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能只有一次生命,与其浪费时间怀念过去和幻想未来,不如现在就开始追寻内心的真实自我,成就惟一的自己。
★入选《纽约时报》“2002年度最具思想性的100本图书”,为当今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哈佛大学出版社最受热捧的心理学著作,长期盘踞亚马逊心理学图书畅销排行榜榜首。
★社会心理学大师提摩西·威尔逊继经典畅销书《社会心理学》之后的最新作品。
为什么我们会对初次遇见的人怦然心动,却说不出所以然?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为未完成的事情找借口,而不是直接说出真相?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是谁吗?
我们真的明白该如何度过一生吗?
我们为何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潜能、感觉或动机?
只要遵循《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教给我们的方法,保持清醒的内省和洞察,多关注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不难了解自我判断、感觉及动机的真实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内在潜能,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活出最美好、最真实的自己。
“认识你自己”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今依然有用。内省是了解自我的最佳途径吗?我们费尽心力,究竟想发现什么?正如现代心理学重新定义的那样,在颇具启发性的潜意识之旅中,提摩西·威尔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判断、感觉和动机构成的潜藏的内心世界。
我们为何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潜能、感觉或动机?因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脱离适应性潜意识的、似是而非的自我叙事。威尔逊指出,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感觉如何,可以关注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比弗洛伊德式潜意识更强有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普遍化的潜意识,并据此对了解自我的方式进行了创新性思考。阅读《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我们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之谜,还能借助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开发自我的无限潜能,从而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之间找到平衡,成就理想的自我。
试问,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心底之事更重要、更难破解?有些人很幸运,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但他们又很不幸,不知如何实现它。例如,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戏剧《李尔王》(King Lear)中,一些人因一时失足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导致他们与内心的愿望渐行渐远。由于这些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或缺乏自我洞察,所以他们的愿望自然不会实现。
虽然未实现愿望,但这些人至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比如,期待孩子的忠诚、情人的拥抱或者内心的平静。而比较悲惨的命运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是什么。想想马塞尔(Marcel),即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Proust)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中的主人公,他认为自己已经不爱阿尔,贝蒂娜(Albertine)了,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想要离开她,直到某天管家冲进来告诉他,阿尔贝蒂娜已经弃他而去,听到这话的那一瞬间,马塞尔才意识到,自己仍深爱着阿尔贝蒂娜:“‘阿尔贝蒂娜小姐已经离开’,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刃插入我的心脏,撕心裂肺般疼痛,我一刻都不能忍受这种痛苦。所以,我自认为对我无所谓的东西,其实是我生命中的惟一。我们对自己是多么无知啊!”
马塞尔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感觉,这一点也不稀奇。我的一个朋友,苏珊(Susan),曾经与—位叫斯蒂芬(Stephan)的男子相恋。斯蒂芬是个很棒的小伙子,和善、体贴、靠得住,而且深爱着苏珊。他和苏珊都是社工,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交往了大概—年,两人的关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正式,唯独存在一个问题——苏珊的所有朋友都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苏珊根本不爱斯蒂芬。苏珊“认为”自己很爱斯蒂芬,就我们所知,那时的苏珊只是说服自己去相信自己原本没有的感觉。斯蒂芬是个好小伙,这没错,但他是苏珊深爱着并想托付终身的那个人吗?显然不是。最终,苏珊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误解了这种关系,她果断地与斯蒂芬分了手。
马塞尔和苏珊也许是个例外,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内心,读不懂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是我猜,如果我们也陷入一个相似的困境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也会犹豫不决。就像《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伊丽莎白(Elizabeth),她发现自己“不能准确地界定”对达西先生(Mr.Darcy)的情感:
她既然尊敬他、器重他、感激他,便免不了关心他的幸福。她相信自己依旧有本领叫他再来求婚,问题只在于她是否应该放心大胆地施展出这副本领,以便达到双方的幸福。
假想一下,当我们困惑时,可以将自己连接到一部名为内部检测器的仪器上。将电极与我们的太阳穴连接起来,然后调整仪器指示盘,这样就可以回答“我对斯蒂芬(或达西先生)的真实感觉究竟是什么”此类问题了。一阵嗡嗡声和滴答声过后,该仪器就会把答案显示在一个小监视器上。(也许,这个监视器是类似于魔术八球的科技产品,在催眠派对上,孩子们会通过摇动魔术八球来探知自己的未来。)
人们会如何利用这个内部检测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某次研讨课上,我让学生们将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列举出来。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一样,一些学生想要知道,他们对某些人的真实感觉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位学生说,他最想知道的是:“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几个人,我对他们的真实感觉究竟如何?”要是有一部仪器可以告诉我们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那该有多好啊!
