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王宏甲以《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继续发出追问。他条分缕析应试教育对孩子心灵的戕害,素质教育改革的屡屡受阻;他一如既往实地考察,亲睹山村教学点的困窘无奈;他回眸几千年中国教育发展史,俯仰考试之演变,探究教育本源;他观照发达国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他山之石来攻玉。在大开大阖、张弛有度中道尽纷繁复杂的中国教育问题和窘迫困境,也写出大山深处教育人的坚守,以及民办教育不容忽视的伟大意义。

内容推荐

《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深刻揭示“自私教育”对孩子对民族的深远戕害,指出关怀精神的成长有如阳光与空气那么重要。他以历历在目的现实诉说“成人比成才重要”。反之则会陷入一个尔虞我诈、相欺相残的世界。当一个社会争先恐后地致力于成才而非成人,就无法避免道德底线陷落。当道德陷落,还有谁可凭金钱与权力独享尊贵和幸福?

一向用语温和的王宏甲在《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中言辞峻厉,实以其社会责任感诉说情怀。教育是哺育良心启迪良知的崇高事业,他期望以中国教育和社会正蒙受的损失,唤起整个社会和教育的良心。

目录

第1章 考试!考试!

1 一句话误导三亿人

2 “指挥棒说”与“绑架说”

3 改变命运还是摧残命运

4 再看每逢高考

5 一个铁丝网围住的地方

6 一座空城里灯火通明的考试院

7 一个人的考场

8 值得重视的非常举措

9 再看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

10 我的诗意触礁

第2章 应试教育回潮

1 夏季里的一篇短文

2 对素质教育的声讨

3 教育界人士的忧虑

4 一个伪命题

5 南京教育开始悲伤地倒退

6 巨大的应试教育消费群体

7 向应试教育投降

8 南京被当成素质教育失败的典型

9 全国课程改革遭遇巨大阻力

第3章 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

1 教辅书覆盖到汽车到不了的村庄

2 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在哪里

3 告别校园的农村孩子

4 请接受我们深深的鞠躬

第4章 中小城市学生的拼搏

1 零抬头,无声音

2 向一个生命下跪

3 高中三年像炼狱一样

4 在心灵最孤独最苦闷最危机的时候

第5章 生命的意义

1 富裕的留守少年

2 象牙塔里的陨星

3 生命的追问

4 红领巾上的死结

5 对中小学生自杀的调研

6 山东力图克服“应试魔箍”

7 纪念杨昕涵

第6章 三千年前的读书考试指挥棒

1 士的来历

2 教育是范天下的重器

3 西周的小学和大学

第7章 比长城更有保障力的文化平台

1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

2 士是克服世袭制的主力

3 西汉的察举贤良

4 汉武帝把孔子请回来

5 两汉太学人才辈出

6 科举制萌芽于汉代

第8章 黑暗时代促使科举制横空出世

1 曹操的唯才是举

2 科举制创始于隋

3 确立于唐

4 完备于宋

第9章 八股文的沉痛教训

1 何谓八股文

2 八股文有什么不好吗

3 康雍乾三朝废八股之声

4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

5 国难迫使废科举变教育

6 不能让考试戕害教育

第1O章 外国的教育指挥棒

1 美国大学的招生方式

2 怎样才有更真实的成绩

3 大学招生为美国教育造益

4 英国的证书考试

5 法国凭高中会考成绩申请上大学

6 加拿大淡化考试的教育

7 新西兰大学的招生方式

8 韩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9 日本的高考

1O 考生与大学双向选择至关重要

第11章 德国教育的指挥棒

1 自成体系的高等教育

2 世界一流的执行力

3 能充分选择才能人尽其才

4 谁在指挥德国的教育

第12章 要爱差生

1 一个政法委书记的来电

2 差生几乎都从“英语”先垮下来

3 要特别关爱那半个亿的差生

4 “玉石俱焚的年轻的生活”

5 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

6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

第13章 总有些人令我们感动不已

1 万古不变的永恒是存在的

2 我心中的中国版“乡村女教师”

3 一把二胡和一篇日记

4 弯弯的木头随性使

5 大地震后的北川中学

6 一个乡下学生对城里学生的冲击

7 中国有很多优秀教师

第14章 民办教育的远大前途

1 关于“新读书无用论”

2 在平凡中磨砺

3 求真理,做真人

4 在民间需要中开辟民办教育

5 未来学校

6 创办大学

7 进北京办高校

8 到巴西办孔子学院

9 怀天下,兴中华

10 前途未可估量

第15章

成人比成才重要

1  在钢铁堡垒上砸了一道缝

2 秘密状态的高考改卷

3 高校自主招生相继结盟

4 要变“选拔功能”为“造就功能”

5 在巴黎孔子学院讲“七字经”

试读章节

在心灵最孤独最苦闷最危机的时候

对以下的文字,我先做个声明,写到自杀的学生,我将隐去其姓或名。

2009年8月15日,晚9点,湖北省云梦县一中高三学生小斌被发现吊死在家里,经公安机关鉴定:“系上吊自杀身亡。”

