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精) |
内容 | 作者简介 沃尔夫·勒佩尼斯(Wolf Lepenies),1941年生,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2006年德国书业和平奖获得者。曾任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长(1986—2001),现为该学院的终身教授。勒佩尼斯也是柏林自由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数年。勒佩尼斯著作等身,且定期为德国国国家级报纸《世界报》撰写文章。代表作有《忧郁与社会》(1969)《社会学史》(1981)《欧洲知识分子的兴起与衰落》(1992)《文化与政治》(2006)等。 目录 导言 德累斯顿上空的炸弹与《玫瑰骑士》 一 文化:崇高的选择 衰减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观 德意志精神与德意志帝国 二 从共和到流亡 托马斯 曼的政治观念 法西斯主义的美学魅力 艺术与道德 流亡与移民 三 诺瓦利斯与惠特曼:德国浪漫主义与美国民主 没有歌剧的国家 约瑟在美国 德国的民主 爱默生的舵手:贝多芬与贝蒂娜 四 德国文化在国外:失败中的胜利 美国精神的封闭 面临危机的德国精神 平静地告别欧洲 五 法德文化之战 两次革命 “流亡”的歌德 “文化战争”的根源 社会学史上的谜团 文化使者:哈布瓦赫 逐出柏林 哈布瓦赫之死 奇怪的失败 知识分子的抵抗 德国革命的局限性 六 德国本土文化:道德的崩溃与智性的崛起 德国的浩劫 文化的复苏 内心的流亡 德国人与犹太人的流散 七 典型的德国人:浮士德与墨菲斯托 民意调查中的歌德 1945年之后的歌德 八 德国的再统一:知识阶层的失败 文化的卫士 东德知识分子的灾难 知识分子的悲喜剧 九 伪文化:中欧的终结 欧洲:梦想与官僚 文化胜过权力 十 反讽与政治:欧洲与美国的文化爱国主义 热爱美国的欧洲人 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 欧洲侏儒与美国巨人 美国历史的反讽 十一 统一后的德国:寻求道德典范 文化与现实政治 政治问题的文化出路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国)沃尔夫·勒佩尼斯 |
译者 | 译者:刘春芳//高新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792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3 |
版次 | 2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0 |
CIP核字 | 2019146222 |
中图分类号 | K516.0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8 |
宽 | 16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