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编制两年规划
我在二机部所做的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编制“两年规划”。当原子能工业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时,1960年7月,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中止对华技术援助,突然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造成很大困难。面对困难,中央决心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术。二机部组织力量到基层蹲点,调查研究,摸清存在的问题,强调要用革命精神攻克难关。于1961年5月向中央呈送了《关于当前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详细汇报了核工业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和请求。中共中央对这个报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于1961年7月作出了《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方面对原子能工业的支援”;要求二机部“加倍努力,加强协作,战胜困难,完成原子能工业建设的任务”。
经过两年的努力,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制走上了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研制和建设上取得了扎实的进展,二机部于1962年9月向中央报告提出“力争在1964年或1965年实现核武器爆炸实验”的目标。经罗瑞卿副总理(兼中央军委秘书长)向毛主席、党中央报告,毛主席在11月3日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主要负责督促检查原子能工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执行,组织协同配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及时调度,专委的决定由有关方面坚决保证落实。专委由周恩来、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15人组成,周恩来任主任。
1964年实现原子弹爆炸试验这一总体目标确定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制订实现目标的1963年与1964年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规划,即“两年规划”。“两年规划”按照1964年底实现首次核试验这个总目标,把各项任务进行分解,分系统、分层次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这是一项牵涉面很广,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包括精确计算第一枚核装置需要用多少浓缩铀,再一道道工序向前推,需要用多少六氟化铀、四氟化铀、铀精矿,一直到铀矿石,以及每道工序需要的生产周期和工厂建设条件。当时二机部刘杰部长提出了先根据总体目标倒排年月,即按要求最终完成日期往前排,以暴露工作衔接中的矛盾;然后再顺排年月,按工作推进的顺序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使规划步步落实。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平衡,使之前后衔接,左右配套,环环紧扣。这种工作方法,实际上就是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的。
两年规划涉及到从矿山到核燃料各个环节,生产、建设、科研,从施工、安装到生产运转,要求各个单位都要拟定各自的计划,提出各自采取的措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汇总各方面的计划进行综合平衡。按照保密要求,计划综合平衡工作只能由少数人来完成。领导指定我和生产局李杭荪处长、第二设计院芦荣光院长三人承担这一工作,我们根据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反复平衡,最终形成总的报告和完整的措施计划,包括文字和图表,由我具体编制执笔。
围绕制订两年规划,二机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进行了多次认真热烈的讨论。讨论规划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这个规划在1962年12月4日中央专委第3次会议上讨论得到原则同意,周恩来总理要求二机部“实事求是,循序而进,坚持不懈,戒骄戒躁,力争实现既定的计划”。并提出为了实现既定计划,二机部必须根据这个目标,制订出详细、具体的进度计划和措施计划,并认真抓紧,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促其实现。
两年规划的制订是体现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产物。当时二机部内部在认识上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计划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周总理、罗总参谋长写信反映“不论是总目标计划,还是实现目标的措施计划都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成分”。应该说,他向上写信反映情况,也是对事业认真负责的表现,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全面情况而带有片面性,这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同志对两年规划的不同看法。周总理、罗总参谋长善于对待不同意见,把来信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动力,派出以刘西尧(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为组长的检查组到二机部机关和厂矿检查工作。经过两个月的认真细致工作,检查组肯定了两年规划的提出是有根据的,虽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实现两年规划的决心不能动摇。1963年7月26日至27日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第6次会议听取了汇报,肯定了二机部的工作,肯定“有了两年规划工作就有了轨道。要有信心,一定能搞出来,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彻底解决”。针对二机部的实际情况,周总理还提出“二机部的工作要做到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的三高要求,成为二机部以后一切工作的标准和指导思想。
通过这一时期的工作,我的思想水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都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为今后毕生工作打下了基础。P8-11
上篇 军工生涯
第一章 投身原子能工业的初创时期
第一节 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初六年
第二节 投身原子能工业建设
第三节 编制两年规划
第四节 首次核试验成功及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回顾与思考
第二章 转向常规武器工业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中国防工业灾难深重
第二节 在混乱中的整顿与反复
第三节 技术引进受到干扰
第四节 粉碎“四人帮”后全面彻底的整顿
第五节 突击战备生产
第三章 成立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质量管理
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技术基础体系
第三节 加强预先研究,积聚发展后劲
第四章 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实现军民两用的战略性转变
