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这本由其创作的《海上劳工(最新修订版)》是一部讴歌人类同自然捕斗的史诗。
图书 | 海上劳工(最新修订版)/雨果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这本由其创作的《海上劳工(最新修订版)》是一部讴歌人类同自然捕斗的史诗。 内容推荐 《海上劳工(最新修订版)》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利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为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以及为了成全戴吕施特与埃伯纳兹尔·戈德莱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牺牲,《海上劳工(最新修订版)》表现了主人公与偏见、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个集“约伯与普罗米修斯”于一身的海上劳工代表。 目录 第一部 克吕班师傅 第一章 坏名声的由来 一 写在一张白纸上的字 二 海角屋 三 等你结婚时,送给你妻子 四 不受欢迎 五 吉利亚特的其他可疑之处 六 凸肚形帆船 七 闹鬼的房子得由通灵的人来住 八 吉尔德—霍尔姆—乌尔座椅 第二章 利蒂埃利大师傅 一 动荡的生活和平静的心灵 二 他的情趣 三 从前的海上语言 四 人之所爱是脆弱的 第三章 “杜朗德”号和戴吕施特 一 啁啾声与烟雾 二 永远讲不完的乌托邦的故事 三 朗泰纳 四 乌托邦故事的续篇 五 魔船 六 利蒂埃利名声大振 七 同一位教父和同一位女保护神 八 “博妮邓笛”曲 九 看透了朗泰纳心思的人 十 远洋的故事 十一 关于可能的夫婿 十二 利蒂埃利性格中的异常之处 十三 无忧添风采 第四章 风笛 一 曙光或烈火的第一抹红色 二 一步步迈进未知的世界 三 “博妮邓笛”曲在小丘上有了回声 四 叔父和监护人,这些不爱多言的老人,在他们看来,小夜曲只是深夜的喧闹声 五 应得的成功总是遭人忌恨 六 海上遇难者幸遇单桅帆船 七 游荡者幸遇捕鱼人 第五章 左轮手枪 一 约翰客栈的谈话 二 克吕班瞥见了某人 三 克吕班带走的东西,一件也没有再带回来 四 甫莱蒙 五 掏鸟窝的孩子 六 雅克莱萨德 七 夜晚的买主和神秘的卖主 八 连撞红黑两弹子 九 对期待或害怕海外来鸿的人不无裨益的指点 第六章 醉醺醺的舵手和滴酒不沾的船长 一 多佛尔礁 二 出人意料的白兰地酒 三 中断的谈话声 四 克吕班船长发挥了自己的一切才能 五 克吕班令众人钦佩不已 六 被照亮的深渊 七 始料未及 第七章 冒昧在书中发问 一 悬崖底的珍珠 二 西海岸怪事多 三 别冒险 第二部 魔怪吉利亚特 第一章 礁石 一 难进也难出的地方 二 无懈可击的灾难 三 安全,但并不美妙 四 事先进行实地考察 五 简论自然力的神秘合作 六 一个马厩 七 旅人的一间住房 八 不祥之鸟 九 礁石及利用礁石的方法 十 炼铁炉 十一 发现 十二 一座海底建筑的内部 十三 赫然入目和隐约可见的情景 第二章 苦作 一 一个匮缺一切的人的物源 二 仿佛莎士比亚有可能与埃斯库罗斯相遇 三 吉利亚特的杰作挽救了利蒂埃利的杰作 四 在物质的压迫下 五 在黑暗中 六 吉利亚特调整了凸肚形帆船的位置 七 危险接踵而至 八 波折突起,未成定局 九 得而复失的成功 十 大海的警告 十一 明白人自有生路 第三章 斗争 一 两极相触,物极必反 二 外海风 三 对吉利亚特所闻之声的解释 四 浩浩荡荡 五 必须作出抉择的吉利亚特 六 搏斗 第四章 障碍的两重性 一 挨饿的不止一个 二 怪物 三 深渊里的另一种搏斗 四 什么也没隐藏,什么也未丢失 五 两英尺与六英尺之间的位置足以接纳死神 六 从深渊到云天 七 未知世界里有一只耳朵 第三部 戴吕施特 第一章 黑夜与月亮 一 港口钟声响起 二 港口钟声再起 第二章 专制下的恩情 一 苦恼中的欢乐 二 皮箱 第三章 “卡什米尔”号的离去 一 教堂边的小港勒阿弗莱 二 绝望相呈 三 早有准备的自我牺牲 四 “等你结婚时,送给你妻子” 五 雄伟的坟墓 题解 试读章节 在根西岛,182×年的圣诞节是个非凡的日子。那一天下了雪。在英吉利海峡的诸岛,结冰的冬天是值得纪念的,而下雪则是件轰动的大事。 这个圣诞节的早晨,从圣彼德港通往瓦尔的海边的路上,白茫茫一片。