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荣华、夏涵等编著的《中外神话传说》,大家可能感觉到中国神话与外国神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点在与古希腊神话的对比中尤为明显。例如,中国的神很多半人半兽,将人神化:而古希腊的神则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将神人化,人神同形同性。中国神话中的神不食人间烟火,不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好嫉妒,虚荣心强。古希腊人十分注重身体的健美与力量,所以他们按自己的形象造神,往往风流倜傥。中国人注重品德的崇高,所以他们往往将神塑造为德高望重的长者形象。但在很多故事情节中,中外神话传说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中外神话对击碰撞时,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就显现得特别清晰。那么,就让我们把故事对照着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新鲜的趣味来。
刘荣华、夏涵等编著的《中外神话传说》是一本书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身,甚至能激励一代人的成长。收录教育部“新课标”建议课外阅读的相关书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主流教材要求阅读的名篇佳作以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本,从中总括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内涵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华。
《中外神话传说》收录的是中外神话传说,让我们携手进入阅读的精神家园,领略这片丰美而自由的天地!
钻木取火①
原文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大树名遂木,屈盘万顷②。有鸟名枭(xia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其枝以钻火,号燧人。
注释
①选自《拾遗记》。《拾遗记》是部志怪小说集,作者是东晋时期的王嘉。 ②[顷]面积单位,一百亩等于一顷。
故事
据说上古时候,在很远很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这个地方因为太僻远,连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都照不到,可以说是不见天日,不分昼夜。遂明国有一棵大树,树枝屈曲盘绕,名,q“遂木”,树冠的面积竟达一万顷。
有一天,有个聪明的人周游天下,来到遂明国。他在遂木下休息时,发现这里有一种大鸟,叫“枭”,黑背白肚,长着利爪,在大树上跳来跳去找虫吃,不时用硬喙啄树干,每啄一下,就发出灿烂的火光。他受到了启发,突然想到用硬物钻木也许能生出火来。于是,他就捡了一根硬木枝,在遂木上钻起来,结果真的也发出了火光。
这个聪明人把钻木取火的方法传授给遂明国和其他地方的人民,使他们也掌握了使用天然雷火以外的取火方法。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位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就尊称为他“燧人氏”。“燧”就是“火”的意思,“燧人氏”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拓展
商伯盗火
商伯本是天上火神,他将天上的火种藏在蒿绳之中,偷偷送至人间。天帝乃怒发洪水,欲以淹没人间火种,并惩罚商伯。商伯在众人帮助下建成高台,自己每日在高台上护守火种。待洪水退去,民众发现商伯已饿死,而火种犹存。后人遂名此土台为火神台,而附近一带则称之为商丘。
构木为巢①
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wang)②天下,号有巢氏。
注释
①选自《拾遗记》。 ②[王]古代称君主统治天下。
故事
上古的时候,人民还很少,禽兽特别多。人们居住在山洞里和丛林中,经常受到禽兽的侵害。有一位圣人看到鸟儿在树上结巢孵卵的情景,就带领人们用树枝在地上搭起架子,用柴草盖在树架上,地上再铺上草,于是就搭成了一个茅草屋。人们住进这样的茅草屋,就躲开了禽兽的侵害,十分高兴,并立他为王,让他拥有天下,尊称他为有巢氏。
拓展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黄土层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简单的木构建筑。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丹鸟衔禾① 原文
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
注释
①选自《拾遗记》。
故事
炎帝的时候,人们只会打猎、捕鱼、挖野菜、摘野果,用来填饱肚子。地上的人越来越多了,食物也就越来越少。有一次,他看见天上飞来一只红色的鸟,嘴里衔着一株九穗稻,穗上的稻粒落到地上。炎帝把它们拾起来,种到地里,不久便长出了庄稼。
拓展
后稷是周民族的祖先,名叫弃。小时候,弃喜欢把野生的麦子、谷子、大豆以及各种瓜果的种子采集起来,亲手种在地里。等到他长大成人,更加喜欢耕田,种出的庄稼比野生的好得多。当时做国君的尧知道后,就聘他做了农师,让他指导人民耕田种地。据说,后稷创始了农业。
P32-3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更在于造就人,让学生“精神成人”。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一本书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身,甚至能激励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标”将中小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放到重要的位置,并明确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阅读总量。依循“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2003年和2004年,我社分别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第一辑、第二辑,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丛书出版以来,读者朋友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我们深表谢忱!为了更好地打造这个丛书品牌,我们多次邀请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把脉会诊。在听取各界反馈意见后,我们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作了书目的整合和内容的补充修订。
新推出的丛书有以下特色:
一、选目精当,强调人文精神。我们在收录教育部“新课标”建议课外阅读的相关书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主流教材要求阅读的名篇佳作以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本,从中总括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内涵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华。
二、版本精良,体现浙文社优势。这套丛书荟萃了浙文社的“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中国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学者散文系列”等在出版界颇具影响力的丛书的精华,得到了国内一流的作家、翻译家、学者的悉心襄助,保证了图书的上乘品质。
三、增加导读和附录,加强实用功能。为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增强阅读与欣赏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与测试的实用程度,我们在新版中增加了导读和附录的内容。导读部分主要涵盖了作家个人生平介绍、作品文本解读、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链接、文学常识背景、同类作品比较阅读、学业测试提示等相关内容。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我们推出这套丛书。希望能够让中小学生朋友喜欢。让我们携手进入阅读的精神家园,领略这片丰美而自由的天地!
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