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来自梦境的声音/浙东作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杰所著的《来自梦境的声音》第一辑是几篇零星的散文和随笔,比较个人化。第二辑和第三辑中真实的人物故事,或多或少都曾带给读者启发、启示和感动,希望它带给读者的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气息。平淡中反而透出大气,平静中显出高贵的内在气质。

内容推荐

徐杰所著的《来自梦境的声音》主要内容包括:行走、天津外婆、来自梦境的声音——读残雪小说《山上的小屋》有感、充满感觉的虚构文本——苏童世界、竹海飞人、韩国,我来过了、河姆渡遐想、我的乒乓情缘等。《来自梦境的声音》中作者采写的人物传记18篇,既有片警王伟这样的普通人,也有“市长画家”这样的官员,但谋篇运笔给人一视同仁、平等客观的感觉。

目录

这个年轻人(代序)

行 走

天津外婆

来自梦境的声音一读残雪小说《山上的小屋》有感

充满感觉的虚构文本一苏童世界

竹海飞人

韩国,我来过了

河姆渡遐想

我的乒乓情缘

大宝山汶川勇士驰援抗英的一段伟绩

湾头“涅槃”前的宁静田园一

那些从老房子走出去的人——古村体验之马径村

在民国时期校舍中读书

龙踞深潭水似九寨

竹海·溪流·岩石——芝林印象

鄞西虎山行

凤岙古街桃源遗梦

寂寞胡家坟

烟雨童村

天生丽质毛岙村

这里的山野湖景很有感觉——访江北洪塘荪湖村

山岙深处有一片鹅卵石房子

记 录

无臂学子的奋斗人生

开书店的老兵

阿青讲宁波话

范宅院中“卖字”人

风雅并勤奋着——记书法篆刻家孙群豪

片警王伟

小品之家

四明内家拳传奇

一路耕耘一路歌

庭院深深鉴宝人

中山路往西第101个铁匠

“市长画家”的传奇人生

故园寻根

师恩50年

罗滨百姓录音棚“掌门人”

常青的白杨树

“番薯大王”的耕读人生

江南多少事尽入木雕中

倾 听

换心人

留学英国

网络,我的梦想我的家园

蜘蛛人

承包

叶人龙和他的《五千字文》

救火英雄与白衣天使的爱情二重唱

高山上的外来媳妇

吃玻璃杯第一奇人

戏迷之家

抹布抹出了新生活

散打冠军的警察生涯

女孩不哭

英雄艇长

编县志

用画笔连接梦想与现实

写论文

故事员的故事

太极人生

隔一个毛孔隔一座山——我的银针情缘

附有篱笆的小屋

后记

试读章节

天津外婆

天津外婆是外婆的妹妹,妈妈的娘姨,但我也叫她外婆,又因她住在天津,有些特别,为便于区分,就在前面加上地名,合起来叫,是天津外婆。

但我到现在没见过她一面一也许见过,只不过已经忘却了,没在脑海里留下她的一丝音容,因为她走的时候,我还是个躺在摇篮里的婴孩。妈妈,或许在她将走之际,抱着我送过行罢。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妈妈是个裁缝,从我记事起,她就在案板前面,缝纫机前面,不停忙碌,蓬乱着头发。有时到十里以外的胜山为别人家做衣服,一去好几天,回来的时候,爸爸骑车去接她;等他们回到家里,通常屋外已擦黑。我慢慢学会思考,做着一个小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孤独探寻,才从大人的闲聊中,知道教我妈妈做裁缝的,就是天津外婆。每当提及她,妈妈总显出女孩似的害羞表情来,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然后叹一口气,说不知她现在过得怎样,这么多年了,居然不回来看一次。妈妈不识字,只上过几天夜校,懂得算术,14岁开始,就跟着天津外婆(当时还未去天津)学裁缝,自然对她有着一份除了亲情之外的特殊感情。

