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开启智慧,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睢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汇集了最经典、最智慧、最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语言生动流畅,结构系统严谨,说理浅显易懂,思路清晰新颖,让你在轻松愉悦中,去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昧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希望书中的这些哲学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欢快。本书由星汉编著。

内容推荐

维特根斯坦说:“一部严肃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理时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一些蕴合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给你讲一小时的大道理,不如为你说一分钟的小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将一个个哲学的思考渗透到故事、寓言之中,编成这本《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

《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汇集了最经典、最智慧、最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语言生动流畅,结构系统严谨,思路清晰新颖,集古今中外圣贤大哲思想之大成,处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希望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建立起系统的、有规律的思维认识逻辑,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并以此来指导日常的思想和行为,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本书由星汉编著。

目录

第一篇 哲学的方舟:踏上精神的智慧之旅

 第一章 哲学的慰藉:在咖啡馆中遇见哲学

哲学:“有智慧”还是“爱智慧”

哲学的意义:走出洞穴的囚徒

反思的智慧:密涅瓦的猫头鹰

旁观者的智慧

物理学与形而上学

皇帝挡住了哲学家的阳光

 第二章 哲学之用:面包还是精神

哲学烤不出面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哲学家的兴趣不在赚钱

苏格拉底的苹果:怀疑才会产生思想

哲学授人以渔

死亡练习:哲学使人勇敢

郭橐驼种树:哲学教人认识世界

盲人摸象:全面看待问题

 第三章 我思故我在:永不停息的探索

我思故我在

庄周梦蝶

存在即感知

上帝被猿颠覆

不要破坏我的圆

守望的距离

 第四章 人天性渴望求知:智慧树上的青苹果

伊甸园:智慧树上的青苹果

苏格拉底求知的欲望

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朝闻道,夕死可矣

真理之路无坦途

无知到有知

有用便是真理

学问至境:知道自己不知道

权威意见是参考不是镣铐

反对者的权利

第二篇 开启思辨之门:冲撞理智的符号

 第一章 逻辑与方法:你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吗

纯粹理性的批判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肯定即否定

反者道之动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维特根斯坦的镜子

亚里士多德的四种原因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第二章 悖论与谬误:上帝举不起的石头

芝诺悖论

说谎者悖论

理发师悖论

鳄鱼悖论

康德的梦

渡鸦悖论

赌徒的谬误

囚徒困境

上帝举不起的石头

 第三章 哲学语言:思想的道具一

人在符号中存在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通天塔:统一的语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道可道,非常道

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

笛卡儿的梦

禅不可说

不笑不足为道

不要落入语言中

得意忘言

 第四章 哲学思维:苏格拉底的追问

泰勒斯的一滴水

苏格拉底的追问

普罗塔哥拉的相对论

伽利略的科学实验

里德的怀疑与常识

培根预测未来的鸡

康德的眼镜: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

边沁功利主义的计算

薛定谔的猫:在场的证据

奥卡姆的剃刀:简单即好

第三篇 现代反思:和谐就是一切

 第一章 对自然存以敬畏之心

一草一木皆有其生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顺应自然与回归自然

人类的自我惩罚与救赎

迁徙的鸟:关于回归的约定

 第二章 娱乐至死:文明的双刃剑

人在文明中迷失了方向

机械与机心: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寂静的春天:得不偿失的交易

人的异化:黑客帝国

圆形监狱:当一切都有了标准

美丽新世界:赫胥黎的预言

 第三章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谁是真的英雄

尼采的锤子打破偶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全人类的幸福

整个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第四篇 人性真相: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一章 人是什么:永远的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之谜

人是机器

人是他所吃的东西

人的存在就等同于个人利益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

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第二章 人与世界:人不过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

人不是万能的

孟母三迁:世界对人的影响

人为自然立法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三章 天使·人·动物:重估一切价值

人的发现:人的高贵超过动物和天使

人与动物的分界:人的双向发展

盘古开天地:价值的起源

尼采的比喻:骆驼、狮子与婴儿

人之初,本无性

忒修斯之船:什么使你成为你

人是理性的动物

教养:这样实现人的蜕变

第五篇 超越自我:揭开生命的谜底

 第一章 自我认识:我是谁

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一室六窗,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求得新生

 第二章 自我定位:我在哪里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生命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自己

