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荆棘冠冕的画像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雾中彷徨是神秘的,森林岩石看起来都凄冷清凉,没有任何一棵树,能够看到它的同类。一切都是孤独。我的一生散发光辉的时候,世上的朋友很多,现在下着雾,谁都看不到。朴相禹编著的《荆棘冠冕的画像》以一个中产阶级破碎家庭为主线,写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背叛,通过家庭来提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孤独和苦闷,描绘了后期产业社会人性被剥夺的非人化世态。

内容推荐

《荆棘冠冕的画像》是一部来自韩国的家庭伦理小说。夫妻之间的猜忌,兄弟之间的背叛,亲人之间的冷漠和人生于世的孤独,撕开了中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谱写了一曲中产阶级家庭美满背后的破碎之歌。《圣经》中魔鬼引诱和兄弟相残的当代版本,《罪与罚》中拷打灵魂的韩国演绎,对存在的追问和自我的剖析又如同鲁迅的《狂人日记》……

《荆棘冠冕的画像》由朴相禹编著。

试读章节

人们拿着《圣经》和《颂歌集》走进教堂,所多玛和蛾摩拉周末聚会与教堂的礼拜更换了时间。我饥渴交加,开始急迫起来。听着教堂里传来的颂歌声音,真觉得自己固守房中是很难忍受的苦役。传得很远很远的合唱音中感受到的夸张的庄严——为了忍受这些,我不知不觉地蠕动着脚趾,晃动着全身。即便这样,在必须忍耐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随身听上的耳机慌忙地插到耳朵上。星期天,我去父亲的领地——楼下,几乎都是有一定理由的,不然我怎么会下去呢?

我穿着运动背心来到楼下。卧室桌子上放着3张10万元支票。这是父亲给我零用钱时采用的不规则方式。每当想起来的时候,就在桌子上放一次钱,父亲很想通过这种方式表明他还在关心我。不管怎么说,他没有边说那些天花乱坠的话边递给我钱,对我来说就算是万幸了。

放在桌子上的钱表示父亲不在家。大多去桑拿,或者去高尔夫球场礼拜行善了,有什么关系呢?我冲凉之后走进厨房,把咖啡放到煤气炉上煮,来到院子里,拾起晨报。接着把3片曲奇饼干放到烤面包上,做了2个煎蛋。咖啡、曲奇、煎蛋就是我周日的早餐。

走出卧室,把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放到cD音响中,把音量开得很大。这是一种防御音乐,为了避免听到颂歌的声音。唱片放了过半之后,再回到厨房,坐在餐桌旁,翻报纸的时候,里间的房门小心翼翼地被打开。端着咖啡杯的我停止了一切工序,难道爸爸还没出门?

看起来20岁左右的女孩儿从里间走出来。直觉告诉我,她就是凌晨4点听到的悲鸣的主人公。像遭受强奸一般发出悲鸣声音的她,居然脸上一点被侵害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没有化妆的素面,看起来很干净,皮肤像个孩子,甚至我的视线都被她吸引了过去。我的视线没有停留在她的那张脸上,颇让我注意的是她那看上去勉强掩盖住局部的网纱内裤。

网纱内裤站在房门外,打量了一下四周,突然发现了坐在厨房里的我。她的脸上露出惊讶至极的表情,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不是因为看见我吃惊,而是自己吃惊自己的装束,她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之后,那黑色的胸衣和网纱内裤的幻影还不折不扣地留在我的眼前。

几分钟过后,房门被打开,网纱内裤探出头来。只有脸朝着我,嘴里嘟哝了几句,因为音乐的声音,我什么都没听清。放下咖啡杯,我从卧室里走出来把声音关小,一转过身,那女孩儿又问道:

“还以为只有刘社长在家……您是哪位?”

“……”

“刘社长不在家吗?”

“……”

“我想冲个澡,可以吗?”

“……”

“如果你不回答的话,我可就当做你同意了,行吗?”

“……”

我没做任何回答,回到餐桌旁坐了下来。只见她自言自语了一会儿,穿着黑色的两件套,经过厨房,走向浴室。她的黑色胸衣和网纱内裤与曲奇、煎蛋重叠在了一起。我把盛有曲奇和煎蛋的盘子推到左边,边喝咖啡便翻起报纸来,在报纸的纸面上也隐约有黑色胸衣和网纱内裤的影子。疯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句话竟然脱口而出。娼妇!妓女!