妈妈的一个表妹夫,我叫阿伯的,很有气魄,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典型男子汉,有一次到北京做生意去,顺道探访了天津外婆。回来说,她也还在做裁缝,开了一个裁缝店,但她并不像我妈这样由别人定做衣服,什么衣服都做,她只做西装,做得很仔细,很考究,绝没有半点马虎,而且用手工做,不用缝纫机,那么一针一线地缝起来,是卖大价钱的本钱,花了很长的时间做好一件后,在暗袋外贴上价钱,挂在窗口,等人来买……他说的时候,坐在亲戚们中间,边抽烟边做手势,眼睛里透着光彩,亲戚们神往地听他说,不时地作一些猜测,插进几句。我坐在妈妈膝上,想象力扑扇着翅膀,飞到遥远而陌生的天津去了。

后来每看到或听到“天津”这两个字,心里就特别敏感,也曾向周围的伙伴们夸耀,我在天津也有亲戚。

但不知为什么,那时我想像中的天津,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长街阔路,似乎只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居住地,人们在大棚底下穿行,走过路边的七石缸,进入阴暗潮湿的楼道,在小小的单元房里衣食起居。

大概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一天傍晚,突然传来消息,可敬可爱的曾祖母活到九十多岁去世了。死的时候,骄阳当空,她还一个人在地里锄草,大概一时感到口干舌燥,便倒在地上起不来了。第一个路过的人,推了推她,发现她整个人已经僵硬,几只蚂蚁在鼻孔里爬进爬出。

入夜时,我骑车擦破了屁股,赶到了曾祖母的灵柩旁。外婆早已声泪俱下,哭红了眼晴和鼻子。男人们脸色沉重,里里外外忙着。在纷杂的哭喊声和议论声中,我分明听到对天津外婆的一声声呼唤。曾祖母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大女儿、小女儿、儿子都聚在身边了,唯独二丫头没有回来啊。不管平日里有多忙,路有多远,这么多年不来看一次已很不应该,难道竟连这最后的一面也不见了吗?人们普遍的猜想是:这一次肯定要日夜兼程地赶来了。然而在焦急中等到后半夜,只收到一份电报,几句简单的话,说是不能来了。

后来又收到一笔办丧事的钱。

邻居女人们都是富有情感的,听妈妈一说,鼻子一酸,眼泪就啪嗒啪嗒掉下来。难道她不想她的母亲吗?难道离开母亲这么多年,就忘了自己的本了吗?她们一面哽咽着,一面提出了自己不平的疑问。

时间悄无声息地从身边流过。在我缓慢的成长过程中,亲眼看到了大舅、二舅、三舅,乃至整个村庄,家家户户将平房拆建成楼房,由黑白电视机改换成彩电,电话线从这头伸到那头,在天空中张开巨大的不见边际的绳网。

我考上大学后第二个春节的一天晚上,亲友们坐在一起闲谈。电话铃响了,小舅妈接起电话,低声地说了几句,就跺着脚对外婆喊,姆妈,快点快点!是天津的娘姨。外婆一时有点茫然,但很快反应过来,丢了手中的抹布,急急地向电话走去。外婆叫一声“喂,你好吗”,就泪流满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想,难道二十多年的离别,就为制造这一刻的感动么?去的时候红颜乌发,现在说不定已经两鬓如霜,即使相见也已不相识了。后来妈妈接过电话,外婆站在一旁,抬起衣袖擦眼泪。

喂,我是阿儿,大娘姨,你在那边好吗?