这是在暑假期间,小斌正在参加学校暑期补课。学校是从7月9日开始补课的。小斌的学习成绩排在年级的前60名,在校表现也很好。所谓补课,就是加强应试训练。补课一个月后,小斌曾经向母亲要求休息几天,没有得到同意。小斌在遗书中写下了自杀的原因:生活太累了。

我一再发现,一些孩子在心灵中最孤独最苦闷最危机的时候,会曲折地向自己最亲的人发出求救信号。小蓓在电话中一次次向母亲哭泣,说自己要是学不好了怎么办……小斌向母亲要求休息几天……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深深渴望的保护,而是“激励”,就可能最后失望……

我写下这些话,没有为应试教育开脱责任的意思,更没有要加深家长心中痛苦的意思。我却是想对天下的父母说,虽然也有专家曲折地为应试教育辩护,虽然也有很多校长老师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但是,父母们必须明白,父母是孩子的最后一道保护墙!在应试教育已经极端地演变为“杀手”的状况下,在女孩哭着,男孩整天没有笑容的日子里,你要爱孩子的生命,不要爱孩子的成绩。父母始终负有保护孩子的第一责任1

2009年10月24日晚11点半左右,一名16岁高二女生在南京市江宁区天印广场的一角割腕自杀。

江宁本是南京的古名,所谓六朝古都正是建在江宁。江宁区地处秦淮河、长江交汇处,如今又是外港河景观风光带及老城区的核心商业区,这个女孩为什么到这儿的天印广场来自杀?

发现她的是一位姓周的市民。周先生正骑自行车经过广场,忽然看到广场角落的地上躺着一个人。起初以为是个盲流,但看那躺在地上的人身材纤细,身上穿的像是学校的校服。近前一看,是个女孩,左手腕上还在不停地流血,右手握着一枚刀片,已经失去知觉。周先生大惊,立刻用手机拨打110报警。

女孩被急送医院抢救,活过来了。

民警用女孩口袋里的手机联系到她的母亲。

她母亲赶来了。

大家才知道她女儿在南京江宁区一所省级重点中学读高二。

“班里同学都为争排名而努力。”女孩的母亲说,“前两天,学校进行了模拟测验,我女儿考得很不理想。”

2010年2月26日,凌晨3点,湖南省祁阳县二中高二女生萍萍从女生宿舍楼阳台上跳下来身亡,年仅16岁。……

序言

二十多年前,文艺理论家冯牧先生在《关于(无极之路>》一文中写道:“我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

随着王宏甲一系列作品问世,不少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论及宏甲作品出现了新的风格、新的表现方式。雷达说:“王宏甲已经建立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特风格。”张炯说,从宏甲作品中“感到一种新的文体在作家的创造中如何走上文坛”。崔道怡说:“王宏甲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科技等学科熔于一炉,把叙事、抒情、思考编织在一处,从而形成一种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崭新文体。”梁鸿鹰写道:“王宏甲是当代作家中一个标杆式人物”,“他的所有作品均具有可反复欣赏的特点。”

我们发现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宏甲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科技、经济、教育在社会中运行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以文学将其融会贯通,这是具有信息时代典型特征的文学作品,也是这个信息时代特别需要的读本。它对于培养当今文理科学生都需要的通识能力,殊为难得。不仅成年人读之有重大认识价值,而且在“教育”的意义上,对于青少年认识人生和社会,认识中国和世界,均具有独特的启迪和引领意义。

“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人生也会成为一个陌生的难题。”这是王宏甲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句话。那时他从闽北来到北京上学,“忽感不认识祖国,遑论世界”。日后他写出,当乔布斯推出的苹果机已经为全球的台式电脑“定调”时,比尔·盖茨的软件在不断更新,一个改变世界的新经济时代已经由一批美国青年拉开序幕,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王宏甲渴望认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这几乎是我们解读他一系列作品的一把钥匙。

可以从哪里开始?他想身为中国人首先要认识中国,而中国有占人口80%的农民,若不认识农村,恐难说认识中国。于是决定先去了解农村,三年后写出《无极之路》。

“此后想去认识工业。”王宏甲写下:“二十世纪,机器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要认识一个齿轮同市民的关系,却很不容易。”又历七年他写出《现在出发》,这是宏甲作品中又一个可以称之为“重要的起点”的书,初名的含义便是表达一种新的开始。本次修订版易名为《现代社会》,则是更准确地标识出本书的内涵。试想,迄今,一个在校生,可知自己所学的知识怎样才能变成产品,产品要经历怎样的艰辛才能变成社会化的商品?若不知,是很难避免走出校门就茫然的。王宏甲把知识、科研、产业、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一个现代社会的运行状态就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宏甲是在“很多大学生与千百万下岗职工一道寻找饭碗”的时期写的这本书,揭示出一个世界性的新技术新经济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冲击,书中充满着人的命运。一个学生读之,仅因为了解到自己正在学的知识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融入社会,则在学时就大不一样了。

