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市墨道(讲述发生在出版界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舒丽珍所著的《书市墨道(讲述发生在出版界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反映了新闻出版界这一特殊行业人们的生活,通过作品广大读者可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出版界的一些内容,书稿是怎么从作者笔下通过出版社成为市场上读者爱不释手的图书的,编辑们是如何策划、组稿、编辑、整体设计、制版、印刷,等等,使稿件成为正式出版物的全过程,这个行业有什么行规?喜欢舞文弄墨的读者怎样出版自己的作品。

内容推荐

舒丽珍所著的《书市墨道(讲述发生在出版界的故事)》是一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小说,27万余字。故事以浪潮出版社为承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出版社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为契机,讲述了发生在出版界的故事。

浪潮出版社是一家国家级的出版社,人虽不多但级别不低,原副社长武金九利用职务之便勾结不法书商,钻社会转型期和出版社转制期政策法规的空子,在个别干部不作为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姑息迁就下,使用各种伎俩在短短二三年内把一个盈利的出版社折腾为负债上千万元的亏损单位;而他们个人却捞得脑满肠肥,大发不义之财。新上任的社长万兴受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时”,在面临出版社被总署勒令停业整顿,债主盈门,法院封账,职工开不出工资,作者告上法庭……的岌岌可危时,团结社里有正义感的干部和职工,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同邪恶势力较量,与不作为和官僚主义作风抗争,使出版社走出困境迎接转企改制的未来。

故事揭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出版社这样的特殊单位如何融人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加人世贸组织后,国际出版发行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图书市场,出版社如何生存;编辑这一号称是文化群体的人们所面临的困惑、迷惘,图书这一特殊商品该怎样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对这些问题通过作品阐述了一些观点和看法,虽说只是片面的局限的浅薄的粗陋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可贵的是作品提出这些问题来了。

《书市墨道(讲述发生在出版界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反映了新闻出版界这一特殊行业人们的生活,通过作品广大读者可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出版界的一些生活,书稿是怎么从作者笔下通过出版社成为市场上读者爱不释手的图书的,编辑们是如何策划、组稿、编辑、整体设计、制版、印刷,等等,使稿件成为正式出版物的全过程,这个行业有什么行规?喜欢舞文弄墨的读者怎样出版自己的作品。

试读章节

万兴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高兴,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在58周岁的生日前夕,跨进正局级领导干部的行列里来。按照中央组织部门的规定,获取同等这个职位超过45岁就没什么希望了。昨天,部机关主管出版工作的党组成员梅新和人事部主任老马在浪潮出版社召开了全体人员大会,宣布了万兴任出版社社长的任命书。几个月前部机关派他到出版社工作时没有正式明确他的职务,他在机关工作的时候只不过是机关党委副书记,是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内职务,享受副局级待遇。

他很有自知之明,奔60岁的人了,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知足吧!到了出版社,只有一个副社长兼副总编和自己年岁差不多,名叫武金九,但据说他这个岁数是虚报的。甭管岁数虚实,人家是内行,一直在出版社谋生,几年前从别的出版社调到这儿,业务比较熟悉。没想到,部领导没有提拔他当社长,倒是自己不知被哪位伯乐看上了,近花甲之年提了个正局级,这是为什么?唉!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还是得多亏了这么个群众团体式的副部级单位,至少中组部对局级干部的年龄规定在这儿可大打折扣。万兴边骑车边在心里琢磨着。

万兴家住三环路边上的机关宿舍。老婆在几年前就和他离婚了。每天他自己用微波炉热杯牛奶烤两片面包当早点,吃完后才慢悠悠地骑自行车去上班。平常9点以前到出版社,今天却一反常态,从床上爬起来急忙洗漱,完毕后连厨房都没进,从冰箱里抓了点吃的放进提包里就推着自行车出了门,从三环路骑车穿街过巷到出版社,最快也得30分钟。

北方深秋的季节已经很有些凉意了,路边的草木随着飒飒秋风渐渐枯黄、飘落,满街满地的落叶又被风吹起,飞舞着旋转着。这是新世纪的又一个秋天。尽管万兴内心充满升正局级的喜悦,但也不禁感到一丝秋季的凄凉。

