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卡夫卡荒诞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余匡复编著的《卡夫卡荒诞小说》是卡夫卡的小说选集,列为“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之一。以卡夫卡的荒诞小说这一题材的作品为角度进行编选,选入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适当也选收一点中篇小说。

内容推荐

余匡复编著的《卡夫卡荒诞小说》包括卡夫卡的7个中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骑桶者》、《地洞》、《寓言式小小说》等七篇。

卡夫卡的寓意、象征所表达的无疑比一般现实主义作品的内涵要大得多,《卡夫卡荒诞小说》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更深地开掘作者的哲理意义。

目录

选本序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乡村医生

致科学院的报告

骑桶者

地洞

寓言式小小说七篇

试读章节

判决

献给费丽丝·鲍小姐的故事

在最美好的春季里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本德曼正坐在二层楼自己的房间里,他的住所是沿河一长溜构造简易的低矮的房屋中的一座,这些房屋几乎只是在高度和颜色上有所区别。他刚写完一封信给居住在国外的青年时代的朋友,漫不经心地将信装进信封,然后对肘撑在书桌上,凝望窗外的小河、桥梁和对岸淡绿的小山冈。

他寻思着他的这位朋友如何由于不满自己在国内的前程,几年以前当真逃到俄国去了。现在他在彼得堡经营一家商店,开始时买卖兴旺,但长久以来生意显然清淡,他归国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每逢归国来访时总要这样抱怨一番。他就这样在国外徒劳无益地苦心经营着,外国式的络腮胡子并不能完全遮盖住他那张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很熟悉的脸庞,他的皮肤蜡黄,看来好像得了什么病,而且病情正在发展。据他自己说,他从来不和那儿的本国侨民来往,同俄国人的家庭也几乎没有什么社交联系,并且准备独身一辈子了。

对于这样一个显然误入歧途、只能替他惋惜而不能给予帮助的人,在信里该写些什么呢?或许应该劝他回国,在家乡定居,恢复同所有旧日友好的关系——这不会有什么障碍的——,此外还要信赖朋友们的帮助?但是这样做不就等于告诉他,他迄今为止的努力都已经成为泡影,他最终必须放弃这一切努力,回到祖国,让人们瞪大着眼睛瞧他这个回头的浪子;这不就等于告诉他,只有他的朋友才明白事理,而他只是个大孩子,必须听从那些留在国内并已经取得成就的朋友的话去行事。你愈是爱护他,却愈加会伤害他的感情。更何况使他蒙受这一切痛苦烦恼,是否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呢?也许,要他回国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他自己说过,他已经不了解家乡的情况。这样的话,他将不顾一切地继续留在异乡客地,而朋友们的规劝又伤了他的心,使他和朋友们更加疏远一层。如果他真的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回归祖国,而在国内又感到抑郁——当然不是故意这样,而是由于事实所造成的——,既不能和朋友相处,又不能没有他们,他会抱愧终日,而且当真觉得不再有自己的祖国和朋友了,那倒不如听凭他继续留在外国,岂不更好吗?考虑到这些情况,怎能设想他回来后一定会前程似锦呢?

鉴于这些原因,如果还想要和他继续保持通信联系的话,就不能像对一个即便是远在天涯的熟人那样毫无顾忌地把什么话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这位朋友已经有三年多没有回国了,他的解释完全是敷衍文章,说是俄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容不得一个小商人离开,哪怕是短暂的几天都不行。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成百上千的俄国人却安闲地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恰恰对于格奥尔格自己来说,在这三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格奥尔格的母亲去世——那是大约两年前的事,从那时起,他就和父亲一起生活——,他这位朋友可能得悉了噩耗,在一封来信中表示了哀悼,但是毫不动情,其原因只能是,对这种不幸事件的悲痛是身居异国的人所完全无法想象的。不过格奥尔格从那时起,以全部精力从事他的商业以及所有别的事情。也许是他的母亲在世时,他的父亲在经营上独断独行,阻碍了他真正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也许是他的母亲过世后,他的父亲虽然还在商行里工作,但已经比较淡泊,不再事必躬亲;也许是鸿运高照,意外侥幸一很可能就是如此——,不管怎么说,这两年来商行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职工人数不得不增加了一倍,营业额增加了五倍,往后的买卖无疑会更加兴隆。

可是格奥尔格的这位朋友对这种变化却一无所知。先前,最后一次也许就在那封吊唁信里,他曾劝说格奥尔格移居俄国,并且详述了格奥尔格家若在彼得堡设分号,前景将如何如何。他所列的数字同格奥尔格现在所经营的范围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格奥尔格一直不愿意把自己商业上的成就写信告诉这位朋友,假如他现在再回过头来告诉他,那当真会令人惊讶的。

所以格奥尔格在给这位朋友的信中,始终仅限于写些无关紧要的、一如人们在安闲的星期天独自遐想时,杂乱地堆积在记忆中的琐事。他所希望的只是不要打扰他的朋友,让他保持自己在出国后的长时期里所形成的对于故乡的看法,并以此来安慰自己。于是发生了这样的情形,格奥尔格在三封隔开相当长时间的信中,接连三次把一个无关紧要的男人和一个同样无关紧要的女人订婚的事告诉了他的朋友,结果完全违背了格奥尔格的意图,这位朋友竟开始对这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兴趣。

P1-4

序言

余匡复

1976年以前,卡夫卡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封闭的“左”倾路线把现代西方文艺一概斥之为反动颓废文艺,不让中国人民接触,这才造成卡夫卡这样一个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欧洲现代派文学奠基人在我国一度却鲜为人知的局面。

