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炮痕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汉华创作的《炮痕》是一位亲历抗战的耄耋老人用心血锻造的一部炮兵文学!

这是再现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炮兵人文精神成长的回光缩影!

这是将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实例再现于世的宝贵财富!

这是在艰苦卓绝战争中踏着征尘洗练革命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内容推荐

孙汉华创作的《炮痕》为长篇小说,通过对加入新四军山炮连顾民富等三名同志工作、战斗和生活经历的描写,讴歌了我军光荣传统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目录

序言 桑榆非晚霞彩弥天

第一章 灵苗

第二章 选择

第三章 炮兵在艰苦建设中

第四章 生与死的考验

第五章 血泪控诉

第六章 山炮连淮海战役显威风

第七章 胜利后亲人团聚

尾声

试读章节

这里地处苏北冲积平原。南靠长江,盛产水稻和一些水产品。每到夏秋季节,稻香满园,鱼游鸟飞,一片秀丽风光。由此往北,是一片沙土地。很适合种高粱、玉米及各种杂粮。虽比不上江南的风光,但也称得上鱼米之乡。这里的村庄,都各有特色。龚王庄的人都会讲生意经,算起账来头头是道。靠近东边的是苏家屯,念书的人比较多。有学孔儒的,也有念洋学的,不少人都是以教书为生,有书乡之称。靠北边许家屯,素有武乡之称。这些人大部分都很正直,但也有的被坏人利用,干丧尽天良的勾当。

这里的小孩都喜欢打仗玩耍。有的成群结伙打群架、打怨架,他们从家里偷来一根竹棍或木板,做成长矛大刀,也有的拿来半根毛竹,用两个轮子架起来“大炮”,以此来威胁对方。一到冬闲时节,他们就像军事演习似的。连家长们也都管不住。随着抗日民谣的传播,他们把一部分人装成日本人,说他们都是坏蛋,一部分人装成好人。结果都是“坏人”被打败。好人得胜。

在龚王庄有一户小康之家。勤劳简朴治家营生,偶遇太平年间,粗茶淡饭,尚可自给有余,在兵荒马乱年间,每年尚缺几个月的粮柴。这家家长龚得福.会做点买卖。家里贫富,都看年成、运气好坏。可是龚得福倒有个一心发财的念头,想出人头地、做一个人上之人。

在他家阴沟洞里,有一条青蛇,已养活数年。龚得福视若神灵。明明看到它在阴沟洞门口吃癞蛤蟆,很好抓拿,全家人也不敢去动一动。说这是家里的地龙。等到它爬到堂屋正梁时,家里就会有龙子龙孙,将来就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吃不完的山珍海味。

龚得福曾有4个子女。长女因得伤寒,4岁时夭折。二女儿聪敏过人,偷着看账本,识字过千。因为女儿终究要嫁人,其父不肯下本钱供女儿念书,在家干点家务。在10岁那年,鼻子上长了小酒杯般大小一个疮,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喊爹叫娘,弄得家里人不知所措。恰逢一个郎中从家门口经过,夸说包治百病。这个才跟人家学过半年医的半吊子,看诊后说是疔疮。非破肤放脓不能根治。拿起剪刀铰去了一块肉,疼得二女儿直叫直蹦,只是不见出脓。他接着又来一刀,结果酿成脑脓肿,不到两天便撒手人寰。在生三女儿前,龚得福妻子得了一场病,3个月没有吃盐,又生下一瘫儿,养了两年也不会走路。龚得福的妻子也感到负担太重,她跪到祖宗牌位前说:“老祖宗,我的命怎么这么不好,你们把他带去吧!行个好,积个阴德。”因为营养不良,平时也很少照顾.3岁时就断了阳气。

