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斯·格雷厄尔编著的《吸血鬼猎人林肯》是极具创意和颠覆性的邪典史诗,熔哥特式恐怖、历史、奇幻于一炉。《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四名。塞斯·格雷厄尔将林肯总统的身世编造得有模有样,开创了混搭历史名人和吸血鬼的先河。
图书 | 吸血鬼猎人林肯 |
内容 | 编辑推荐 塞斯·格雷厄尔编著的《吸血鬼猎人林肯》是极具创意和颠覆性的邪典史诗,熔哥特式恐怖、历史、奇幻于一炉。《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四名。塞斯·格雷厄尔将林肯总统的身世编造得有模有样,开创了混搭历史名人和吸血鬼的先河。 内容推荐 历史学家往往好奇,诚实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个没念过多少书、出身贫寒的瘦弱男孩,如何就成了影响美国命运的大总统呢?作者塞斯·格雷厄尔在《吸血鬼猎人林肯》中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自他用“僵尸”恶搞英国淑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后,《吸血鬼猎人林肯》中又瞄准了林肯,他给出的答案是:林肯是吸血鬼猎人! 林肯11岁时,父亲托马斯告诉他其实吸血鬼才是造物主,还告诉他爷爷就是给吸血鬼杀死的。后来林肯还得知他的母亲南希·汉克斯不是死于“乳毒病”的病,也是因为父亲还不起高利贷而被吸血鬼咬死的。之后,林肯便在日记里发誓要尽自己所能把吸血鬼赶尽杀绝。一年后,林肯把杀死母亲的吸血鬼引到自家农场,用火烧死了他。16岁时,林肯听说俄亥俄那边有吸血鬼出没,就准备去那里调查,但这次他差点被他们杀死,却被一个叫亨利·司加图的吸血鬼给救了。亨利告诉林肯很多吸血鬼的事,还把他训练成一个身怀武功的人。几年后,林肯来到新奥尔良,看到一场奴隶拍卖,觉得事有蹊跷,便跟踪一位买主,来到那人的庄园,发现买主竟是吸血鬼,他买下的奴隶不是拿来做苦力,而是用来供吸血。林肯觉得只要奴隶存在一天,吸血鬼依然难以消灭。林肯回到家乡,白天他忙于政治事业,晚上就暗暗跟踪吸血鬼。之后他与玛丽·托德结婚,还被选为美国众议院的一员。在华盛顿,林肯遇到了爱伦·坡,他告诉林肯吸血鬼们已离开欧洲来到美洲。坡警告林肯,如不阻止吸血鬼,他们一定会把所有美国居民都变成他们的奴隶。1857年,亨利请林肯去纽约,林肯得知南部吸血鬼已在谋划一场内战,来控制北方和所有的人…… 目录 引言 第一部 小男孩 第一章 特殊的孩子 第二章 两个故事 第三章 亨利 第四章 令人发指的真相 第二部 吸血鬼猎人 第五章 新塞勒姆 第六章 安 第七章 致命的一月一日 第八章 “巨大的灾难” 第九章 最终的平静 第三部 总统 第十章 分裂之家 第十一章 伤亡人员 第十二章 “饿死魔鬼” 第十三章 打倒暴君 第十四章 回家 后记 试读章节 小男孩在地上蹲了很久,蹲得两条腿在身下都呼呼大睡了——但他此刻一动不敢动。因为就在此地,就在这片被霜打蔫的树林里的一小片空地上,出现了他等待已久的动物。他被派前来猎杀的动物。他咬住下嘴唇不让牙齿打战,严格按照被教的动作端起父亲的来复枪。打身体,他记得。打身体,别打脖子。他静静地、小心翼翼地扳过枪上的小锤,把枪口对准了目标,一只落在同伴身后的肥大的雄性动物。几十年后,小男孩会想起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我犹豫片刻。并非出于良心上的抗争,而是担心来复火枪太潮,怕打不出火。然而,我的担心毫无来由,因为当我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发射的反冲力狠狠地撞在我肩膀上,撞得我仰面朝天,翻倒在地。 七岁的亚伯拉罕·林肯①从雪地上爬起身,看着火鸡朝四周落荒而逃。他起身的时候,注意到下巴有一种热乎乎的奇怪感觉,便用手去摸。“我把嘴唇咬破了,”他写道。“但我没叫唤。我太想知道自己到底打没打中那只可怜的魔鬼。” 他打中了。那只肥大的雄性动物疯狂地扑扇着翅膀在雪地上转着小圈打滚。亚伯站在远处观望,“很怕它会站起来,然后把我撕成碎片。”翅膀扑扇着;羽毛拖在雪地上。世界上只听到这两种声音。伴随这种声音的是亚伯嘎吱嘎吱的脚步声,他壮起胆子向前靠近。这会儿翅膀扑扇得没那么有力了。 它快死了。 他一枪击中了它的脖子。