我们这里很好,生活很好,都盖了楼房啦。三层楼。我的儿子前两年考上大学啦。浙江大学。对,你走的时候,还躺在摇篮里。

我们都盼你回来看一趟啊,回来看看亲人们,看看这里的变化。在外婆坟前上一炷香也好啊。

就要回来啦,太好了。

天津外婆和天津外公重返故乡的时候,我在学校里读书。每天坐在教室里,看到窗外的花树间,春天一点一滴地走近,后来初夏的阳光也在枝叶间动荡跳跃了。暑假回到家里,妈妈告诉我,天津外公还给了我三百块钱,作为见面礼,从相册里看到我的照片,连声地说好。我也终于知道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两人已经订婚,不料男的居然考上了大学,形势急转,女方家长想高攀不上了,打算解除婚约,男方却碍于脸面,最终还是结了婚,毕业后工作分配到天津,于是举家迁到那里去了。

妈妈见过他们的面,后来在与邻居女人的偶尔闲谈中,总不免流露一丝悯惜之情,她说,有什么好呢?说起来是嫁给了大学生,其实男的出国回国坐飞机,她又没得坐,看上去还是那样子,脸上这么多皱纹,有什么好呢?P3-5

序言

这个年轻人

太翼

2000年的初秋,太阳还是有些猛烈的。那一天下午下了一场雷阵雨,天气有些凉快起来。趁这当儿,我和当时的宁波日报生活周刊部主任陈康法一起去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市场,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受报社领导委托,要招两个周刊类的编辑记者,一男一女。

人才市场,摊位众多,那是招聘单位在“张网捕鱼”,而很多双眼里充满了渴望神色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渔网”边上游来游去。忽然有人叫了一下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是我市负有盛名的剧作家戚天法先生。他满头大汗,又一脸焦灼,一问情况,原来是他带着自己的一位表亲外孙前来应聘。他的边上,站着一位清秀而又有气质的年轻人,他的眼神特别吸引我,是那种没有污染过的清纯如水的眼神。戚先生说,外孙想应聘到宁波日报集团工作。说着,他要年轻人拿出自己的自荐书和习作来。我笑着说:“你的外孙,还要看文章吗,一定可以的吧?”说是这么说,我还是看了看这位年轻人的文章,觉得文风朴实,所记叙的事情有一定的感染力。我把文本交给陈康法主任,请他把关。这位老兄幽默地说道:“我眼力不大好,你看中意就行了。”当然,他还是把一副眼镜推到前额上。“嗅”起了这位年轻人的文章来。

不久,通过组织考察,这位叫徐杰的年轻人开始了报社的新闻实践工作。

有一回,我要到山里去采访,时间估计在一个礼拜左右。采访活动,是在一个很穷的山沟沟里做几天小学教师,以切身的体会来反映山区教师心无旁鹜地培养下一代的精神境界。出发前,这位年轻人提出来要跟我一起去。我说,那里很苦的。徐杰说,没事的,我正要去锻炼锻炼。于是我们一起背上行囊,走进了四明山麓。在大岚,我们住在歪头阿强开的黎明旅社里,旅店费每晚只要五块钱,真便宜。当然由此也可见其条件怎样了。有一次晚上写稿子很晚了,所住的地方已经一片漆黑,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没地方去买一些夜宵。我问他,饿吗?他说还好。其实我知道他跟我一样,肯定有些饿了。在这样的一种饥饿状态下,不知不觉中,一个夜晚过去了,我和这位年轻人在手提电脑前,敲打出了八千多字的文章——《大山的脊梁,托起明天的太阳》。这时,楼下有开门的声音,遥望窗外,第一缕霞光已掠过一道道的山岭。我觉得,徐杰这个年轻人是很能够吃苦的,不像有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我总是相信,一个年轻人只要能够吃苦,再加上一点悟性和恒心,是一定会出成绩的。

往后的几年里,徐杰似乎对写人物故事类的文章有了某种心得,不少文章是兼具可读性和对他人的借鉴意义的。  ’

