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爱这片土地/浙东作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朱玲所著的《我爱这片土地》收入的报告文学有反映新中国六十年镇海国办文化发展的历史题材,有描述新世纪社区文化建设新事物的题材,也有赞美新时期当代农民依托科学技术发展近郊型农业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总合,使朱玲的报告文学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当今时代的新气息。这就是朱玲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内容推荐

朱玲所著的《我爱这片土地》内容简介:随着阅读,写作经验的积累,故乡的生命脉络亦在作者心中渐渐清晰,一股温暖的乡情挥之不去,久久地在心中回荡。《我爱这片土地》的写作的对象,是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的题材。

目录

序/徐志明

上辑

 诙谐·正气·道义——著名漫画家朱根华印象

 追求:超越生命的守望——献给金时荣老师的挽歌

 科技为他插上隐形的翅膀——“种植能人”郑荣希的故事

下辑

 走进社区:翰墨飘馨书香醇

 土地的涅槃

 潮落潮起六十春——镇海专业文化回眸

后记

试读章节

诙谐·正气·道义

——著名漫画家朱根华印象

一位少小离家,然而乡音未改的古稀画家,捧着他那颗梦萦故土的拳拳之心——回来了。

深秋的甬城,阳光铺洒,温暖、耀眼、熠熠生辉。奉化江畔的邵洛羊艺术馆大厅里的巨幅喷绘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笑意盈盈地望着络绎不绝的人们。市、区的领导,画界老友,大批的甬城市民,消息灵通的各路记者都来了。

在上百幅诙谐生动、艺术精湛的漫画前,人们被画家的智慧和构思折服……

这一天是2007年11月2 1日,镇海渔家子弟朱根华带着他精心挑选的128幅新作,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这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著名漫画家,离休前是《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从事漫画事业长达50多年,还连任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他已经记不清楚参加了多少届全国美展和漫画展,他的许多作品曾经在国际画展中亮相。但是这次画展,却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画家难以平静。画展揭幕前一天晚上,朱根华竟然整夜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叫他怎能不激动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办画展啊。

“一夜未眠天已明,急披衣衫迎乡亲。区区漫画何足道,聊表游子一片心。”

——开幕式上,老先生即兴朗诵了这首感怀诗。在一反常态的凝重面色和哽咽语调中,激动之情一览无遗。这位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历经风浪、几番起伏的老者,在久居京城回乡之际,在一腔石骨铁硬的宁波话间,不禁心潮澎湃。曾几何时,故乡只静静蛰伏于心之一隅,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话语中隐隐闪现。如今,数次回乡,家乡的模样在朱根华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刷新,一次更比一次让他魂牵梦绕。

“朱根华漫画新作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游子和母亲互赠的礼物,抑或是游子和母亲心灵的碰撞……

记忆童年——宁波与上海的双重影像

70多年前的家乡在朱根华的印象中是模糊的。他随父母举家迁往上海谋生时,尚且是个不谙世事的三岁孩童。“家”的最初记忆,是从父母在上海虹口区经营的那家规模不大的烟纸店开始的。

朱根华的母亲虽是江南女子,却也是位豪爽仗义的女丈夫。她乐善好施,广结朋友,他们的住所也因此时常成为宁波籍海员在上海的临时落脚点。童年的朱根华喜欢这些海员,他喜欢看那些被海风吹得粗糙的脸庞,喜欢他们给他带来的各式零嘴,喜欢听他们用有棱有角的语调说各类奇闻逸事。狭小的居住空间,因为这些艰辛劳苦,但又不失乐观向上的宁波人的到来而显得热闹温馨。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苦心经营的家在战争的大火中毁于一旦。身无分文的一家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当时位于法租界的四明公所,在同乡组织的难民收容所里安顿了下来。

创立于嘉庆年间的“四明公所”,是旅沪宁波人创办的同乡组织。上世纪30年代,四明公所慈善事业设施日渐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在致力维护同乡利益、帮助同乡解困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原籍文化的集中体现,四明公所浸透了浓郁的宁波乡情——朱根华在那里度过了奠定人生品行的童年时代。

