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教育风暴(第5版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宏甲的《新教育风暴(第5版插图版)》以报告文学文体问世,实则远无法仅以文学视之,它远承着《左传》诸典的传统,记述当代史而文采灿然。尤其近两万言的《新教育说》,亦有先秦时造论风骨,思想斑斓而恣肆,犹战斗檄文,更是创建新教育的宣言,有壮丽腾耀灵魂,有感动回肠荡气。

内容推荐

《新教育风暴》第五版,已是作者王宏甲18年来关于教育的踏访和上下求索。作者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把中国教育现状放到世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上考察,并追溯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教育嬗变和发展。作者提出务必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概念,指出当今课程改革正是创建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

《新教育风暴(第5版插图版)》的作者记述了我国教育界变革者筚路蓝缕的创新实践。呼吁家长要力戒从孩子幼年就用知识去填塞孩子色彩斑斓的头脑,力戒伤害孩子的探究天性和创造力。作者强烈指出,当今中国教育务必聚精会神地变“选拔功能”为“造就功能”。

目录

读者 呼延华

出版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阅读王宏甲

金炳华、柳斌、周克玉、刘坚、雷达、何西来、崔道怡、梁鸿鹰

引 言

第1章 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

1 一堂“经典教学”课

2 带着一个谜出发

3 新西兰的阳光

4 两种世界

5 自信心比知识更重要

6 正螺旋?负螺旋?

7 我与孩子

相关思索 把孩子从负螺旋状态解放出来

  

第2章 初三的压力比高三更大

1 压力,压力,还是压力

2 考砸了为什么不回家

3 就愿意跟陌生人说话

4 与父母签约

5 说废话也是有用的

6 谁帮助了我的孩子

7 我们头上有“三座大山”

相关思索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

  

第3章 保护天赋

1 爱新觉罗家族后裔

2 中文系女生

3 遇上一位好校长

4 一生都沉浸在学生的状态中

5 向林巧稚求助

6 谦虚得一塌糊涂

相关思索 谁支撑着你的信心

  

第4章 探究的世界

1 初试探究性学习,1982年

2 激动人心的课堂景象

3 父亲的孔雀石

4 石景山顶的古井

5 不管多调皮的孩子心都是向上的

6 妈妈,你知道吗

7 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

相关思索 不知引导着求知

  

第5章 美国的教育转型

1 精英教育从何而来

2 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

3 科学家为何走向市场

4 生产力重大进步凸显教育落后

5 大规模向新教育转型

6 发达国家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速跟进

相关思索 中国教育的双重困境

  

第6章 北京的探索

1 “能力”的阳光会照耀到一切学科

2 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3 谁打开了这扇门

4 谁抽走了这个阶梯

5 打破学科壁垒

6 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

相关思索 人生中的智能探险

  

第7章 惊心动魄的浙江教育转型

1 三大瓶颈与两种努力

2 浙江教育的深远根基

3 学生为什么流失

4 规模空前的社会调研

5 英雄也下泪

6 邵宗杰为什么坚定不移

7 独特的“坚持与妥协相结合”

相关思索 驾驭多元智能的综合智能

  

第8章 高考必将做出重大变革

1 谁告诉他们秘密

2 谁的黑色幽默

3 谁在左右学生命运

4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5 从恢复高考到引进标准化考试

相关思索 几亿人的期盼

  

第9章 国家发动课程改革

1 出人意料的调查结果

2 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3 一个笨孩子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4 教育里的“下保底,上不封顶”

5 全国不再使用统一教材

6 降低学习难度的四大途径

相关思索 当今文科正大有用场

  

第10章 实验区:世纪初的综合课改

1 黄河从他们身边流过

2 深圳,富庶区的反应

3 山西的消息

4 草原上的阳光 1

5 未知,也很美妙

6 曲沃的“试岗教师”

7 误了一个孩子就误了一个家庭

8 穷县办大教育

9 变则兴,不变则衰

相关思索 不要被经验束缚

  

第11章 放下“成才”观念 培养生存能力

第12章 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教育

第13章 国内外大学变革走向

探究篇

第14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嬗变

第15章 大清帝国的教育转轨

第16章 新教育说

后记 我的老师 王宏甲

试读章节

2中文系女生

那年10月,地理系和中文系的男生进行着激烈的足球赛,场里场外都喊疯了,中文系女生谢莉英注意到场内有个男生光会猛烈地动作而不会喊,那个人就是王能智。

此后谢莉英注意到,这个人上图书馆、上食堂,常常是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一个角落,走路就低头看路,吃饭就低头看碗,他似乎总是微低着头,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听不到他的声音,他出奇地沉默。 谁能说沉默不是一种力量? 如果说有一种恋爱是在无声中来临,甚至无声中进行,那就是他们这样的了……王能智已记不清自己究竟是何时注意到有一双异性的眼睛碰到了他的眼睛。