他接着写出《智慧风暴》,这是中国第一部报告了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时代向计算机时代全面转型的文学著作,描述了计算机时代萌起于美国进而风暴般席卷全球的来龙去脉,在这大背景下史诗般地描绘了中国知识经济在中关村的诞生与崛起。对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场世界性的变迁会怎样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智慧风暴》更加显示出王宏甲作品具有启迪读者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双重功能。评论家吴秉杰说:“这是一本认识时代与自己的书,一种启示录似的书。”评论家李炳银说:“《智慧风暴》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对人们的思想、精神、行为方式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新教育风暴》使王宏甲成为中国第一位向国民郑重报告“中国亟需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人。他把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教育分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的教育,指出每当生产力发生革命性进步,引起经济社会迁变,教育必发生重大转型。并指出每次重大教育转型,都是从变革课程开始的;中国从新世纪初开始的课程改革,就是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这是一千多万教师率领着三亿学生从工业化的教育时代向创建信息化的新教育时代浩浩荡荡的伟大迁徙。没有哪个学生和教师可以游离其外。王宏甲提出的“新教育”概念便筑基于此。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说:“宏甲以一个作家独特的视野,把当前教育改革领域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作如此深刻的表述,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刘坚说:“据我所知,这一次参与课程改革的很多专家,得到这本书后,这书成为他们的案头之书,他们也表示非常的敬佩。”中国社科院评论家白烨说:“宏甲是通过新教育说到了大教育,对我们有很多观念的撞击,其影响会超出教育。”在中国作协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本书“是在时代转型的坐标上,撰写划时代的人才培养工程”。宏甲提供了一个不仅值得师生阅读,也值得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者阅读的生动读本。这部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三十集同名电视片,对创建中国新世纪的新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

王宏甲接着写出《贫穷致富与执政》,本次修订版易名为《民生大事》。作品描写了一群与贫穷搏斗的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乡调查指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可是散落在穷乡僻壤的很多“村”却人口太少。没有足够多的人口聚居,就不可能有商场、医院、银行和企业,也不可能有较大的学校,这些村就永远无法走出贫困。村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到来,人类越来越需要通过资源共享创造能够互利互惠的生活。因而组织小村农民迁出山沟,并入较大的村,使人口集聚向小镇发展,这是一项政府应发挥作为的工程。或靠农村青年自己走出来。王宏甲说,去远方打工并不是农村青年的唯一出路,新兴的小镇里百业待兴,青年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化创造出新的就业点,你们会成为一个新兴小镇的祖先。王宏甲还指出,中国沿海一批城镇正处在千古难逢的城市升格良机,能不能像历史上的佛罗伦萨、威尼斯那样把自己变成举世闻名的城市,不在于有没有经济实力,而是要有大力发展文化的头脑和激情。我们认为,这部书中坦示着当今很多农村青年的前途。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买这本书送给他的博士生每人一本,还要他们交读书心得,并在两岸EMBA高峰论坛上把这本书同《论语》((孙子兵法》《商务圣经》一起推荐给大家。文学评论家缪俊杰说:“这个作品表现得最突出的是,以史论结合的叙事方式,强烈呼唤提升民族文化。”文学评论家阎纲指出,作品中的相关思索“纵横驰骋,画龙点睛,把文化的震撼力,以及创建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迫切性、严重性提到惊人的历史高度,文采飞扬,十分精当。”

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王宏甲如此有意识地描述了这三大时代社会生活的运行状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揭示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在万种信息激烈碰撞的时代看清自己的位置,选择前途,有切实的认识价值。更可贵的是,他是通过人物命运去写出时代和社会,无论书中人物的得与失,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包括理想、情感、励志、精神与人格的熏陶。文学评论家包明德指出,宏甲作品“有一种健全的精神纬度,一种健康的灵魂,一种健康的精神的叙事”,并称之“体现着文学的想象和魅力,体现了思想的启迪和震撼,也有一种精神的开掘和引领”。

冯牧先生在评论《无极之路》中还曾写道:“我从来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就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境界。这可能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的长处。”冯牧当年只读过《无极之路》。如今我们看到,王宏甲作品还有《灾难时期》《世界需要良知》《教育良心说》等等,其作品都鲜明地体现出冯牧所评价的“最大的长处”。宏甲本人亦认识到:“精神境界,是一种从万千沧桑、无限坎坷中升华起来的可以震撼心灵,也可以抚慰灵魂、启迪心智、激励志向的东西。倘能写出境界,那是一种超越了认识的高妙之境,将不因时代和人物的局限而具有久远的欣赏意义。”文学评论家张守仁说:“王宏甲是用心写作。”这句评价很中肯,因为深刻的真实与高妙的境界都来自于坦诚的心。

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是哲学追问的命题。我们认为,王宏甲这一系列作品都在做这样的追思,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和精神境界,均独到而可贵。这些作品所获奖项包括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等。而且,重要的不仅是宏甲写了什么,而是他的观察和追思方式具有开人心智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是很好的课外阅读选本。

借用评论家何西来写在评《新教育风暴》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来说:“感谢王宏甲交给了我们一把开启观察和思考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是超越内容和时代的。

以上就是我们郑重出版这套书的原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 2年5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良心说(第2版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宏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62355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