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卷4)(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李复几,原名福基,字泽民,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七年十月十八日(1881年12月9日)生于上海一个梨园世家。其祖父是吴中伶工,善昆曲,即今日之昆曲艺术家,常饰旦登场。其父李维其(约1864—?)继承父业,主清音班。据德国波恩大学档案馆藏李复几自填家世履历,言其父“李盛昌是位班主”。“盛昌”当是李维其艺名。其姑亦善昆曲与京剧,艺名“花春林”,表演艺术惊艳苏沪,名噪一时。然而,对李复几影响一生的是其历任汉阳钢铁厂总办、汉冶萍公司①协理、经理、高级顾问的叔父李维格(1867—1929)。李复几的学业与工作经历都与其叔李维格有直接关联。

私塾习业多年之后,1897年,16岁的李复几在其叔李维格引导下入长沙时务学堂念书。1899年,又随其叔转入南洋公学中院。南洋公学乃今日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中院”相当现在的中学。1901年,李复几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院,成为南洋公学中院首届毕业生之一。按理,中院毕业生可直接升上院(相当今日大学),但因学校生源缺乏和办学经费困难,上院缓办。为解决这批学生继续学业的问题,由南洋公学时任总理(今校长)劳乃宣提议、并获公学督办盛宣怀允准,李复几等4人由公学出资派往英国留学,并指定李复几出国学习机械学。

1901年秋,李复几人伦敦国王书院(King's College)短期学习英语后,进入芬斯伯里学院(Finsbury College)习机械工程。后在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Institu!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实习,再入伦敦大学,1904年毕业。毕业后,李复几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汉内尔机器厂(。Haniel Company in Dusseldoff)实习。1905年初,留学4年期限将满,李复几向母校请求延期两年,以便在德国继续深造。其申请获得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张美翊、督办盛宣怀准许。张、盛两人赞扬李“才品甚优,有志向学,自应展长学期方能造就成材,以备回华效用”。于是,李复几于1906年5月入波恩皇家大学(Konigliche Universitatt in Bonn,即今波恩大学),在该校艺术系自然科学专业(Natural Science at the Arts Faculty)师从物理学家凯瑟尔(Heinrich Kayser)教授作光谱研究。8个月后,即1907年1月(光绪丙午三十二年冬),李复几完成博士论文。3月5日(光绪丁未三十三年正月廿一日),被该校授予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李复几时年26岁。

李复几在伦敦期间,是伦敦中国协会会员,中国联谊会负责人;在欧洲大陆期间,曾任巴黎佛教俱乐部名誉主席,欧洲中国Duc Tsch Tsih布道团志愿人员。

1907年夏,李复几回国至上海。此时,南洋公学已更名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属清政府邮传部管辖。1908年8月一1910年7月,李复几任该校机电科教员。1909年兼职上海高昌庙江南船坞副工程师。1910~1913年,任职(或兼职)上海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机械馆书记(相当现在之秘书)。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下设教育馆、机械馆、工艺馆、医学馆、农业馆、美术馆、武备馆等,各馆多有产业、产品鉴定、产品说明多层实体。它是一个集研究、开发和教育于一体的组织,其性质类似于美国于1846年在华盛顿成立的史密逊协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又译为史密逊研究院)。可惜,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在20世纪初期的军阀混战中存时未久。

南洋公学资遣出国留学生均需与校方订立一“具结”文书,保证“毕业回国听候监督示谕……倘有中途无故转业,或未奉允准自行改业以及私行他就等情,情愿甘罚缴学费”云云。故而,李复几并不像其他官费或公费留学生可回国自谋教职。他只能在盛宣怀势力圈内就业。加之其叔李维格举荐,他就进入到当时“实业建国”的行业中了。约1912年起,李复几历任汉阳铁厂机器股主任(股长),汉口工巡处总工程师,外交部特派员汉口工程秘书。1917~1926年,任汉冶萍公司萍乡煤矿总机器师(机械制造处处长)。其问,于1923年曾申请出国进修,公司以经济困难为由未予允许。从1926~1930年,先后任津浦铁路济南厂厂长,粤津铁路徐家棚修理厂厂长,徐州华东煤矿公司机电主任,并曾短期出任复旦大学理工科教授、主任。1930年初,居故里苏州,职业不定,以承接机械制造或筑路修桥工程谋生。家道尚富。1935年又出任汉口工巡处总工程师。1936年人四川,任四川盐务局总工程师,往返于自流井与贡井(今自贡县)、荣县等盐矿之间。他一生对铁、煤、盐矿业机械作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9月16日病逝于四川自贡。

P1-4

后记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4》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传略》总编纂委员会的指导下和入选者(及其撰稿者)的支持下,与大家见面了。