邯郸学步:为何做不了自己

废墟中的双面神,:把握不了现在

活在当下:快乐在此刻

价值取向:人生定位与方向

 第三章 自我超越:生命要求超越

“自知无知”的智慧

人生不要自我设限

摆脱自大,谦卑我心

自我超越的最大尺度

 第四章 面对未来:我要到哪里去

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

梦想最容易被遗忘

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财产是希望

目标宜远大,行事需量力

潘多拉的盒子:希望仍在

第六篇 幸福人生:幸福有标准吗

 第一章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一切不幸都只是过程

幸福就好吗

依赖成为生命的束缚

拥有越多,反而越不幸

幸福是一种能力

不如意是因为拥有太多

在规则的容器中做水

总有人比你更痛苦

当幸福来敲门

 第二章 幸福从未离开你

幸福,就在你转身后光临

幸福有标准吗

幸福由心各自知

幸福有三要素,一个也不能少

第欧根尼的木桶:居于木桶也幸福

行动远大于思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感恩与幸福为邻

幸福就是换一个角度

 第三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连接人生

优势变隐患

人是正确的,世界就没错

不完美,又怎样

缺憾:人生之中不可避免

懦弱者的立足之地

自己的幸福不在他人身上

消沉的人生幸运不再

自卑情结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圣凡各具“神通”

“愚蠢”,也是一种力量

完美在于不求完美

 第四章 不抱怨的世界

持续不满只会得到更多不幸

勿作生活的附属品

只会找借口,只能收获失败

变化中何求永恒

直心是道场

止水澄波,悟道须静

 第五章 财富:心中的财富是真财富

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役物,而不役于物

钱,到底有什么魔力

因小利而忘命,成大事而惜身

财富的能力比传统更重要

第七篇 抗争命运: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第一章 命运到底在谁手中

选择的困境:你是那头布里丹毛驴吗

伤仲永:少年得志未必佳

顺应天地自然之变化

非命,命运在自己手中

扼住命运的咽喉

等待戈多:无望中的希望

性格决定命运

向苦难的生活索取意义

命运只是生命的旁观者

人生是苦

 第二章 尽人事而知天命

随缘随喜,顺其自然

向左哲学家,向右皇帝

栽好树,兔子才会撞上来

乐天知命,各享逍遥

此心安处是故乡

素为本色,活出自我

 第三章 究竟什么是自由

自由的,就可自由选择吗

坚持有原则的自由

随野鸡自由游走

让人无可奈何的假选择

精神自由乃真自由

伟大的代价即是责任

正心诚意,敬钟如佛

第八篇 奋斗真谛:在路上

 第一章 无奋斗,不人生

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君子以自强不息

持志如心痛,必要专一

勤勉,使人成为幸运之宠

为人所不肯为,成人所不能成

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知难而退,撞到南墙要回头

 第二章 透视挫折的内核

从失败中学得生活的智慧

苦难成就天才?天才热爱苦难?

压力之下,强者的脊梁更加坚硬

惧怕逆境,你只能当个小白鼠

机遇曾敲过你的门,你没迎接它

专注、执着:幸福之基

 第三章 你是否配得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勇气,百折不挠的心

泥泞留痕,磨难是炼狱

好好活着,在不如意的人生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蘑菇定律:悲观的人没有受苦的权利

耐心,如流水磨棱角

破茧成蝶要历尽磨炼

推迟满足,放长线钓大鱼

 第四章 奋斗不是人生的循环

成功,从选定方向开始

有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为理想,把侮辱当饭吃

心有清泉,沙子也成水

第九篇 叩问生死:我为何而生

 第一章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

人生的意义何在

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过客

赋予生命以意义

爱、知识与苦难

人生大梦谁先觉

 第二章 人生是创造还是享受

享受还是创造:上帝与人,你听谁的

奔波中自有大享受

人生一旅行:分享温暖生命

镇定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女妖塞壬:享乐的诱惑

此刻活着,也就永恒

佛陀的人生譬喻:无常

 第三章 未知死,焉知生

神是不死的人,人是会死的人

恐惧,因为对死亡无知

未知生,焉知死

本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鼓盆而歌,为死亡欢笑

生命因死亡而有价值

死亡:灵魂的回家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死亡就是不延续

 第四章 面对死亡,向死而生

永生是一种天罚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拥抱死亡而活

了身达命,超然生死

把死亡放在一边

人生何处无归处

纵身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向死而生

珍爱生命,笑对死亡

不得行胸臆,百岁犹为天

舍生忘死有真义

 第五章 用生命表达一切

生与死,都是人生的里程碑

热忱和活力才是生命的本色

人生如戏:“悲欣交集”

