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作者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研究会)收录了《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多媒体艺术的由来与思考》、《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行走在跨界中的他者——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创作现状呈现》、《舞蹈美学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整体理论建构》、《环境与介入——试论杜威美学中环境的观点对环境美学介入式审美模式的影响》、《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从哲学美学到社会学美学》等文章。
图书 | 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作者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研究会)收录了《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多媒体艺术的由来与思考》、《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行走在跨界中的他者——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创作现状呈现》、《舞蹈美学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整体理论建构》、《环境与介入——试论杜威美学中环境的观点对环境美学介入式审美模式的影响》、《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从哲学美学到社会学美学》等文章。 目录 回顾与展望 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 中国实践美学六十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光辉的里程碑——忆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美学——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 百年来美育视野中的六艺研究综述 理论与现实 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 多媒体艺术的由来与思考 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 行走在跨界中的他者——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创作现状呈现 舞蹈美学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整体理论建构 环境与介入——试论杜威美学中环境的观点对环境美学介入式审美模式的影响 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 从哲学美学到社会学美学 艺术与审美 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 艺术与艺术研究中的命运主题 北京长城的审美文化评价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一庞蒂的电影美学 柏格森哲学对于德勒兹电影美学的影响 宋诗七绝中的审美取向——理趣和野趣 明清时期“台湾美术”的汉土美学风格——论汉土画风对台湾美术风格的影响 美学与教学 中国“教材式”美学理论的危机与出路——对中国美学教材现状的反思 物化时代的审美乌托邦——一个范畴史的理解 群策群力,推进美育立法 造美与审美——对美学奠基概念的哲学再思考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研究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6045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9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8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