《物理学卷4》编委会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至2010年底,先后召开了6次编委会全体会议,讨论、制定了入选本卷《传略》候选人的入选条件,并据此遴选、确定了候选人的名单,进行了约稿、编审、校对等工作。为保证稿件的质量,在各编委分别审稿的基础上,定稿时又专门召开了两次编委会全体会议,对所有的稿件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和修改,特别是对“导言”部分,都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对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共同性问题,如对专家的评价、一些工作成果的提法、有关用词等尽可能地作了统一。定稿后,还安排专人对全部稿件进行了最后的审读、校对。

《物理学卷4》遵循前3卷的体例,收录了1936~1940年出生的有关物理学专家,对少数在1936年前出生、符合入传条件而在前3卷中没有收录的物理学家,也进行了补录。

在这39名专家中,有教授、研究员和两院院士;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涉及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声学、凝聚态物理和电离层物理教育与研究;工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工作地区遍及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辽宁、山东、四川、内蒙古、陕西、山西、黑龙江和安徽等省市。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自1996年11月出版第1卷以来,至今已编辑、出版了4卷,共收录了198名从事物理学专业教育和科研的专家。为便于读者查询方便,现将前3卷入传专家的名单附于附录中。

在编纂这卷《传略》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传略》总编纂委员会和《传略》总编辑部的指导和支持,得到了中国物理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各位撰写《传略》的作者、入传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编委会全体人员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物理学卷4编委会

2011年4月

目录

李复几(1881—1947)

周均时(1891—1949)

顾静徽(1900—1983)

周如松(1912—2005)

赵恒元(1915—1994)

魏墨盒(1922—1996)

庄育智(1924—1996)

喀兴林(1929— )

李钧(1930—1994)

蒲富恪(1930—2001)

周本濂(1931—2000)

方守贤(1932— )

范海福(1933— )

杨应昌(1934— )

陈春先(1934—2004)

丁大钊(1935—2004)

张宗烨(1935— )

蒋民华(1935— )

罗辽复(1935— )

王乃彦(1935— )

杨福家(1936— )

彭垄墀(1936— )

侯朝焕(1936— )

都有为(1936— )

张仁和(1936— )

陈创天(1937— )

贺贤土(1937— )

孙祖训(1937— )

汪承灏(1938— )

张裕恒(1938— )

杨国桢(1938— )

沈学础(1938— )

杜祥琬(1938— )

蔡诗东(1938—1996)

雷啸霖(1938— )

徐至展(1938— )

王克明(1939— )

李启虎(1939— )

夏建白(1939— )

序言

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其《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以下简称《传略》)总编纂委员会的委托,由中国物理学会组织编撰的《传略》理学编物理学4卷业已顺利完成并出版面世。

至此,包括先前编辑出版的《传略》理学编物理学1、2、3卷在内,已收集了我国198名物理学家的重要资料。其内容主要为他们的生平、学术活动和主要贡献等,并附其简历与代表作目录,进行了如实、全面的记述。为便于广大读者及有关方面的了解和查阅,现将前三卷中专家的名单附在了“附录”中。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物理学研究向微观领域的深入发展,导致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革命性的变化。

20世纪是我国物理学勃兴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从早期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引入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执著追求,近代物理学已在中国这片沉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令世人瞩目,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无疑,这是我国无数物理学工作者艰苦创业、呕心沥血、开拓奋进的结果。而人传《传略》理学编物理卷的专家们,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现已出版的《传略》理学编物理学4卷中的39名专家,大多出生在1936~1940年间,其中以潜心科研和从事教学工作的居多,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各个不同的专业岗位和工作部门。他们奋斗一生、敬业奉献,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创造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于共和国科学史册。

可以看到,本卷《传略》中专家们的经历、成就和爱国情怀与优良品德,印记着我国时代变迁的特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代物理学在中国崛起与发展的曲折历程。今天编辑、出版他们的传记,是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且愈久弥珍。他们不仅是广大专家学者的学习楷模,并将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图强,发扬优良传统,共同肩负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从另一方面的意义来说,《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以系列性渐次编辑出版,为当代人和后世人探究20世纪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史提供了又一可靠资料,以史为鉴,其中值得让人们铭记和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收集不全,难免会有遗缺;或在传记的评述和文字等方面可能存在缺点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批评指正,使之不断补充和改进。

杨国桢

内容推荐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卷4),由杨国桢主编,介绍了李复几、周均时、顾静徽、周如松、赵恒元等39位物理学家的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卷4)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学技术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编辑推荐

杨国桢主编的这本《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卷4)介绍了我国39位物理学家,内容主要为他们的生平、学术活动和主要贡献等,并附其简历与代表作目录,进行了如实、全面的记述。

本书适合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卷4)(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国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0503
开本 32开
页数 5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54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