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猎人笔记/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农民生活,他在描写农民不幸命运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他们卓越的才干、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赞美他们纯洁、善良的天性。这种对俄罗斯农民的描绘,是以往的或同时代的作家没有或者很少做过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用浓重的笔墨着意刻画,而是别具匠心地用白描手法把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因此,给予读者的印象尤为强烈。在这本书的各个篇章里,作者并没有表露反对农奴制暴虐的激愤言词,但是,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舒徐有致地描绘的每个细节,却促使读者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屠格涅夫既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农民形象,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地主,并让他们形成对比,这些地主有的凶残暴戾,有的狡诈贪婪,有的放荡无耻,尽管他们过着富足的物质生活,但在精神上和道德品质上却远远逊色于那些农民。作者以讽刺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幅幅表面上温文尔雅、骨子里残酷无情的地主肖像。

内容推荐

《猎人笔记》并不是介绍打猎的经验与知识,而是屠格涅夫的近二十篇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中各篇,只是题目或篇首有时提到打猎,而内容大多与狩猎无关。作者屠格涅夫以一个猎人记录在俄罗斯中部山村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下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作品描绘了农民的才干、聪明、善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异常艰难、沉重和凄凉的生活。

目录

实用知识

霍尔和卡里内奇

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女人

马林果泉

小县的乡医

小户地主奥夫夏尼科夫

贝氏牧场

梅奇美人河边的卡西央

死亡琐记

歌手

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耶夫

约会

活尸首

轮声轧轧

树林与草原

一个俄国文人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一片诗心在画中

试读章节

霍尔和卡里内奇

任何人路经波尔霍夫县,来到兹德拉县,都会对奥廖尔省人和卡卢加省人的明显差别(在体型和气质上)大吃一惊。奥廖尔省的农民个头儿不怎么高,有点儿驼背,哭丧着脸,紧皱眉头,住的是简陋的白杨木搭盖的小屋,服着劳役①,他们不会做买卖,吃得很坏,脚上常穿草鞋;而卡卢加省代役租农民②,就大不相同了,他们住在宽敞的松木建造的房子里,个子很高,性情豪放而开朗,脸面清洁,_白白净净,做点儿黄油和松焦油之类的小生意,逢集过节,便穿上大皮靴。奥廖尔的村庄(我指的奥廖尔省的东部)一般都坐落在耕地中央,紧挨着几乎成了污秽池塘的沟谷。除了几棵随时可供砍伐的爆竹柳和两三株干瘪的桦树外,一俄里内外看不见一棵小树;小茅屋接连着小茅屋,房顶尽是用沤烂的秸秆葺成的……与此相反,卡卢加省的村子,四周是成片的树林,房屋都是独立的小院,整整齐齐,屋顶是薄木板盖成的;大门锁得严严实实,后院的篱笆没有散架,更没有向外歪斜,因此不至于招引顺路踅过的猪进来做客……卡卢加省的环境,对猎人来说,也好得多。这是因为,再过五年,奥廖尔省最后的一片树林和“灌木丛林”将完全消失,连沼泽地也不会有了;卡卢加省呢,正好相反,禁伐的林带绵延数百里,沼泽地长达几十俄里,珍贵的乌鸡没有绝迹,还栖息着温顺的山鹬,忙碌的沙鸡猛然间扑棱棱振翅飞起,会把猎人和狗吓一跳,使他们又惊又喜。

有一回,我打猎来到兹德拉县,在野外碰上一位卡卢加省的小地主,和他结识了。这个人名叫波鲁德金,是个打猎迷,也算是一个好人。不错,他是有一些缺点,比方说,他向省里很多富家女郎都求过婚,遭到拒绝并吃闭门羹之后,一面伤心地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倾诉自己的悲哀,一面还把自己园子里的酸桃和别的生果子作为礼物送给女郎的双亲;他喜欢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同一个笑话,尽管波鲁德金先生本人认为这笑话蛮有意思,可是,从来没有逗得别人发笑过;他很推崇阿基姆·纳希莫夫①的作品和小说《宾娜》②;他说话口吃,管自己的狗叫作“天文学家”,他把“可是”说成“可系”,他在家里吃的是法国式的膳食,据他的厨子解释,这种吃法的秘诀,在于完全改变每一种菜肴的原来的自然风味,肉经这位能手一烹,便成了鱼的滋味,而鱼会有蘑菇的滋味,通心粉散发着火药的味道;汤里放的胡萝卜,都得切成菱形或者是梯形的。可是,除了这些不多的、无关紧要的缺点以外,如前所说,波鲁德金先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

我和波鲁德金先生认识的头一天,他便邀请我到他家里住宿。

“到我家约莫有五俄里,”他接着说,“步行去太远了,让我们先拐到霍尔家去一趟吧。”(请读者原谅我不描摹他的口吃形态了)

“那霍尔是什么人呀?”

