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二代的人生记忆——在家父李克农的影响下成长》作者李力从小过继给二舅,7岁回自己家,自小亲身感受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状况,后受其父亲影响,随其父亲开国上将李克农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举家迁往延安,随父从事党的通讯工作,延安时期,李力亲历延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细节,包括与我党的一大批杰出领袖,都有过密切接触和交往。解放战争时期,李力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讯部部长,对共和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均有精彩的回忆记录。“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力参加“四清”,被组织派往中央民族学院(当时名称)从事“支左”工作,期间,与冰心等一些文化名流有较深交往,并对他们提供过帮助。“文革”结束后,李力回到部队工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改革开放前后,李力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过多个国家,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开展过一些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1985年担任总参通讯部所属中国志华公司集团董事长,在经济领域做出了较大成绩。
《一个红二代的人生记忆——在家父李克农的影响下成长》由李力编著。
《一个红二代的人生记忆——在家父李克农的影响下成长》讲述了:
他是真正的红二代,不满14岁时就在父亲李克农的指引下奔赴延安,入学抗大。
抗日战争中,他是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红小鬼,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上街与国民党特务斗智。
解放战争时,他是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电台的报务主任,直接跟随彭老总转战陕北。
他参加了开国大典的具体筹备工作,为共和国第一次阅兵打响了信号枪。
他经历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大跃进”、“四清”等历次政治运动,是共和国那段难忘历史的见证人。
“文革”中他参加军宣队“支左”10年,担任中央民族学院“革委会”主任,与谢冰心、费孝通等文化名人成为至交。
回到部队后,他曾任解放军总参通信部副部长,分管全军的自动化建设,又开始新的征程。
86岁的他默默地回到办公桌前,亲手用计算机写下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我的家庭
1924年秋,我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亲李克农,母亲赵瑛。按照家谱排列,父亲一代属“克”字辈,我们这一代属“修”字辈,大姐李凤修,二姐李双凤,大哥李治修,我是李潜修,弟弟李润修,两个堂弟李澄修、李溶修。参加革命后,他们嫌笔画多,写着麻烦,先后改了名字,大姐李宁,二姐李冰,大哥李治,三弟李伦,唯独我的名字迟迟未改。“文化大革命”期间,到处“反修防修”,我的名字便改为现在的李力。
幼年时代,安徽省省会在长江北岸的安庆,合肥只是一个县城,芜湖却是皖南有名的商埠,江面宽阔,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既是有名的四大米市,也是繁华开放的通商口岸,条件优越,商业发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出生于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成员恽代英曾在芜湖从事革命活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造访芜湖,受到市民们热烈欢迎。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与博爱精神,人们印象颇深。孙先生的留言:“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许多场合皆有张贴。
祖父李哲卿,祖母詹红贞,全家十多口人住在一起。大女儿李克顺,早年出嫁,丈夫姓唐,她去世得早,我们没有印象。父亲李克农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因是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政府通令抓捕,流落外乡,音讯全无,我们只知名字,相貌记不清楚。二叔李克裕在芜湖公安局做禁烟督察专员,但自己吸大烟,吃喝玩乐,收入不顾养家,而且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二婶。我们厌恶二叔,同情二婶。祖父母一再责备,二叔根本不听,别人也无可奈何他。三叔李克襄,文化水平较低,当过铁路工人,薪金不多,后来也失业在家。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出租房屋和母亲当小学教员的工资勉强维持,困难时祖父四处借贷,到抗日战争开始我们离开芜湖时,举家已欠债一千多元。
家境如此困难,祖父并不气馁,从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上街时挺胸阔步,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家庭内部,井然有序,全家老少对祖父都很尊敬。特别是逢年过节,即便勉强支撑,也烧香放炮仗,热热闹闹,给我的印象很深。农历腊月二十三,全家先在厨房烧香,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除夕晚上,烧香放炮,全家团聚,关门之后还在门外放点食品,救济讨饭的穷人,从事一种慈善行为。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穿着整齐,摆好祭品,点燃香烛,由祖父母率领在祖宗牌位前三跪九叩首,然后敬香放炮,欢乐聚餐。正月初五清晨,各家争先开门,迎接财神爷回家主事。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阖家团聚吃汤圆,过年活动基本结束。
平时,我们家吃饭也有规矩,餐桌摆放整齐,祖父母端坐主位,男人与小孩可以入座,媳妇们不能上桌,站在旁边端饭盛汤,照顾老小,等祖父母吃完了,媳妇们把饭桌收拾干净,将剩余饭菜端到厨房去吃。母亲赵瑛是小学老师,挣钱养家,平常连祖父都尊称她为“赵先生”,可每天吃饭,她自觉地与其他婶婶一样,站在旁边服侍老小,然后到厨房站着吃饭。这种风度,使全家对母亲更加钦敬。
祖父母在家中很少生气,更不打骂孩子,有时祖父领着一群孙子女上街买东西,或去公园游览,一路高高兴兴、说说笑笑。我们知道父亲李克农是共产党员,国民党要抓他,曾抄过我们的家,为避免孩子们在外边乱说引起麻烦,祖父母与母亲在家里从来不提李克农的名字,更不讲他的革命故事。但是我们心中相信李克农是好人,共产党为劳苦大众办事,完全不相信国民党宣传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等一派胡说。看见报纸上宣传“朱毛赤匪”“流窜”的消息,心中就知道共产党还在,红军还在,祈望父亲李克农也能健在。
家庭生活的琐碎小事,亲切有序的友好氛围,使我们从小就感受到一种天伦之乐,养成尊老爱幼,手足情深的理念,懂得立足社会、为人处事,必须讲道德、守规矩,不能胡作非为。面对社会的一些不公,我们同情劳苦大众,讨厌官僚劣绅。
外祖父赵咏芳,外祖母赵周氏(名字不知),都是江苏无锡人。青年时外祖父在上海学习照相技术,迁居安徽芜湖后,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光华照相馆”,生意甚好,不仅买房置地,还出钱与别人合伙经营其他事业。他有不少学徒,后来有的自己也开了照相馆。外祖母没有文化,专门料理家务,请了一位厨师帮助挑水做饭。外祖父母生育两个孩子,母亲赵瑛是姐姐,弟弟名叫赵筱芳,他结婚后没有子女,我四岁时过继给舅父做儿子,改名赵宗李。这是我祖父起的名字,意思虽然姓赵,但祖宗还是姓李。小时候,我称呼母亲为姑妈,舅母为妈妈。过继不久,舅父去世,幸亏留了一张照片,否则连模样都说不清楚。
