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唾沫和稀泥
内容
试读章节

牛橛子在院子里晒太阳,二孙子牛红军喊吃饭。他正准备起身,大队部喇叭里传来大队革委副主任李大海的声音:“全体社员请注意了,吃完午饭立即到大队召开批斗大会,不得有误……”

县上要召开“三干”会,早上刚把支部书记兼革委主任贺铁锁送走,李大海又张狂起来了。

要批斗谁?牛橛子感到很纳闷,便要看一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李仙草见他饭也顾不上吃就要走,急忙追出屋,担心地说:“爸,这些年咱们家出的窝囊事也够多了,你再去管人家的闲事,让人揪住了头发,家里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不会吧?世道在变。”牛橛子嘴里这么说,可心还是不踏实。“没事,我也活够数了。”

牛橛子不顾李仙草的阻拦,还是杵着拐棍一瘸一拐朝大队部走去。

此时,高门闩被治保队员五花大绑,神情沮丧地跪在广播室门前的走廊上。在他背后,姚喜山几个治保队员,头戴军帽,身着绿军装,腰扎皮带,威武雄壮。

看着儿子姚喜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喜娃妈脸色苍白,低着头悄悄离开了。

大队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声嘈杂。

不一会儿,李大海背着手从广播室里走出来,站在台阶上开始训话:“社员同志们,大家静一静。也许大家还蒙在鼓里,他,高门闩,原以为他是咱们的革命阶级兄弟,还让他干了这么多年贫协主席,万万没想到,他却是深藏在革命群众中的反革命,走资派。他平时暗中和革命干部作对,今天竟然大张旗鼓地破坏中央的‘三中全会’,还谋害咱们的革命阶级弟兄郭豁豁同志。大家说,像这种罪大恶极的反革命该怎么办?”

“我连‘三中全会’叫干啥都不知道,咋说我反对呢?再说豁豁……”高门闩涨红了脸,可怜巴巴地辩解着。

“反革命分子,这会儿哪有你说话的份儿。”李大海哪能听得进去,说着一个耳光上去了。

高门闩被打得眼冒金星,嘴角淌血。接着,李大海把马笼头往他头上套,让姚喜山牵着缰绳,然后又喊贾虎臣把帽子拿出来给他戴上。

这时,贾虎臣在广播室里提着个尖纸帽,眼里充满了恐惧。听到喊声,他战战兢兢,腿也不听使唤,尿顺裤裆流到脚后跟。  李大海见贾虎臣没动静,扭身进去一把夺过纸帽,骂了一句:“你真他妈酒囊饭袋,平时高门大嗓还像个人,关键时候一滩泥,连狗屎都不如。”

纸帽拿出来的一刹那,高门闩惊恐地瞥了一眼,发现上面竞写着“现行反革命”,这分明是上纲上线了?被视作畜生,戴上笼头也就罢了,一旦戴上了这顶帽子,别说自己这辈子抬不起头,就连子孙后代也难以翻身了。他急红了眼,张嘴大骂道:“李大海,你这个王八蛋,我日你先人。”

“你这反革命分子还不服镇压,竟敢骂革命干部,是想吃屎了吧?”李大海啊斥道。

“爸,我想邑屎,叫他吃我的屎吧。”李世聪站在半截土墙上冒出一声。

“叫我看看你裤裆有屎吗?”站在一旁的赵大龙说着就要解李世聪的裤带。

人群里一阵骚动,李大海的脸也一阵红一阵白。

赵庚辰见状,上前一把把赵大龙拉了下来,狠狠踢了一脚。

这些年,批斗“地富反坏右”,给他们嘴里塞屎灌尿的事也时有发生。

突然,高门闩朝李大海的脸上吐了一口。李大海恼羞成怒,把脸一抹,狠狠地朝他踹了一脚,骂道:“这种坏分子气焰还这么嚣张,不镇压怎么实现四个现代化?全体治保队员,把这反革命拉出去游街。”