“是我的农户……他住得离这儿不远。”

我们朝他那里去了。在林子中间,一片经过清整和精耕细作的空地上,有一所孤零零的庄子,那便是霍尔的家。他的庄子,是由几间松木造的屋子构成的,用栅栏围了起来。正屋前面,有一个由几根细柱子支撑起来的凉棚。我们进去,迎面碰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二十来岁,高个子,长得挺帅。

“嘿,菲嘉!霍尔在家吗?”波鲁德金先生问他。

“他不在家,进城去了。”小伙子微笑着,露出一排雪白的牙齿,回答道,“敢问要吩咐套车吗?”

“是要车,小老弟。先给我们弄点格瓦斯①来。”

我们走进屋子。整洁的圆木墙上,连一张苏兹达尔②年画也没有贴;屋角,挂着庄重的镶着银质衣饰的圣像,它前面点着一盏神灯;一张椴木桌子是不久前刨过的,擦洗得干干净净;在圆木当中和窗框两边,没有麻利的茶婆虫爬来爬去,也没有潜藏着狡猾的蟑螂。那年轻小伙子很快就出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大杯子,里面盛着满满的上好格瓦斯,还拿来一大块小麦面包,木钵子里装着十几根腌黄瓜。他把这些东西放到桌上,靠门站着,满脸堆笑,不住地望着我们。我们还没有吃完这些小吃,突然门外台阶前面有马车响动。出去看看,只见一个十五岁上下、头发卷曲、两颊红润的男孩子,驾着车,使劲地勒住一匹肥壮的带有花斑的公马。车子跟前站了一圈五六个壮实的青年汉子,模样长得都很像菲嘉。“这都是霍尔的孩子。”波鲁德金说。“都是小霍尔③,”菲嘉接着说,这时他已跟在我们后面来到台阶上,“可人还不全呢,波塔普到树林子里去了,西多尔跟霍尔老爸进城去了……瓦夏,你可当心点,”他对车夫继续说,“快点赶车送老爷去。车颠的时候,要细心点,慢悠点,别弄坏了车子,别震疼了老爷的肚子!”那群小霍尔,听到菲嘉的俏皮话,都禁不住扑哧笑了。“把‘天文学家’放到车子上!”波鲁德金先生神气十足地喊道。菲嘉兴冲冲地把尴尬带笑意的狗举到半空中,然后才把它放到车子里面。瓦夏松开了马缰绳。我们的马车走动了。“这是我的事务所,”波鲁德金先生指着一所低矮的小房子,忽然对我说,“想不想进去看看?”“好吧。”“这事务所现在已撤销了,”他一面说,一面下车,“可是还值得一看。”

P1-3

序言

锲而不舍译出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优秀的翻译家也有自己的风格。当翻译家的风格与其选译的作家风格相近时,译作便会达到上乘水平,成为影响深远的名译,像傅雷译巴尔扎克、汝龙译契诃夫,都是译坛公认的典范。反之,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如果功底不深,修养不够,仓促上阵,缺乏选译,则很难保证译作的质量,更谈不到把握风格和译出风格了。

臧传真教授是著名学者、资深翻译家。他对俄罗斯文学、英国文学素有研究,撰写过许多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主编过《苏联文学史》,翻译过多部俄国小说,译笔严谨,为学界推崇和称道。俄罗斯著名作家柯罗连科的长篇小说《盲音乐家》的中文译本即出自他的手笔。这部译著自一九五八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多次再版,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叶的俄国作家当中,臧传真教授最喜爱的是普希金、屠格涅夫、柯罗连科、布宁和高尔基。除了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他还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的《三幅画像》、《春潮》、《父与子》,此外,他还选译了上述几位作家的短篇爱情小说,以《幸福》为书名,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臧先生所钟爱的这几位作家语言上风格相近:简洁、朴素、清新,作品题材贴近大自然,表现人生际遇富有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的关切情怀。臧先生生性儒雅、文笔洗练,选择这几位作家完全合乎情理与逻辑。

