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
品读之路
诗词的告白
看到《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纳兰性德的诗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你会被这句经典的词所吸引,这不仅是由于词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纳兰性德的气质。安意如在古典诗词经典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她巧妙地运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话作为全书的点睛之笔。
安意如,原名张莉,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现定居北京,自由作家,喜欢旅行,喜欢更换不同的城市居住。对于身体残疾,她并没有觉得命运不公,她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以自己的勇气和意志去直面人生。她从小就熟读经典诗词,喜欢在这些经典的诗词中品味人生,2003年以如冰恋枫为名混迹于新浪网的金庸客栈论坛,2004年应书商之约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要定你,言承旭》,2005年2月赴京参与动画剧本创作,并写作《看张·爱玲画语》,此后与北京弘文馆建立合作关系,主要创作诗词评赏“浪漫古典情”系列,2006年8月至10月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她写作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
《人生若只如初见》主要以诗词作为点睛之笔,通过诗人的时代背景、典故和诗词,进而引领读者体味诗人的意境生活和情感。在古代,人们经常用诗词来抒发情感,慨叹哀伤,表达悲欢离合。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品味到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在诗词变幻中我们可以读到古代英雄美女、才子才女那经典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安意如通过精辟易懂的语言来解读精美的诗词,在品味诗词中,感悟人世间的情感,思考人生。
作品概览
本书以中国文化经典诗词中的故事为主题,故事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作者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的唯美和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去倾听一段段经典的浪漫往事。在这些缠绵的爱情故事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期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错过,有“结发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坚定,有‘f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火憔悴”的柔情,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长叹,有“一声和满子,双泪落君前”的悲切。读这本书,你会被那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优美的笔调所吸引,安意如像一个向导,把我们带人诗人内心的世界,让我们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精彩摘录
夜初暮,未见月痕。思念,如孤舟泛水,由远而近驶来。风,空摇,已无花落,只影独伫,不见佳人来,闲倚栏杆,望夜色阑珊。意念念,且听风吟,思悠悠,无言小楼。
风萧萧,似有人夜吹空竹。自别后,情难舍,点点相思,寂寞如我。一页纸笺,闲置半晌,空白依旧,手握淡墨,却无语可赋。
夜渐浓,浓成笔尖的一点墨,月,从云中露出浅浅的一角。
从别后,忆初逢,已无古时长安路,却留相思到如今。看纸上浅浅书痕,尽是伤心事,憔悴如我。遥对月,黯相望,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场心事向谁诉,何处解心结。
曾经,年少不识愁,见一江流水,感年华去无痕。如今,识尽愁滋味,却独抱清商,漠然凄楚,无语,对斜阳。
最初的惬意,如梦幻般的感觉,一颦一蹙,一言一笑,如春风拂面,如霏雨淋浴。那种怦然,那种萌动,似团火焰,燃起了那无边无际的思意。
思意,带有甜与成的韵味,在那曾经的沧海中,暇念着巫山之云。情海忽变,情丝断矣,有多少的寸断肝肠。离思苦,离愁催人腑,借酒消愁,换来的却只是那酒入愁肠,化作的相思之泪。
故事
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成都望江楼公园的茂密竹林里,有一位才女静静地躺在这里,她就是唐朝大诗人薛涛,她姿容美艳,洞晓音律,多才多艺,提起这位美丽的才女,我们就会想到薛涛诗、薛涛笺、薛涛井、薛涛坟,似乎这一个个有情之物都与薛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成都的游者都会情不自禁地到浣花溪和望江楼公园去追寻薛涛的踪迹,去回味薛涛诗的韵律,去感悟薛涛的爱恨情愁。
浣花溪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曾有多少文人墨客与她有一段不解之缘,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问”的慷慨悲壮之作,薛涛在这里写下了“月高还上望夫楼”的离愁别绪之作。她的爱情是哀怨的,但是就在元和四年三月时候,一个大名鼎鼎、旷世奇才名叫元稹的才子来到了西蜀,他欣赏薛涛的才思,欣赏她的书法文义,同时元稹的才华横溢也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迟暮的美女。他们相见恨晚,彼此敬佩、爱恋。薛涛为元稹做了一首《池上双鸟》的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这是一段缠绵浪漫的爱恋,可是有情人终不能长相厮守,后来元稹离开了成都,两人从此相隔天涯。元稹离开后,薛涛曾写了很多相思的诗词,来表达对他刻骨铭心的无限思念,可是元稹却从此再也没回来,薛涛终身等待,选择了孤独,以退隐写诗来表达自己对元稹痴情的爱恋。P266-268
第一部 理想与境界
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
谁动了我的奶酪 斯宾塞·约翰逊
致加西亚的信 阿尔伯特·哈伯德
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
老人与海 海明成
活在当下 芭芭拉·安吉丽思
朝花夕拾 鲁迅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女神 郭沫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第二部 道德与修养
道德经老子
伊索寓言伊索及民间作家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果壳中的宇宙史 蒂芬·威廉·霍金
胡适文存 胡适
菜根谭 洪应明
没有任何借口 费拉尔·凯普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追忆似水年华 马赛尔·普鲁斯特
第三部 青春与励志
青春之歌 杨沫
少年维特之烦恼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不抱怨的世界 威尔·鲍温
唤醒心中的巨人 安东尼·罗宾
人生不设限力 克·胡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奥格·曼狄诺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第四部 成才与奋斗
学习的革命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
一生的资本 奥里森·马登
思考致富 拿破仑·希尔
名人传 罗曼·罗兰
勇者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 纳尔逊·曼德拉
邓小平人生纪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高仲泰
袁隆平传 祁淑英
林徽因与梁思成 费慰梅
史蒂夫·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第五部 情感与感恩
傅雷家书 傅敏
母 亲 高尔基