洗完澡出来的网纱内裤,在厨房前停下了脚步。一头垂下的长发看起来水气十足,滋润无比。我毫无表情地打量着她,她不看我。毫无表情地边将湿漉漉的头发向后梳理,边向门廊方向看。我走进卧室,把音响声音关低,再回来,此时她才张口说话。  “你听音乐的时候,总是把音响开得这么大吗?”

“我怎么听,和你有什么关系?”

“噢……我只是问问而已,我也可以喝杯咖啡吗?”

网纱内裤双手托着脸颊问道。就在这时,二楼我房间里的电话铃响了。我什么都没说起身向二楼走去。我用不用对她说“我接电话的时候你自己煮咖啡喝”呢?这种想法突然在我的脑袋里一掠而过。

“你干吗呢?”

是妈妈的电话,她的语气听起来就像感情受伤了一样。我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一个多月了,没有给她打过电话,没有问候她,也没有去看她,这句话是不满的集中和凝缩。不是话,是毒。

“没什么事。”

“既然没什么事,给妈妈打个电话都不行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送给我的玫瑰花变黑了。看着变干的花,我的心真像裂开一样啊,我就先给你打了电话。你怎么能这么无情啊?”

“我早晚会去看您的。”

“早晚?什么时候?等我像那玫瑰花一样干死了之后?”

“……”

“给贞贺写信了?”

“没有。”

去年冬天入伍的弟弟,在训练所给我写了一封信,被编入队伍之后又给我写了一封。可是这个家伙在两封信中都附上“不要回信”的字样。一封可能是因为新兵训练结束的时候,无法回信;被编入伍之后不让我回信可能是因为在适应军队生活之前,他不想接触世上的信息。善良、脆弱的弟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自己独自承受这一切,我又能拿他怎样呢?

“就算父母不和睦,不能一起生活,可是你和贞贺是兄弟啊。可以相信的人也就只有你这唯一的弟弟,你就那么没有心肝吗?有时……真是的,有时你……我有时会想你好像不是我生的孩子。怎么能对你妈和弟弟那样无情呢?

“您在喝酒吗?”

P4-6

序言

我的灵魂在路上

我于1958年夏天出生。阳历8月16日,阴历七月二日——属于性格热情开朗的狮子座。血型A型。对于我出生的1958年,我没有特别的情感,但在世人的眼里,如果说我出生在1958年,他们就会发出惊叹的声音“啊,582F属狗!”就像盯着一个奇异的变种一样再三打量我。在他们眼里,对于出生在1958年的属狗的人来说,是不是有什么诅咒的魔法?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用诡秘的眼光看着"58年属狗的”人们也不知晓我不解的理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偏偏出生在1958年,偏偏是1958年属狗的一族,总之是觉得这一切让我感觉到了大干世界的不合理。1958年属狗,看起来真的像一汪水?我也许会大笑,我6岁的时候经历了初恋,而且30年过去的今天,那时的事情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记忆犹新。一会儿看不到对方,就无法忍受,心中那种苦苦的相思,在一起的时候无限的平和,分离的瞬间,充满恐惧的遗憾,分离之后,是更加思念的岁月。那些对于现在的我,就像将我从单纯之中流放到遥远的历程,在我的记忆中盘旋。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作为职业军人时的父亲新的服役地。女孩儿的眼睛特别大,是我们家房东的独生女。不仅没有兄弟姐妹,不知道为什么,就连妈妈,她也没有。在幼小的我的眼中,她是可怜至极的。

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阳光如瀑布般撒播下来,照耀着的溪谷,金达莱,青蒿,蔷薇一样的同龄女孩儿。可能是因为附近没有什么值得交往的小伙伴,所以我和她理所当然就变得很亲近。我憎恨让我和她不得不分开的傍晚,憎恨我们不得不别处一方的夜晚,作为这一切的补偿,我经常苦苦期盼使我得以再和她相见的早晨。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父亲服役地的变更,突然要搬家。我坐在吉普车里远远看着那个站在大门外的女孩儿,我的心里只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晚上从新家溜出来,再回到女孩儿的家。

我再次拜访女孩儿的家,是自那次搬家12年以后,在我高中二年级放寒假的时候。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思念,还有忍耐的岁月之后。但是,那年冬天,在曾经是女孩儿家的地方,我只发现了一片巨大的果树园。因为她家所在的一带已经被广阔的果树园淹没了。

