆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曾经出版过,有喜欢翻译的读者对照了几个译本后,在网上评论说陆译甚佳。陆琼公务繁忙,但做事情精益求精,这次委托我对译文进行了个别文字修订,并增加、修改了译注。The Great Gatsby现在在中国大陆广为流传的书名是巫宁坤1983年译出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大陆,更早的单行本是一个英语注释读物《灯绿梦渺》),在中国港台地区广为流传的书名是乔治高1970年译出的《大亨小传》。陆译书名从巫氏译名。

又回到书名,再唠叨几句。书名之“标题党”在出版界也是有传统的,随便说两例吧:1996年,某出版社将巫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改名为《长岛春梦》出版(可能是为跟风其时正流行的《廊桥遗梦》?),某出版社将龚文庠译纳博科夫的世界级名著《洛丽塔》改名为《寻欢作乐》出版。《永恒之恋》的书名应当还不够“入党”的资格。东方出版社的“菲茨杰拉德文萃”中收入的各书,Tender Is the Night原来也有多种译名(例如《夜未央》),由王宁等译为《夜色温柔》,成为最受读者认可的书名;This Side of Paradise原来的译名也有多种(例如《尘世乐园》《人间天堂》),我建议译为《此岸天堂》,不知能否成为最被读者认可的书名?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名字有什么关系?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但事实是,包括莎士比亚自己在内的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作品里的人物命名之时,往往都是经过反复考量的(像安妮宝贝之类对作品中人物名字无啥思考者到底是少数),书名和人物名字往往有某些寓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是一个典型)。

中国文化里,佛家认为“是名张三即非张三”:道家认为,“名可名非常名”,但儒家和世俗对“名”是相当重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著名的翻译工作者严复曾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现在的翻译工作者,大多是洋文比中文好,洋文比中文溜,所以翻译立名之时或者是莎翁那句话的忠实践行者,或者是写成中文字时笔画越少越好,或者是只要发音类似(或同某译名词典)就行,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名称翻译:Marilyn Moore马利来恩。木尔,Brooke Shields布鲁克·希尔兹——谁是谁啊?玛丽莲·梦露和波姬·小丝也!后一种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其主人是大美眉,前一种译法的名字呢?再说一个大名鼎鼎的老外——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Andersen),音译应当是安德生或安道生,不知怎么译成这个中文字面意思是“怎么白活了”的名字。再如AIDS,原从海外传来的译名是爱滋病。这个相当不错的译名(不是最好的译名,但至少指出了此疾病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和预防方面)也已广泛使用,可大陆有关部门却要把它译为艾滋病——艾本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曾经活人无算,今天仍多有使用,迄今也未发现它有毒害人的问题(像关木通),这里倒成了滋生致命疾病之物!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还不如农药DECIS的译名敌杀死形象呢(此农药名的译者比之主管人民医药卫生的某部门真可以得瑟死了)……

中国人将外文作品译为中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取得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就都非常壮观。近百年来,公开表示对严复的翻译不以为然的著名翻译家也不在少数。可是,谁敢说自己的翻译实践成果和翻译理论建树,对中国人的影响能够跟严复相比?

我是中国历代翻译工作者劳动成果的受益者,自己却绝对称不上是翻译工作者。我在大学时代尝试着翻译过东西,后来又研究过一阵佛经翻译,也出版过几本译著,所以对严肃的翻译工作之辛苦算是有些体会的。我认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工作态度,但由于自己才力不足或处境不许,所译的东西也非全无问题,因此,对我的劳动结果,既请读者体谅,也请读者赐教。

崔人元

2010年初夏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恒之恋(菲茨杰拉德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译者 陆琼//崔人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9307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