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西扶贫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百新、王增海、杜晓明主编的《三西扶贫记》是国情和国魂的又一次交响,是新华社写实作品的又一力作,是一部扶贫工作的壮丽史诗,是对我国30年扶贫工作的一曲赞歌!新华社李从军社长撰写的长篇通讯《“三西”扶贫记》,以大量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客观、准确、深刻地展示了“三西”地区谋发展、搞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展示了“三西”扶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三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部扶贫工作的生动写照。

内容推荐

张百新、王增海、杜晓明主编的《三西扶贫记》讲述定西、河西、西海固——这里曾经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遍地贫瘠,30年风雨兼程首开人类“开发式扶贫”之先河。《三西扶贫记》中三西人以“五苦精神”,展开了一场历时30年的反贫困斗争。

目录

“三西”扶贫记

下“三西”:为人民放歌学“五苦”:绘脱贫新篇

告别苦瘠迎来新生——“三西”扶贫开发30年成就综述

定西,30年的“三巨变”

中国用三十年使不宜人居的“三西"地区农民日渐富裕

服务城市给中国西北贫困农民带来发展新机遇

制度性变革为贫困地区夯实脱贫基础

反弹琵琶绿染黄土

宁夏西海固:就地抗争让“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

产业扶贫趟新路

从“苦甲天下”到“小康之路”——移民开启宁夏贫困群众幸福新生活

“塑料革命”让中国最穷的地方稳定解决温饱

宁夏将大力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

老典型转型中的喜忧盼

扶贫先扶智——西海固教育扶贫纪实

科技破解贫困魔咒

中国在最贫困地区设立“旅游扶贫试验区”

产业扶贫“造恤”西海固

闯市场和政府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金融机构探索在西部贫穷农民中发展信贷

甘肃40万干部结穷亲助脱贫

爱心汇聚贫困地区

参与式扶贫让贫困农民当家做主

从羊倌的“发家梦”到羊老板的“致富经”——“中国滩羊之乡”盐池县滩羊产业发展之路

同样靠山吃山 今昔大不同——宁夏泾源县冶家村的美丽转身

河西走廊移民逐步“叫停"彰显科学扶贫新理念

中国最大异地生态移民区:军队靶场变身“米粮川”

“西海固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位八句地委书记的深情回忆

一项惠及万民的德政工程——写在“三西”建设30周年之际

全力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固原

扶贫开发的艺术再现“三苦精神”的真实写照——读《“三西”扶贫记》有感

回眸西海固扶贫开发30年

关于“三西”

试读章节

“三西”扶贫记

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李柯勇张汨汨

“走哩走哩哟,远远地远下了,

心里像刀子搅乱了。

哎嗨哟的哟,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

这是六盘山下一个风沙弥漫的黄昏。70多年前,一个孤独的青年在西北高原上踯躅前行。突然,身后传来了略带嘶哑的“花儿”,是那么的忧伤,这是车马店女掌柜五朵梅在为他送行。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蜚声遐迩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这就是西北的曲调、西北的人,有眼泪,还有饥饿和贫穷。

六盘山所处的宁夏西海固,与甘肃定西、河西,合称“三西”,这里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又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翻开一纸发黄的奏折,我们仿佛听到了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那一声叹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直到3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一句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1982年,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自那时起, “三西”人民以“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以苦为乐,变苦为甜”的“五苦精神”,展开了一场历时30年的反贫困斗争。

2012年立夏时节,我们再次踏上“三西”黄土高原。在欢快的“花儿”歌声中,勃发的生机扑面而来。30年反贫困斗争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山水记

“家乡的山来家乡的水.

家乡的花儿它最美;

家乡的酒啊喝不醉,

尕马儿我不想拉回。”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一个粗壮的汉子立于坡上,脖子一挺,一声长吼,一曲“花儿”拔地而起。

这汉子,就是定西市临洮县阳面村党支部书记、当地著名“花儿”歌手瓦广吉。

“花儿”是“三西”人最喜爱的民歌。唱“花儿”,当地人叫“漫花儿”。一个“漫”字,道出了“花儿”满山遍野八方呼应的气势……

日子再难, “花儿”不断。30年来, “三西”人不知在“花儿”声中克服了多少艰难。

瓦广吉说,30年前,这儿都是荒山秃岭,别说树了,连庄稼都是“马毛庄稼”,只能长马毛那么高。

说话间他把两个手指一张,食指与拇指拉开些距离——这就是马毛的长度。

阳面村的一侧,就是马家窑文化遗址,远古的先民们曾在此地诗意般地栖居。古陶片散落其间,耕田的人们,一弯腰就能拾到5000年的历史。

红底黑纹的古陶上,涡旋纹和蛙人图腾向人们表明,远古时代,这里水草丰茂,鱼蛙如织。秦汉时期,这里曾是“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荫翳”。直到唐朝,还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然而近几百年中,气候变化、战乱频繁、过度开垦,使“三西”黄土高原沦为秃山枯水。

年降水量两三百毫米,蒸发量却在十倍以上。中国人对上天有各种各样的祈求, “三西”人的祈求只有一个:老天爷,快下雨吧!

最旱的年头,草长得太短,驴只好把嘴扎到地皮上去啃,结果下嘴唇都被坚硬的地面磨掉了,嘴肿得像水桶粗。渴极了的牛嗅到了水的气味,挣脱了缰绳,追着政府的送水车一路狂奔。水盖刚打开,几只麻雀自天而降,一头扎进水桶,溺水而亡。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诗人写尽了“三西”的悲情。P1-3

书评(媒体评论)

正所谓“河西不兴,甘肃难兴;定西不定。甘肃难定”。所以“三西”建设可称为“首开全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欧阳坚

《“三西”扶贫记》客观、准确、深刻地展示了“三西”地区谋发展、搞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展示了“三西”扶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李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西扶贫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百新//王增海//杜晓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0276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