之后的漫长的日子里,为了接受没有被接受的东西,我不能不和凄冷的现实作斗争。思念唤来的只是虚无,思念虚无的人的内心被疾病侵袭。

然而和此结论毫无相关的是,我现在依然在思念着她,或许这是我所写作的全部小说的根基,在那里我和她没有成就的爱情获得了截然不同的收获。所谓的小说,若不是我们为了叙说已经忘却的人生的起源,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小时候我是不折不扣的模范生,听父母的话,学习好,我当时把这些当做人生的全部。

小学,中学,我都是学生会长,得到过数不胜数的奖章和奖励,还被韩国联盟会长(BOYscouT)授予勋章。再说下去就没有意义了。不过到了高中之后,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开始写诗,和学习疏远起来。虽然净是些无比幼稚的诗,但是写了大学笔记满满一本,激情荡漾的数不清的不眠之夜,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仍然百感交集。

当时,在赫尔曼·黑塞作品里,我喜欢那首《雾》:

在雾中彷徨是神秘的

森林岩石看起来都凄冷清凉

没有任何一棵树,能够看到它的同类

一切都是孤独

我的一生散发光辉的时候  世上的朋友很多

现在下着雾

谁都看不到

不知晓黑暗的人

其实他不是智慧的人

无法回避,悄悄地

让他离开万物的黑暗

在雾里彷徨是神秘的

人生,凄凉的存在

没有人知道他的同类

一切都是孤独

大学我不断写诗,那时我的梦想是在乡村中学边教孩子们读书,边做一个写诗的书生。“退伍,大学毕业以后/我是一朵迎春花/带来村庄的春天/在山兰花扎根的小村子/我想成为一名写诗的清贫的书生/……/积雪下,去年陨落的苦丁菜,吐出了新芽冰车后身,小鸟飞来,歌唱/等待着远去德国做护士的女友的航空明信片/在响起古老的教学钟声的落叶松操场/昕风琴沉睡般寂静的声音,做一个2级正式教师。”我和李祁哲诗人的诗所表达的毫无差异,带着一个朴实的梦想。

但是在大学毕业班时的1980年10月8日,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冲动,在内心当中冒出了放弃写诗的想法。那天,也是给我人生带来很大影响的一个人,因为无法克服和这个世界的矛盾自杀的一天。那天在医院太平房的楼梯上,悄悄俯视地下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的青春和人生与我所梦想的一切格格不入。

于是,在那年秋天的一天,我读着白青先生的评论文章,突然陷人了奇异的意识发狂的状态。超越时代的精神的波动,也就是超越价值的体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放弃写诗的那年秋天之后,过了8年,我才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人。经历了3年的军旅生活和5年的广山村教师生活之后,才开始面对这个世界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总之,如果没有1980年,我是绝对不能成为小说家的。所以我对怀着诗的梦想却半路做起小说家的我的人生,仍旧耿耿于怀。每一刻都否定我自己,每一刻都想改变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波动,大概就是被诅咒灵魂的所有者应该通晓的超越价值的道路吧!

青春的记忆没有成为回顾的资源,虽然时间上它已成为过去,但它永远都处于现在的状态——我相信那就是我的青春。热情如火,激情燃烧的岁月,牢牢抓住我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快点老去。那时围绕着我的诸多条件,多半是抽象的。

诸如时代和未来,爱情与人生。——当然这些都不是变老就能解决的问题。青春的主题意识会不会就是人生的主题意识呢?

有时,甚至想用针刺大腿,或者用剃须刀割脉,这种令人发寒的自残冲动有时会让全身发起蓝色的鸡皮疙瘩。

走向另外一片天地的决心,抑或连像恶魔一样生活的梦想都不能拥有的青春,真的不愿去想象。那难道不是为了不去思索什么,热血沸腾,为了放弃什么,心胸激荡的年代吗?

我企图自杀过,146片安眠药,比死亡更投入的长眠。半个月之后在医院里醒来,医生问我:“死就能解决问题吗?”听到医生的话之后,我仔细地思索了一番“问题”究竟是什么。但是没有想起什么具体的东西。不是具体的问题,仅抽象的问题也是让人厌世的力量。我开始写一些近乎于小说的东西是在入伍以后。那时被安排在位于汉城的某军校研究室,几乎每天都加夜班,干完积攒下来的工作之后,办公室里就只剩下我自己,我便开始写一些自己也不知晓的东西。但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忙里偷闲写下的东西只有大学笔记本10页左右。当然,那不是小说,因为从高三起经过大学四年谙熟于心的都是诗的抒发和联想方法,很难写出一些规范的文章。然而,为了让自己放弃诗的理由更加理所当然,我在军队坚持不懈地趁夜里练习造句、写文章。为此,有两次我因站岗失误,差点被关进营仓接受处罚。小说是否只有在你阅读或者梦想它的时候,才会带来幸福呢?