两年后,龚得福终得一健康儿子。这可是全家的宝贝。龚得福和妻子,为了要个儿子,到处求仙拜神、算命卜卦。为求神灵保佑.定为每月初一、十五吃素念经,在1928年生下这个男孩。夫妇二人喜出望外。正值龙年,小名便取龙儿。龚得福以为在龙儿身上,能有好运气,总想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才,荣宗耀祖、发财发福,成为龚家栋梁。1929年,当地闹红军,一个红军战士抱着龙儿说:“将来也当红军吧!”得福夫妇没有理睬。为了养子成龙,龙儿6岁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读了4年,连《论语》《孟子》都没有读完。老师是个清朝的秀才,他要求学生从启蒙教育就要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讲。因为没有理解.背起来特别费劲,龙儿对这种学习法不感兴趣。为了有个学名,请了好多有文化的人,想起一个比较合适的名字。一个念过几年书的中年人说:“现在起名不能土里土气的了。这伢儿将来可能很有出息,就用个华字吧!排辈他是‘绍’字辈,就叫绍华吧!”从上私塾那天起,龚绍华这个响亮的名字就赫然书写在《三字经》的封面上。

龚绍华从小就很老实,见人三分笑。他长了一对双眼皮和两个小酒窝,笑起来又增加了三分美色,因为身体瘦弱,个子高,脖子显得长一些,走起路来脚尖先着地,又有点像个小姑娘。他不善打架,但是唱歌和耍小聪明,却能出头露面。庄里人都给他起了很多外号。有的叫他“丈丈鬼”,有的叫“儿童菩萨”,还有的叫他“洋鬼子”。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鬼点子越发多起来。家庭和社会将来会给他打上什么烙印.尚不能断定。P2-3

序言

千里有缘来相会。

我与孙汉华先生本不相熟。是由我那古道热肠的诗友、文友林东圃先生引荐,我们才得以相识的。这正中了中国古已有之的“以文会友”美好传统之规之矩。我将结识孙先生视作一种缘分并将其珍藏心底。

此后又经过多次倾心交谈,加之拜读过其鸿篇巨制,使我对其人其作越发深入了解。现将我之所知所识略记于斯,权充为序。

A

今年盛夏某日。友人林东圃陪同孙汉华先生到我位于沈阳少帅府的办公室造访,我的两眼不禁为之一亮:只见孙先生满头浓发、满面红光、满口白牙;体态修长壮健,走路两脚生风,说话语速很快。他思维敏捷,谈锋甚健,还不时开怀大笑。从其外貌到谈吐举止,无不延续着他青年时的朝气、锐气与热情.使人绝然想不到他已是儿孙绕膝的76岁的老人!我不禁为孙先生年值耄耋仍葆有如此壮健的体魄而羡慕着、祝福着。

言归正传,原来二人商定找我为孙先生即将由白山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炮痕》写序——这不禁使我惶恐莫名:近些年来,虽说我为诗朋文友写过五六十篇所谓序言,体裁关涉散文、随笔及新、旧体诗歌,可从未沾过小说的边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于小说一道。毕竟生疏。若说创作,只不过60年代初我读高一时编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作文选》的一篇作文类如小小说,再就是80年代中为儿子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故事大王调演所写的故事,曾在《儿童文学》作为小说发表过。舍此再无其他。而这两篇东西纯属雕虫小技,微不足道。但读小说却是我的一大业余爱好。举凡全国获各类奖项的短、中、长篇小说,我还是多有过目的。孔夫子是因了“述而不作”而成为儒家开山鼻祖,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我这区区一介草民则是“睹而不著”,充当“小说票友”怕都不够其格。由我来为先生45万字的长篇小说《炮痕》执序,那可真是越俎代庖,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了。

B

“人品决定文品、诗品”——这是古往今来我国文学艺术界之共识。在具体剖析长篇小说《炮痕》之前,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其人。

孙汉华,江苏省如皋人,1929年3月,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抗日战争中,连任村、乡儿童团团长4年;194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党龄已近60年。他16岁参加新四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小鬼”“抗战干部”。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游击战;在刀光血影的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运动战、攻坚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直到随军南下,解放福州、厦门。就这样,孙汉华先生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正是因其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其职位也得到连续提升,16岁排职,19岁连职,22岁营职,27岁任海军某鱼雷快艇基地副政委(副团)、党委书记、师党委委员,1969年任海军某基地政治部秘书处处长。