浪潮出版社坐落在市中心的胡同里。这一带是平房区,整条街整条胡同的净是些独门独院和大宅门,是这个现代化大都市可数的几处文物保护区之一。出版社的房子在胡同中段路北,是一座四进院80多间房的大宅院。出版社连办公室带库房租用了靠西边的前后两个院,东边的两个院是住居民的大杂院。好在出版社这边由区房管局批准,占了一间南房,单给改开了一个大门,再把原本与东边进出的门堵上,西边单成了出版社一家的独门独户。房子虽然旧了点,但很结实,砖木结构,雕梁画栋的彩绘依稀可见,透过斑驳的油漆能看到裸露的上好木材,屋檐上的瓦当图案,精巧的镂花窗户,显示着当年大宅门的不凡气势。出版社白天请了一位部机关退休的司机任师傅看门兼收发,在晚上另请一位家住附近的下岗中年人值更。

万兴走进出版社的大门比哪天都早,应该说是头一个,谁知他刚推着自行车往里走,就被看门的老任师傅给叫住了,说:“万社长,有人找您。”

“谁这么早找我?”万兴放好自行车。话音未落,从传达室走出两个女人,答道:“是我们。”

万兴细一看,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年轻姑娘,他哪个也不认识。只听老任介绍说:“她们是保险公司的。”又对来人说:“这是我们的社长万兴同志。”

女推销员们见万兴小小的个儿,脸色苍白,背有些驼,头发稀疏,头顶有点儿秃,身穿花格夹克衫,制服裤子宽松肥大,脚下穿双布鞋,土里土气,相貌平平,没有一点儿领导的派头。她们相互看了一眼,好像在问对方:“这人还是社长呢!”

万兴皱了皱双眉,狐疑地望着她们,嘟哝着:“保险公司?我们还没上保险呢!”

“不对吧?你们有十几个人已经上了呀!”中年妇女从提包里掏出一打报表之类的纸单子想让万兴看。

万兴说:“那不是我们社里的人,那是书商的人。”万兴不看那单子也知道是书商给他带来的亲朋好友上了保险,前几天社里的会计还向他唠叨这件事哩。

年轻的姑娘不解事理地问:“单位明明写着浪潮出版社,怎么又冒出个书商?书商是什么人?”

万兴不耐烦地说:“书商就是书商,书商有钱,我们没钱,等有了钱再去找你们!啊!”说完转身要往里院走。两个推销员又相互看了一眼,中年妇女用那种经过专门训练、推销员特有的委婉柔和的语调说:“我们不是非让您上保险,是给您单位送国家对企业要求上保险的宣传材料。”边说边举着几本小册子让万兴看。万兴见她们挺有耐心,又往回走了两步,接过小册子,说:“好!我仔细看看再说吧。”年轻的推销员一看有戏,又欲向万兴游说。老任师傅上前解围说:“企业有钱谁不想给职工上保险啊!要上的话我们就找你们,你们先到别处看看去吧!”

两个推销员怏怏地走了。

这时出版社的人也陆陆续续来上班了,任师傅抱着一堆他事先按部门分好的信件站在门口,眼睛边寻摸嘴里边叫着:一编室的,总编室的,六编室的,美编室的……

万兴的办公室在后面院子里。为了安静,正副社长、正副总编和几个编辑室都被安排在里院。前后院的房间数量和大小都差不多,正房7间,南房7间,东西厢房各3间,各方向房子之间有走廊相连;只是后院的中央有块太湖石搭建的不小假山,使得空间略显拥狭,花草树木也比前院少了点儿。两棵柿子树和几株丁香是这所大宅院原有的,也是一般老宅子都有的树种。前院开阔得多,花木也多,有枣树,石榴树,核桃树,海棠树。老任师傅爱侍弄坚花草,在盆里和空地上种了不少,常常早来晚走,有时中午也不休息,给花木剪枝、拔草、施肥,把整个院子布置得像个小花园似的。

万兴的办公室是北房最西边的两间,外间用来会客,里间办公。里间靠窗户是一张大写字台,三面靠墙的都是书柜,书柜里基本上放的都是浪潮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有一些是亲朋好友、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送的签名赠书。房间虽然朝阳,但外边高大的柿子树的繁枝茂叶,使透进来的阳光总是星星点点、斑斑驳驳。他放下公文包,刚把纯净水电源接通,门外就有人敲门,隔着玻璃窗一瞧,原来是美术编辑阎水。他说:“请进。”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市墨道(讲述发生在出版界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丽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5451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