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事八帖
内容
试读章节

沼泽地带。漫眼遥看,水色苍茫;

苍茫是烟雨过后,氤氲大气凝滞几许?

几许。竟是书写者揣臆云梦的异想;

异想。今时楼厦如林,昔往怎般之荒芜?

荒芜。人未诞生前,山与海是何如形貌?

形貌。人藉知识苦心诠释,可还原最初?

最初?不再的沼泽长叹:只是自然而已。

自然的随笔画去,没有深思之后的构图,空白速写本,勾勒细线条,潮水犹若古老中国众神的针绣图样;竟因自觉缺乏创意而深感反挫。年少之时,无能进入美术科系,而今对照果真有理!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惯以求之最高标准,自是落于眼高手低的不幸;这是生命荒谬的耽溺以及迷思,亦是流于自虐的,惩罚。

书写如何替代绘画而能呈现最初之沼泽,犹若洪荒、原始的潮汐来去拂岸,留予的是支离、零散的木石碎片,动物的遗骸;难以完整组合全然的形貌,残缺,就以揣臆来弥补。幸存的化石仿佛落笔的第一道墨迹,褪了颜色。碳化质变,仅标示曾经活过的印证,生命的零件散落在岩层、水底,诞生、幻灭的,自然。

自然图鉴是不必历史的。史前生物之描摹、拟真的形貌,虚与实之间无人可质疑,因为没有人亲身目睹那个年代,仅能留予异想、揣测,如同书写科幻小说;终究,人必须依仗某种虚拟的情境,始能应许自我存活的理由。画家需要线条及颜色,作家唯文字和思索无它。

人类的内在,是否涵容着怀旧与乡愁?是故不断地追索从前,譬如,留下历史与记述,试图从多数虚幻中寻找少数的真实。真实就全然是真实吗?虚幻难道就毫无生命的深意?此一天问,应该交给哲学家去思考。抑或在每一颗心灵深处,不时忽隐忽现地浮起问号?因之自苦,因之疑惑。思考可能是人类的潜伏病变之一,如果本能像虫鱼鸟兽,交配、觅食、诞生、死亡般单纯而不若自命“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繁复,生命是否得以愉悦一些?

如此沉甸的思索,毋宁也是此刻书写之时的自苦与疑惑;陷入文字的流沙、泥淖,如何脱困抽身?意念初心是从一片沼泽发想,策马直奔竟多少松懈手中的缰绳,漶漫之延伸,只闻马蹄踢踏而非潮汐哗然,惊觉:沼泽何在?

B

奔马应无人,逐蹄自然去。

我所蛰居之所,半世纪前是大河湾,世代住民采岸边丘陵泥土,塑砖烧瓦;四处八角窑场相思柴烟如飞升之龙,漫于河上。

童眸依然的余光残影:三五舢舨如叶迎水,结罟网鱼,长杓捞炭,斗笠下憨厚的素朴神情:岸边秋来的五节芒,阿妈随手折出一只草蜢,幼稚之我附鼻闻之,干燥的一种清香。母亲偶尔携我到大河支流,搭上渡河船楫,从士林横渡到对岸社子岛,天公生劫猪公的年度祭典。端详着摆渡之人,如同大河湾砖窑岸边逐水谋生的舢舨人家,肤色黝褐,笑意腼腆……支流两岸尽是鸭群嘎然,远眺关渡则是良田千顷,好风好水;观音、大屯两山耸翠,大河汤汤人海。舢舨如叶迎水。童时至今暮,总是深印于心,大河湾已是昔往遗事,而今却居此不见,二十年前截弯取直,河迁流到千米之外,我所不解的是,既是大河之湾,何以蛰居之地,古来取名“大直”?地籍却明载:大弯段。

十三年来,我倚着昔时大河湾之遗址,幽幽睡去,朦朦醒来。拂晓微曦,方始放下书写纸笔,阅读籍册,仿佛天谴一生的夜醒者;实因夜静无声,素喜宁谧本质。讽刺的是,现实生活并未容许我这隐藏的癖性,曾经十年的评论职场,竟是以口替笔,日以继夜之喧哗。众声如剑与盾争执、辩驳,烽烟迸火……公义和良知、是非与立场,虚实对阵,冰炭相炽。

