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月著的《毛泽东在五四前后》运用目前能够掌握的比较翔实的史料,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力求真实地反映五四前后毛泽东成长和投身革命的历程,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一个附录,各章又分为若干节。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主要以时间为序,适当结合专题论述,以突出重点,并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图书 |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夏燕月著的《毛泽东在五四前后》运用目前能够掌握的比较翔实的史料,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力求真实地反映五四前后毛泽东成长和投身革命的历程,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一个附录,各章又分为若干节。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主要以时间为序,适当结合专题论述,以突出重点,并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内容推荐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分为走出乡关、求学一师、逐浪新潮、五四洗礼、建党英才五章,包括《启蒙私塾学堂》、《苦学励志探求救国真理》、《维新派的政治启蒙》、《发起湖南自治运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等内容。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作者夏燕月。 目录 第一章 走出乡关 启蒙私塾学堂 向往薪式教育 辛亥投笔从戎 省一中的高才生 “极有价值”的半年自学 第二章 求学一师 苦学励志探求救国真理 游学考察“周知社会”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社会活动中增长才干 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第三章 逐浪新潮 维新派的政治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 筹备赴法勤工俭学 第一次进京大开眼界 第四章 五四洗礼 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主编《湘江评论》 组织领导“驱张”运动 创办文化书社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发起湖南自治运动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五章 建党英才 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出席中共“一大”建立湖南地方党团组织 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领导工人运动 附录 师友情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在韶山度过的岁月,是同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的,受母亲的影响,他十分同情和热爱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群众,为他们的遭遇抱不平的思想感情越来越浓烈。当他读到一些富有爱国色彩的书籍后,受到极大的感染,使这种同情人民疾苦的朴素感情,逐渐升华为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同斯诺谈到1910年长沙几万饥民抢米暴动遭到官府镇压的事件时,他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始终忘不掉”。1909年湖南发生大水灾,长沙、湘潭、宝庆、衡阳等县也发生虫灾、旱灾等灾荒。由于奸商、豪绅乘机囤积居奇,官府勾结省外奸商和英美外商,导致米价疯涨。广大人民粮食断绝,无以为生,长沙爆发了群众抢米风潮。1910年4月,几万城乡饥民涌到官府请愿不成,便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毁了外国领事所、洋行、轮船公司、税关,还波及到湘潭、益阳、滨湖各县。暴动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当场打死14人,伤者更多。饥民们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20年后,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也是在这里牺牲的),被杀者的头颅高高挂在南门外示众。 暴动失败的消息很快被逃出长沙的几个卖兰花豆的湘乡小贩传到韶山。毛泽东和同学们非常愤激,认为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饥民,对于他们的遇害,痛心不已,在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原来自己在旧小说里所关注的事情,竟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发生了。联想起几十年前当地哥老会首领彭铁匠被捕斩首事件,他与同学们都非常同情和钦佩彭铁匠,认为他“是一个英雄”。这一切在爱憎分明的少年毛泽东心里,埋下了最初的反叛种子。 在韶山冲读书的时候,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盛世危言》。他在同斯诺的谈话中,两次提到这本书对他的影响。一次是谈到停学在家时读了此书后的感受,一次是谈到此书激发自己产生了继续读书的愿望。他说:“我13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白天要干繁重的农活,晚上又要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人中国”。他又说:“《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父亲还是让了一步,准许毛泽东复学,于是他便先后到两处私塾共读了一年。 《盛世危言》是本什么样的书呢?该书作者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人,是我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盛世危言》是一本专讲西学新法、社会改良的书,在当时发行量很大,各种版本翻刻了10多万册,对于康梁的戊戌变法曾起过先导作用,其影响遍及朝野,以至能够传播到韶山冲这样落后闭塞的山村。 郑观应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提出设立议院,广办学校,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富强之本”。他的主张同魏源等人专讲“师夷长技”的观点有所区别,也不同于洋务派官僚只重视“船坚炮利”,而不重视本国政治改革的做法。郑观应仍自称“涉足孔孟之道,究心欧美西学”,“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他的改良主张,在当时中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宣告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然而这本在当时已经出版了一二十年的书,对于生活在偏僻山村的少年毛泽东来说,成了茅塞顿开的读物,使他开阔了视野,激发他“要恢复学业的愿望”,也深深地吸引他去了解、关注发生在山外的一些大事。P11-12 序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领导中国人民沿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实现救国和兴国使命的一代伟人,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伟大领袖。 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五四前后无疑是他走向革命征程的最为关键的阶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使中国陷入更加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难不已的深渊。但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爱国志士们,在西方先进思想,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极度苦闷中奋起,一场高扬民主和科学大旗,以思想启蒙为前导,向封建文化发起猛烈冲击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这预示着中华民族新的觉醒和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在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中开启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造就了一批先进分子。他们经过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实际斗争的砥砺,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批先进分子和早期共产党人中,毛泽东无疑是佼佼者。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的成长锻炼和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修学储能,苦读励志,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0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黑暗统治下,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灾难深重。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干农活,读过6年私塾;进过洋学堂,当过列兵;继续就学后又退学自修;随后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合并到省立第一师范)学习了五年半。经过学校文化教育的熏陶,经过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毛泽东不仅养成了酷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而且懂得把个人的命运同苦难的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立下了要为救国救民而学习、而探求真理的志向。发愤读书与读书立志,互为因果,相得益彰,这是青年毛泽东成长的一个重要轨迹和特点。 毛泽东当时曾这样要求自己:“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他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学问基础。他认为这是读有字之书。同时他十分重视“游学”,利用学校假期与同学结伴去作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情况,他把这种学习叫作读无字之书,“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既向书本学习,又向社会学习,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这是青年毛泽东学习成长的又一个鲜明特点。这也为他后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为了理想,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学好友,共同奋斗。 毛泽东曾说过:“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从最早发出《征友启事》,成立新民学会,到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这样的理想寻觅之路和交友过程相伴而生,绝非偶然。他结交的朋友,拒绝平庸苟世,“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新民学会成立时,确立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不久,毛泽东等又提出“向外发展”的主张,在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赴法勤工俭学后。