朱根华的漫画生涯起源于一枝馥郁的并蒂莲:戏曲和他钟爱的小人书。生活的土壤滋养了未来漫画家萌动的心。

当时,上海的“大世界”“大舞台”等游乐场以及学校周围的艺人杂耍摊点都是年幼的朱根华经常光顾的场所,这里是他心中的乐园。朱根华爱看戏,且从不“挑食”,越剧、评剧、沪剧、滑稽戏……逢戏必到。看久了,这个“小戏迷”就情不自禁跟着唱,一招一式竞也学得有模有样。每每夜戏散场,朱根华就一溜烟儿跑回家,一板一眼给家人来段现场表演。夜深人静,家人熟睡之际,兴致犹浓的朱根华便拿起画笔,将脑海里的人物绘于纸上。

比起戏剧人物“素描”,照小人书临摹对朱根华而言就轻松多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漫画业空前繁荣。《时代漫画》《漫画生活》《上海漫画》《漫画界》等一大批漫画刊物在朱根华生活的城市中涌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叶浅予的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和黄尧的《牛鼻子》风靡一时,画中的主人公更是为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所熟知。

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钟爱和执著,没有钱,但着迷于绘画的朱根华就经常挨在人家身后蹭书看,一旦手头有一两分钱,就马上去租书临摹。家里的地、墙、桌统统成了他的绘画板。

也许就在这时,缪斯女神击中了他,一扇漫画世界的大门徐徐向他开启。懵里懵懂走入其中的小根华也许未曾想到,多年以后,循着老一辈中国漫画界俊彦的踪迹,他也走进了中国漫画的殿堂,用他手中的笔描绘人生。而此时,他正在自己涂抹的人物问自得其乐。

感谢母亲,那位目不识丁,却深深崇尚知识的江南女子,即使一张描红、一幅涂鸦,她都用平整的纸细细包好,珍藏起来,不允许有任何玷污。这种对知识和艺术虔诚的心理波及朱根华,在他的生命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后,无论身处艺术高峰抑或跌入人生低谷,他始终坚定不移厮守着艺术的绿洲,坚持为正义说话,为道义张目,从未轻言放弃。P3-5

序言

朱玲是“80后”文学青年,跨入文学门槛也就是四五年时间,但是她进步很快,尤其是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堪称进步喜人。

最初接触的朱玲的文字是她的一篇散文,遣词造句中规中矩,文章布局也合情合理,但是通篇看下来,总觉得缺少灵气,而且没有脱离学生腔,就像一池平静的浅水,干净却少了涟漪,难以撼动读者心灵——原因是缺少阅读。

于是我说,多读些书吧!建议她读些报告文学,因为好的报告文学不乏激情——这是对她文字的弥补,

朱玲是个敦实的人,于是她就找来一些报告文学名篇,认认真真阅读起来。到底是宁波大学中文系才女,几部作品读下来,心里已经有所悟。几个月后,恰有镇海籍著名漫画家朱根华先生来镇海,于是她决定尝试写篇关于朱根华先生的报告文学。

这是朱玲报告文学的处女作。

相比之下。朱玲第一次的报告文学写作堪称顺利,一是朱先生十分配合,采访十分从容;二是写作对象是很有故事的单个人物,文章有事可叙,结构相对简单,容易把握脉络。这篇洋洋万言的报告文学在《镇海潮》刊出后,受到了同仁的普遍好评。自此,朱玲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产生了兴趣,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笔者以为,在文学的各类文体中,报告文学是颇需功底的一类文字。它的“报告”属性,决定了所写对象必须完全真实,这就局限了作者天马行空式的思维驰骋空间,给写作划定了“楚河汉界”;但是它的“文学”属性,又需要作者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展充分联想,运用各种文学手段尽情发挥。这种独特的“游戏规则”,决定了报告文学的写作难度。假如没有准确驾驭文字的功底,或者缺少在一定空间里的必要的形象思维天赋,要写出一篇感人的、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也就难了。

但是朱玲成功了,尽管她还有许多尚待提升的东西。

有一段时问,朱玲写得很苦,因为她要写作的对象,是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的题材,而且,这是她完全陌生的范畴。那年镇海区作协集体创作一部关于歌颂镇海农村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报告文学,朱玲承担了关于土地改革的部分。对一名“80后”来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件,她甚至未曾听说过,何况她从小一直生活在城市里,

她有些发愁,但是没有退路,事情还是要踏踏实实做。那段时间,朱玲到处找人采访,她找当年经手此事的老干部,找农村土地改革的当事者,还四处查询各种资料,搜集了许多素材。等到一大堆材料搜齐摆在面前,她犯难了,这么多的材料,该怎样组合?从何处入文?