第一节 军民结合方针的贯彻,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与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第三节 高举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旗帜。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节 三线工厂的调整改造
第五节 小三线军工厂的调整搬迁与改造
第六节 贯彻军民结合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持续开展战略研究,编制中长期发展计划
第一节 组织开展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节 编制国防科技中长期发展纲要和“八五”计划
第三节 海湾战争对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启示研究
第四节 加强管理与政策研究
第六章 在新的中央专委领导下,实现跨越发展
第一节 重新成立中央专委,加强对军、民重大问题的决策
第二节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研制新一代武器装备
第三节 对外合作,技术引进,提高科技水平
第四节 决策载人航天工程,步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第七章 离职退休以后
第一节 总结过去,思考未来
第二节 对核工业发展方针的几次建议
第三节 编写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史经验的书刊
第四节 回访各地军工厂、所
第八章 感恩
下篇 文章报告选
建立更高的质量工作标准为争创新的质量管理水平而努力
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把国防科技预研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和平发展合作
坚持以质量求效益再创质量工作新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军转民的新领域
分析现状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军转民的政策与发展
总结经验不断进取加快新时期军用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认清形势增强信心进一步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
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把管理与政策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在航空工业总公司民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新的形势,把军民结合推向新阶段
新世纪武器装备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实现国防科技建设新跨越
经济全球化与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化
加强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发展军民结合推进寓军于民
论国防科技与国家利益
关于我国国防工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武器装备建设
1932年12月15日,我来到世上。我生于小康之家,在父母的抚养下,度过童年。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逃避日军的蹂躏,父亲带着全家跟随就教的浙江嘉兴中学部分师生,转辗于浙江丽水、碧湖等地,后从温州经海路到上海。为躲避战火,全家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战乱中父母几度搬迁,都是为了寻求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我先后就读于上海的致远小学、浙光中学,嘉兴的嘉兴中学,上海的徐汇中学,1952年9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此时,正值新中国开始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个人的工作服从祖国的需要,先后在钢铁、化工行业工作。由于历史的机遇,自1958年10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工业)开始进入军工行列,一直干了40年。可以说,我的一生与军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回顾过去,谈不上对军工的发展有多大贡献,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跟着走过来了。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历经建国初期的初创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我都经历了。
写这本书只是写我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不是写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完整、系统的历史。在这方面已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航空、航天、兵器、造船、电子、核工业等大量文献,以后随着历史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史料问世。作为一个国防科技工业从艰苦创业到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如果什么记忆都没有留下,就不仅愧对自己,也愧对后来者。我的写作水平不高,且已年届八十高龄,仍决心要把亲身经历和体会写下来。我写的这些东西主要凭个人记忆和保存的部分笔记资料,只能作为一个侧面,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起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怀国模编著的《难忘岁月--我的军工生涯(精)》是个人的一本工作回忆录,是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书中介绍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都是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的,《难忘岁月--我的军工生涯(精)》以个人的角度记叙了怀主任作为一个亲历者,参与经历的一些事情,并尽可能地把历史背景、决策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过程写下来,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怀国模编著的《难忘岁月--我的军工生涯(精)》内容介绍:1932年12月15日,作者生于小康之家,在父母的抚养下,度过童年。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逃避日军的蹂躏,父亲带着全家跟随就教的浙江嘉兴中学部分师生,转辗于浙江丽水、碧湖等地,后从温州经海路到上海。为躲避战火,全家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为逃避日军的蹂躏,父亲带着全家跟随就教的浙江嘉兴中学部分师生,转辗于浙江丽水、碧湖等地,后从温州经海路到上海。为躲避战火,全家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写这本书只是写作者在作者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不是写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完整、系统的历史。在这方面已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航空、航天、兵器、造船、电子、核工业等大量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