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学理论篇
系统论与历史科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
陈寅恪、郭沫若之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意义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浅析
章学诚“史意”说对文化史研究的启示
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
走出“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认识误区
降落民间——2l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
二、史事述论篇
中华文化结构论
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文化论纲
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兼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则
近代中国社会系统分析初探
唐才常论
严复与近代思想启蒙
张之洞文化人格论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戊戌一百一十周年祭
“态度”“思想”不容混淆,“民主”“科学”互为前提——“五四”精神再反思
三、史义析论篇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
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平议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
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关系之探讨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
四、史著评论篇
仁山智水时时新——评60年间问世的五部文化史著作
体验中的理解,建构中的解释,批判中的反思——评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几本史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
后 记
《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30年的学术研究,按内容分为四篇:史学理论篇既观照宏观层面的原理探讨、方法研究、走向预测,又注重对史家及流派作个案式的学术理路梳理。史事述论篇以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事件、人物为讨论对象,务去陈言,力图新意。史义析论篇讨论了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源流、特征及学理价值,分析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只开花而不结果的原因。史著评论篇采用专题评论的方式,扫描知识分子研究、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论其得失成败,呼唤“一家之言”,认为个性化、专家化操练是学术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必由之路。
《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由何晓明编著。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何晓明编著的《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从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华文化结构论等维度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专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