毛泽东将大量精力投入新民学会的领导工作。他以新民学会为核心力量,在湖南领导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 在毛泽东和蔡和森领导下,新民学会发展为奉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同时,毛泽东受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委托,在新民学会先进分子中秘密筹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会员中先后加入共产党的有31人。其中,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夏曦、李维汉、蔡畅等后来都担任过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有许多同志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第三,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列,为党为人民不屈不挠地勇往直前。 毛泽东在思想政治上的启蒙,最早是从接触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的维新思想开始的。武昌起义后,他立即投笔从戎,开始走向革命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毛泽东进一步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并积极投入改造中国的实践活动。他除了参加组织新民学会,还参加过北大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俄罗斯研究会等10多个学会社团;组织领导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以及湖南反帝爱国运动、驱张(即北洋军阀政府派驻湖南的督军兼省长张敬尧)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和革命斗争;主编过影响颇大的《湘江评论》等刊物;得到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将、也是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指导和实际帮助。 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新思潮,毛泽东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将外来的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分析,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取舍的态度。他在1921年新民学会元旦大会的发言中,详尽而具体地分析了世界上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法,认为其他方法都不适合中国,明确无误地宣示,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最宜采用”。这也充分表现出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青年毛泽东在投身革命潮流中,十分注意通过研究比较,区分思想政治上的是与非,以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正确的革命理想这样一个鲜明特点。而这个鲜明特点一直贯穿于毛泽东一生的思想政治实践之中。 第四,始终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全部献给中国人民。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参加农村的劳动,深刻地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的诉求;受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有一天,毛泽东突然想到他看过的中国旧小说里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经过思考,认为这是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因此,他对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的反抗斗争,表示极大的同情。他到长沙读书后主持工人夜学,曾在《夜学招生广告》中写道:“这个夜校专为列位工人设的,……教的是写信、算账,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我们为甚么要如此做?无非是念列位工人的苦楚,想列位个个写得、算得……”,字里行间饱含了对工人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他们疾苦的关切。 毛泽东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把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寄希望于中国人民,认为中国民众的大联合必告成功。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作为湖南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工运和对安源路矿工运的指导。他派遣一批干部到基层,建立起工人俱乐部和20多个产业工会,成立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成功领导了安源路矿等多处工人的罢工斗争。特别是安源大罢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热火朝天的湖南工运,“大引起社会注目”。陈独秀在中共三大报告中说:“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 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把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他告诫全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党的七大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永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本书运用目前能够掌握的比较翔实的史料,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力求真实地反映五四前后毛泽东成长和投身革命的历程,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一个附录,各章又分为若干节。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主要以时间为序,适当结合专题论述,以突出重点,并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本书附录“师友情深”,是作为专题来写的。作者认为毛泽东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富有学识、智慧和别具胆略、魄力的卓越奇才,成为在功业、思想、风范及影响上都光耀千秋的历史伟人,除了自身勤勉努力等因素外,同早年求学时期老师们的教导和培育,早期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指导,以及同学和革命战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里所选介的老师大多是直接给毛泽东授过课的老师,同时也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因为他们作为毛泽东那一代先进青年的政治领路人,是当之无愧的。同时,选介了毛泽东就读一师时的同学和新民学会会友。而邓中夏和恽代英,则是毛泽东在五四前后的息息相通、肝胆相照的革命挚友,因此也列入其中。由于篇幅所限,所选择介绍的主要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谨以此书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夏燕月 2013年8月 后记 毛泽东同志是我非常崇敬的伟大领袖,一直有个想法:应该为这位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人写点东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室从事《党史研究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有机会参加党史界组织的关于抢救活史料的具体工作,聆听了李维汉等革命前辈口述的亲身经历,重点是围绕五四前后新民学会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的。他们除了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之外,谈得比较多的是毛泽东同志与新民学会的关系。这些耄耋老人精神矍铄,对青年时期那段峥嵘岁月有着深厚感情。他们的回忆和口述使我们这些后来者很受感动,认真地把他们的回忆记录下来。后来我参加了《“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料选编》、《新民学会资料》两部书稿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又积累了一些资料。 时光荏苒,一搁几十年过去。我想写关于早年毛泽东传记的想法,得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王静同志的大力支持,经商议,本书定名为《毛泽东在五四前后》,意在记述五四前后苦学励志的毛泽东,从爱国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追寻在毛泽东引领下,一批先进青年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共同奋斗的足迹;客观介绍毛泽东与蔡和森关于建党问题的书信讨论的深邃思想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贡献。提纲编拟之后,提笔写来颇感吃力。原因是自己对于学术界关于早年毛泽东研究的状况缺乏了解,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学识水平和积累的严重不足。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草草完成书稿。 书稿的完成,是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得到各方指导帮助的结果。我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吸收了如《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等权威著作中的大量有关研究成果,特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的写作,得到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仁的帮助指导;得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王静同志的鼎力相助,为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二部安莉、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翔,以及其他同志的辛劳付出,他们为此书提供了图片保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能力有限,书稿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8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夏燕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20834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7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6 |
CIP核字 | 2013252249 |
中图分类号 | A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225 |
宽 | 17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