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短暂,五蕴无常,烦恼痛苦难以消除,因而世人常有向往佛法清净世界之心,但究竟如何去做,大多人只是看到了佛门,却摸不进佛道。

其实,佛法不离世间法。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作者:舒视)的诞生正是为大众提供一个场所,经由弘一法师的人生体悟可以帮助大家通达佛道,领悟人生真谛,尽管这种推动的作用十分微小,但编者力求能传递给人们一种坚定的信念——只要有求佛问道之心,佛门将永远为您敞开。

内容推荐

弘一法师曾说过:“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弘一法师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从风花雪月的倜傥小生,到严谨大成的学术、艺术、思想大家,再到出家后长伴青灯古佛的佛学大家,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他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塌五大;人至山巅五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见过繁华五蕴皆空,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弘一法师开示人间大智慧,对人生、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众人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摆正自己的位置,《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作者:舒视)以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为例证,结合大师言论解说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物质、名誉、地位,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直指人心,突破了过往对佛法的解说和刻板的传统。是难得的励志经典。在漫漫的人世中走一遭,我们须有弘一法师的静心淡泊、旷达安然,方可达到那“梅开雪落寻常事,一容一枯报春来”之境,得失随缘,宠辱不惊。

目录

学问卷:聆听学习,你的心不再是狭·的通道

把心打开观察万物气象,聆听万籁声音

敬畏独处之时,享受安静体悟慎独

方生方死,跟随万物规律

读书为佳,努力精进勿懈怠

学习不可本末倒置,先器识后文艺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世间法中觉悟于心

最好的学问是彼之感我,得到人心

最高的快乐是行善助人,赠幸福予人

存养卷:止息妄念,只有自由的心才是平和的

存养需先止息妄念,清心·泊

多学静坐,以收敛浮气

以理制欲,理胜则心平气和

存养宜“缓”,言语静默举止从容

顺境逆境皆人生,临喜临·要心平

胸襟开阔·养存心,方无疑虑和畏惧

自身修持清净超脱,对待他人不可心量狭

无事时心存明镜,遇事时果断处理

如意时·泊不染,失意时泰然处之

持躬卷:信仰行动,执著善行进入生命之流

凡事当适可而止,做到游刃有余

才华不可肤浅外露,大智若愚为佳

切忌歇斯底里,情绪不可发挥到极致

话说到恣情痛快时,宜自持静默

·不可·太满,留他人立足方无害于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不自欺不欺人进而不欺万物真理

以情恕人保全他人友谊,反躬自责要深刻诚恳

谦虚退让,为自己留有转身余地

包容忍让,你的路没有减少半寸

敦品卷:清心少欲,美德名誉自然生成

爱惜名誉需宁静而无所求,沽名钓誉易损己

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诗书音乐能使人勤勉尚志

钱财来之有道去亦有道,才能不为其卑奴

言行知礼恭谨,才能滋养品德和名誉

自我标榜也许与众不同,但急于求名实乃无根之树

切勿攀附权贵,名誉不是强求沾染而来

品行端正首先心内有理,摇摆不定易损名誉品格

处事卷:心智上乘,慈悲不是一个名词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不知为不知,切勿不懂装懂

无事生事的人,薄福损己

世间自取苦人多,遇事宜化小了之

心中无事真心无念,清净而心生智慧

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

贪图私欲难成大事,众人的愤·不可侵犯

既有无私之举,也当调和人心

审视自身能力德行,观察时机才能成事

为人之道贵在凡事留心

接物卷:律己宜带秋气,接物须带春风

能辨识方会取舍,己私为小苍生慧命为大

舍一己便宜,得终生之无忧

涉世以慎言为先,闲谈莫论人非

面对诽谤,应不辩解善包容

遇到轻狂者,当施予稳重

浮华的人,应以平实去矫正

用温和柔顺的心境去安抚粗暴刚烈之人

对待他人应在错中捡对,方止刻薄之心

对待自己应在对中挑错,方知晓精进

惠吉卷:收敛光芒,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名氏

群居要守口,独坐需防心

与万事万物融合,就要真诚,忠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之四海皆准

知足常乐知止常止,出世入世之法门

放下意在清心,收获非同小可

立身为山般正直,待人似水般宽容

物极必反,与人留余地自身避凶险

后记:禅是人们起心动念中的一滴水

试读章节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位绅士的身上。这日,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下车,准备订一束花,送给远在家乡的母亲。

