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
这本《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其中一册。
图书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 这本《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目录 总绪论 绪论 第一节 江苏自然地理与政区沿革 江苏自然地理政区沿革 第二节 江苏地域文化的发展阶段 奠基时期 六朝第一次高峰 隋唐宋元时期的恢复与发展 明清第二个高峰 第三节 江苏的次区域文化 江南、江北南京、苏州扬州、徐州 第四节 江苏地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特色 南北文化之交汇及其贡献地域文化之特色 上编 第一章 星光闪烁的史前文化遗存 第二章 吴韵楚风:江苏本土的多样性文化 第三章 侨吴融汇: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文化 第四章 贬抑与繁荣:江苏在隋唐.五代文化中的地位 第五章 教育隆盛文化勃兴:宋元江苏文化的积累与转型 第六章 全盛期的繁华胜景图:明初至清中期江苏文化发展之高潮 第七章 开放与兼容:晚清“西学东渐”中的江苏文化 下编 第一章 发达的城市群体及其文化特色 第二章 引领风气创新学派:明清以来学术思想成就斐然 第三章 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佛教、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 第四章 书画艺术承先启后领异标新 第五章 婉转清丽的音乐、曲艺与戏曲 第六章 精致典雅的建筑、园林与工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勋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904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7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560 |
出版时间 | 2013-07-01 |
首版时间 | 2013-07-01 |
印刷时间 | 2013-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304 |
CIP核字 | 2012270601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3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9 |
宽 | 179 |
高 | 4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