我想,按照这样的政治势头,应当顺理成章走进将军行列。天有不测风云。“反右派”因领导不力而受批评,“反右倾”因不愿接受这个批评而受到大会批判,因刘华清司令员和一些同志的保护,才免受纪律处分。在政治学院,因对这个批判不满,结业鉴定一稿未能通过。“文化大革命”中,被定为“站错队”而被审查,粉碎林彪反党集团,上级一度考虑过对其提拔重用。粉碎“四人帮”,因反映意见被视为“闹地震”免去秘书处处长职务,随后转业到地方。就这样,孙先生在团职岗位上原地踏步近30年,未及花甲,离休回家,但孙先生对党的信念坚定始终不移,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离休后奋力笔耕,写下了《炮痕》这部著作,把党的光荣传统留给后人。

回首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活与34年的军旅生涯,孙先生倍感自豪。他曾有过众所瞩目、艳羡不已的辉煌,也曾有过迭遭打击的无奈。但先生性情开朗豁达,无悔无怨。他坚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路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因此他一直都活得自信、活得潇洒、活得充实、活得乐观,已然走进“宠辱不惊,任人间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之境。

C

先生自幼酷爱文学。尤以小说创作为乐。关于创作《炮痕》这部长篇的缘起,须上溯到1957年中央军委发起的建军30年征文。彼时,先生血气方刚、激情澎湃,发愤应征写一部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创建发展为背景,描写炮兵战士思想改造、健康成长,借以表现解放军炮兵这一革命大熔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1962年,书稿完成,出版本书。后经十年动乱。先生无心动笔;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又无暇援笔以偿夙愿。直到先生离休后,“自此光阴归我有”,方得以偿还那份未了的心愿。于是,先生宵衣旰食,不舍昼夜,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炮痕》的创作中来。1994年写成《炮痕》初稿,披阅十载,增删多次,炼就当下出版成果。这是先生50多年呕心沥血的结晶,这是先生50年辛勤笔耕的硕果。拜读沉甸甸的45万字的长篇手稿,我为先生的执着、勤奋、坚毅感动得泪水涟涟!别说对于一个76岁的老人倾情创作一部45万字的长篇。就是让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16岁的年轻人抄写45万字的书稿,怕是也难于做到善始善终,而创作45万字的长篇,那需要怎样的智力、才力、笔力与毅力啊!这怎能不教我对先生油然而生敬意!

我在精心阅读先生的长篇小说后,不禁要说:“先生,祝贺您,你成功了!”尽管当下小说的创作走向、评判标准也同新诗一样,有不小的变化,但我想,既然是小说,总还是要讲主题立意、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结构语言。《炮痕》是以我军炮兵生活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小说,反映炮兵部队的创建、发展、壮大和炮兵的成长,强调炮兵在未来战争中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下现代化的战争中,人们越来越迷信于导弹、核弹和氢弹,但结束战争还得靠人、靠步兵和炮兵。对此,小说给人们形象的警示与告诫。小说取材于我军炮兵发展史,表现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这完全符合习近平主席“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个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反映出先生虽年届耄耋而思想不僵化、不老化,与党紧密保持一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先生长达34年的军旅生涯为其长篇小说《炮痕》的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厚的选材库存。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积累的丰厚使其编织起故事情节来得心应手,甚至可以把生活中的生动故事直接录入到小说中来,成为小说中水乳交融的一部分。不是热爱生活、深人生活、占有生活的作者是很难做到的。可以想象,先生为了实现自己创作这部长篇的愿望,早已有目的地对生活实施占有、梳理、消化,故而在具体创作中,故事情节编织设计得合情人理、生动抓人、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引人人胜。我惊叹先生这位高高大大、貌似粗犷的老兵如此粗中有细、多情有意!

《炮痕》塑造了3个主要人物:龚绍华、龚绍祥和顾民富。他们出身不同,各自在不同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其思想自然打上阶级的烙印,成长道路各不相同。这几个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绝不脸谱化、概念化,是当今小说林里的形象的“这一个”,而绝不与他人塑造的人物雷同,这是先生独具匠心的个性化创作,这是足以令人称道的。对一般初涉小说的新手,细心的读者都不难从其作品的总体构思、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甚至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发现某种模仿甚至因袭的蛛丝马迹。先生平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就能做到如此不同凡俗,着实令我尊敬、服膺有加。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说中纯净的爱情描写:爱情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此,长篇小说中都少不了爱情描写。但当下小说中的爱情描写过多过滥,甚至不惜笔墨大写“床上戏”“性体验”“性感受”。这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已超出爱情描写的范畴,而有的作家与出版社竞乐此不疲地以此为卖点招徕读者,用以满足某些读者感观、心理刺激来增加发行量,求得经济效益。这无疑是小说的堕落。有比较才有鉴别,先生的长篇小说《炮痕》就显得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不能一味地叙述故事情节,跑完情节就拉倒。古语云:“文武之道,有张有弛。”不但要有“金戈铁马”的大场面。也要有“小桥流水”的小画面;既要有铁板铜琶高奏“大江东去”,也要有丝竹弦管巧弄“晓风残月”。阳刚之气加上阴柔之美,才能使小说多姿多彩。先生这部长篇《炮痕》在人物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与细节设计等方面显得薄弱了些。粗犷有余,细腻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性与文学色彩。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D