雪从半夜一直下到黎明。九点钟光景,太阳刚刚升起不久,还没有到英格兰教徒和美以美会教徒分别去圣桑普森教堂和埃尔达小教堂的时候,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在这两个教堂钟楼之间的整个一段路上,只有三个行人:一个小孩,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三个行人相互隔着一段距离,彼此之间显然没有丝毫的联系。小孩八岁左右,不时停住脚步,好奇地瞧着雪。男人在女人后面走着,相隔百来步。他和那位女人一样,都是朝圣桑普森方向走。男人还年轻,像是个工人或水手的模样。他一身平常的装束,着一件褐色粗呢上衣和一条带有防水护套的裤子。像是在表明虽然时值节庆,他并不上哪一家教堂去。他脚穿厚厚的粗皮鞋,鞋底布满粗大的钉子,在雪上留下的印迹好似牢房的锁印,而不像人的足迹。那个行路的女人却明显是一身上教堂的打扮:身披一件宽大的絮棉黑绸斗篷,里衬一条合身的长裙,爱尔兰毛葛面料,阔条纹,红白相间,煞是俏丽,若再配上一双红袜子,准会被当做巴黎女郎。她径直向前走去,显得自由、轻捷、充满活力,看她的步履,好像还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难,想必还是个少女。她体态婀娜、飘逸,标志着青春期最美妙的过渡时刻,在童年的暮霭中透出了青春的晨曦。可那个男人并没有注意她。 突然,在一家菜园拐角处的一簇绿栎树的附近,在一个名叫“矮舍”的地方,她猛地转过头来。这个动作引起了那个男人的注意。她停下脚步,仿佛在打量着他,片刻后弯下腰。那男人觉得她用手指在雪地上写了点儿什么。接着,她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走去,脚步更快了,但又一次转过头来,嫣然一笑,旋即消失在路的左侧通往藤堡的那条绿篱小径中。当她第二次回头时,那位男人认出了她,原来是当地的一位迷人的姑娘,名叫戴吕施特。 他毫无往前赶的冲动。片刻后,他来到了菜园拐角处的那簇栎树旁。此时,他已经忘记了那位消失的女子,如果这时海面上跃出一只鼠海豚,或从灌木丛中飞出一只红喉雀,他的目光很可能会盯着那只鼠海豚或红喉雀,继续走他的路。可他恰巧就在这时往下看了一眼,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郡位年轻的姑娘刚刚停下脚步的地方。地面上印着两只小小的脚迹,就在旁边的雪地上,他看到了她方才写的几个字:吉利亚特。 这正是他的名字。 他叫吉利亚特。 他久久地伫立着,一动不动,看着那个名字、那一双小小的脚印和白雪,接着若有所恩地继续向前走去。 吉利亚特住在圣桑普森教区。他在这里并不让人喜欢。关于这一点,确也有一些原因。 首先是他的住宅是一座“闹鬼”的房屋。在泽西或根西岛上,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当您经过某个寥无人迹的偏僻的角落或穿过某条居民拥挤的街道,您都可能会碰到一幢门窗被封死了的房子,冬青树枝堵着大门;布满铁钉的木板像令人恶心的膏药似的封着底层的窗户;楼上各层的窗户说开不开,说关又不关,所有窗格都钉着木条,可玻璃全都破碎了。如果房子有个院子的话,那里边肯定杂草丛生,周围的护墙也是坍塌大半,若有花园,准是长满了荨麻、荆棘和毒芹;里边还可看到稀有的昆虫。烟囱自然张着裂缝,房顶倒塌;从房间里望去,全都像是散了架;木头腐烂,石头发霉。墙壁上挂着脱落的墙纸。在上面,您可以细细地观赏一番以前流行的墙纸式样,帝政时代的狮身鹰头鹰翼怪兽图,督政府时期的月牙形褶裥以及路易十六时代的小圆柱和短石柱。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粘满了苍蝇,显示出蜘蛛的无比恬静。有时,还能在地板上看到一只破碎的罐子。这就是一座“闹鬼”的房子。魔鬼总是深夜上门。 房子和人一样,会变成尸体。只要有人迷信,就可以将房子毁灭。于是,它成了恐怖的所在。这种死亡了的房子。在英吉利海峡的诸岛上并不少见。 乡间和海边的居民,一遇到闹鬼的地方,便不安宁。无论是英国的群岛,还是法国的海滨,凡英吉利海峡的居民,对魔鬼都有极为精确的概念。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有魔鬼的使者。毫无疑问,伯尔菲戈尔是地狱派驻法国的大使,于特金常驻意大利,贝利尔在土耳其,塔缪兹出使西班牙,马尔迪纳在瑞士,玛侬在英国。