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的云
到坝上,像猛然闯进陌生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真实,又让人不敢置信。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云。大团的,如雪域高原巍峨耸峙的群峰;小些的,则像一垛垛随意堆积的棉绒。大团小团的云,逶迤纠结,撕扯不断,威风八面地布满整个天空,让人顿生敬畏。
云是低垂的,似乎伸手便可抓到一把。云又是静止的,半天见不到些许变幻。太阳倒像是游动的。当太阳躲在背后的时候,云会呈现浓淡深浅不同的色泽,而当她一旦露脸,所有的云团便立刻镶上耀眼的金光,像聚焦在一万只强光灯下,轰轰烈烈,辉煌无比。
云层的上面,是湛蓝的天幕。那蓝色,也是辽远的、深邃的、洁净神圣的,伫望之际,总有一种心底空茫,万念俱消,乃至整个人都要被融化的感觉。记不清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蓝天,要说,也是儿时躺在家乡的杜梨树下歇晌的时候,但那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这样的天空是能够让人陶醉的,感动得掉泪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蓝天白云下的塞罕坝,位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界处,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原”。
真不敢相信大自然竟有这样神奇的灵感,把一片辽阔的原野摆布得如此周到,协调,精妙绝伦。
中心的位置自然是浩浩渺渺、波光幽幽的湖水。从环湖小道走过,不时会有打挺的鱼儿跃出水面,挑逗人们的游兴;茂密的水草问,也会有不知名的野鸟猛地从身边腾起,像故意吓你一跳,而后带着一串悦耳的鸣声顽皮地向远处飞去。湖的四周,是巨幅地毯般铺展开来的草甸,草是浅黄色的,上面缀满蒿子梅、金莲花、野百合、风信子等五颜六色的野花,像是给湖水镶了一圈璀璨的璎珞。再远处,便是由低到高、由近及远次第排开的白桦林和油松林,那白桦和油松都像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高矮粗细全都一样,看去如同士气饱满的军阵,齐刷刷布满大小冈峦,煞是雄壮,威严。
时令才过小暑,北京尚是溽热难熬,这里则必须秋衣加身。漫步在木板铺就的小路上,阵阵凉风和野草的清香让人沉湎在久违的爽快中,久久不愿离去。看天色向晚,寒意渐浓,接待的同志催我们抓紧时间,去体验一把策马草原的浪漫,说这是来坝上绝不可放过的项目。我因上了岁数,自不敢轻狂造次,便由马的主人老曲陪同,信马由缰地向山谷下缓缓行去。
谷底是一条小溪,泠泠有声,清澈见底。老曲说这便是滦河的源头,为保证京津用水安全,这一带是绝对不许污染的,连种地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小溪对面便是内蒙古地界,山坡上一排青砖红瓦的平房,老曲说那村子叫十二座连营,属克什克腾旗。我问他家在什么地方,老曲左手一指,说就是远处沙柳树下的那几排房子,叫西连营。问光景过得咋样,答说还行吧,你们租的这三匹马都是我的,两个月旅游旺季,少说也能收万把块钱;平常时间,房前屋后种点荞麦莜麦土豆萝卜什么的,基本够一家人吃了;也没有什么负担,两个孩子一个在湖南上大学,一个在县政府上班。农村人要求不高,能自给自足,自由自在,也就满足了。
老曲七十多岁,脸膛黑里透红,看去不到五十。见我们七嘴八舌连声称羡,他憨厚而不无幽默地表示,生活在这个地方,再不显得年轻些,能对得起身边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吗?