孙先生长篇小说《炮痕》并非艺术一流并有经济效益的抢手货,相反,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白山出版社看重的是社会效益,宁肯用气力、下功夫予以出版。由此,我似乎看到了出人人颗颗体恤下情、善解人意的灼灼爱心的跳动。我想说,你们圆了一个革命老战士50年的创作美梦!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有了你们的爱心、热心、耐心,白山出版社出版事业一定会从今天的灿烂走向明天更大的辉煌!

E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为孙汉华先生的大著出版由衷喝彩!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最后,我想向我尊敬的朋友孙汉华先生送上我美好的心愿:快乐每一天,开心每一刻!

(2004年9月16日深夜于沈阳)

(作者姚莹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协理事、辽宁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后记

九年前,我完成了《炮痕》这部作品,但自觉创作水平有限,一直未了出版发行的心愿。在以身心之力完成此书的过程中,我见证了我们这个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随着影视文化的繁荣和电子书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军事文学作品纷纷被搬上荧屏,展现于网络,读纸质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近年来,我的战友、同志、亲友和相识的朋友们读过我的书稿后,感到主题思想明确,人物塑造合理.如临其境,好像说自己身边的事,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一般,普遍认为:对于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根底,从事业余文学的创作者,能够在耄耋之年完成如此长篇的文学作品,着实不易。他们在肯定作品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对此,我深表谢意。

此部作品的素材源于我的军旅生活,多数来自本人经历和见闻。在争求白山出版社两位编辑同志的意见后,经过再三修改校对后.我决定将我的这部作品出版后,面向社会发行,力争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动机有三:

其一、以炮兵为题材,以长篇纪实文学的手法写小说作品,尤其是将思想政治工和贯穿于人物成长历程和故事情节中的作品,在这块文学领域并不多见。我军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将家王朝,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相比较而言,炮兵在文学专著中所展现的特殊威力,就显得轻描淡写了。重塑战争年代炮兵的战争历程、发展历程,无论对于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有价值。

其二、当代战争文学,更多地展现的是人物和故事情节,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的作品相对匮乏。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确定的方针,重现重塑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将当时战争环境中活生生的语言找回来,流传于世,是我写作的另一个初衷。在当时那种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人们敢讲真心话、动真格的,身教重于言教,无论是向官兵讲述国情、军情、民情还是宣传贯彻党的战略方针、群众路线,都是钉是钉、铆是铆,实实在在的,所产生的效果是管用的,相比于某此个时期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流行,思想教育言之无物,空洞缺实,有损于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值得人们反思。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文学作品,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想必还是很有好处的。

其三、作品中描述的许多中间人物实际上在过去是遭受过批判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实属小资产阶级出身。在旧中国,小资产阶级在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个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对革命有两重性。龚绍华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方面,他们对损害他们个人利益的人和事充满愤恨,比如, “三好友”关系时好时坏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们都能得到健康成长,虽然教育改造他们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肯下功夫化心思去争取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先进分子,争取了他们就是争取了大多数。在未来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国将长期处于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群体,进步的思想不可能人人自发,只有采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文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从娃娃抓起,从现在抓起,我们党的未来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许多同志认为,炮兵文学作品具有很大创作空间,需要深入挖掘.希望我在本部作品的人物和结构上做较大调整,只可惜本人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完成,只能寄希望后来者续做此事。

孙汉华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七日于沈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炮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汉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白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71898
开本 16开
页数 4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4
CIP核字 200406336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1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