终归决绝地抛盔弃甲,遁逃回自己的书房,至少钟爱半生的文学不曾离开;笔纸、藏书为我洗尘、疗伤,它们齐声说:欢迎你回来。

以口替笔的评论者,翻江倒海,犹若古老神话的鱼龙传说;有人自以为是呼风唤雨,云中之龙,我却一直宁为水里沉潜之鱼。生性不与人争,只祈盼静谧书写,净心阅读;似乎缺乏野心、壮志,仅想伴随爱侣,清闲度日。

清闲倚近童时留忆的大河湾,水在千米外,夜深人静,仿佛依稀的汩汩水声,悄然告之:河未曾消失,只是难以自决的被迫迁徙……

被迫迁徙后的大河湾以土石填满。如若不曾截弯取直,我书房窗外应是水光粼粼,河潮轻涌。如今日与夜临窗所见,大河湾遗址耸立华厦连云,富贵人家晚来灯影亮丽,隔街对视却遥若天涯。他们是否知悉,豪宅基座底下数十米曾是千年大河的遗址;舢舨逐水,鱼虾贝潜泅,富贵人家财帛丰厚,我却日夜簇拥着属于不在的大河湾从前的身世符码,难以忘却。

C

五百年前左右,罗马教宗尤里乌斯二世,时而独自秉烛夜行。最初此一怪异行径曾被误认是梦游症状,甚至教团间的红衣枢机们谣传:莫非尊贵的教宗中邪着魔?暗夜尾随的侍从遥见教宗之白袍飘曳如幽冥鬼魅,穿过静谧深长的走廊,祭坛抵达西斯丁小教堂……

以粗砺的麻绳捆绑自身的画家,几成一百八十度的将之肉体倒弯如一把拉到极致的弓;亚麻仁布的褴褛以及汗渍,灰发虬张却意态昂然、坚毅地一笔一画,他在弧形的天篷描绘圣经故事。工作架上的油彩瓶罐由于画家的凝神专注,轻微地碰撞,不经意地洒落数滴在秉烛仰看的教宗洁白的衣袍之上,他却毫不在意。

“还好吗?进度如何?”教宗问道。  “您。这样,是干扰我的工作。”答说。

胆敢如是反斥彼时世界之王,西方宗教领袖之人;此乃一五○八年至一五一二年时期衔命绘制罗马教廷西斯丁小教堂天篷湿壁画的不朽大师:米开朗基罗。

已然剥蚀、龟裂。五百年后的我以无比倾慕、敬谨之心,亲临仰望;耶和华与亚当的食指逐渐接近,五百年还是未能双指合一。米开朗基罗比我们所不能看见的神,还要神来一笔的有所迟疑及保留,是做为人子的某种抗辩,抑或是早就明白,不朽之绘终将灰飞烟灭?

据说:神予人智慧,人的心思却是悲观。

相信。不相信?行入圣彼得大教堂右殿,见及举世闻名的“圣母恸子像”大理石雕,那摛人、拟真的写实风格,亦是出自于未满二十五岁的艺术天才米开朗基罗之手。他在一四九八年至一四九九年间,采集卡拉拉整块白色花岗岩雕刻此一巨作。旅行到米兰之我,则另见米开朗基罗死前以同样题材完成的最终石雕,年代竟是相距长达一甲子的一五六四年……为之讶异、惊心的不是精雕细琢如圣彼得大教堂所谒,而是抽象粗糙如风化久矣的圣母扶持伤逝的圣子立像。

犹若历尽洪水、风雪之后,无告且荒凉的生命过程;雕刻刀下蓄意留予原石的肌理、质地,花岗岩最初的胚体,还原的因子。

米开朗基罗说过:雕刻,就是将灵魂从石块中释放出来。

临终前他彻悟了什么?对于宗教、人生、死亡……不相信。相信?五百年后静肃伫立于这不朽巨匠最后遗作前,关于自我的生命反思,我是相信或是不相信?一切该由文学印证,犹若米开朗基罗晚年遗作的湿壁画《最后审判》,那被去骨留皮的罪人之颜,竟是自己……