回旅店用罢晚饭,穿过街上热闹的夜市,我们来到镇子的休闲广场,见西头地平线上,一弯金黄色的下弦月沉甸甸地挂在树梢间,距离我们不到三五百米。我正惊诧今晚的月亮何以会有这样大,这样亮,这样近,接待办的朋友笑笑说,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这地方的空气异常清新,能见度特别好,所有才产生这种错觉。经他点拨,方始醒悟。
真合不得这样宁静的夜晚。但天气太冷,明天一早又得出发赶回北京,只好“留一些遗憾”,回去歇息。
第二天,接待办的同志再三提示,说有个林场展览馆,一定得看看,时间完全来得及,不看会后悔的。P3-5
《退忧室散集》是王巨才继《退忧室散稿》《退忧室散记》之后的又一本集子。“散集”辑入的是他近三年来的散文游记和往常的部分评论文章,少量与公务有关的文字,作为资料“留档”。名为“散集”,读来并无“散”和“杂”的感觉,反而感到丰富多彩。我读这本书稿,受到的启示、获得的教益是多方面的。我知道,作者青年时代念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学的是文学,是陕西文坛一位青年诗人。后来,用他的话说:人的一生是由无数偶然因素组合而成的。他也就是在一次“偶然”之中步入仕途,投笔从政相继当了我们家乡延安地委的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但据我观察,他除了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依然钟情于文学,关注着文学,只是工作忙累,没有更多时间投人写作。退到二线后的他,才有更多机会到处去走走、看看,深入实际生活,施展他的文学才情。这样,才有了他的许多锦绣文章面世,一本又一本精美的散文集奉献读者。
这些年王巨才主要是从事散文写作,也时常因工作需要,写写作品评论。
王巨才的散文,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清新、优雅、隽永,颇有我国传统散文的特色。他写散文总是有感而发,情动于中。写人写事,每每融人自己的感悟、思考于字里行间,闪烁着启人心扉的思想光芒。文章没有那种华丽辞藻的拖累,没有无病呻吟的弊端,却生活气息极浓,语言文字考究,颇见功力。他写事,如同讲故事,跌宕有致,娓娓道来,不时出现生动的场景描绘,如写陕北生活的那组散文。写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性格,让人如临其境,历历在目,如写到的马文瑞、两个母亲、余新元、韩美林、王二妮等以及《回望延安》中的一组领袖人物。在作品中,他很注意细节描写,注重语言的凝练,故而他的散文阅读起来亲切、流畅、新鲜,极富美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书中的一篇篇赏读札记,大多是对于当时出版的新书及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发表的真知灼见。可以看出,他对作家们充满尊重和关爱之情,对他们的成就由衷赞赏,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同时,对他们的作品又能深入浅出、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论证,肯定该肯定的,不足和缺点也善意地指出。他的评论,不贬彼扬此,力求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一如他惯常的宽厚、严谨作风。
多年来,为帮助作家深入生活,有关方面经常组织一些采风活动,我和作者曾经多次一起参加。我注意到他每到一地,总是用心地听,仔细地看,认真地记,回来后他总有新作发表,总有收获。他不愿蜻蜒点水式地采访,总要深入了解和思考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变革的崭新现实。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而勤奋的,这也同他的为人一样,典型的文如其人。
王巨才人缘特好。他为人厚道、沉稳、真诚、谦逊。在陕西省委宣传部担任部长时,团结、扶持、帮助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和宣传文化工作者。当个别作家、艺术家因创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受到批评、遭到不公正对待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他总能客观冷静地适时引导,加以保护,给予鼓励,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了这些作家、艺术家在往后的岁月里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样的胸襟,我们从那篇《争取陕西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突破新繁荣》中就能感受得出来。
十七年前,王巨才从陕西奉调北京,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他到任不久,便陆续拜访了一些老作家、老领导、老同志,结识了不少作协机关的干部、群众,大家交口称赞这位新来的“王书记,,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他很快成为大家愿意接近、愿意交往的知心朋友。如今,依然辛勤工作和勤奋笔耕的他,反而比在岗位时更加繁忙,既是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又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院长。近年来,由于不断有散文作品在重要园地见诸报刊,受到散文界和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因之最近中国散文学会换届时,大家又一致认定和推举他担任新一届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之所以担任如此之多的重要职务,乃众望所归,情理使然。
写到此,我忽然想起,前几年我和王巨才、阎纲、何西来、雷抒雁等一批陕西乡党们到延安农村采风时,居然有一些农民朋友认出了他们还在念叨的“王专员”,说:“王专员可好咧,为我们办了不少事,我们忘不了他。”一个人,离开了曾任职的地方二三十年后,老百姓还能认得,还在念叨,就如同他现在身居二线,大家还依然尊重他、推举他、拥戴他一样,足见王巨才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书记、好朋友。
王巨才喜欢书法,记得他经常爱写的两幅字是“云水襟怀”和“道德文章”,以此赠人,也以之自勉。行文至此,我由然想到这两句话,借用过来作为标题,以表达我对他为人、为文的印象。
《退忧室散集(精)》书中收录了王巨才近年来创作的三十八篇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广泛,有叙经历记友情之作,也有游山水读先贤之述,都可以看作是作家自己心底情感的文字载体,是一部表达党情、乡情、友情、亲情的言志抒情之作,体现了作家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对理想追求坚守不渝的品格。评论家何西来在该书序言中说:“因为巨才临文的真诚,我们欣赏他的散文,实现与他的交流,便没有‘隔’的感觉,往往很容易从中窥见他的真人格,真情性,做到‘辄见其心’。”评论家缪俊杰说,王巨才的这些散文,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爱,对于人类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无疆大爱的情感升华。《退忧室散集(精)》中的诸多篇章情真意切,文辞优美,富有韵味,读这些散文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大片的莲花猛看似无不同,但静心细品,却是风情万种,各具姿色;有的高雅,有的艳丽,有的端庄,有的娇羞;有的温婉柔媚,有的烂漫天真;有的从容淡定,有的神采飞彩。
《退忧室散集(精)》书中收录了王巨才近年来创作的三十八篇散文作品。内容包括《坝上的云》、《遍地莲花》、《沂蒙行》、《老家的年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