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美、于格·戴和特主编的《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第2辑)》是中法、中欧合作第一个5年的心血结晶,是为培养中国年轻历史学工作者走上国际学术舞台的创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的第一个成果。全书汇聚了中国与欧洲学者在历史文化和欧洲研究等诸多学科的精彩文章。
图书 | 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第2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端木美、于格·戴和特主编的《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第2辑)》是中法、中欧合作第一个5年的心血结晶,是为培养中国年轻历史学工作者走上国际学术舞台的创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的第一个成果。全书汇聚了中国与欧洲学者在历史文化和欧洲研究等诸多学科的精彩文章。 内容推荐 端木美、于格·戴和特主编的《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第2辑)》汇聚了中国与欧洲学者在历史文化和欧洲研究等诸多学科的精彩文章,其中不乏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一流学者近年来的最新学术成果,是中欧双方在历史文化领域学术合作的结晶。透过《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第2辑)》,可以领略到处在不同空间的学者对历史的时间与记忆等问题的独特反思,以及对历史走向的共同关注。因此,在这一全球化的时代,中欧学者在书中的表达也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启迪,激发起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部分 空间的表征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空间观念 前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及其领地 19世纪欧洲通信的加速和文化表征形式的演变:1850—1914年 19世纪欧洲国家之都城 从人口统计数据看瑞士的国家空间表征 柏林,都城及其记忆 法语区空间的时间延伸 中国与法国18世纪经济思想 思考空间:美国对外政策的地缘政治:冷战的地缘政治缘起 第二部分 世博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并非城市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与“公民社会的互联网”:面临“电子民主”考验的城市 欧洲城市与城市网络:长时段的观察 中国文学空间与都市定向 以诗和视觉形象来再现城市的思考 我作品中的城市 19世纪书海中的巴黎 一个欧洲大都会的变迁,公共交通及其活动20世纪的巴黎城市人口聚集 首都城镇群的宏大承诺 凡尔赛宫:重新赢得公众 巴黎大区的新城及建设多中心城市的意义 拆毁,重建,新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大伦敦”概念的产生和演变的影响 区域发展与高科技:20世纪60至80年代布列塔尼的电信研发 区域特征和价值重现——以安徽省查济村和山西省平遥梁村的联合设计为例 长三角地区经济思想的历史特点 试论高速铁路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城市化 北京的新定位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近代南京城市化略论 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市民身份的变迁 结论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第2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端木美//(法)于格·戴和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980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2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