又有一次,我和徐杰一起去上海出差,去做一个人物类题材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宾馆里,聊起了各自的爱好。他说他向往搞电影创作,没想到当上了记者。他问我有什么理想,我说:“我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作家。但现在这也只是一个梦了。”听罢我的话,他很认真地规劝我:“你的竹筒巷小说写得蛮有味道的,继续写下去呀。”这个时候我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与我年龄相差许多,但说话是像朋友一样真挚直爽的。还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王阳明人生道路的文章,叫他看看。他对文中提到的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与我发生了友善的争执。虽然都不能相互说服对方,但我感觉到这位年轻人在做学问上是有些固执的。不过我想,只要固执得正确,也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后来,这位年轻人与热恋的姑娘结婚了。再后来,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他很认真地请我给小宝宝取个名字,但我一时取不出来。眼看报户口的时问到了,徐杰自己给儿子取名“徐来”。徐杰给儿子取的这个名字,意思是很清楚的,徐来徐来。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我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好,还在他的办公桌上留了一张纸条,擅作主张地给他的儿子取了字与号,其中字“达”,号“清风”。我的这个“达”字的意思是,只要方向对头,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总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同时,如果徐来以后成了人民的公仆,担任了政府官员,希望他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徐杰叫我给他的书写一个序言,我开始是不答应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序言都是大人物写的。像我这样学识浅陋的人,是万万担不起这个重任的。但是,徐杰确实是一个忠厚敦行而聪慧的年轻人,是我所喜爱的那类年轻人,所以我只能简单说上几句,算不得序言。

2008年3月18日

后记

尽管从小喜爱看演义类及其他类的小说,但我真正对写作感兴趣是在高中阶段,以至于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中文系。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是个并不高明的选择,因为我并不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强的人,心中有梦,又不能做到对学习成绩完全不顾,因此两边都很痛苦。我这样资质平庸的人,也只能沦为一个更平庸的人。编构故事的想象力既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条分缕析的学者思维更没有培养形成,进入社会时:我似乎还是一个对许多事都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前几天看了美国电影《百万宝贝》,片中已过而立之年的麦琪喜爱拳击运动,但她的拳击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更没有机会走上拳台。因为她的训练完全属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得要领的锻炼方法使任何坚韧刻苦都显得徒劳无功。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老拳击教练弗兰基帮助她完成了心中的梦想,摁下了发挥她潜能的按钮,使她一次次击倒对手,进而站到了争夺拳王宝座的擂台上。如果说我能写出这些文章,进而有幸结集出版,也正如麦琪般乌鸦变成了金凤凰,那么帮助我实现这心中夙愿的无疑是楼伟华老师。是他,手把手教我理顺文章的分块和顺序、在我感到难以为继时为我指点迷津,是他适时鼓励多方引导、躬下身亲自帮我删改文章:也是他,放开手让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写。

本书第一辑是几篇零星的散文和随笔,比较个人化。第二辑和第三辑中真实的人物故事,或多或少都曾带给我启发、启示和感动,我希望它带给读者的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气息。

有一句话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借用到人生故事上,也可以说:“生命不息,故事不止”。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如此。在书中所涉人物仍在继续演绎精彩人生的时候,任何把此书的出版理解为妄图盖棺定论的想法,是极其可笑和错误的。对许多有着高质量的人生经历的人来说,撷取其中的几个人生片断或者镜头加以描写。也与树碑立传的要求相去甚远。第三辑的文字以人物口述的形式出现,其实是我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帮助其完成故事叙述罢了,绝非简单的录音整理。有些文章,当时参考了其他作者的材料,或者有人陪同前往才顺利采写出来,发表时也加了他们的名字,但这里在编一本个人总结性的小册时就不一一注明了。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要感谢的人很多,亲戚长辈殷殷关切的目光,单位领导的关心、包容与爱护,都使我感到温暖与激动。至于本书的出版,主要还是感谢宁波市文联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特别是李浙杭书记对于我这样的“小朋友”的关心和照顾,威严的目光中似有一种鞭策和期盼之意,浑厚的嗓音有一种特殊的亲近与威严感,对此,“小朋友”将铭记在心!

徐 杰

2008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来自梦境的声音/浙东作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8816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0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