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之殇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晓明编著的《城之殇》为一部历史小说。与众不同的是,故事的发生地虽都在今天的南京,而时间上却分出了“两条线”:一条是发生在公元548年“台城”的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另一条是作者如今游览南京古迹的足迹。这两条线贯穿了小说始终,使读者仿佛在游记中追古,又仿佛在作者文字营造的那段历史事件的氛围中依稀观照到现在。

内容推荐

孙晓明编著的《城之殇》生动再现了“侯景之乱”的历史场景,揭示了封建帝国改朝换代给百姓带来的永恒灾难,表达了以古鉴今的愿望和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通过作品,作者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历史是过去的时间,时间是线性的,不断朝前发展。然而历史又并非时间,两者意义不同,历史不是线性的发展,而是一次又一次回旋,倘若它有时间箭头,也是螺旋型向上。一个人从生到死,是一次循环,人与人后先相继,无数个循环连接起来,构成了人类历史;人类的历史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过去“存活”于现在,并且,能延续下去,直到人类消亡,于是,相似的事件在线性的时间过程中一而再发生,轮回即沧桑。《城之殇》的写作技法在历史小说中不常见。作者写小说似乎随意,其实不然,作者注重语言的感觉与小说细节所能容纳的意蕴,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小说的特点。

试读章节

咱敢打赌,他见了大哥,呵呵,肯定说,咱想死你了。

是啊是啊,阳痿一个,从未见过大哥这般血性汉子,恨不得立马把自家娘们献上。

哈哈——

他听了,笑笑,心想,那是你们的想法,不是他的,谁愿意把自家女人随便送人,即使是阳痿。换了你们,也一样。想死我,哼,恐怕是想我死吧——他心里那么想,嘴上没说。

你们的意思是——他愿意见咱?

是啊是啊,急着盼着呢。

他的马见了城墙,心情烦躁,扬起前蹄,长嘶一声,呜——走了千里之遥,一路磕碰,早把它磨成了急性子,此刻又见有高墙挡道,愈发地焦躁。

吁、吁——畜生!

他扯紧缰绳,让它安静。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他不乐意呢?

刚才有人那么说过,他想听听理由。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来扫去。没人吱声,因为那是实话,不用解释。你能给谎言编一万条理由,大可不必为实话讲一条理由出来。实话陈述的是事实,一是一,二是二,明明白白,一丝不苟。不然,他们长途奔袭,不用费那么大的劲,胯下的马见了那堵城墙,也不会如此焦躁。他嘿嘿一笑。

怎么都不说话了?

还是没人吱声。见众人不说话,他也不说话,收敛起笑容。四周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他松开缰绳,沿城墙信马而行。

笃——笃——

众人见了,纷纷跟上,马蹄敲打泥土,笃、笃——声音整齐而纷繁。

城门紧闭,里面没一点动静。他仰头,凝视城墙。墙砖整齐而错落,墙面上爬满了植物,看样子,这儿已经许多年没有打仗了。一棵树吸引了他的注意。它的根扎在砖缝里,斜着从墙面伸展出来,如横空出世一般,树干扭曲,枝繁叶茂,秋天的艳阳把它的叶晒成了红色。无论形态或者颜色,它都与周围的爬藤类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醒目。  咦,那棵树生命倒也顽强,怎么长到了城墙上,而且,偏偏朝外生长,难道是为了向外人显示它的力量,发出“禁止入内”,“游客止步”之类的警告?咱不是游客,不该止步于此吧。咱是来会面那人,商谈大事的,那关系到一个国家、数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墙后面有什么,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隔了一堵墙,就什么都瞧不见了。有时想想,人的所作所为也真奇怪,为什么非得用墙把人隔开?从天上往下看,一墙之隔,也就是一纸之隔。墙内人知不知道咱来了?如果知道,在做什么呢?敲锣打鼓欢迎是不会的。或许,在挖土。挖土,挖土做什么?噢,莫不是给咱挖口井,一口死亡的陷阱。他们不欢迎他。是的,他不请自来,还带了许多兄弟,许多兵器。任何不请自来的客人都不值得主人的尊重与欢迎。何况,他的身份远没有墙内人高贵,何况,还带着一脸杀气。不欢迎就不欢迎,那是你的事。已经到城下,回不去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是,不知道那人知道自己的到来,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众人见他不说话,也不说话,默默望着他的后颈,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知道,每当他没了主意,总是一声不吭,显得特别深沉。此时的他,外表看上去平静,内心极易暴怒,就像暴风骤雨来临前片刻的安宁。此时与他保持一定距离最好,不能远,远了生分,也不能近,近了招骂。他们习惯了他的习惯,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他们的大……

