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吴承玉主编的《中医藏象学(第3版)》以概述开篇,论述了藏象学的含义,藏象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和基本特点。其后,除了从纵的方面分16章系统叙述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女子胞等脏器外,还论述了历代争议较大的心包、命门、精室等。每一章又从横的方面,论述某脏或某腑的结构、生理功能特性,与自然界季月日时辰的关系,经络相属、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主要病证及治疗、现代研究进展等。章末附专题讨论历代文献摘录,使每一章,即每一脏或腑都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系统,并且与整体紧密联系构成了《中医藏象学》。
王琦、吴承玉主编的《中医藏象学(第3版)》自初版以来,历经十余年,构建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并将藏象学说提升至一门系统学科的地位,更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分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曾修订出了第2版。随着有关中医藏象学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科专著不断增多,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的现有内涵和研究成果重新予以梳理,扩充、完善、总结,以适应学术发展与读者的需求,
《中医藏象学(第3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部分,进一步建立了概念系统,根据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藏象六个理论模型,规范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表述。用现代语言阐述了中医藏象的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和规律,特别在中医藏象学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补充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文献。
各论部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编写修订:
1.提出五脏系统,将每个脏系统独立为一章。心、肺、脾、肝、肾这五个脏系统中各包含脏、腑、官窍等,分别论述了它们的部位.形态、阴阳五行属性、特性、功能、经络、与自然的关系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等。
2.分别论述了五脏系统病证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疾病、辨证、相关病证等。在五脏系统辨证部分,先论述基础证的概念。证候表现、证因分析辨证要点、治法方药、临床应用、历史源流,再论及常见病性兼证、病位兼证,并注意类证鉴别。
3.在器脏务系统瘸证的治疗部分,将治疗大法、常用方剂、常用药物——对应,并补充了自然疗法,将食疗重点提出,进一步加强了藏象学理论在临床及生活中的应用。
4.现代研究进展部分在上一版基础上摘入近7年对藏象学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此外,本版对各系统的专题论述进行了重新梳理、调整布局,着重根据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排序,便于读者查阅。
5.在上一版基础上对文献的挖掘和於充有较大突破。除了总结历代名家对藏象的独到见解外,更是将每段引文的出处详细列出。对于图表,除解释其意义及源流外,对于统计方法也作了详细说明。
书末列有方剂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