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本书对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图书 | 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本书对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目录 丛书总序之一 丛书总序之二 导言 第一章 河洛人南迁与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一节 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之旅 第二节 南国人的河洛梦与客家民系 第二章 开漳、开闽与开台 第一节 陈元光开漳 第二节 王审知开闽 第三节 颜思齐开台 第三章 河洛道统在闽台 第一节 中华道统源起河洛 第二节 道丧千载洛学勃兴 第三节 洛学入闽儒道弘昌 第四节 存亡续绝儒学入台 第四章 河洛易学与台湾易学 第一节 河洛易学 第二节 台湾易学 第五章 以河洛文化为根系多元融合的台湾文化 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河洛文化传统 第二节 主体地位的儒学文化 第三节 台湾地区民众的信仰 第四节 多元构成的其他文化形态 第五节 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文化 第六章 河洛文学与闽台文学 第一节 河洛文学纵览 第二节 福建文学 第三节 台湾文学 第七章 亲缘文化在闽台 第一节 传统的宗法文化 第二节 台湾的家族 第三节 闽台亲缘文化 第八章 台湾的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在台湾 第二节 佛教界的高僧大德 第三节 菩萨信仰 第四节 台湾佛教现代化的特征 第九章 台湾的庙文化 第一节 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 第二节 台湾民间诸神及信仰 第三节 台湾的庙文化 第十章 台湾的河洛名宦 第一节 台北知府陈星聚 第二节 凤山知县曹谨 第三节 噶玛兰厅通判阎断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海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50714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0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 |
丛书名 | |
印张 | 3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