“慢着!”吼声传来,大家回头一看,只见牛橛子拨开人群往里挤。

“噢?老倔头,刚摘了‘右派’帽子,恢复了党籍,又想搞‘阶级调和’,我看你那顶‘右派’的帽子还没戴够吧?”李大海阴阳怪气地说。

十多年前,牛橛子从村支书的位上退下来后,干了几年调解员。“文革”开始后,他因调解地主与贫农争执一堆棉花柴的归属,以“搞阶级调和”被打成了右派。自此,批斗会、扫大街、挖茅粪都有他的身影,受尽了折磨。

“我说大海呀,我也七十岁的人了,也不和你小一辈人见识。给谁戴帽子村革委还没研究,你随随便便给老贫协安一顶反革命的帽子,恐怕不妥吧。当下上面正给冤假错案平反,你却给人戴帽子,要是公社革委怪罪下来,你不怕追究责任?好了,啥也别说了。高贫协如果确实要处理,等铁锁回来了,开个会研究一下。我看还是先把人放了,免得不好收场。”牛橛子劝说道。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李大海有些烦躁。不过牛橛子的话像是刺破了猪尿泡,他的底气全无了,毕竟这件事没有贺铁锁点头。他镇定了一下,头一仰,耷拉着眼皮说:“那也要看看他高门闩对‘三中全会’啥态度,革命阶级兄弟郭豁豁被打伤了,也该有个说法。”

“好,这事由我来处理。”牛橛子见李大海在给自己找退路,赶忙给了个台阶。接着,他又对高门闩耳语了一番。

高门闩微闭着眼,脸上污迹斑斑,还有多处淤青,鼻涕像蜘蛛落线一样顺着鼻尖往下滴。听了牛橛子的劝说,他沮丧地点了点头说:“咋都中。”

说起高门闩被批斗,还得从送贺铁锁参加县上的“三干”会说起。

早上大伙刚上工,贾虎臣便在大队广播里亮开了嗓:“这个,啊,全体社员请注意了,啊,没有收工的社员要赶快回来吃早饭了,啊,吃完饭大家都到贺支书家门口集中了,贺支书要参加县里的‘三干’会,全体社员都要去欢送了,没吃饭的就拿块馍,走着吃着,希望大家赶快来了,来迟了就见不到贺支书了,啊。”

贾虎臣的话虽然前言不搭后语,但很管用,立刻响遍了全村的各个角落。

贺铁锁正在家里修胡子刮脸,听他这么一喊,苦笑着骂道:“这二半杆,胡喊啥哩,我去开会,又不是去见阎王,咋就见不上面了,哼。”

收拾停当,贺铁锁一边绑腿带,一边想着“三中全会”的事。这时,门外锣鼓敲起来了,拖拉机的“嘟嘟嘟”声由远及近。李大海领着贾虎臣进来了,他让他们把卷好的铺盖抱上前头先走。绑完腿带,他把羊皮袄一披,接过老伴递来已发白的蓝斜纹帽戴上,也跟了出去。

贺铁锁埋头往梢门(方言,院子的大门。下同)口走,脑子里还在搜索着有没有落下东西。突然,他听到李大海在门外大叫一声:“同学们,一二三。”

贺铁锁抬头一看,傻眼了,门外除了围观的社员群众,还有二三十个身着合体不合体的白衬衫蓝裤子的小学生。他们手持假花,脸涂红彩,排成两行站在门外,使着吃奶劲高呼着:“坚决把‘四人帮’打入阴曹地府,热烈欢送贺支书参加‘三干’会。”  尽管欢送场面十分热烈,但看到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们,贺铁锁心里还是有点过意不去。

“停!停!停!”贺铁锁脸一沉,摆着双手叫喊着:“你看看,这些花骨朵要是冻蔫了,那可得叫人骂先人了。大海呀,快快叫娃娃们回去把棉袄穿上。弄这一套,你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怪不知道三娃一大早闹着要穿白衬衫。”

贺铁锁嘴上虽这么说,但看到李大海变着法儿组织大家欢送自己,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他说完微微一笑,轻声嚷了一句:“亏先人了。”

“锻炼他们革命意志,增强他们革命体质。”李大海一边点头哈腰回应着,一边把手往下一压。孩子们的高呼声停止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块,转脸说:“每个同学一块,回家给家长说一下。”