它的头以不自然的角度垂落下来——鸟在继续扑腾时,头一直被拖在地上。打身体,别打脖子。它的心每跳动一次,血便从伤口涌出来撒在雪地上,和鸟的血混在一起的,是亚伯嘴唇上滴落下来的深红色血滴及他脸上流下的眼泪。 P17-18 序言 我无法说出看到的真相,亦无法减轻我的痛苦。如果我道出真相,这个国家将会陷入更疯狂的状态,抑或会认为他们的总统是个疯子。真相恐怕一定会如白纸黑字留存在人们记忆中。被掩盖并被遗忘,直到此处列出名字的人全部归于尘土。 ——摘自亚伯拉罕·林肯写于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三日的一段日记 我还在流血……我的双手在颤抖。据我所知,他还在这里——注视着我。在遥远的某个地方,电视机开着。一个人在谈论统一的问题。 这些都无关紧要。 现在我的眼中只有面前翻开的几本书。十个真皮封面的本子,大小不等——每个本子的封面不是黑色便是棕色。有几个本子只是破旧不堪。有几个本子几乎散了架,封皮残缺不全,纸张似乎能被一口气吹破。本子旁边是一摞用红皮筋扎住的信件。有的信纸边被火烧过。有的信纸黄如地下室地面上散落的烟嘴。这堆古董中唯一抢眼的是一张耀眼的白纸。信纸的一面,写着我不认识的十一个名字。无电话号码。无电子邮箱。只有九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地址,以及信纸底部的一行字: 等着你。 那个人还在讲。什么殖民主义……什么希望……什么塞尔玛。 我手里拿的是十个本子中最小的一本,也是最脆弱不堪的。本子的棕色封面褪了色,上面有刮痕,有渍点,破旧不堪。把本子里的秘密订在一起的铜扣早已断掉。本子的每一页都写满了字——有些字清晰如当日墨迹刚干的样子;有些字已很难辨识。两面加起来,总共是一百一十八页的手书本。本子里写满了个人的渴望;理论知识;策略计谋;画得很粗糙的各种各样的怪面孔。本子里记满了第二手历史资料和详细的名单。我读着这本书,看到作者从一个写字过于谨慎的小孩子长成一位写密密麻麻潦草蝇头小楷的年轻人。 我读完了最后一页,回头看了一眼,确信屋子里仍旧是我一人,然后又翻回到第一页。我得再读一遍。现在就读,不然,理智会推翻我脑海中正在形成的危险看法。 这个小本子的开头,是荒唐而令人神往的一句话: 这是亚伯拉罕·林肯的日记。 后记 感谢本·格林伯特、杰米·拉伯以及我在“大中心”的所有新朋友,感谢你们为该书的创意激动不已,并目睹它的圆满完成;感谢格劳迪亚·巴拉德将此创意付诸现实,感谢阿里西亚·高顿为此书锦上添花,并感谢威廉·莫里斯·英迪佛公司的每一位同仁;感谢总是带给我惊喜恐吓的格雷格·盖尔曼;感谢互联网(无它便不可能有此书),特别要感谢谷歌网,维基百科,以及林肯日志——无价的资源,所有的一切;感谢星巴克咖啡——有了你,我再无缺憾;感谢史蒂芬妮·伊萨克森在使用图像软件方面的才能;感谢戴维及音乐电视频道(MTV)的所有工作人员,你们容忍了我贪多嚼不烂的做法;还要感谢我那位有着大无畏精神的研究助手山姆。 特别感谢Erin和Josh,你们让我坐走了二〇〇九年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要感谢亚伯——其生命无需吸血鬼为它增添光彩——也感谢亨利·司图加——无论你在何方…… 书评(媒体评论) 塞斯·格雷厄姆-史密斯把与吸血鬼的斗争融入林肯的生活,这样的技巧实在让人惊叹! ——《出版人周刊》 塞斯·格雷厄姆-史密斯把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历史人物变成吸血鬼小说的主角,又把小说写得如此幽默、温暖、犀利,这样的作家委实罕见。 ——《洛杉矶时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吸血鬼猎人林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塞斯·格雷厄姆-史密斯 |
译者 | 李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586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6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10-754 |
版权提供者 | Seth Grahame-Smith |
定价 | |
印数 | 1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