不过,最后她终于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不错。

有了这次经历,朱玲对写报告文学的信心足了,虽然困难还是存在,每一次她都犯愁,但是每一次都写成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写得好。

这本集子里收入的报告文学,就是她这几年学习实践的成果,其中有反映新中国六十年镇海国办文化发展的历史题材,有描述新世纪社区文化建设新事物的题材,也有赞美新时期当代农民依托科学技术发展近郊型农业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总合,使朱玲的报告文学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当今时代的新气息。这就是朱玲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朱玲还是个文学新手,就文学而言,她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她一定能够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因为,作家从来都是从新手开始的。

徐志明

2011年2月

后记

整理完书稿,已,临近一年中最繁茂的盛夏了。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成长的喜悦。

我是从2007年年末开始写报告文学的,陆陆续续,题材各不相同。尽管文字量在不断地增加,却未曾想过,有一天要出一本专门的集子,直到去年年底,一直指导鼓励我的徐志明老师提出可以汇编出版一本文集时才发现,3年多来竞也积累了近20万字。而每一篇文章采访写作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

创作之于我。是一个“探宝”的过程。迄今为止,我所写的报告文学都是“应命之作”,许多涉及的人或事,是我先前并不熟悉,或者并不关心的。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镇海人,至今没有远离过家乡,即使读大学也在家门口,只有区区20分钟的车程。但久居家乡,反而成了“远视眼”,对身边的风景,对故乡的人文历史,很少会静下心来去认真体悟。而我在一次次深入采访之后,惊喜地发现,看似平淡的人事背后,竞蕴含着如此丰厚的生活哲学,随着阅读、写作经验的积累,故乡的生命脉络亦在我心中渐渐清晰,一股温暖的乡情挥之不去,久久地在心中回荡。这份感怀,是创作生活给予我的馈赠。因而,就借用艾青的诗句——“我爱这片土地”,来为这本文集命名吧。

创作之于我,亦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面对那些较长篇幅的宏大题材的报告文学,每每提起笔来,让我感到自己的学养、思维和文字功底。都力所不逮。报告文学创作对一个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说是很严峻的考量。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只有当一个人达到可以“俯视”某个事物的高度时,才可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来。而我,常常自感无法企及这一高度,因而倍感吃力:面对采访对象时,也总因自己阅历的浅薄而有些局促惭愧。有时文章虽已成形,但仍觉不尽如人意,因而直至今日,文集业已定稿,内心仍是忐忑。

所幸的是,一路写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区文联的领导和有关同志对我的写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特别是区文联秘书长徐志明老师,为此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是我每一次写作任务的直接“派发人”,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和修改。宁波市文联有关领导、专家对此书进行了细致地审读,并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修改意见。镇海作协名誉理事桂维诚老师倾注大量精力,为本文集进行了统稿,从文章段落结构到遣词造句。都作了精心修改,亦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删减、补充,使文稿完善了很多。身边不少文友也都对文章提出过不少建议,甚而协助校对文字。可以说,这虽是一本个人文集,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一次次具体的采访中,许多单位和个人帮我联系安排,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写作条件。如采访对象之一的朱根华先生,不仅对文章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还常常来电话询问,关心我的写作,鼓励我要勤写多写;在写作《潮落潮起六十春》时,夏炳章、沈志远等老前辈一次次亲自送来资料,并主动提供线索,让我颇为感动……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采访了很多人,有些经过几番深入交谈,有些可能只是简短的对话。但这都是文章素材的重要来源,在此谢谢大家。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写作中引用和参考了许多报刊上相关的新闻稿件,以及有关单位提供的一些成篇文章,对这些作者恕不一一列举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知道,文章虽将结集出版,但因本人水平有限,从内容到文字,都显得很稚嫩。不过,这终究是我两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汇报,是对自己走上写作道路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更是对今后继续不懈努力的一种鞭策。

谨将此书作为向家乡父老交上的第一份作业!

借此书的出版,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人们表达一份深深的谢意!  2011年6月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爱这片土地/浙东作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8830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0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