P1-4
家庭是人生的摇篮,它给你力量,给你温暖,给你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在人的一生中,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家庭又是社会组织的细胞,社会风云变幻,会给家庭带来震撼。国事与家事,既有区分,有时纠缠一起,也互相影响。
从兄弟姐妹这一辈算起,我们全家上下五代人,跨越了十九、二十、二十一共三个世纪,经历许多事件,引发人们遐想。
按年代算,祖父母年青时,是十九世纪后期,满清王朝的同治年间,后来进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共产主义运动进程看,我们家父母亲这一代就与共产主义结下了深厚情缘。二十世纪早期,1917年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又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没曾想到,世界大战胜利后,过去常常宣传的“垂死的帝国主义”尚未灭亡,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阵营,却因内部矛盾自行解体,有的甚至反目成仇。最后,由革命导师列宁亲手缔造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帝国主义没能把它打垮,也是内部原因,1991年分崩离析。亲眼目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这段历史,令人鼓舞,令人难忘,发人深思。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历了发展、壮大,直至“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赢得伟大的胜利。我们家几代人都为这个崇高理想,奉献过微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无数次地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未曾料到,后来一次次政治运动、党内路线斗争,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许多功勋卓越的革命元老,突然间成了“反革命集团”、“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非颠倒,有口难辩!残酷迫害,令人发指!成天斗来斗去,国家经济几乎步入崩溃的边缘,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现在,“文化大革命”已成历史,人们议论不少,但是,毛泽东为什么要“亲自发动和领导”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至今还没有让人们有个确切的了解。
1976年9月,毛主席病逝。中国共产党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来了新的局面。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事实俱在,无可争议。大好形势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诸如,官场中的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民间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风气的轻薄浮躁,沉渣泛起;群众中出现了信仰模糊,信心不足,信任危机。凡此种种,皆使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受到损害,让人担忧。1949年春,解放军开进北平,老百姓热火朝天地欢迎场景,我记忆犹新。面对现实,喜中有忧,诚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所说,这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看看苏联共产党的垮台,看看国民党在中国的失败,前车之鉴,每个有良知的共产党员,都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
面对现实,我们应该头脑清醒、理智分析、保持安定、妥善对待。那些改革开放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从长远看,未必是坏事,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不少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只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调整完善。这类问题,将会伴随社会进步,通过努力,有步骤地进行解决。关键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本身,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如何从正反两个方面,认真总结执政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教训,清除封建统治留给我们的不良影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错误,理顺关系,增强团结,提高素质,建设一个深受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中国共产党。
我是年近九旬的老人,入党七十多年。父母与兄弟姐妹,乃至儿女们,几乎全是共产党员。可以说,我们家庭的命运与共产党的命运息息相关,真诚希望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加强领导、改善领导,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
基于这种意愿,我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听到的,将有关情况,尽记忆所及作些介绍。希望后人从中了解先辈创业的艰辛、革命道路的曲折,领悟为人处事的原则,探讨社会发展的前程。更希望大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摒弃社会上的歪风恶习,把“人民”、“共和”这两个概念牢记在心,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牢记在心,并为之奋斗不息。让我们亲爱的祖国繁荣昌盛,让古老的中华民族绽放辉煌,让善良的中国人民不受欺压,各个民族平等团结,都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我虽然活了一把年纪,但对许多事情一知半解,不可能提出多少真知灼见。受到条件限制,目前有些问题也不大好表达清楚,只能就个人所知作些片断介绍。不当之处,尚祈批评指正。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要求同志们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的教导,当时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联系实际,回顾历史,更觉得毛泽东的这些教导意味深长,值得注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几十年党的教育与亲身体会,我相信“真理是朴素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事求是”这些至理名言。通过回忆与反思,也使我对过去的经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愿提出来供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