学生们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他们人格特质的问题,包括他们的特质和能力,例如:“我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在某些场合,我是社交白痴?”“为什么有时缺乏做作业的动机?”还有一些问题是关于学业成绩和工作的。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是专门针对成年初期的迷茫感提出来的。然而,即使是那些久经沧桑的成年人,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人格和能力感到困惑。不了解自己的人往往会盲目地做出选择,比如,当一位男士更适合成为一名教师时,他却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一名律师,这样才能令他过上满意的生活;或者,一位女士拒绝举办一场重要的个人演讲的邀请,只是因为她长期以来所持的错误信念,即她永远不可能成功举办一场个人演讲。
这些学生还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感觉或如此行动,例如,为什么是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会令他们感到高兴?为了避免错误的感觉和行为,了解我们做出各种反应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设想一下,一个表隋僵硬的人想在一家律师事务所谋得一个位职,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发现,这位求职者待人似乎很冷漠、不友善,而且还有点咄咄逼人,所以面试官认为不能雇用这位求职者。面试官觉得自己对待求职者很公平,她认为求职者给自己留下的消极印象跟他的形象无关。如果她的想法并不真实,她确实是因为这位求职者的僵硬形象才对其产生负面的印象,而她自己并未察觉到,那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她不知道自己对形象不好的人确实存在歧视,而这种歧视正在左右她的判断,那么,她就不能正视这种不真实的想法并尝试做出改变。
P2-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是否与我一样,经常对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感到好奇:
为什么我们第一次来到某个地方,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会在某种情况下不自觉地赞美他?
为什么我们在时间紧迫之时,可以同时熟练地做几件不同的事而不出错?
为什么跟某人初次见面之前,因为听说他人对此人的看法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为什么早年的创伤性经历会随着时间流逝被彻底遗忘,而我们却恢复得比预想中要快?
这些都与我们内在的潜意识有关。
弗洛伊德创造性地提出的人的意识结构理论,给20世纪的人类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几乎所有喜欢心理学的读者都对这一理论有些了解,因为弗洛伊德开辟了认识自我的新视角——潜意识,并且就意识和潜意识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本书作者威尔逊博士沿着弗洛伊德的脚印继续探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适应性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不同,威尔逊博士认为,适应性潜意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而非压抑的结果。他在本书中揭示了弗洛伊德式潜意识理论的短见,指出了适应性潜意识对人类生活与自我认知的重大意义。他认为适应性潜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求得平衡,其实质是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好。从这个理论出发,威尔逊博士认为,与人类心灵有关的判断、感受(感情)、动机等,都发生在意识之外,其发生机制是因为效率而非压抑。
简单来说,适应性潜意识能够机动性地分解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处理我们获得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以积累保护我们自身的经验,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体察自我和更有效率地生活。
不过,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体察自我呢?我们真的那么容易了解自己吗?
瑞士哲学家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曾经说过,我们最大的幻觉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人。
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了解自己为何会如此反应,也无法确定自我觉察中的那个人是否就是我们潜意识层面确实存在的真实的自己。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自我觉察变得如此困难?
我们究竟该如何觉察自我和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习惯性认知是科学和正确的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怎么才能获得科学和正确的认知呢?
为了了解自我的真实感觉和认识真正的自己,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 不过不用担心,上述种种疑惑都能在威尔逊博士的书中找到答案。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潜意识层面,认识和理解适应性潜意识对人格塑造、情绪反应、意志动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更自在地掌控生活。
在团队开始翻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们负责翻译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第六本书即将面市。这对我们团队来说是极大的幸运与幸福。在翻译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获得了可喜的成长与进步!
我要感谢担任本书主译的武瑞芳、范韶维,还有鹿欣纯、张申申、李洁、于淼、白娇健等参译人员,是大家的齐心合力使本书的翻译工作趋近精致和完美。
感谢多年的挚友、翻译的领路人张新立教授。本书涉及的专业领域之艰深,词汇、典故之多,在我以往的译著中绝无仅有。张新立教授深厚的英文修养在业内人人皆晓,他放下繁重的案头工作,统篇阅读并将错译、误译的语句一一指出,这份对翻译的专注及对心理学的热爱令我肃然起敬。
还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王楠楠编辑,正是由于她的引荐,我们才有缘接触本书并将其译出!感谢姜珊编辑认真尽责的工作,使本书以完美的样子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感谢郭光森编辑高效细致的编辑加工,使本书在更快的时间内与读者朋友们见面!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期待所有读到此书的朋友,都能专注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走上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循着书中传授的方法和诀窍,更好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和成就自我。
认识自我的路,是一条生命修行之路,期待本书能帮助所有读者重新发现自我,发现生命的美丽和人生的意义。
提摩西·威尔逊的书采用一种易于理解的风格,涉及了心理学的多元领域,引用了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引人入胜的事例,提出了一种根本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几乎不能真正理解我们如何工作,或者我们为何会做出一些甚至是最常见的事情。这是一部新颖的、令人激动的作品——读起来还如此生动有趣!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巴奇
提摩西·威尔逊解决了心理学界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可以真实了解自己吗?威尔逊利用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引导读者进入一段奇妙的心理之旅,沿途还顺带领略了人类学、医学和哲学的风采。《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足以激起每个人对意识、自我认知以及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内贝克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书将明晰的文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前沿理论研究三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威尔逊运用现代科学去检视困扰哲学家几千年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更好地了解自我,并得出结论说,人们很少了解自身行为的动机。如果有谁依然相信自己能够了解自己的所要、所感或所想,建议阅读一下这本佳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