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明、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克服危机;三重扩展……《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作者H·弗洛里斯·科恩)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
图书 |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科学源流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伊斯兰文明、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克服危机;三重扩展……《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作者H·弗洛里斯·科恩)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 内容推荐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作者H·弗洛里斯·科恩)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科学革命的最新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作者将最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从而解释了近代科学为何最终产生于欧洲而非古希腊、中国或伊斯兰世界,更别具慧眼地关注了近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新问题。《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 目录 导言:旧世界与新世界 第一章 从头开始:古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认识 雅典 亚历山大 “雅典”与“亚历山大”:两种自然认识形式的比较 衰落:固定的模式 道与综合 希腊与中国的自然认识之比较 发展潜力作为解释关键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翻译问题与扩充的形式 伊斯兰文明:特殊发展 中世纪欧洲:特殊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特殊发展 1600年的趋势观察员:三种移植的比较 第三章 三种革命性转变 开普勒与伽利略:从“亚历山大”到“亚历山大加” 贝克曼与笛卡尔:从“雅典”到“雅典加” 培根、吉尔伯特、哈维、范?赫尔蒙特:从观察到发现型实验 为什么是欧洲? 第四章 克服危机 自然认识与世界观 合法性危机 欧洲死里逃生 第五章 三重扩展 “亚历山大加”获得成功 “雅典加”传播开来 发现型实验取得进展 第六章 继续转变 跨越分界线 用微粒扩充数学自然认识:惠更斯和年轻的牛顿 培根式的混合:波义耳、胡克和年轻的牛顿 伟大的综合:牛顿完成革命 第七章 结语 总结与展望 重新创造的世界中的裂隙 年表一:1600年之前 年表二:1600年-1700年 阅读建议 索引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科学源流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荷)H·弗洛里斯·科恩 |
译者 | 张卜天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76973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N09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30 |
宽 | 153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18—2011—289 |
版权提供者 | 荷兰Prometheus/Bert Bakker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