撒旦是群魔之王。撒旦·恺撒,他的宫廷组织严密,大衮为御膳大臣,苏格尔·贝诺特为太监总管,阿斯摩代为赌场庄家,戈巴尔为戏院老板,维尔德莱为司仪长,尼巴斯是小丑,学识渊博、无所不知的鬼学大师维埃鲁斯称尼巴斯为“滑稽的模仿高手”。 海峡的诺曼底渔民出海时,由于魔鬼作怪,造成种种幻境,只得百般小心谨慎。他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圣-马克鲁就住在奥利尼和加斯盖岛之间海面的一块名叫奥尔塔克的方形巨礁上,从前的许多老水手都信誓旦旦地说经常远远地望见他坐在巨礁上读着一部书。因此,从奥尔塔克前经过时,水手们总是三番五次地下跪行礼,直到有一天,传说被消除,真相大白。他们发现,而且今日也终于明白了奥尔塔克礁上居住的不是一位圣神,而是一个魔鬼。这个魔鬼名叫若克墨斯,他狡猾异常,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让人奉作圣-马克鲁。再说,教会也有被蒙骗的时候。拉古赫尔、奥利贝尔和托比埃尔这几个魔鬼就一直被尊作圣神,直到745年,扎迦利教皇有所察觉,才把它们逐出门外。像这样清除魔鬼,确实很有必要,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识破魔鬼的不凡能力。 这类事情都已成为历史,但这一带的老人还在说,过去,诺曼底群岛的天主教徒比胡格诺教徒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总是不由自主地跟魔鬼打交道。原因何在,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一小部分人从前深受魔鬼骚扰之苦。魔鬼特别喜欢天主教徒,总是想方设法同他们来往,由此而让人以为魔鬼恐怕是天主教徒,而不是新教徒。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亲密举止之一,就是常在深夜里,趁丈夫已经睡熟,妻子半睡半醒的时候,去天主教徒夫妇的床第拜访。由此而产生了不少误会。巴杜伊就认为伏尔泰便是这样生出来的。这绝对不是离奇的胡说。这种事本来就是人人皆知,在驱魔咒语的“关于夜间之误会与魔鬼的播种”一节中有叙述。在上世纪末,这类事情在圣埃利埃泛滥一时,恐怕是对革命罪恶的惩罚。革命过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不管怎么说,在深夜视线模糊,人们熟睡的时刻,魔鬼有可能来访,这使许多信奉正教的女子感到为难。生出一个伏尔泰来,可不是件开心的事。有一个女子心神不宁,便去请教她的忏悔神父,问有没有办法能及时澄清这种误会。忏悔神父回答道:“要想确定您面对的是魔鬼还是丈夫,请摸一摸对方的额头,若发现有角,那就肯定是……”“肯定是什么?”女人问道。P3-6 序言 宗教、社会、自然,这是人类的三种斗争。这三种斗争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人要信仰,便有了宇庙,人要创造,便有了城池。人要生活,便有了犁和船。然而,这三种答案包含着三种战争。人生神秘的苦难便来自这三种战争。人类面临着迷信、偏见和自然原素三种形式的障碍。三重的天数压在我们身上,这便是教理的天数、法律的天数和事物的天数。在《巴黎圣母院》里,笔者说明了第一种天数;在《悲惨世界》中,笔者指出了第二种天数,在此书中,笔者则要揭示第三种天数。 在这桎梏着人类的三重的命运之中,又交织着内心的命运,这一最高的天数,便是人类的心灵。 1868年5月于高城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海上劳工(最新修订版)/雨果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国)维克多·雨果 |
译者 | 许钧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3309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2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4 |
宽 | 15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