P16-17

序言

想要给小说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困难的。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如同对存在、人、文化、文明、文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样,是多样化的。如果有人一定要我对此作出回答,那么,我会拿出一沓众人公认的小说放在他面前,然后说,你问什么是小说,喏,它们就是。其中没有定义,只有解释。真正的事实是,许多人虽然无法给小说下定义,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小说,就像他们知道什么是存在、人、文化、文明、文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样。

小说是一种由语言构成的形态,这种形态人所皆知。但如果视之为一种观念,情况会怎样呢?作为观念的小说,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与其刨根问底去追究什么是小说、小说的意义是什么,不如把这点时间花在多读几本像样的小说上。然而,它对于打算成为小说作者的我却是有用的。在我动笔之前,我先得搞明白什么是小说,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小说。不然的话,除了模仿他人之作,我无法写出像样的小说。弄清楚观念的小说或者小说的观念,不仅对于我,对于任何一名真正意义的小说作者,都是有用的。

从文学史上看,中国古代文人并不看重小说。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诗和散文才是真正的文学;它们纯正,而且高雅。所谓小说者,野史之流也。他们如果形容某人的话语是“小说家言”,并非夸奖那人,而是说他胡言乱语,带有嘲讽的意味。“小说”一词的训诂意义,明显地表现出传统士大夫文人对这一种文学体裁的轻蔑。类似的观念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所改观。那时候,小说偶尔会成为文人——主要是落魄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文人对小说的态度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它从文学的附庸,一跃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阅读小说的读者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阅读诗歌的读者,即使在文人中间也是如此。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中国小说文体发展的历史必然,不如说是受西方小说影响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前,西方的小说创作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并且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之作。

我不知道西方人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确切地说,是不知道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关于小说观念的解释。我想,他们应该不会用类似“小说”这样的词,来命名小说这么一种文学体裁的吧,更不会说什么野史之流的话了。在西方文学中,小说的地位不会像野花野草般卑贱。虽然也曾有人认为它有伤风化,并且大加挞伐,但那只是一家之言和一时之所为,不代表西方人对小说的普遍看法和态度;而那些人之所以有如此言行,也是因为他们对小说的功用看得太重的缘故。

小说一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就不再是野史之流,或者游戏之笔了。(这句话的因果关系或许应该倒过来说,小说不再是野史之流,或者游戏之笔,所以成了文学创作的主体。)写小说是一件严肃的事,必须认真对待。正因为如此,当我打算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小说家,在动笔写作之前,才会去思考小说的意义。

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故事性。小说和故事不能分开;一篇小说,往往是在讲一个故事,因此,写小说也就是讲故事。所以,古人称之为小“说”,把它类同于艺人的说书。说书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中……

后记

这部小说承载了我的一个梦。少年时代,曾经沉迷于历史,一本《辞海》历史分册放在床头翻得滚瓜烂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三国演义》,分拆成不同的条目,逐条阅读它们,则是另一种乐趣,结果竟也能如阅读前者一般,复现一段鲜活的历史。后来,因缘际会,自己没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它成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

悬在心头的事,只要有机会,终究是要去做的,不然,将成为一生的遗憾。于是,找来那么个故事,然后,写了这么个故事。我把自己对历史以及战争的思考,融入故事的叙述,希望以此来提升它的意义;我还希望它除了提供一个故事外,能为读者留下一点回味的余地,并且希望读者在回味之余,能明白历史有许多荒诞的内容,而它们正是我们现在所要摒弃的。事物的真实有表象与内在之分,运用文学手段同样能够达到历史的内在真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之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晓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9734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201329387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24:46