绿山墙的安妮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
夏洛的网 E.B.怀特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
谈美书简 朱光潜
红楼梦 曹雪芹
序
捧起由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蕴启教授主编的《品味经典 解读人生——50本书讲给我们的故事》一书,深深地被这本书所编选的内容和叙述的形式所吸引。尽管这本书是为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们编撰的,而我却早已过不惑之年。但本书的宗旨,即“品味经典、解读人生”,依然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书中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都似曾相识,似乎都是对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映射。过来人的回首往事,和后生们的展望未来,都不外乎跟本书所涉及的理想与境界、道德与修养、青春与励志、成才与奋斗以及情感与感恩这五个方面息息相关。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由于要培养与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关_的人才,所以在职业性、专业性的要求方面更严格、更贴近、更有针对性,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容易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内容的偏差,即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强调职业性、专业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二是理解的偏差,即教育的重心对普通教育来说应更多关注的人文素养在职业教育领域只处于从属地位。
所谓人文,《辞海》中是这样写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指的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所以,人文就是先进思想的代名词,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实际上,人文素养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是普通教育的专利。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当然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这是共性,但职业教育自身还有一些普通教育并不关注的“博雅”“通识”,例如,团队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责任感等。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对立的,要有意识地在获取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集成地有机地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具备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健康的人性。
人文教育,也并非西方人的专利。无论是古罗马人的七艺,即所谓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还是中国儒家的六艺,即所谓礼、乐、射、御、书、数,都体现了一种使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
《品味经典 解读人生——50本书讲给我们的故事》一书,在人文教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本书在理想与境界、道德与修养、青春与励志、成才与奋斗、情感与感恩五个方面精选了50本中外经典作品,不仅在讲述每篇作品时,都设置了品读之路、名家点评、作品概览、精彩摘录、故事(案例)等栏目,而且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外著名的先哲、智者、贤人和英雄,也有学生身边近在咫尺的同伴、同学或同乡、师长,这就把经典作品与平凡人生紧密结合起来,会使学生觉得经典离自己并不遥远,英雄也并非高不可攀。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编写的体例和形式上也独具匠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品读之路”引领读者深度走进作品内涵,结合了作品的精华、时代的特点,考虑了中、高职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兴奋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作品概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书籍的全貌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学生对故事内涵的整体把握;“精彩摘录”将激荡心灵的文句撷取共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座右铭;“故事”则是将作品背后的故事与读者身边的故事相融相通,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中、高职学生的案例和平凡人的故事,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拉近了经典作品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是讲立志、讲下决心。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这是讲执著追求,忘我奋斗。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是讲成功的大厦需要用毕生精力去建造。
王国维“三境界说”的内涵,与这本书的宗旨是一致的。我相信,作为对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这本书将把学生们。带入一种沉思反思的心境之中,为学生们在有形学习之外插上飞翔人生的无形翅膀,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诚如本书中的一句话:“一本好书,启迪智慧,普惠苍生,成就未来。希望你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
是为序。
2013年10月1日
张蕴启主编的《品味经典解读人生》在理想与境界、道德与修养、青春与励志、成才与奋斗、情感与感恩五个方面精选了50本中外经典作品,不仅在讲述每篇作品时,都设置了品读之路、名家点评、作品概览、精彩摘录、故事(案例)等栏目,而且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外著名的先哲、智者、贤人和英雄,也有学生身边近在咫尺的同伴、同学或同乡、师长。
《品味经典解读人生》把经典作品与平凡人生紧密结合起来,会使学生觉得经典离自己并不遥远,英雄也并非高不可攀。
张蕴启主编的《品味经典解读人生》精选了50本中外经典作品,不仅在讲述每篇作品时,都设置了品读之路、名家点评、作品概览、精彩摘录、故事(案例)等栏目。“品读之路”引领读者深度走进作品内涵,结合了作品的精华、时代的特点,考虑了中、高职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兴奋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作品概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书籍的全貌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学生对故事内涵的整体把握;“精彩摘录”将激荡心灵的文句撷取共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座右铭;“故事”则是将作品背后的故事与读者身边的故事相融相通,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中、高职学生的案例和平凡人的故事,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拉近了经典作品与普通读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