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忌讳(精)/中国人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忌讳,是源于恐惧的。害怕遭天谴,在无力与天较量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约束自己,远灾避祸的主要方法,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些禁区,先不说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稳一些。

忌讳,是自古就有的事,也可以叫“禁忌”。“忌”和“讳”这两个字在“金文”里就有了,都有“顾忌”、“畏惧”的意思。“禁”,按汉人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吉凶之忌也”。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即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说文解字》)。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所以,所谓“忌讳”、“禁忌”者,在吾华先民那里,就是因心有所惧而对自己的言与行的一种约束。

忌讳,是源于恐惧的。害怕遭天谴,在无力与天较量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约束自己,远灾避祸的主要方法,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些禁区,先不说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稳一些。

自古以来,忌讳之说代代无穷无已,吾人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天灾人祸,把人吓坏了,为了平衡这颗恐惧的心,就有了忌讳之说,避邪之俗,求神问卜,无非为保平安。这其实也是古今同理。现在的科学技术之发展远胜于古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一些道理也远较古人精通了。可忌讳之说、卜筮之俗,仍不能穷尽者何也?大概是今人固然没有了古人的那种害怕,可又生出一些古人没有的害怕,“恐惧”心仍在,“恐惧”的内容略有变化罢了。

人到底怕什么呢?首先是怕死!遍看古今中外的一些忌讳,大都是让你远离死地的。人之怕死,古今皆然,怕饿死、战死,怕让水淹死,怕被火烧死,怕让野兽吃了,怕让鬼勾了魂去……

有人说,先民对死并不恐惧,说他们认为灵魂不灭,说他们认为人死可以转世再为人,这大概都不甚可靠。古人的某些不怕死的说法或许也不能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的,说人死是回“天国”,说人死是解脱,说人死魂灵不灭仍可伺机托生为人云云,这都是不得已的说辞。丧礼葬仪之兴,是很久远的事,那么隆重地为一个死了的人送葬,无非是希望他走好,希望他到另一个世界过好日子,希望他能有一天回来与活着的人共享天伦之乐……但希望毕竟是希望,先民也不至于傻到在没有一个死人能回来的情况下,仍坚定不移地认为他终究会回来的吧?

我们从古代的典籍上看,从现存的一些野蛮部落的一些习俗上看,从域内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上看,有很多的忌讳,都是由怕死而来的。人之降于世间,第一位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的被剥夺,是人生之大祸患。人饿了就得吃东西,没东西吃就得饿死,所以近山者打猎为生,以禽兽的肉果腹;近水者打鱼为生,以水生物果腹;平地上的人种五谷,以杂粮果腹。为了不遭饥荒,一方面要勤奋地劳作;一方面要求老天求神祇保佑,他们认为只要不侵犯神灵,神灵就不会惩罚他们让他们饿死,所以打猎者敬山神,打鱼者敬水神,种地的敬五谷神,任何侵犯神灵的事都被视为禁忌。P1-3

后记

关于“忌讳”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我看一个问题,愿意探本求源,所以在这本书里常常“回到”古代,“回到”蛮荒时。万事大抵都类如一条河,不过有大有小而已。从源头流到穷尽,整个过程里它的形态可以说是变换无穷。“忌讳”此一现象亦如是,它在源头时是一个样子,到了后来,就可能变化得与初始时面目全非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抵是因为它走的路太长了,它有时可能很顽固地保有本原的面目,有时却又不得不随意赋形。这是从它的时间性上考虑,那么再从空间性考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域的忌讳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那种差异可以说就是天生的。所以,忌讳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从空间角度来说,那种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

差异意味着此时与彼时有别,此地与彼地有别;今人与古人有别,北京人与上海人有别。差异引出人与人交流的兴趣;同时先天地带来人与人交流的困难。表层的交流应该说颇容易,因而表层交流的兴趣也就容易很快地丧失,深层交流却因难度大也颇容易丧失掉交流的兴趣;所以人与人之间真正地因交流而理解,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事。

靠着外力去消弭差异,靠着一统的“中心话语”去移风易俗以取消差异,这类事自古以来代有人做,但顶成功的也不过是做到“求大同,存小异”。那么再进一步究诘,那“大同”是否让人心悦诚服,成为一种刻入骨髓的永恒的追求,大概一时不好这么说。我想人类所谓“世界大同”的理想,更多的可能是指经济水准上的大同,而非是文化习俗的大同。所以,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大概是永恒的。那么,作为风俗一部分的忌讳,连同它的差异性,也可能永远伴随在人类的文化进程中。

我想,这应该说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虽然大体的意思已基本作了表述,但似乎还有一些话要说而不得不打住。因匆匆收场而留下了至少两个大遗憾:一是原本计划中的一些章节没有时间写进来;二是对整个书稿没有时间很好地披阅增删。因为第一个遗憾而使本书不免有月亏瓯缺之感;因为第二个遗憾则使本书泥沙俱下不得澄明。然而时不我予,这本来可以尽量避免的缺失却不能做到,此又憾中之憾也!面对读者,我只能怀着一份歉意,同时寄希望于以后有机会弥补。

王强

北京北洼路寓所

目录

第一章 忌讳后面是恐惧

第二章 忌讳的成了神秘的 神秘的成了忌讳的

第三章 人人都想犯忌讳

第四章 忌讳生出“礼”“法”

第五章 忌讳与教育

第六章 忌讳与文学

后记

内容推荐

王强编写的《中国的忌讳(精)》语言精练,提出问题精准,分析问题透彻,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心态、感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中国的忌讳(精)》主要是对中国人古今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此中作者的分析评价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笔,所以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工作、学习、交友、生活等方面养成了诸多不成文的规矩。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极力规避的东西。这些都包含有怎样地暗示?还蕴含了哪些文化?让很多人追思甚久。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都有怎样的忌讳?这些忌讳都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王强编写的《中国的忌讳(精)》为您一一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忌讳(精)/中国人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706919
开本 32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4000100
中图分类号 K892.29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