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和李明主编的《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内容介绍:农业虽有上万年的历史,但在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社会文明以农耕为特色的农业社会,农业是主流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不可能作为文化遗产被关注。农业作为文化遗产受到关注始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生历史性转变之际——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背景之下。
图书 | 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思明和李明主编的《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内容介绍:农业虽有上万年的历史,但在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社会文明以农耕为特色的农业社会,农业是主流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不可能作为文化遗产被关注。农业作为文化遗产受到关注始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生历史性转变之际——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背景之下。 目录 综论 中国史前时代历史分期及其农业特征 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论纲 积石成山继往开来——1920年以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农业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 第一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观光休闲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当代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价值的分析 朝鲜时代农业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态势分析 乡村景观保护散论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讲 创意农业: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新型模式 农业高校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第二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中传统与发展的矛盾调适——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为例 船神信仰下的民间渔船制造使用习俗 浅谈生态博物馆模式下社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传统养鸭治蝗技术的再思考 关于农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基于增城丝苗米的实证研究 苏州水乡妇女服饰的稻作文化内涵及其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村落_以从江县小黄村为例 太湖地区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技术——以“农牧结合”“稻田养鱼”为例 第三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历代“耕织图”保护之探析 中国古代农业禳灾文化体系——构成、批判与利用 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与实践探索 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徽州地区的风水林研究 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 传统农业特产的价值、作用与开发初探 试述西藏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清末民初通海地区棉花生产发展中的创新元素 民国时期万国鼎地政研究述略 第四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解读 稻桑、鱼蟹经营的比较利益与江村土地流动 从苗族古歌看苗族温和文化的底蕴——值得深入认识的一种农业文化遗产 江苏乡土植物与文化传承 阴山岩画中原始农牧文化的解读与考证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 傩文化视域中的江苏农业民俗探悉 传统文化中的粟符号考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思明//李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60689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62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53 |
丛书名 |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98 |
宽 | 21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