……

P3-5

后记

大学毕业刚分配到民调科,就被安排下乡锻炼。一进村,便遇到一个叫雨录的农人。碾场种菜拉稀茅是他分内的事,他时不时还在机关单位看门搬砖烧茶炉,在市里扫街擦窗当保姆,身份又变成了农民工。问起民调员(“人民调解员”的简称),他说到省城找村民去了,还说他当过义务调解信息员,什么事都知道。

雨录还真是个消息通,当即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些调解的故事,我书生气十足地笑话说,你说那纯粹是和稀泥抹光墙,根本没有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处理问题。他脸上挂不住了,场面有些尴尬。

入夜沉思,我在想他所言民调员处事之道与法律的结合点,发现两者所追求的都是为了平安和谐。是啊,只要大伙心情舒畅,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又不牵扯人刑处罚的大是大非问题,何必再计较稀泥是如何和的,光墙是怎么抹的。

之后,我不再多言,而是静听。有了忠实的听众,也不再陌生,雨录开始绘声绘色地讲。有时受到他所言气氛的感染,我不禁捧腹大笑。

不久,我从事了律师管理工作,但仍牵挂着雨录讲的故事,时常还到乡村走一走。又问及民调员,他说在外地看病。说起调解员的故事,他马上津津乐道。每当动情处,我甚至为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动鼻酸,潸然泪下。我由衷地为民调员费唾沫化解矛盾的曲折与艰辛而感慨与震撼;为他们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而深感叹惜与不平;为他们默默无闻但有为而备感敬重与钦佩。

工作闲余,雨录讲的故事时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后来居然发展到夜不能寐,突然发现自己竞置身于雨录的生活当中。

“非典”那一年,我决定把雨录所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之后的岁月,我一有机会下乡,就听他絮叨,使故事情节不断丰富,人物更为清晰。

一天,我在街口碰见雨录背大锹,跟他说故事的片段有了记录,他说印成书吧。我说我只是一个记录者,不是作家,没有精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恐怕没法让人阅读欣赏。再说他讲的那些人物都是平平淡淡的普通百姓,没有特别坏的,也没有十分好的,无法让人产生共鸣。他说不怕,主要是听故事,又不是填词作诗写小说。又说民调员唾沫都快熬干了,他要把书拿到大槐树下,给他的朋友看,叫朋友们少一些纷争,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好让民调员歇一歇,喝口水。

雨录的鼓励,朋友和同事们的激励,使我不敢懈怠,夜以继日不停敲击键盘。终于在2014年马年新春之际,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我合上了电脑,完成了本书。

书稿付梓待印,我还想了解民调员的近况,探询故事的真实性,结果雨录一直关机。

涉及著作权,我觉得还是署名雨录好,因我只是个记录的人。

郝红伟

2014年正月于河东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附录 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历史发展

后记

内容推荐

雨录的《唾沫和稀泥》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农村发展和实施情况的长篇小说。故事以生活在山西农村的牛仁旺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在这个叫“康庄”的北方农村所发生的平常和不平常的事。在这些事件里,牛仁旺一家几代人担任着“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无法可依,到改革开放后人民调解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从他们解决村民的各种民事纠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等案件中,全景式展现了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农村的实施细节,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化的法律建设在基层农村中的认知和普及情况,思考了西方法治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之间的不适和排异状况,同时也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雨录的《唾沫和稀泥》以牛仁旺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一个叫康庄的北方农村和其他地方一样,受文革影响,人民调解组织处于瘫痪状态。社会转型期,面对频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方式仍以简单粗暴的打压为主,但也不乏具有爱心的民间调解群众。牛仁旺的父亲牛橛子,前妻李仙草,“学大寨”能手杜富财,豆腐坊赵庚辰,生产队长金钟,卫生院院长吕满仓等,做为调和社会矛盾非组织力量,同时又是社会矛盾产生的主体,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或扼腕称叹的悲欢离合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唾沫和稀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雨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53083
开本 16开
页数 5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31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36
CIP核字 2014158955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