绅士刚要走进店门,却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马路边哭泣,便忍不住询问她说:

“小朋友,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小女孩回答他:“我想买一朵玫瑰送给妈妈,但是我的钱不够。”

绅士听了牵起小女孩的手走进了花店,先订下送给自己母亲的花束,然后买了一朵玫瑰花送给了小女孩。

走出花店时,绅士看到小女孩孤单一人不太放心,便提议开车送她回家。

“叔叔,您真的愿意送我回家吗?”

“嗯,当然了!”

小女孩笑了:“那请叔叔送我去妈妈那里好吗?可是,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有些远,麻烦叔叔了。”

绅士开玩笑地笑着说:“早知道就不带上你了。”

小女孩告诉了绅士怎么走,绅士一路将车子开了过去,他没想到的是,开车从市区大马路出去之后,顺着小女孩指路的方向来到的地方竟是墓园。

绅士看到小女孩把玫瑰花放在一座新坟前,坟墓里躺着的是她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她为了亲自献上一朵玫瑰花,之前居然准备走这么一大段远路。

绅士泪眼婆娑,深深地被小女孩的行为所感动,他将小女孩送回家后,返回花店取消了寄给母亲的花束,同时买下一大束鲜花,开了五小时的车回到了母亲家中,亲自将花送给了自己的母亲。

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最原始的模样。而这面镜子能帮助我们时刻检讨自己,认真看待自己。

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照镜子,能够拥有一颗开放的心,能够聆听到更多的声音。

若是我们常常将心封闭起来,懂得再多的道理也是无用的,因为心是闭塞的,你就无法领悟真理,而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最易得到。

一位得道高僧曾在禅师处参学,他是个极为聪慧伶俐的人,禅师很喜欢他,没过多久就选他做了自己的侍者。

这天,高僧路过禅师的禅房时,忽然听到禅师喊了自己一声:“远侍者!”

他连忙走进禅房,听到禅师问他:“是什么?,,

高僧不知道禅师的意思,觉得纳闷,冥思苦想,不知道禅师为什么问这句话。

此后,高僧总能听到禅师对他喊道“远侍者”,他刚答应一声,禅师就会问他:“是什么?”

十八年之后,高僧终于有所领悟了。

某一天,高僧决定向禅师辞行,去其他的丛林古刹进行参学。这时禅师对他说:“现在,请你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得出,就可以走了。”

高僧说:“请禅师发问吧!”

禅师问他:“佛经上有云‘光含万象’,你可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僧想了想正想与禅师讨论一番,禅师制止他说:‘‘我看,你还是再住些日子吧。”言下之意,是觉得他的修行还不够。

高僧便又住了三年,终于在禅师的指点下得悟大道,此后返到家乡的寺庙住下,造福一方,这一住就是四十年,直到他八十多岁。

某天,他向徒弟辞行说:“老僧云游去也!”  他的徒弟吃惊地问:“师父,您已经八十岁了,云游还能到哪里去呢?”

高僧笑道:“大善知识来去自由,你还……不懂。”又在禅房对众人说:“老僧历经四十年方才打成了一片啊。”说完便圆寂了。

所谓看得到与看不到,听得到与听不到,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佛经上所言皆是真言,但要真正得悟大道,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修炼可以办得到的。

殊不知,众生有多么广阔,万籁声音有多么深远!想要在片刻之间领悟高深的佛法真谛,寻找捷径是不行的,一切顿悟都是从最初的聆听开始的,聆听的心思不静、不沉,听到的声音便只能停留在表象,不能深入到我们的心里,形成充沛的人生养料。

“大善知识来去自由”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大智慧,只要心敞开了,对众生敞开了,对万事万物敞开了,你能聆听与学习的渠道也就多了,不一定需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即使坐在原地,即使每日看着窗外的树叶与落日,也能有所体悟。