作为先生的学生,我喜爱他的译著,把他的译作视为范本,常常对照原文阅读,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在先生的直接影响下,我也走上了文学翻译道路,经常就某些疑难问题向先生讨教。这一次,臧先生重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我更有幸先睹为快,看他的手稿、聆听先生谈译书的体会,从中受益匪浅。

屠格涅夫这部小说,原有的译本有的译为《猎人日记》,有的译为《猎人笔记》,“笔记”显然比“日记”更好。但先生却把书名译为《田猎随笔》,我觉得“随笔”胜过“笔记”,却不明白为什么把“猎人”译为“田猎”,于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先生回答说:“打猎有两种方式,去深山老林打猎,称为行猎;在乡间树林和田野上打猎,叫作田猎。作家屠格涅夫在作品中以猎人的身份出现,访问地主庄园和农家,了解乡情,从前所未有的角度接近了下层人民,因而译为《田猎随笔》似乎更贴近作品的内容,也更符合游记散文与小说故事两相糅合的叙事笔法。”想不到一个书名竟有如此的内涵。遗憾的是,此次出版,也许是因为约定俗成,仍用的是《猎人笔记》这个书名。

臧先生还把《白净草原》改译为《贝氏牧场》,我问有何依据。先生解释说:“Бежин луг,前一个词是由姓氏Beg构成的形容词,这个姓不是俄罗斯人的姓,是个外来姓,音译可译为‘贝日’或‘贝什’。后一个词的意思是‘草地’、‘牧场’,而非‘草原’(степь),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译为‘贝什家的牧场’,译成‘贝氏牧场’则更简练。一九九一年俄罗斯出版了此书的新版本,编者称历史上确实有个‘贝氏牧场’,贝氏家族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有关该牧场的文书。有关这一点,我特意加了一条注释说明情况。”听了老师的一番话,顿生无限感慨。“白净草原”流传了几十年,没有什么人提出怀疑,只有遇到了一位学养有素、译风谨严的翻译家,才把误读误解的题目改正过来。由此我想到,文学翻译绝非文字的简单转译,除了文字功底以外,它要求翻译家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一丝不苟的追索精神。

有一次,谈到对屠格涅夫的认识,臧先生对我说:“就一般意义上来讲,真正的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是理性、自由和公正这些人类社会基本精神法则的守护者。他们依据这些精神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同时努力促使这些精神能够得以弘扬。屠格涅夫和其他杰出的俄罗斯作家一样,摆脱了政治依附地位和狭隘的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献身于更广大的民族利益和公众利益,作家个性的成因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职业和政治经济地位,更主要的是源自他的社会观念和理想。屠格涅夫的作品往往一经发表,就引起争议,这和他的创作个性,和他独立观察社会现象的视角有关。”

有一次和先生聊天,我说屠格涅夫始终是个诗人,虽然他后来转向了小说创作。为了证明我自己的论点,我引用了罗亭的一段话:“诗歌——是神灵的语言。我自己就喜欢诗。不过,诗意不仅仅存在于诗行里:诗无处不在,诗洋溢在我们四周……您看看这些树,看看这天空——四面八方都吹拂着美和生命的气息;而什么地方有美和生命,那里就有诗。”

臧先生说:“你说得很对。这段话虽然出自罗亭之口,但的确是作家发自肺腑的心声。屠格涅夫本质上是一位诗人,他的小说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抒情笔法和淡淡的忧郁,是他的小说最为显著的特征。有人说屠格涅夫是现实主义作家,其实,浪漫主义才更符合他的创作个性。在《猎人笔记》一书中,作家以自由而洒脱的诗笔描绘了自然之美,讴歌了生命之美。一篇篇随笔就是一簇簇花束,采自俄罗斯的森林原野,带着晶莹的露珠,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我发现,只要谈话涉及心爱的作家与作品,臧先生脸上就会焕发出光彩,侃侃而谈,兴致极浓。他说:“你想想看,屠格涅夫笔下的人物形象该有多么鲜活!音容笑貌,简直是呼之欲出!霍尔狡猾又精明强干;卡里内奇散漫随和,又富于艺术天性;民间歌手雅科夫的歌声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活力,让你赞叹;月夜牧场围着篝火讲鬼怪故事的农家孩子,让你难忘……这一个个人物全都进入了俄罗斯文学的殿堂,也在世界文学宝库的人物画廊上留下了身影。”