P3-9

目录

自序

鱼龙前书

双桅船

硫火之雪

日岛

红与白

光影迷离

鬼道

未来的未来

篇外:八帖留言(作品小注)

附录真情实意的“不惑之旅”

发表索引

林文义创作年表

序言

大约五年前,毅然决然远离一个必须每天以评论为生的角色;不是在学校课堂,而是身置电视夜晚的屏幕,评析时政、月旦人物。相对地,我的容颜、行止、意识几成全然透明,失去自我所能承担的可能。最初到最后,以为秉持一份文学之心,关照社会的真情实意,竟也被反挫得身心俱疲,这是愚呆亦是天真。终于,决绝地彻底告别,回归文学领域。

自我的对决。逐日赶夜,静美的习诗与激越的小说书写,竟将我所擅长且持续三十年的散文,暂别了五年光阴。我是雄辩滔滔的评论员还是净心耽美的散文作者?现实索需和理想追寻永远是纠葛、撕裂的一种困顿难安的矛盾;面对台湾社会的粗暴、肤浅、迷惘的氛围,哪怕顽强如我者,亦是徒然地一无所获。

幸好,文学不曾离开。时政评论员十年历炼,仿佛烈日与冰雪相炽,清晰印证人心的诡谲多端,辨识真情与虚矫的面相。如此回首反思,虽说,徒然地一无所获倒也未必,只是学会往后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文学幸好还在,习诗与小说之后,我全心重拾久疏的散文。

似乎从年少的风花雪月到中年前期的革命理想直到青春渐逝的岁月悲欢,手记体的叙述方式尽管自成一格,却是犹若生命一向的跳跃与动荡;如何另寻散文新意,更大的可能?

一九九九年到二〇〇五年。五部长短不一的小说,就在政争酷烈的乱世之中逐一完成发表与出版;伴随着我藉以为生的滔滔雄辩之同时,是在索求一种不甘的生命救赎吗?其实是毫无借口的心虚,钟爱的文学自始留情在心。

时政评论员消失,还原散文作者本位。

扪心自问:我是在刻意逃避或者真正试图遗忘?曾经寄望的政治关怀,竟致梦碎的伤楚,长久梦魇般的纠葛缠绕不去……近年来几乎半遁世似的潜心书写和阅读,究竟是我对生命的抗议或是对文学的敬意?如此决绝,如此断然。个性一向不喜重复亦不耽溺于从前,求新求变的本质,竟也让自我半生蒙受几多苍凉。

半生文学生涯几乎就是一生的浮形显影。

依循近年四书的散文走向,终于明白后中年的生命况味必然在心境与笔触转换之间,大环境和自我的对决,是如此之凛冽,难以闪躲。

内容推荐

林文义编著的《遗事八帖》是一部余秋雨式的长篇大散文,一部台湾百年情书,《遗事八帖》中留下了逝去的美好,写下了永远的未来,作者善于用幽默的语气为事件除去苦涩的味道,透过文字渗出人生的酸苦,以八篇大散文记录了那些不该被人遗忘的台湾风情、人事、地物,用世间遗事叩问人间情爱,笔墨之间承载了作者对台湾大地绵绵不绝的浪漫深情。

编辑推荐

林文义编著的《遗事八帖》以大散文结构,巨视时代,衬之文史;藉以盆地古大湖、流亡与迁徙、山水寄情、殖民地印象、屠杀和禁锢、思想谜结、知识份子、揣臆未来诸题旨,呈现壮阔、美丽的文字美学异采。这是林文义散文四十年允为最具代表性的定音大书,更是虔诚着力的扛鼎之作;为深爱的台湾留记,敬献给乱世红尘中依然坚定秉持真情实意的文学信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事八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文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6400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