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普鲁斯特哭泣
内容
编辑推荐

林煜编著的《为普鲁斯特哭泣》是包含“读书笔记”、“浮世绘”、“小说”、“游记”等四部分的。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质问和对生命的感悟。林煜先生文笔细腻、优美,这本书记录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的创作,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风貌特征。

内容推荐

林煜编著的《为普鲁斯特哭泣》内容简介:一个文学青年的自述多年后,我们藏起眼泪,藏起浑身的刺和期望成为不一样的自己的念头。最终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我们——黑城、黄石、阿强和我——已经是多年的朋友了,都写过多年的小说,可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都不能经常写了。是的,是不能。不过,这是暂时的。我往往一面这样可耻地安慰自己,一面过着温和而平庸的生活。

《为普鲁斯特哭泣》是一本散文作品。

目录

序言

不安:挽留内心的言辞

写在前面

读书笔记

为普鲁斯特哭泣

水中的女祭司

离开所有的人

无唇之吻

至多一个也许

时间恐怖症

你什么事都不准忘

帝国的种子

旅行记

让我十年前与你相遇

舟山群岛旅行记

浮世绘

清泰街488 号

温驯的抽象生活

一个女人的哀歌

蝴蝶:王蒙印象

蔡天新的左右脸

离家

如此欢乐童年

十八个梦或碎片

短篇小说

一个克隆人的一生

有棵树叫杏梅

永安之死

割台坡的姑姑

古典爱情

一个星期天

北方姑娘

黑色折痕

短故事:1989

试读章节

读书笔记

为普鲁斯特哭泣

早晨醒来,眼睛又肿又痛。怎么回事?昨晚我睡得很好啊?我挪动着笨拙的身体,穿衣下床。我忽然想起,我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朝窗外看过一眼了。

从前天早晨开始到现在,我没有离开家门一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不透光的窗帘紧紧地拉上了。电灯一直开着。房间里弥漫着逼真的夜晚气息。

我坐在被窝里,脑袋低垂,双手虔诚地翻开《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第一页,我这个初春的朝圣之旅从这里开始: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激情的暗流在涌动!那是普鲁斯特的语句,不,是普鲁斯特的灵魂,在这个瞬间,突然复活了过来。我看见了他那和善、病态的面孔,看见了他那忧郁的眼睛——“女人般美妙的眼睛,像是东方人的眼睛,其表情温柔、灼热而又无动于衷,使人想起母鹿和羚羊的目光”——普鲁斯特的目光淹上了我的躯体,顷刻间淹没了我的灵魂。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和敬畏包围。我想象自己正俯伏在他的跟前,一边接受他的灵光的抚慰,一边亲吻他脚下的土地。

然而就在这时,我意识到普鲁斯特已经死了,顿时,一股剧烈的震颤从我的胸部启动,并且迅速上升到喉咙,一浪接着一浪,终于,我禁不住哭出声来。

哭了一会儿以后,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在这个半现实半虚假的房间里,空气阻滞,灯光柔和,我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我忽然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万分诧异:多么奇怪啊,我这个老大不小的麻木不仁的人居然还有眼泪。我居然还会哭泣。为死去的普鲁斯特哭泣。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我开始阅读安德烈·莫洛亚著的《普鲁斯特传》,我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极度脆弱。我撕去了多年来蒙在脸上的羞耻感,让自己的内心自由地真实地裸露在普鲁斯特伟大的灵魂面前。

在普鲁斯特的人生历程中,最震撼我的是他1905年以后的行动。这一年,深爱着他的、对他抱着殷切期望的母亲去世了,而他已经三十四岁,漫长的童年时代才刚刚结束。

三十四岁之前,普鲁斯特一直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三十四岁之后,他突然积聚起了无限的勇气和耐心,为写作而过起了苦行主义的生活。

三十四岁之前,普鲁斯特生活在优雅、懒惰和怪癖里,生活在社交界和女人堆里,生活在母亲的溺爱里。三十岁之后,他抛弃一切,离群索居,在疾病、饥饿和孤独的三重缠绕下开始了与死神赛跑的工作。