生命须用欲望来扶持

舍身饲虎为行善

曾子知礼:欣然而死

苦痛不入心,生命得升华

 第六章 生命境界:人生追求各不同

大鹏和晏鸟:境界大小之别

泥中莲花

砍柴担水做饭:平常就是道

甘愿入地狱,为众生而担当

所有的爱,都是人性的通道

境由心造,可大可小

把心域拉到无限远

坐忘无迹

第十篇 修养提升: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让人成为人

慈悲的育才之道

“道”是悟出来的

特洛伊木马:现象的背后

人伴随疑问而生

超限效应:表扬孩子要有“度”

知识是永远的财富

 第二章 一生的学习

吾将上下而求索

少年易学老难成

人之为学,举一反三

君子之学必好问

学习是件终生的事情

承认无知方获得真知

屠龙技:学无所用

韦编三绝

 第三章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反省:清洗心灵尘土

放低姿态始见自身不足

自视过高需警醒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灵魂是人的根本

尊严是一个人的脊梁

 第四章 阅读点亮智慧之光

思考是智慧的第一章

开卷便有益

经典中,汲取大智慧

活读活用,不做书奴

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十一篇 生活的艺术:疲惫灵魂的抚慰

 第一章 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

是≠有:简化你的生活

人到无求品自高

佛在平凡人世间

无欲:最大的财富

穷与乏的区别

 第二章 慢活:让你的心学会享受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安贫乐道,未必是不思进取

散步:领略身边美景

云飘水流,心外无物

自然之子,养自然之心

 第三章 艺术修养:追逐缪斯之光

艺术让你生活于审美中

音乐:人类灵魂的语言

书法:飘逸自然多圣者

写意画:意在言心,不在表形

 第四章 快乐是一种选择

从容面对人生,快乐自然盈心

安定情绪,解脱自己

嗔之刃,锋利如刮骨钢刀

化苦为乐,方为大乐

快乐藏在我们心里

过程之中自有快乐

第十二篇 在凡俗中遇见爱情:爱只为成全自己

 第一章 两性的差异: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

丢掉你的鞭子

女人的3个名字

青春美貌与毒蜘蛛

卡夫卡的身体悖论:孤独与爱抚

 第二章 爱还是被爱

爱情具有让人升华的力量

真正的爱情贵在持之以恒

爱情不需要刻意把握

丘比特的弓箭:爱是盲目的

美女还是女巫:给对方选择的权利

 第三章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得不到”和“已失去”

当爱情欺骗了你

猜疑,蛀倒爱情之树

爱是拥有,更是自由

失去之后才珍惜,爱成悲剧

第十三篇 理解婚姻:不是坟墓,而是新的开始

 第一章 婚姻的围城:进还是不进

爱情和婚姻的比喻:拣麦穗与拖大树

独身的理由各有不同

婚姻意味着战争与要求

对婚姻最好的诠释:我愿意

 第二章 在夹缝中彷徨的婚姻

幸福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

抱怨、指责是家庭和谐的大敌

多情总被无情抛

婚姻如水,无扰自静

试读章节

只承认自己的感觉,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原则。

——(法国)狄德罗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他的主要观点。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说:“我看见这个樱桃,我触到它、我尝到它……它是实在的。你如果去掉柔软、湿润、红色、涩味等感觉,你就是消灭樱桃……我肯定说,樱桃不外是感性的印象或为各种感官所感受的表象的结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人的感觉,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如果没有被感觉到,它们就不存在。

有一次,贝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朋友对贝克莱说:“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

贝克菜略加思索后说道:“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石头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石头当然就不存在。”

中国明朝的王阳明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是整个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天地万物都离不开人,都存在于人的心中。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同朋友在一个叫南镇的地方游玩,同行中有个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王阳明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说,人没有看到花时,花就不存在;只有当人看到花时,花的颜色才在人的感觉中显现出来。所以“花不在人的心外”。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针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形象而诙谐的反驳。他说:“如果小猫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是抓自己的眼睛呢?这是因为小猫不愿为了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的爱只是痛苦。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把主观唯心主义者比喻为一架“发疯的钢琴”,“以为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一架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闭上眼睛就否定世界的真实性,这种观点的确有点疯狂。

上帝被猿颠覆

历史告诫我们,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英国)赫胥黎

哲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一批自然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更引起了哲学界的一场革命。“上帝创造了人类”这一原来被认为是不可怀疑的真理在有力的科学理论面前展现了自己的胆怯。