一退伍,我就志愿当一名教师。后来,依据退伍兵有优先选择被安排工作地点的原则,我就选择到广山村。因为我下决心要在那里待3年,以完成我学写小说和积累人生阅历的任务。但是,3年过去了,写小说对于我仍然是望洋兴叹。恶劣偏僻的生活环境让我的小说创作成了多么大的奢望,让我细细品尝的只有这种惭愧抱怨之感了。

一个班有30%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1年内大约有200个孩子成批退学,这就是广山村男子初中——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现实压倒一切的地方,梦想写小说该是多么浪漫的事!

10月底海拔650米的高山地带,那凄凉的景色浮现在眼前。学校运动场空空如也,长在运动场中央的高大的白杨树,禁不起一点点风吹,微弱的风吹过来叶子都会哗哗坠落。我站在正在上第二节课的教室窗边,木然地望着窗外临冬的风景。20岁尽头的我,还剩下几许希望?

回首是令人恐怖的,那时我不断地冷笑着,不断地产生自杀的念头。立志写小说,计划在高山地带待3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4年零8个月。想到人生的最后一个追求,我咬紧牙关写,投出去的小说或许和我的才能无关,过了审稿期限,也没有任何消息。

海拔650米的高山地带,不知不觉迎来了凄冷的冬天。厌倦的青春,现在我还有什么必须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名分和义节呢?

第二节课正在进行当中,我站在窗边,陷入了沉思。这时,一辆朱红色的摩托车驶进了空旷的操场。邮局或者电话局职员骑的小型摩托车。看到它,我不能不发出苦笑。如果那辆摩托车能给我带来入选通知,那有多好。热望和惭愧交织在一起。

那不是梦,也不是幻想。那天第二节课上课的时候,我看到的那辆朱红色摩托车确实是给我送入选通知来的。下课后,我接到了贺电,那是我走进另外一个人生的长途旅行卷,我怎能将它忘却?

进人文坛的同时,我向学校交了辞呈。在20岁之幕落下、30岁之幕开启的时候,我毅然来到汉城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挤在不计其数的小说家中间,没有生存的保障,对我来说是一种勇敢的壮举。究竟是带着什么信念如此果敢?

当时我所相信的只是对文学笃实的信仰,也许不能说是笃实的信仰,而是一种狂热的信念,为了文学可以连生命都不顾及的年轻时的热情——除此以外,我别无所有。那时,我充分领悟到了一个事实就是职业作家“没有自己的事”。

90年代,对我从两个方面来说都具有特别意义。首先,作为作家,我的活动空间在90年而言可以说是特别的。但是活动内容,也就是说,如果离开过去10年间我所埋头的小说主题和素材,我会很容易地看到我的意识彻底地被80年代的空间所局限的事实。一句话,身在90年代的时空,却在为80年代的主题意识服务。生活在90年代却为80年代服务——这对于靠写书吃饭的职业作家我来说是最难克服的内在的矛盾源泉。

但是进入90年代后,不到3年,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和过去断绝的渴望,对新事物无差别的包容,和爆发商业的得势——一切都加速运转,社会发生剧变,这让我觉得就像在观赏高明的魔术一样。

结果可以设想,我从90年代初期开始就遇到了难关。80年代以来我一直孕育的举不胜举的素材,刚要把它们写进小说,这场剧变不正是晴天霹雳吗?后现代主义论争和剽窃是非以及Murakami Haruki热风席卷而来,我的心情变得惨淡起来,不能不苦心思考一下我的作家出路了。从80年代初开始,我所持的小说构思手册里有40多篇小说,它们就像旧作业一样被堆砌在角落里。这种不可能堕胎的生命体到底会给我带来什么呢?