谢莉英是哈尔滨人,父亲是开火车的,这位工人的女儿当年敢爱上沉默寡言的王能智是有勇气的。一次,学校的联欢会上挂满了同学们剪出的红红绿绿的彩条,手风琴的旋律响起来了,谢莉英眼睛一亮,她看到那男高音独唱的人竟是沉默寡言的王能智,她几乎不敢相信。

王能智寡言,但喜欢唱。那时的王能智不知道自己的前途会是怎样,他特别喜欢俄罗斯歌曲《航海者》,感觉那旋律起伏不止,歌曲就像一艘船,载着他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远航……歌

茫茫大海一望无边

波涛澎湃多凶险

日日夜夜咆哮不停

多少灾难埋深渊

你要勇敢我的兄弟

乘风破浪奔向前

踏开巨浪划破水面

扬帆飞驰快如箭

在那遥远的乌云后面

有座美好的乐园

那里没有黑暗

那里永远是春天

谢莉英顿时大受感动,感到他的歌声中有一种绝不向命运低头的东西。歌声止息,大家鼓掌,她也使劲鼓掌,大家都欢迎再唱一首。

王能智再唱的是《沿着彼得大街》,歌声中好像有一种流浪的情调,又分明是对故乡深深的感情萦绕于心……手风琴伴奏的旋律中她甚至想到了自己的东北故乡,哈尔滨的建筑就有俄罗斯风情。

大学要毕业了,那个夏夜,在没有路灯的校园林荫下,她勇敢地约他见面,天上只有星光,还有远处贴满了校园的大字报。“文化大革命”正在四面八方轰轰烈烈,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王能智的家世使他对恋爱想都不敢想,谢莉英的表达让他震撼!

然后是下农场劳动。然后是王能智分到了郊区密云县焦家坞中学。焦家坞只是一个大村,连公社所在地都不是,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去的地方。谢莉英分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北辛安中学,他觉得她分到市区也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她仍然决定要嫁给他!

她的决定,对王能智的一生是重要的。

他已经长大了,母亲不是一把伞,不能遮护他走完一生。也许他的母亲……

序言

致致读者

呼延华

我为什么向你推荐王宏甲?

多年来,王宏甲以《无极之路》《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等一卷卷明亮的作品,挺进到一个又一个广阔领域,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从攸关亿万家庭的新教育到亿万城乡青年的谋生路,每一部作品都是他步人中国社会深处,跋涉万里关山,呕心沥血而又小心翼翼地奉献出来的。阅读宏甲并不困难,许许多多普通读者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但是,怎样定义他的作品却很困难。对于经常被称为报告文学家的王宏甲,其写作现象和创作路数,我认为在当下是无法解释的。他的《智慧风暴》被很多人当经济学著作读,《新教育风暴》被很多人当教育学著作读,而且是新经济、新教育。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几乎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宏甲亦由此常被邀请去作相关领域的专场报告。令人匪夷所思的还有,他报告内容的专业度和气场沸腾度,连许多业内专家都自叹弗如。

自从决定出版王宏甲系列作品以来,一年之中,我都困惑不已,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涵括这套作品。我也很怀疑有人能够帮我找到切中肯綮的答案。

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作家像他那样把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等多学科熔为一炉,这里的妙境已不止是融会贯通,而是王宏甲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阅读世界。这个“阅读世界”在其他文本中是没有的,在电影电视等媒体中也是没有的,这是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的心灵体验。人民出版社有位女编辑曾在她的博客中写道:王宏甲用文学联通多学科,“建造了一个通古今、连中外的独特的绚烂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与现世相通,而且从时空上延展了我们心灵中的世界”。

殊为难得的还有,跨度如此之大的创作,丝毫没有伤害宏甲文字的力量和美质。叙述的清澈与简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行文的节奏与韵律,饱含在文本中的悲悯情怀,呼之欲出的人物……令你相信,文无定法,具开创意义的作品没有标准的尺度可以衡量。他无疑为文学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在这个信息时代把文学的功能发挥到前所未见的程度。