弘一法师主张观天地生物气象,是将他自身的体悟融汇在了佛经之中,我们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也是参悟佛法最初的起点。万物都有它们的表象与内在的本质,有时就是要从简单平凡的事物表象中,体会到其内在蕴涵的深刻道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我们面对他人的态度、行为。

通过聆听与省悟来学习圣贤对于万事万物的慈心、气度,需要达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时间或期限,全看个人修行与悟性,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心打开,这一点看似容易却是最为困难。P3-5

后记

人生短暂,五蕴无常,烦恼痛苦难以消除,因而世人常有向往佛法清净世界之心,但究竟如何去做,大多人只是看到了佛门,却摸不进佛道。

其实,佛法不离世间法。

本书的诞生正是为大众提供一个场所,经由弘一法师的人生体悟可以帮助大家通达佛道,领悟人生真谛,尽管这种推动的作用十分微小,但编者力求能传递给人们一种坚定的信念——只要有求佛问道之心,佛门将永远为您敞开。

在佛家眼中,世人都是没有差别的,求佛之心只要虔诚端正,便弥足珍贵。读完了这本书您会知道,我们求佛并不可能在佛学中找到一劳永逸的行事法则,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种看透、看清、看淡外界物相的智慧而已,但仅仅如此已足够让我们受用一生。

法师字字珠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体悟。

综观整本书的内容,编者自认为不能将期望付诸于笔端的内容表达百分之一,但也算战战兢兢,将弘一法师所言真理阐明清晰,但求通俗精简,愿读者能有所收获。

至于修身与求佛的密切关系,学禅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是借由圣贤之言为大家呈现一二吧!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这样问自己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答不出,最后释迦牟尼如此答道:“将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啊。”

我们对待自己的修行也当如此,逃避现实生活是不切实际的作为,与其独自躲到深山野林中去修行,还不如在群居中静心修行。逃避或脱离现实的修行,并不一定就可证得正果,若心中有佛,处处都可悟道,都能求得内心安宁。

就算独居时证道了,顿悟了,这样的人也不过是个自了汉,只能让修行利己,不能用自己的善心去利益众生,那么这样修行的意义又在哪里?

自己明白佛法,但是无法普度众生,就是所谓的“自了汉”。这样的修行人仍旧是存有私心,并不能真正利于他人,利于社会。而我们从弘一法师的经历中是否可领悟到——人生在世,为何不能以出世的心,去做人世的事呢?

我们修身修心不该只是为了自己,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些成就而做的修行,将是虚无缥缈的,难以落在实处。学禅自修要真正实现效果,于己于人都有利,就应当投入到生活中去修,去服务、利益大众,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喜乐,获取永恒的法乐。

禅就是人起心动念时的一滴水,如果仅放在自己掌心,它在萌生之初就将干涸,只有放置于江河湖海,放在众人的心灵之海上,才能以澄澈的水分滋润我们这颗贫瘠的心,催发善念,滋养慈悲心,才能在后来变化为我们的心灵之灯、自渡之舟!

如果我们每日观心,就会发现禅并不遥远,并不陌生,更加不需向外界寻求。禅就在我们最本真的内心里,由心中生发、萌芽、成长……如果能守住原本的真我,防卫住,阻止外界想要跳人进来的一切罪恶、欲望、执念、虚妄之心,我们顺其自然就能获得安乐、清净、自在、欢喜、洒脱、淡然……

然而,倘若你还有一丝妄念、恶念、杂念存在,你将与这所有的失之交臂。

“云在青天水在瓶”,弘一法师能在鼎盛时急流勇退而学佛,最终有所成就,可见禅道并不难寻觅,我们只需要守住这颗心,就已足够。

最后,编者希望纠正大家一个错误的观念,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舍弃工作才可以学禅自修,以为只有逃离现实生活才可以获得解脱——殊不知,那才是虚妄的起念。禅道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你只要能够用心专注于此,将心从过往的种种桎梏中释放出来,从自己的生活中体悟真理佛理,将佛放置在心中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生活就是修行,领悟生活就是遁入禅道。

书评(媒体评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周恩来嘱咐曹禺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太虚大师赠偈弘一法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70042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