看到年纪与我相仿的作家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我深感自惭形秽。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矛盾和苦恼,我终于决定了自己的心路航向。我决定将我小说构思手册中孕育的素材,也就是使我感受到作家使命的东西彻底地贯彻下去。因为那些就是我要当作家的理由,而且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些是我青春的证明,是我开启崭新未来的钥匙。如果不将那些写在小说里,我觉得当作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漫长孤独的航行。绚烂的90年代,带着一份独自徘徊在海边的心情,将要写的素材一一整理,度过了一段苦而又苦的时间。

为了维持心如止水的远航情绪,时不时地吟诵一首诸如披头士的Yellowsubmarine一样充满神秘色彩的歌谣。尽管如此,对80年代素材或排斥或敬畏的90年代风潮确实让人难以忍受。但是为此感到挫折和绝望是没有必要的,文学无论怎样,不就应该是开始于自己,结束于自己的一种细密的个人工作吗?

90年代,我的小说轨迹可以整理为《沙卡村庄下的雪卜《孤山洞天使的诗》——《加利伏尼亚的酒店》——《青春的东方》。其他作品要等待将其放进孵化桶里完成新的诞生。我现在反复做的事情,即使做到死去的那一天也永远无法满足,就像做黏土一样,永不停息。

但是,小说总是写了又改,改了再写,我真的不想再做这种技术型的小说家了。不幸,还是幸运?作为作家的自尊心的箭将我瞄准。

我将我走过的路分成两部分,外在的足迹和内在的心路。也就是成为小说家以前的岁月和做了小说家以后的岁月,这两部分构成了我的生命。

当小说家之前的外在的足迹在我的灵魂深处留下了许多伤痛,使我不能扎根在任何一个地方,只是为了离开而短暂逗留过许多空间——在没有故土意识的人的灵魂中,微微吹来的风,抑或是瞬间的光的变化也会变成伤痛,留下来。

但是去年10月,我将外在的足迹的风波平定,稳健地埋头于我的心路,我感悟到了更关键的事实——在我走过外在的足迹那段日子,它刻入我体内的伤痛在我的小说深处散发着希望的光芒。我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也在被小说创作,我有什么理由去否定这个事实呢?

我在写小说写了10多年之后才认识到:无论什么样的作家,无论什么样的小说,活着的时候是无法完成的,也就是说完全的作家和完美的小说不是人能为之的。留给人的不是完成而是过程,但是通过小说,我带给人的悲剧性的没落的命运反而会变成美好的东西为人接受,为人认可。

我体会到了即使没落是留给人的无法拒绝的命运,也应该忠实于走向没落的过程这一真理。

神对人的旨意和真理的指纹就隐藏在人被给予的生命历程之中——感悟到这些之后我才得到心安,我体会到了对于文学的狂热和经过自学获得文风自然的艰辛。

以此为基础,我想作为一个灵魂的自由人创作小说,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是文学让我领悟到了人和人生的意义,为此在我的余生,我要更加自然地生活,就像呼吸,像流水自然洒脱。  我几乎没有什么故土意识,拿出来称作故乡的特定区域,也就是让我有精神归属感的空间几乎不存在,可能是因为小时候随父亲到处搬家的缘故。不仅是频繁的搬家,初中毕业之后开始的留学生活,军队生活,社会生活这些历程中,从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5年以上。

然而,对于没有故土意识一说,我反而感觉到很幸运。因为我觉得不能归属任何地方的自由,那是我文学的根系不断伸展的基础。没有故乡,一生在路上漂?白,那孤独的自由如果能在我的小说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我还能再去奢望什么呢?

给我引路的是孤独,在路上漂泊的岁月,我感觉到最深刻、最真切的安定感。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我在路上驻足,我从那一瞬间起就会思索继续走的路,所以我在路上休息所里是无法休息很久的。  ,

跑步的时候,我会忘却自己,我陷入了某种状态,也就是我感觉自己正在成为一股气流,只有那时才会感觉到我摆脱了紧紧拴住我的、困扰我的现实和日常的一切而变得自由无比。但是跑步的时候,思想没有跑步,恰恰相反,它沉静一处,穿越时空,感觉精神的渣子和思维的残余就像刹那间掠过的风景消失而过。人生是什么?那时的想法非常明了,所以我不断离开,不断返回。因为我想在反反复复中梳理人生的历程,想再次恢复原型。

因为向心力而卷起旋涡的一天又一天,从其中摆脱出来恢复自然的灵魂,如果返回原路,便会得到在一个时间段生存下去的推动力。从现实中得到的推动力可以总括为心毒,也就是说微毒能够带来安定的睡眠,强毒会带来永远的沉睡。所以怎能将一生安驻于一个地方?怎能停下脚步毁掉对异邦和陌生世界的憧憬?

我的灵魂在路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荆棘冠冕的画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朴相禹
译者 朴明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1660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2.64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