然而这对于一直自居于世俗社会之上的教会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于是顽固的神学哲学和新兴的进化科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便是达尔文的好友、伦敦矿物学院地质学教授赫胥黎。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生命起源于原始细胞,然后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进化出今天种类繁多的生命形态;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存斗争,并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显然,达尔文的学说包含了人也是从原始细胞进化而来的结论,但达尔文并没有直接提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赫胥黎提出来的。

据说,赫胥黎受到《物种起源》的启发,萌生了人和猿来源于同一祖先的想法,又仔细研究了人的头骨、黑猩猩的头骨、猴子的头骨以及这些生物的大脑,最后才提出了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理论。

在达尔文之前,欧洲人相信是神或者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教会的说法,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基础,因此,教会对《物种起源》恨之入骨,称之为“魔鬼的圣经”。

赫胥黎看完此书,也预感到它将会激起教会的强烈反对。于是,在给达尔文的信中,赫胥黎热烈赞扬《物种起源》,并说“我正在磨利爪牙,以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必要时“准备接受火刑”。

实际上,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比《物种起源》让当时的人们更难以接受。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有灵魂,有智慧,知善恶,人是不同于动物植物的,是上帝创造出来管理自然界的。

现在,赫胥黎提出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就把人的位置“降低”到动物界,所以,不仅是教会,普通的老百姓对赫胥黎的说法也非常反感。

于是,达尔文、赫胥黎与教会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有人还给达尔文寄来一颗子弹进行威胁。

在斗争和危险面前,赫胥黎挺身而出,毫不畏惧,骄傲地宣称:“我是达尔文的斗犬。”有一次一个人看到赫胥黎,讽刺地说:“当心,那只狗又来了。”赫胥黎轻蔑地回答说:“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

1860年6月30日,赫胥黎与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大辩论。

在辩论中,威尔伯福斯除了援引《圣经》上的说法之外,什么也说不出,而赫胥黎材料翔实,有根有据,把威尔伯福斯驳得哑口无言。最后,威尔伯福斯只得尖刻地反问赫胥黎:“你是从猿祖父还是猿祖母那一支生出来的?”

然而,赫胥黎毫不示弱地说:“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只有那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而又一心要靠祖先名头的人,才因祖先的野蛮而感到羞耻。”

为了保卫和宣传进化论和“人猿同祖论”,赫胥黎在以后的30年间,改变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从地质学转而研究脊椎动物化石。今天,在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的达尔文雕像旁,人们也立起了赫胥黎的大理石像。

从哲学上看,人类首先是动物,与动物有着亲缘关系。即使在本质上人不同于动物,但在生物学意义上,人不能否认自己的动物性。但是,人又不仅仅是动物,人具备很多动物没有的能力所以,人是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没有动物性的身体,人的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来源于大脑,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P20-22

序言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开启智慧,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哲学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超越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渴望,一种试图解答那些凭人类现有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这种渴望其实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他是否懂哲学。

哲学之有别于艺术、文学就在于,哲学的目的是引人思考。哲学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爱智慧”,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保持心灵的开放,是探寻一切真相。哲学给我们以人生的指引,告诉我们该向何处去。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的痛苦和磨难,他就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迎接沉浮起落的人生。

哲学对于人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它、得到它呢?深奥玄妙而抽象的哲学理论经典常常让我们昏昏欲睡,即使勉强读完了,也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那些玄而又玄的理论究竟与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哲学不是学院的奢侈品,不是抽象繁琐的教条,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所以维特根斯坦说:“一部严肃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语写成”。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理时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一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给您讲1小时的大道理,不如为您说一个1分钟的小故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将一个个哲学的思考渗透到故事、寓言之中编成了这本《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本书汇集了最经典、最智慧、最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多位哲学大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以故事为铺垫,一步步把读者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它剥去了哲学深奥艰涩的外衣,形象而生动的讲述了哲学的分期、流派、思想,剖析了哲学发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揭示了哲学的奥秘。它以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让你在轻松愉悦中,去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

当我们紧张的情绪需要释放时,当我们疲惫的身体需要松弛时,当我们漂泊的心灵需要休憩时,我们拿什么来慰藉我们的心灵,拿什么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呢?我们需要一个始终不渝的朋友给我们以方向的指导和教诲、慰藉和同情,那就是哲学,《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会伴你轻松智慧地走出生活的泥沼。

希望书中的这些哲学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自由、快乐、达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53941
开本 16开
页数 389
版次 1
装订 其他
字数 541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45
20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