三十四岁,他铁下了心,只干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写作,并且只写一部作品,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的时光》——这是一头庞然大物,在接下来将近二十年的余生中,普鲁斯特用自己的血液和生命喂养它,最终使它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普鲁斯特决意过起了孤独而贫穷的生活。他不断变卖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在1906年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生活的华贵宅第,迁到简陋的巴黎奥斯曼大街102号。为了把所有的噪音都隔绝在外面,他在整个房间的四壁铺上了厚厚的软木。他白天睡觉,晚上全神贯注地写作。他脸色苍白,有点浮肿,两眼在烟雾和呛人的气味中闪闪发光,仿佛“通灵者接见事物不可见的使者”。1913年,他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他过着越来越与世隔绝的生活。偶尔的出门也是出于写作的需要:寻找过去的图像。而这时,人们发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幽灵:

“当我和他握手时,我的注意力被那衬衫上的活硬领所吸引,那条喇叭形的硬领已经穿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有一个星期没有替换。穿的衣服像穷人一般,一双精美的小鞋穿在女人般的脚上。领带已经磨出了丝,裤子宽大,是十年前的式样。”

他疾病缠身,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为此,他更加没命地工作,以便在死亡的脚步追上他之前建造好一个美丽的坟墓,这坟墓,对他来说就是那部作品,凝集着他思想的精华,最终将成为他死后的永恒的家园。他和形象、词语进行斗争,以便表达出某些思想,这些思想能使他解脱,同时也能解放一些兄弟般的灵魂。

“我不能停下来,我在做一件伟大的工作……”他感到焦虑,因为他必须在临死前把一切都说出来。“我决心为此献出自己的力量,我的力量在消失,仿佛并非自愿,犹如为了给我留下足够的时间,以便在走完祭坛周围的过道之后,能关上坟墓的门……”

1919年,普鲁斯特发表(《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开始了与死亡赛跑的最后冲刺。

有人异想天开地对普鲁斯特说,饥饿时思想特别活跃,于是他就不吃不喝。为不朽的作品而牺牲必朽的肉体,输血者断然决定缩短自己的生命,以便使从他身上吸取全部血液的那些人物存活下来。“这是何等崇高的行为!”传记作家莫洛亚这样感叹。

1922年10月,普鲁斯特在一个有雾的夜晚着了凉,得了支气管炎。开始时病情似乎并不严重,但他拒绝让人治疗,禁止女仆塞勒斯特去请医生。实际上病情比平时严重得多,但他仍然泰然自若,坚持每夜修改((女囚》。10月15日左右,他因为发烧而不能工作,但他仍拒绝进食,他说:“塞勒斯特,死神追逐我,这样我就来不及寄还我的校样……”

后来,塞勒斯特这样叙述道:

“他十分虚弱,并继续拒绝进食……他喘不过气来,就一直叫唤我。他对我说:‘塞勒斯特,这次我要死了。但愿我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塞勒斯特,请答应我,如果医生们给我打针,延长我的痛苦,而我又没有力气表示反对,您就阻止这样做……’他让我起誓。他用一种可怕的眼神瞧着我。他甚至补充道,要是我不听他的话,他就要回来折磨我。他瘦骨嶙峋,目光极为强烈,仿佛穿过了看不见的事物。”

这次,普鲁斯特确切地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在自己的“灵床”上放满书籍、纸张和校样,对他死后将存留于世的作品进行最后的修改。为了描写贝戈特之死,他使用了自己临死前的感觉。终于,他不可避免地进入弥留状态。人们在他身旁忙碌着。所有的方法都尝试过,可是为时已晚。

普鲁斯特的弟弟罗贝尔小心地把普鲁斯特的头放到枕头上,说:“亲爱的哥哥,我把你翻来翻去,让你难受了吗?”普鲁斯特说出最后一句话:“噢!是的,亲爱的罗贝尔!”1922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结束了在尘世的痛苦生活。

读到这里,我终于泪如泉涌,并且不停地抽噎,胸中仿佛堵着一块坚硬的东西,它使我极度难受。我抬头张望了一下房间,确认只有我一个人,便不顾一切地放声大哭起来。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可是他死了……在死后,他的光芒仍把我照彻,让我成为一个光洁而透明的婴儿。

2001年2月21日P5-8

序言

林煜,与我行事大相径庭,这几乎让我忘了他是我的朋友。正是如此,他必定位于那种常态朋友之外隐匿的朋友。

他曾有过两次让我诧异。第一次是多年前法国新小说派作家菲利普·图森到访杭州,为此他写就随笔《温驯的抽象生活》,这是我在此前阅读到他唯一的文章。语体简练、洁净,挪借了菲利普’图森段落式的文体,引起我倏忽间的触动。第二次是他摇身一变,从一个传统媒体跨界到互联网媒介CEO,令我对他的性格结构产生令人费解的矛盾性判别。