中国先秦时期就有诸子造论立说之文和叙事散文之分,发展至今就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王宏甲作品却常将叙事与论述融为一体,或直接把思索与论述写得充满激情。这是把思想与情感的界限也打通了,由此辟出更宽阔的阅读世界。文怀沙先生曾以十六字评说王宏甲“总能让故事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温度”,也有人将其论述为“王宏甲文学审美审智的思想艺术风格”。我以为,有“审美”之说,“审智”也是可以成立的,将“审美”与“审智”熔为一炉,正是宏甲许多文章的大风格。读者细心体会,会发现眼前读见的瑰丽和灿烂,正是融会审美审智才达到的效果。

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宏甲展示了自己母语的那种优美,或开阔厚重,或苍莽浩瀚。他使用的汉语,大雅正声,你会感到一个温暖的世界。他的《无极之路》是中国至今唯一被直接搬到电视屏幕上去“读”的长篇文学著作,他有五部文学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多省市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原因之一便是他作品语言的澄净饱满,准确生动,传神并富有音韵,特别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播音员的朗诵才华。他对中文的驾驭,尤其是情思并臻的清新表述,已有值得研究的贡献。

他视文学为光明正大的大学问。他用文字传达大众的心声,追求人的平等和个体生命的尊严。你仔细凝听,这里面存在着壮烈的搏斗。

你不可能拒绝他的文字所带来的愉悦和智慧的光芒。打开他的作品,你必然面对着一个光明的时刻,黑暗和腐败难以藏匿。所以也有人诅咒他的作品。

有人说,他用文字唤起过去,预示未来,并统治着所有的情节和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他能将自己访问和触及到的一切,实现到极致。

还有人说。宏甲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洞察力所达到的,我们甚至无法用“高度”去评价。因为人们通常说的“高度”,在他看来可能有失平等。“他重视卑微和弱势的世界。”

他曾经出席在韩国首尔举行的首届韩日中文学论坛,参加“东亚文明与文化共同体”讨论,所作演讲题目是《我的中华文明观》。他也曾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首届中法文学论坛,所作演讲题目是《世界需要良知——兼论文学的社会作用》。他在作品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前途所做的充满信心的描述,动人肺腑,让人感到一种很实在的拥有。他甚至开始在文本中融会中国和西方,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观。

他生在小镇,经历八年插队生活回到故乡时还只有初中一年级的学历。看他的过去,你会觉得他像一个谜。“作为土地,是谁把我耕种。作为庄稼,我情愿被谁收割。”他对乡村和农民有深深的眷恋,青少年时经历的苦难和艰难,被他视为永远的财富。

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可能是他作品中所敬重的平凡,是彻底的善良。有人说,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一直是宏甲作品中最动人的东西。“他一次又一次把民族生活中最优秀的那些东西,把人性中美好、光亮的部分,开掘出来——这些部分可能是有尘土的,可能被争议掩埋——他开掘出来,拂去尘埃,放在读者面前,这就是对美好的捍卫。”那本“一出生就被视为经典”的《无极之路》,曾经“打动亿万颗心灵”,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书中之道,照进了今天有目共睹的社会现实。

有人说,也许不只一代人会感谢宏甲的文字,当不少人谈论着对过去或当下生活的愤怒,感觉着痛苦和不幸的时候,宏 甲的文字唤起他们——在困惑、悲伤、痛苦的日子里——对自 己青春时代美好的记忆。宏甲的作品总是以很明亮的方式,抚 慰受伤的心灵,他甚至企图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抚慰一个受伤的 民族。

在我看来,宏甲作品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对本质和趋势的思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准确性和前瞻性。他用他的亲身踏访和独立思考,描述了一个民族的奋斗、社会的重大变迁,汇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庄严与艰辛、宏伟与渺小、成功与失败、杰出与卑微,以及世间任何一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力所能够赋予它的内在深度。

读者朋友们,我意识到我真是无法向你描述一个完整的王宏甲。我只能告诉你,“胸有万古流变,心有天地苍穹”,这大约是他。我还可以告诉你,他的文风朴实而又充满理想与思辨,他的文字简洁而又充满关切与情志,他把凡人的苦难和温暖都写进文学的神圣殿堂,他总有些作品和思想是可以流传下去的。

我还可以告诉你,不要在意这套书有几本,你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本,甚至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进去,那优美的文字“自有一条奇妙的道路,总能亲切地到达读者心中”。你有可能看完一本,就有了一种由自己内心发动的自觉性去找第二本,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有人说,打开宏甲的书,不获益是不可能的,不感动也是不可能的。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如果在阅读他的著作中挺进到他所认识的世界,占有他思想的精华,尤其是他思索的求知的方法,必有大益。

我们从宏甲三十年间写下的著作中选了十余部,陆续出版。我们怀着虔诚和热望做这项工作,祈愿多年后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这样做,是为我们的民族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后记