只要对卡夫卡进行仔细的考察与研究,抱认真的科学态度,便会发现:卡夫卡不仅不反动颓废,而且还是封建资本主义社会极自觉的批判者。

对卡夫卡的作品的分析,在我国通常采用社会学角度。当然除此之外也可用宗教教义、一般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语义象征等视角来加以分析研究。一切的分析方法都具有程度不等的片面性,但一切的方法又同时具有程度不等的合理性。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因此,文学作品也必是复杂的。要求大家对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个作家达到全体一致的所谓“共识”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做不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为常情!我以为:一个作品之所以优秀、经典,所以杰出、说不尽、解释不完,其原因往往在于它有使人无法达到一致的复杂性上。

卡夫卡作品的特色是荒诞,这个“荒诞”既是哲学意义上的,又是美学意义上的。“荒诞”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理概括。哲学的概括是明确的,但它并不针对具体的“某一个”,因此就这一点而论,它又是模糊的。“荒诞”具有的模糊性又导致了解释上的“多层含义性”。从整体上来说,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具有存在主义的哲理内涵。卡夫卡的作品的经常主题是表现了人活在世上的徒劳的期待和徒劳的努力,表现了人在世上可怜虫式的不幸遭遇,人的存在的无价值、无意义,“自由选择”的无可实现及生活本身的荒诞、无聊、机械和单调。

在卡夫卡那里,荒诞不仅是作品哲理性的内容,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历来被视为不可动摇的亚里士多德诗学概念,如戏剧情节、人物性格、哲理语言、雄辩生动的对话、恐惧怜悯、感情共鸣、净化……在卡夫卡那里几乎被一扫而光,几乎被贬得一钱不值,(当然,卡夫卡比之干荒诞派戏剧家,在这方面还留有些余地。)卡夫卡在粉碎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艺术手段与形式后,找到了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荒诞,并通过它表现了极富时代特色的哲理内容。卡夫卡站在哲学高度用荒诞的形式对人的生存境遇作了哲学的观照和审视。这种审视的结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性与普遍性,它超越了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作品常常规定了的时空,正是这种超越构成了卡夫卡艺术上的魅力。

卡夫卡生活在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奥匈帝国,他的作品的锋芒也许针对的是“这一个”。卡夫卡的作品往往不写明作品情节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因此,读者把卡夫卡的作品理解为“这一个”的同时,完全可以理解为与“这一个”类似的“另一个”。

卡夫卡的作品采用的是完全新颖的结构,因此需要读者有区别于阅读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审美意识。他的小说的具体写作特色是总体上的荒诞性和细腻的心理和细节描写相结合。卡夫卡的细腻有时使人感到厌烦、滞重、单调、臃肿,不时会叫你产生不能卒读的感觉。卡夫卡的伟大在于:在这厌烦的细节中却包含了人生的哲理,使你读罢之后,掩卷而思,深觉自己悟出了一点什么,这一点正是你平时不很明确的,现在却领悟到了!看惯有头有尾以情节见长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读者在开始阅读卡夫卡时,对他也许不抱好感。像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一样(如歌德的《浮士德》),卡夫卡的作品也不可能一读就理解,并且也往往不可能一读就被吸引住,而是要反复地读与思考,联想和咀嚼,这才会越读越体会到卡夫卡对人生的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和读者自身的经历和人生体验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经历过人生痛苦越多的人便越会惊讶卡夫卡对人生痛苦理解、描写的深刻,甚至会把卡夫卡当作预言家来看待,因为他几十年前描写过的正是有些读者几十年后所经历的。

卡夫卡的作品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特别写普通人和权力持有者之间的关系。卡夫卡所写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绝度缺乏同情心的自我中心的关系。在这种冷漠的社会中,主人公(往往是一个极普通的规矩小百姓)一方面要受到权力持有者的压力,另一方面,他还要受到环境对他的压力。环境对他所遭到的不幸和痛苦毫不关心和同情,有的甚至还对他踏上一只脚,让他雪上加霜。最后,这位主人公(往往是一位典型的弱者)只能听人宰割,毁灭完事。因此,卡夫卡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一份份弱者无辜受害、束手就缚的受难纪录。

……

卡夫卡所描绘的生存环境令人窒息,这样的生存不是幸福,而是一场地道的灾难。

卡夫卡的多数作品写弱者的挣扎及其挣扎的失败,因此读卡夫卡不时感到精神的重压,体验到作者深沉的厌世情绪。卡夫卡曾在作品中一再寻求出路,但始终没有找到。他无法为其作品的主人公寻得一条出路,这便造成他的三部长篇都在他给主人公寻找出路时中断了,成了“未竟之作”。卡夫卡对写作十分严肃,不轻易发表作品。他的好友麦克斯·勃洛德为他出版的第一个六卷本中,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竟不足一卷。当卡夫卡逝世前,他曾给勃洛德一封信,要求他全部销毁他的手稿。除了他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对自己的作品表示不满意这一理由外,还有什么可以说明卡夫卡的这一决定呢?我认为这个理由还得从卡夫卡的观念中去寻找。卡夫卡的小说表明了他对改造世界的绝望。既然世界无法改变,他的小说的发表也无法改变现状,那么他的小说又有什么发表的价值呢?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悲观厌世、逆来顺受、无可奈何、束手就擒的被动生存实质上已完全否定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否定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能从卡夫卡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极度虚无主义的否定中才能找到他对自己的作品要彻底加以否定(全部销毁)的思想根源。

卡夫卡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感受荒诞时代的荒诞共性。但卡夫卡的意义远不至其认识价值,他的作品还有美学上的、创作上的借鉴价值。

我特别愿意把卡夫卡推荐介绍给我国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家们。卡夫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卡夫卡的荒诞手法都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艺术思维的空间,拓宽我们的艺术视野,使我们的作品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写实层面上,而是更深一层地去开掘作品的哲理深度和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卡夫卡荒诞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匡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3429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