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内容
作者简介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唯一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精彩书摘

何谓第一等事

    对于大明帝国第八任皇帝朱见深(明宪宗)来说,1472年绝对不是个好年头。鞑靼(明朝时由也速迭儿开始,最终由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从年初到年末持续不断地攻击帝国北疆;大运河因为干旱而枯竭,南方运往北京的粮食只能走遥远而艰险的海路;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政府军接二连三地惨败;苏州发生洪灾,两万余人被冲进大海成了鱼虾的美食。朱见深和他的政府焦头烂额。

    但对于浙江余姚王华家来说,1472年是个非常好的年头。因为就在本年九月三十,王华的老婆生下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多年以后的王阳明。

    王阳明早慧,四岁之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七八岁时,他迷上了中国象棋,很快就把自己沉浸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去了。

    那个时候,他不是在和别人玩象棋,就是在去和别人玩象棋的路上。吃饭时,他身边摆着棋谱,睡觉时,他枕边摆着棋谱,即使洗澡时,他的木桶旁边也摆着棋谱。最疯狂时,他废寝忘食,几乎忘了自己还有很多儒家经典要读。

    他的父亲王华实在看不下去了,训斥他:“你整天鼓捣这种‘小技’,是违背圣人的教诲。”

    王阳明一本正经地说:“我正是在遵循圣人的教诲啊。”

    王华冷笑:“你老子我是秀才,圣人说过的每句话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圣人让人鼓捣象棋的话?”

    王阳明摇头晃脑地说:“您说象棋是‘小技’,但孑L夫子说过,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虽小技,必有可观者焉”)。这不是告诉人们,可以钻研象棋这种小技吗?”

    王华被气得胡子抖了两下,说:“你断章取义的功夫还真不错,孔夫子这句话下面还有句话,你可记得?”

    王阳明当然记得,但他摇头。

    王华冷笑:“真是学艺不精。孔夫子下面的话是: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有影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王阳明假装恍然大悟:“孔夫子是个性情活泼的人,他肯定支持人钻研小技。后面那句话大概是后人加上去的,应该不是孔子的话。”

    王华的胡子又抖了起来。

    王阳明的母亲没有闲工夫和他斗嘴皮子,索性趁他睡觉时把他的象棋扔到了水里。小王阳明悲痛不已,还做了首诗来描述象棋的“凄惨”命运:“象棋在于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帅溺水同时休;车马千里随波去,相士和川逐浪流;炮响声音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这并未摧折王阳明喜欢钻研的心,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忘到脑后,又一头钻到了道教的养生术里。

    父亲王华再次吹胡子瞪眼,母亲严肃地站在了王阳明面前。王阳明只好乖乖地将关于养生术的书籍束之高阁,但只要父母不注意,他就会像做贼一样偷偷地阅读。好在他很快就从养生术中走了出来,又开始舞枪弄棒。

    王华看着这个孩子,唉声叹气。唯一支持王阳明“为所欲为”的只有他的爷爷王天叙。这是位和蔼的老人,饱读诗书思想开放,允许年轻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正是在王天叙的保护下,王阳明才充实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阳明的心越来越野,越来越让当时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阳明的父亲高中状元在北京获取官职。十一岁的王阳明和爷爷王天叙从浙江余姚前往北京。途经镇江时,王天叙被他在镇江的诗友挽留,一行人游览金山寺。

    游玩进入高潮时,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诗。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时,王阳明已挥笔而就,这首诗是这样的:“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王天叙扬扬得意地把孙子的诗传给众人看,这些诗友们啧啧称奇。但有几人打翻了醋坛子,议论说,这样的诗歌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所作,必是王天叙代作,以显示他孙子的超人才华。王天叙显然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为了证明他孙子的确有超人的才华,就让他们给王阳明命题。

    有人就指着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点说:“作一首如何?”

    王阳明毫不谦虚,点头。

    有人要拿笔墨纸砚给王阳明,王阳明拒绝说:“不必。”还未等那人反应过来,他已脱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对诗歌稍有欣赏力的人就能发现,这首诗语言虽然清新平凡,却呈现了一种非凡的艺术观念,它的美几乎是浑然天成。

    即使那些醋坛子也不得不发自肺腑地称赞,这真是一首好诗。可王阳明却发出一声青涩的冷笑,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众人大惊。这些人一致认为,王阳明要么是在玩清高,要么就是疯了,文章怎么是小事?在大明帝国,文章是能获取高官厚禄的头等大事,作为知识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阳明心中的大事还能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一年后有了答案。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做出他自认为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发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样,明帝国的知识分子们当然是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毕生理想。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老师目瞪口呆,突然狂笑,然后对着王阳明摇头:“孩子,你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哈哈。”

目录

序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门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门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门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门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门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门

 致良知门

 伟大的杨廷和门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内容简介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度阴山编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编辑推荐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度阴山编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度阴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30002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2014092998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