去见她时,我感到了心情有点激动。

当她从办公桌前站起来,我却发现自己——突然间简直难以接受。这时我才明白,26年了,我心中的老师,一直是26年前那个青春焕发的形象。

我12岁上中学,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老师只有22岁。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老师是从福州来的,她没有读大学,后来上了一年英语业余大学,再后来由她的一位当医生的姨妈介绍,只身来到闽北山区的这所新办的中学任教。

烈日下锄草,寒风中积肥,我们知道22岁的女老师同我们在一起,生活很明亮……那是一所刚刚创办的乡村中学,只有初一,初一也只有两个班,学生总数不足百人。教室是在一排牛栏的旧基上改建的,没有操场。操场是在我们入学后,师生共同用锄头锄出来的……当荒草和败叶都被集中起来,当火点燃的时候,那片岁月,真是每一缕空气里都有我们随手可以抚摸的温暖。

22岁,只身来到这所山区中学的老师,直到我们离开她的时候,我们也没发现她有男朋友,因而在我们那短暂的中学时代,她都像是属于我们的。

作为住校生,许多个星期日,我们在她那只有一扇木栅窗户的房间里学会了唱《喀秋莎》……在我们的中学时代,我一直就觉得她是世上最美丽的人。

她的姓名就叫陈美熙。

然而1991年深秋,当我再见到她时,一时间真的难以接受,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青春的容颜像一只美丽的鸽子,永远飞出了她的巢穴……

离那乡村中学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河宽百余米,清湛湛的故乡河叫建溪,它的前方通往闽江,然后东流人海。我们从河滩上挑来细细的沙子,我至今记得陈老师挑沙子时甩动她那条细细的长辫子的姿态。

我们把沙子倒进一个我们挖好的大坑,又在坑的前方辟出一条跑道。从此,我们将一次次从这里出发,练习跳高和跳远,而且不必害怕摔倒。

可是我们的中学时代实在太短暂,读书的日子只有一年,一年后的那个暑假,那场“大革命”同炎热的气候一同到来……我们分成了两派,陈老师成了“孤独”的人。我们谁都想争取她,可她一点儿都不肯偏心。记得有个月夜,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驱使我们跑到老师们的窗外去敲锣,锣声瞠瞠地响,月光下,满操场都流窜着震耳的声音……我至今无法描述我们为什么把那个日子变得如同狂欢节。

那一排低矮的木屋里住着全校总共不足十员的教师。木屋的屋檐下有一条水沟,走廊的尽头有一块木板——桥梁似地架设在水沟上。就她一个人出来了,月光下,我们看到她留着长辫的身影就站在那块木板上。

陈老师生气了,她在喝止我们。我们从那声音中听到了(好像是)哭的声音。我们都安静下来了。

后来小镇上传来了城里发生武斗的消息,小镇的空气也严峻起来,陈老师第一次踏进我们的“总部”。

“回家吧,你们都回家吧,你们都太小了!”

城里的班车已经不来了,替我们做饭的炊事员也走了。那一天,我们给陈老师搬凳子,团团地围住她,并且第一次感到:吃饭还真是个问题。

短暂的中学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散伙那天,我们站在校门口,打量着空荡荡的操场,感到过去的日子已经隔得像放牧一样遥远。

再见到陈老师已是两年后的冬天,我们回校要准备上山下乡了。

我和陈老师坐在离校不远的河滩上,面前是那条永远也不会冻结的河,河面上热气袅袅,那是故乡之河冬日的景象。河滩上的草,都还顽强地坚持着生命的绿色。  我说:“我已经没有父亲了。”

老师沉默一阵,从身边拾起一块小石子,使劲一甩,不远的河面上传来一声单调的水响。回过头,她看着我说:“我的父亲也自杀了。他,也是医生。”

很久以后,当我有勇气来聆听别人伤心的诉说时,我也有勇气说,我也有过很潮湿、很泥泞的日子。我甚至真的相信,痛苦,很可能是值得珍惜的。

不久,陈老师就站在校门口,把我们送上了一辆大卡车。那是一个早晨,山区的雾把公路也弄得湿漉漉的,晨风开始呼呼地在我们耳边响,我们都背对车头站在卡车的后斗上,老师已经在我遥远的视野中变得像一棵在晨雾中朦胧的小树。

那时候我们手里或者背包上,都有一朵红花,我不能肯定我的这一朵是不是陈老师做的……卡车就这样把我们拉到山区的一处渡口。这天天气晴朗,阳光已经铺满河面,这是建溪上游。对岸的山路向我们迎来,我们还听到了鸟声……很久以后,我躺在没有窗户的小屋里怀想山路,觉得山路就像一根绳子,是它把我们牵进大山。我们开始对乡邮员绿色的自行车格外留意,而且羡慕不已。