谈到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臧先生更是连声赞叹:“屠格涅夫写景的功力,不仅让托尔斯泰叹服,许多西欧作家也推崇备至。《猎人笔记》一书中的风光描绘,真可谓出神入化!变幻的霞光,朦胧的月色,闪烁的星斗,森林,草地,溪流,出没的野兽,啁啾的鸣禽,机灵的猎犬……在作家营造的艺术世界里,处处都充满了色彩、音响,清新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屠格涅夫的听觉和嗅觉极其灵敏,他的目光又格外锐利,似乎大自然在晨昏之间、一年四季的微妙变化,他全部都了然于心。他那支生花妙笔描绘大千世界的的确确达到了精致入微的地步!”先生的一番论述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热爱,才能痴迷;只有痴迷,才能透过文字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切身感受到作品营造的氛围。

有一次我向臧先生讨教,请他谈谈文学翻译的方法和体会。先生沉思片刻,然后对我说:“译文学作品,最难的是译出风格。为了把握原作的总体风格,必须反复通读原作,仔细揣摩人物情感、文化背景、民族习俗、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只有吃透原作,才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的氛围、情境、意蕴与格调。文学翻译忌讳逐字逐句的死译,忌讳‘字典搬家’。要知道,词在句子里是有生命的,词在字典里是死的。单凭查字典生搬硬套肯定译不好。翻译文学作品应以句段为单位,反复琢磨,融会贯通以后再落笔,增删词语,调整语序,实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谈到作品的语言时,先生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家的叙述语言,作家讲故事,描写风景与环境,都使用这种语言。这种语言贯穿始终,风格大体上一致,要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与把握。另一种语言是人物的语言,这种语言,由于说话人的身份、修养、文化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有的优雅,有的粗俗,有的流畅,有的啰唆。翻译家应该做到当俗则俗,当雅则雅,这里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一律追求达和雅有悖于小说语言的真实状况。”

我觉得臧先生的真知灼见应该写进我们的翻译教材,有志于文学翻译者读了必会从中获益。臧先生不仅精通俄语、英语,古文也有很深的造诣。这样,他在翻译时就多了一层参照,也多了一种表达手段。比如书中遇到有关契约、文书一类的文字,用流畅的古汉语译出来,无形中增加了历史感和文化色彩。我自己能读一点古文,却不会用古文写作,每想到这些就深感愧悔。

有一次我和先生还谈到了文学作品重译的问题,先生说译本具有“阶段性”,这一观点对我颇有启发。先生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第一部译本带有首创性,是最难的,即便存在一些缺陷,但功不可没。后来的译本能参考先前的译本,因而应当译得更好。他说自己的译本同样具有“阶段性”,他希望将来出现更完美的译本,他的译本便算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而可以淡出或隐退。先生的见解表现了一位智慧长者的豁达与从容。

臧先生译过很多俄罗斯小说,却没有去过俄罗斯。对此,他深以为憾。他说:“普希金、屠格涅夫、柯罗连科的作品陪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我在读书时,常常神游俄罗斯,广袤的森林,茫茫的雪原,城市、乡村、教堂……种种景象呈现眼前,却原来都是书中得来的印象。有人说译文学作品最好能做到身临其境,看来我只能是心临其境了。这正所谓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十多年前,我们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学习,臧先生为我们上课,我们全班同学都听得入迷。我们相互传阅他译的《盲音乐家》,大家都为有著名翻译家做我们的老师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我比同学们更加幸运的是留校当了教师,仍然做臧先生的学生,正是在先生的指点和扶植下也出版了自己的译著。臧先生已年过古稀,依然笔耕不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把一本又一本优秀的外国文学名著奉献给读者。这种精神让人敬佩,让人鼓舞。

谷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猎人笔记/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臧传真//梁家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505740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3076643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