这是我第一次全面浏览他——仅与文学发生关系的部分,也是他的出发点(他本人却认为是前现实状态的终结点)。确实如此,但不仅如此。从表面上看,这仅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一个文艺青年的文字历程:一些十年前的随笔,看上去似乎是献给上世纪文学大师们的感伤挽歌(更早期的短篇小说,则是作者生命遏制性的萌动);从对普鲁斯特弥留之际情绪的突袭开始,大致相同的语调述说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完美的自溺、老托尔斯泰宗教式的逃离、纳博科夫对于生命戏谑的凝视,以及茨维塔耶娃与里尔克抽象的悲情等等;其言辞节制有度,之间弥漫着淡雅的脆弱呼吸,警觉的感伤,像一种为了伟大叙述消失的哽咽。

我不在乎此书的文学价值(纯文学性在当代价值坐标中已经丢弃)。它的意义也并不在于作者文学情结的见证。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从中意外获得了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传导,一种让我陷入与随笔中人物共同的不安——为何作者恰好反复钟情关注于艺术家们生活的裂缝这一剖面?无论是马塞尔·普鲁斯特,还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他和她无一例外沉溺于现实性创伤,这也是困扰所有现代艺术家的共同性母题:艺术或幻想与现实之间回溯性的错位。正是在无法闭合的创伤性结构中,上个世纪的焦虑、冲动、逃离、幻觉、死亡并非远离我们,反而获得了后现实社会中的当代性意义。也许这未必是作者的自觉动机,但这无关紧要,就像一个运动员可能完全不懂力学原理,但并不妨碍他跑得快。

现实的屈辱迫使我们在不安的生活中丢失了不安。

这一时刻,作者对我已然无法隐匿,所有的动因水落石出。不安——我也豁然明白了他的那些青春短篇中隐馈着同样的基数——从他自己现实的时间中逃离出来。离开或者告别的不是文学或时间,而是为了让幻象成为记忆,而记忆成为回溯性真实,而现实,则是为了填补幻想的空缺。这种不安,贯穿于普鲁斯特的感伤、伍尔夫的自溺,也促使了老托尔斯泰的晚年逃离;这种不安,是所有不安于现实的伟大艺术家们各种症状的诱因,是一种在社会结构系统意识形态下的过剩,是一种抵抗现实的裂缝,但也正是生命情感脆弱的七寸。  雷蒙德·卡佛曾说:“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确实,这些言辞并非是一种缅怀,并非让我们的言辞局限于文学,而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与一些事物必须匆匆赴约的必要。那些与忧伤必要的赴约,那些对内心不安的挽留,那些正欲传递的神秘声音,是应对我们生活日益抽象化、符号化现实结构的疑问,是我们这个社会系统习惯性奴役化生活的例假。从这种意义上,此书并非作者对过去的告别,而是他告别曾经以为的幻觉,而这些幻觉恰恰因为告别而成为真实。

六年前,差不多与“十九楼”公司创办同时,我的同事、作家孙昌建让我报上书名——这本书将作为“都市快报悦读书系”的一本。我报的书名是((新闻的灵性》。我的计划是,把自己对新闻和互联网的想法写下来。六年过去了,我终于下定决心出这本书。书名变成了((为普鲁斯特哭泣》,内容也无关新闻,无关互联网。

书中收录的都是2006年“十九楼”公司创办以前写的随笔和小说。很惊讶自己曾经写出了那样的文字,看着它们,顿觉那一年有股神秘的强大力量,驱使我突然大转弯,虽然我仍怀揣写作的梦,从此走上的却是另一条完全陌生的路。

六年很短,倏忽而逝,六年又很长,足以改变绝大多数的事物。六年来,“十九楼”的员工从不到十人发展到近六百人。六年前,父亲生龙活虎,能轻松上树下山;六年后,父亲已经老得走不动了。

是父亲让我最后下定了出这本书的决心。看着父亲备受病痛折磨的样子,我知道这一次真的需要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了,告别那个年轻的、敏感的、青涩的、阴郁的我。

如果父亲还能看到这本书,他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

2012年7月17日

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普鲁斯特哭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62352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115520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2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