不久,我收到了陈美熙老师的一封回信,看到那熟悉的曾被我们许多同学摹仿的清秀字迹,你很难想象我当时的心情……老师在信中说:“宏甲,我也要走了,因为我只是一个教书的临时工。”

我不知老师是不是已经走了,也不知25岁的老师在她走的时候还有谁送她,更无法想象老师现在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面对青山和稻田,把裤管高高地挽到膝上……

从那以后,我就没有了关于陈老师的消息,这使我一再想,从今以后,我真的得靠自己长大了。

5年后,我20岁了,那时许多农民朋友,尤其是那些从少小就跟随父兄在田里劳作的姑娘的笑声,已常常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但我还会想,陈老师该是30岁了,她在哪儿呢?我不能想象她也跟我一样——黄昏在田水里洗净了脚,夜晚挤在生产队的队部里记工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也在某个山村,就像我们大队的乡村女教师那样当个民办教师。我的意识一直停留在她那句话上“我也要走了……”

现在,我又坐在陈老师的屋里,我感觉到老师的目光在注视我,可我却在躲避她的目光,好像更愿听她的声音。

我们坐在木头沙发上,我开始知道这沙发的木料来自偏僻的山村,在那里,她的确当过民办教师……老师转而问起我这些年的创作,她说她很闭塞,能够看到的东西很少。我发现自己在诉说时有些小心翼翼,我记得我曾经想过,“教师”这职业恐怕是我难以接受的,因为我不能想象自己每天走进教室总在重复去年的内容,“创作使每一个日子变得富有新意。”但是这个上午,我渐渐发现自己必须把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放到地上。

我听到老师在讲着她的学生时忽然检讨起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至对自己的能力也发生怀疑。“我已经老了,记忆力也差了”。蓦地,我感到有一种仿佛已经陌生的感动袭击了我……只有当灵魂在一片晴空中行走,心灵才会生长出对青草的认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了,又走了,每一批走进教室的学生都是崭新的啊!

我仿佛重新坐在一片青草地上,有许多精神内部的姿态值得检查和回忆……我仿佛突然理解了叶圣陶先生为什么放下文学的笔去编课本,莫非叶老先生是对成年人有所失望,抑或更愿寄希望于嗷嗷待哺的新一代?我知道我还有想不清楚的问题,我已经看见老师在看手上的表,她说快下课了,她得在学生们下课之前赶到教室,告诉他们下午还该带一本什么书。  老师给我的时间突然变短了。我们已经开始下楼,我看到老师下楼时敏捷的双脚,又想起她当年在河滩上挑沙的身影。

校园中心的一个大花圃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记起某个类似的场景,有人问我,对你创作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学步”时指导过我的前辈作家,上大学中文系以及读文学研究生时教导过我的诸多老师,毕业前后都给予我厚爱的著名教授、文艺家……他们都是对我有影响的好老师,我永不会忘怀他们的教诲,因而也深信他们教给我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艺术不是技术。真正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该是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陈老师在花圃前站住了,她又看了一次表,对我微微一笑说:“我该走了。”然后真的走了,绕过学校深秋的花圃,快步向她的学生走去。

下课铃声突然响了,我感到我的呼吸和校园里所有的气息都随之震动,铃声中老师匆匆奔向她的学生,我想我看到了她一生的形象。

她的作品即她的学生,陈美熙老师只教过我英语,没教过我写作,但我无疑是她很早就开始雕塑的作品,而我的作品只是她的作品的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宏甲选了这个主题,而且写得很好,写得很深,写得能够有非常感人的力量!有人讲,现在应试教育回潮,风暴没有到来呀!我说,只要我们大家都关注教育改革,关注应试教育弊端是必须革除的,新教育的风暴就一定会到来。那个时候,更多的人都会认识到宏甲这本书的价值。

——柳斌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这本书的社会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显示出来。我们领导干部,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广大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把这本书好好地看看,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

——周克玉上将,将军作家,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委

这本书发行120万本大概是正常的,1200万本应该是期待的。因为我们有130U万教师,这应该是教师必读的书。这发行量绝不是出版社和作者的经济效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民族将产生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

——刘坚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

我认为,它是当今每个学生、家长和教师,每个关心教育事业的志士仁人,每个在教育领域担当领导或负有指导责任的干部,都应该读的书。它是比任何课本都更有趣味性、知识性、感染力和启示力的书。

——崔道怡 文学编辑家、评论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教育风暴(第5版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宏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61990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版次 5
装订 平装
字数 427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1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6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